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激光与粒子束

强激光与粒子束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High Power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

杂志简介:《强激光与粒子束》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1-1311/O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激光大气传输技术专题、讯息、高功率微波技术、粒子束及加速器技术、脉冲功率技术、核科学与工程

主管单位: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学会;四川核学会
国际刊号:1001-4322
国内刊号:51-1311/O4
全年订价:¥ 1300.00
创刊时间:1989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7
复合影响因子:0.4
总发文量:5933
总被引量:28267
H指数:30
引用半衰期:3.9866
立即指数:0.0292
期刊他引率:0.4894
平均引文率:12.4286
  • 光纤锥耦合CCD相机图像的平场校正方法

    作者:江孝国; 祁双喜; 王婉丽; 王伟 刊期:2004年第11期

    对于光纤锥或光纤面板耦合的CCD相机所获图像中存在的响应非均性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了CCD相机输出信号的构成情况和图像传递间的响应关系,并给出了相应的表达式.利用平场校正方法对存在较严重非均性的图像进行了处理,处理过程分为三步:首先获取系统的暗本底图像(包括了暗电流及系统偏置),所选择的积分时间与被用来校正的图像的积分时间相同;其...

  • 化学反应与饱和模型对化学氧碘激光性能的影响

    作者:胡利民; 申义庆; 高智 刊期:2004年第11期

    将速率方程(RE)模型与化学动力学模型相结合,讨论了增益饱和模型与化学反应系统对COIL性能的影响.流动为预混的一维模型,考虑了10种成分和21个化学反应,分析计算了未分解碘分子,激发态氧产率,水含量以及温度等因素对COIL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碘流量过多,混合和反应过程中消耗大量能量;碘流量过低,导致粒子数反转和增益过低,对于能量的提取不...

  • 风对光束控制系统内热效应的抑制作用

    作者:陶向阳; 季小玲; 吕百达 刊期:2004年第11期

    用光强沿x轴方向呈线性变化的方形环状光束模拟高功率激光,利用自编四维仿真程序对高功率激光在光束控制系统中的传输作了详细的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热效应使远场光束的峰值光强和可聚焦能力下降.入射光强的非均匀分布进一步降低峰值光强和可聚焦能力,导致远场光束重心和峰值光强位置移动,并产生像散.光束的非均匀程度越高,远场光束质量越差....

  • 30J能量驱动类镍银X光激光的理论研究

    作者:张国平; 张覃鑫; 郑无敌 刊期:2004年第11期

    在1.2×1013W·cm-2低功率密度下,对基频激光预主短脉冲驱动类镍银X光激光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证实了在靶长23mm范围内X光激光都能获得有效放大,取得了和实验相符合的结果.考虑了单柱面镜线聚焦沿靶长度方向功率密度的非均匀性对X光激光放大的影响,采用弯曲靶能有效克服折射以及单柱面镜线聚焦功率密度非均匀带来的不利影响.理论模拟给...

  • “烧蚀模式”激光推进的实验研究

    作者:童慧峰; 唐志平; 胡晓军; 龚平; 李静; 蔡建; 王声波; 林丽耘 刊期:2004年第11期

    采用单脉冲激光进行了大气环境下激光烧蚀小钢珠实验,得到其推进效应参数,发现并分析了钢珠在不同放置位置(焦前与焦后)时不同的物理现象;为了得到一系列定量实验数据,采用自行研制的激光冲量靶仪进行了单脉冲激光烧蚀推进效应实验测试,得到了不同环境条件、不同靶材料的激光推进效应参数,并与国外的实验数据以及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表...

  • DC—SC光阴极注入器的束载实验的调试进展

    作者:向蓉; 赵夔; 全胜文; 丁原涛; 张保澄; 鲁向阳; 林林; 王莉芳; 陈佳洱 刊期:2004年第11期

    北京大学射频超导实验室设计了新型超导光电子枪--DC-SC光阴极注入器,目标是为自由电子激光平台提供能量在2~3MeV,脉宽小于10ps,脉冲重复频率为81.25MHz,平均流强约为1mA的低发射度电子束.现在已经建成了DC-SC光阴极注入器实验平台,包括激光驱动光阴极系统,Pierce直流高压加速结构,1.3GHz 1+1/2纯铌超导腔,恒温器低温系统,4.5kW连续波微波系统,...

  • 真空退火对355nm Al2O3/MgF2高反射薄膜性能的影响

    作者:占美琼; 黄建兵; 尚淑珍; 贺洪波; 邵建达 刊期:2004年第11期

    采用电子束蒸发沉积技术制备了355nm Al2O3/MgF2高反射薄膜,并在真空中进行不同温度梯度的退火,用X射线衍射(XRD)观察了薄膜微结构的变化,用355nm Nd:YAG脉冲激光测试了薄膜的激光损伤阚值,用Lambda 900光谱仪测试了薄膜的透过和反射光谱.结果表明在工艺条件相同的条件下真空退火过程对薄膜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退火温度梯度越小的样品,吸收越小,...

