泉州文学

泉州文学杂志 省级期刊

Quanzhou Literature

杂志简介:《泉州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5-1058/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小说天地、散文荟萃、我与古城遗产点的故事、诗歌在线、文学评论

主管单位: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泉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1005-5835
国内刊号:35-1058/I
全年订价:¥ 157.6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福建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3455
总被引量:14
H指数:2
  • 春天的眼睛

    作者:石头 刊期:2007年第04期

  • 王迪虹作品

    作者:王迪虹 刊期:2007年第04期

  • 沉迷在月色中的爱恋

    作者:田雨 刊期:2007年第04期

    (一)深夜寂寥时,我又打了他的手机,手机响了很久,在几乎快要断了时,我才听到对方小心翼翼的声音:“什么事?”我的心一沉再沉,有点痛。我说:“我想你了。”

  • 慕容雪在阿列克耶夫的情日宴上

    作者:于延北 刊期:2007年第04期

    夜沉沉,凄冷的北风一阵阵掠过红场。克里姆林宫笼罩在瑟瑟秋风的剥噬之中。夜班的工人稀稀落落匆匆促促地赶路。守城的戍兵裹紧了大衣,慢腾腾踅步……

  • 《泉州文学》座谈会在文庙召开

    刊期:2007年第04期

    3月24日上午,《泉州文学》编委会成员、作者代表、读者代表在市区府文庙出席座谈会,回顾及办刊历程,肯定工作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办好《泉州文学》。

  • 阿憨进城

    作者:瑞雪 刊期:2007年第04期

    阿憨老伯,一个边远山区憨厚、地道的种地人,活到六十多了,从未走出大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平淡淡地过着老祖宗曾经生活过的日子。

  • 坠海

    作者:朱胜喜 刊期:2007年第04期

    一大早,礁长就对李军说:“你作为礼兵,在海边迎接慰问演出小分队的演员们上岛。“我?”李军有点吃惊地问。

  • 四兰放羊

    作者:路玉荷 刊期:2007年第04期

    太阳升起一竿子高了。八月明晃晃的太阳,照着大平原上谭家营子的街巷,恬静、悠然。这时候,村南那条东西走向的胡同里吱呀地响了一声,土院院墙上爬着牵牛花的谭娃家的黑院门开了,随着咩咩的几声,走出两大一小三只白山羊,接着是谭娃媳妇四兰,哗哗啦啦地带好院门,跟在羊的身后,沿着胡同朝东走去。

  • 朝夕波罗的海(外一篇)

    作者:黄文山 刊期:2007年第04期

    维京号游轮拉响起航汽笛时,已是傍晚时分。巨大的游轮徐徐驶离位于斯德哥尔摩国王岛东南角的码头,驶出狭窄的萨尔特湾,踏着层层波浪,直向海天相接处而行。斯德哥尔摩,连同它的湖光山色和花园宫殿渐渐远去。

  • 天堂回韵

    作者:王剑冰 刊期:2007年第04期

    一水贯穿了整个周庄。水流动的缓慢,使我看不出它是从何处流来,又向何处流去。仔细辨认的时候,也只是看到一些鱼儿群体性地游动,但这种游动是盲目的、自由的,它们往东去了一阵子,就会猛然折回头再往西去。

  • 秋访九鲤湖

    作者:张培辉 刊期:2007年第04期

    九鲤湖,因传说西汉有何氏九兄弟在此骑鲤鱼飞天成仙而得名。我已慕名心仪许久。今年金秋十月,偶得闲,便按捺不住,从泉州一路奔驰疾行。巴士开出仙游县榜头镇,道路徐徐地抬升,待在一处小山岗转了个弯,不料一头闯进了大山的怀抱。

  • 生活浪花(三章)

    作者:林绿化 刊期:2007年第04期

  • 让红旗永飘心头——读《红旗飘飘》断想

    作者:向贤彪 刊期:2007年第04期

    30多年前,当我意气风发地跨入军营时,一位即将退伍的老兵送给我一套《红旗飘飘》丛书。这些年,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带着它,从中寻觅先烈的足迹,吸取进取的动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又一次打开这套微微发黄的丛书,透过字里行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 一生编织

    作者:陈柳傅 刊期:2007年第04期

    男人像一条河流走得很远,守家的编织女人像一口安静的池塘,她用跟岁月一样漫长的羊毛线留住自己——那羊毛线比走得最远的男人的路还要长。

  • 幽默的魅力

    作者:侯炳辉 刊期:2007年第04期

    “鼙鼓三声急,西山日已斜,黄泉无客舍,今晚宿谁家。”这是明朝洪武年间,一位蒙冤的官员在行刑途中所作的即口诗。读了这首悲哀而又幽默的即口诗,不禁催人泪下。不管这位官员冤屈与否,该杀不该杀,哪怕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读了他这首即口诗后,都会对他产生一种伤感和同情。这就是因为这首诗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