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气象学报 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珠江三角洲的陆气热量交换与热力边界层结构特征 【正文】

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珠江三角洲的陆气热量交换与热力边界层结构特征

作者:邓雪娇; 李春晖; 毕雪岩; 梁建茵; 吴兑; 张宏升; 杜金林; 黄健; 李菲; 廖国莲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广州510080; 中国气象局热带季风重点试验室; 广州510080;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北京100871
陆气过程   辐射   感热   潜热   位温  

摘要:根据动力与热力指标,2004和2005年南海季风建立前后可分成明显的4个阶段——季风建电前的雨期、非雨期;季风建立后的活跃期与非活跃期。对2004和2005年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的广州番禺综合外场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了这4个阶段陆气热量交换与热力边界层的主要特征:净辐射与净短波辐射的变化趋势牲本一致,净短波辐射与净长波辐射之比为3.49—4.81,净短波辐射是净辐射的主要贡献项,云量与降水是控制净短波辐射与净辐射的直接因素;季风活跃期间午间对流云系对太阳辐射衰减显著,造成了辐射各分量以及热通量的峰伉区变窄,量值急剧变小;季风建立前后感热与潜热均是净辐射的主要消耗项,占净辐射的90%以上,潜热明硅大于感热,2005年较2004年潜热的分配额有明显的增加,其原因可能与近地层的风速较大,总是维持阳上的湿度梯度有关;季风建立前后除季风活跃期外边界层位温结构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午间混合层可发展至1070m,而季风活跃期间午间混合层发展受到对流云释放潜热的抑制,导致季风活跃期混合层消失的现象,分析还发现季风建它前后各阶段夜间残余混合层均不明显。分析表明引起陆气能量过程及边界层热力结构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云系与降水,加强边界层过程与降水宏微观过程相互作用的研究是深入认识陆气过程与边界层结构特征的关键。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