  • COIL腔镜高反射率精密测量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作者:任钢; 蔡邦维; 熊胜明; 黄伟; 张彬; 高丽峰 刊期:2004年第11期

    利用光腔衰荡光谱技术,建立了氧碘化学激光器腔镜高反射率的精密测量系统.对用直型衰荡光腔时可能影响测量系统精度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采用直型和折叠型衰荡光腔,检测了氧碘化学激光器高反腔镜在1.315μm的反射率.实验测得COIL凹面高反腔镜反射率为99.770%;平面高反镜反射率为99.917%,测量精度约为10-5.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精密测量...

  • 激光辐照热障涂层中平面应变问题的热弹性变分分析

    作者:席军; 段祝平 刊期:2004年第11期

    针对激光辐照热障涂层材料的平面应变问题,提出热障涂层热弹性分析的基本方程,对定常温度场给出级数形式解析解,并用最小余能原理和变分法分析了结构的热弹性应力场,研究了最大应力和界面应力的分布特征,并就一些物理参数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热障涂层的主要破坏因素为表面拉伸应力,界面应力相对较小,但在自由边界有集中现象,剥落应力大于...

  • 用于锁模Nd:YAG激光器的单脉冲开关

    作者:张小秋; 王国志; 赵宝升; 任友来; 高宏文; 桂建保; 陈智; 李军; 程晋闽 刊期:2004年第11期

    锁模Nd:YAG激光器选取单脉冲时,通常采用KD*P普克尔盒.波长1.06μm的激光半波电压为6,6kV.应用冷阴极闸流管KN-22作为开关线路比较广泛,但近年来我们改用MOS场效应管线路代替KN-22,该线路性能稳定可靠,输出脉冲幅度为-6.6~-8kV,脉冲宽度5~10ns可调,触发晃动小于0.5ns,触发延时30~40ns,单脉冲选出率为100%.经长时间使用未发现异常,此线路也可在...

  • 超短超强激光与Cu靶相互作用中质子背向发射的实验测量

    作者:周维民; 谷渝秋; 丁永坤; 郑志坚; 蔡达峰; 淳于书泰; 温天舒; 陈豪; 焦春晔; 葛芳芳; 王光昶; 尤永禄; 何颖玲 刊期:2004年第11期

    在20TW激光器上进行了超短超强激光与金属Cu膜靶的相互作用实验,当靶厚度不同时,采用CR39核径迹探测器测量了质子发射的空间分布和产额;使用Thomson磁谱仪测量了靶背法线方向质子束的能量分布.测量结果表明:质子产额为105~106每发;质子束沿靶背法线方向发射,与入射激光方向无关,并且存在较小的发射立体角,在一定能量处出现截止,截止能量的大小...

  • 双预脉冲驱动X射线激光实验研究

    作者:黄文忠; 李英骏; 谷渝秋; 尤永禄; 何颖玲; 陈远斌 刊期:2004年第11期

    在"星光-Ⅱ"激光装置上进行了双预脉冲驱动类氖铬X射线激光实验,介绍了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了简短讨论.由于目前"星光"装置输出能量较低,所进行的双预脉冲驱动未能显著提高X射线激光强度,改变预脉冲幅度时X射线激光强度也未有显著变化.利用MED103程序进行了模拟计算,其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 4×2片状放大器能源系统防电磁干扰研究

    作者:郭良福; 周丕璋; 力一峥; 陈德怀; 陈清海; 於海武; 贺少勃; 魏晓峰; 郑万国; 彭翰生 刊期:2004年第11期

    对4×2片状放大器能源系统整个充放电过程中的几种电磁干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针对这些电磁干扰,采取储能电容器一端接地、整个能源模块单点接地、预电离屏蔽以及光纤隔离等防干扰措施,消除了4×2片状放大器能源系统的电磁干扰,使整个系统运行安全、稳定、可靠.

  • 新型LD泵浦振荡器与多程放大系统联机实验

    作者:邓青华; 隋展; 李明中; 景峰; 陈绍和; 彭志涛; 赵润昌; 刘华; 张清泉; 王方; 徐隆波; 李强; 吴登生; 张雄军; 程晓峰; 左明 刊期:2004年第11期

    新型LD泵浦振荡器采用环形结构,具有单纵模几率高、时间波形和幅度高度稳定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其与多程放大器的联机非常方便,没有系统多脉冲注入破坏风险和能量不稳破坏风险.联机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果,输出能量达1.252kJ,是当前国内固体激光器单束输出最高能量,此时输出脉冲脉宽为1.26ns,光束口径为20cm×20cm,平均功率密度达2.5GW/cm2.

  • 一种新型同轴TEM—圆波导TE11模式变换器

    作者:刘庆想; 袁成卫 刊期:2004年第11期

    提出了一种新型同轴插板式模式变换器,可以实现同轴TEM到圆波导TE11模式的变换.介绍了这种模式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即通过在同轴波导中沿轴向插入金属板,将同轴TEM模变换成扇形截面波导TE11模,进而利用不同扇形截面波导中的相移改变电场分布的轴对称性,在同轴波导中形成同轴TE11模,最后将同轴TE11模转换为圆波导TE11模式.基于这一原理设计了一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