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杂志 北大期刊

Agricultural Economy

杂志简介:《农业经济》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1-1016/F,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经济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经济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农村发展、农业发展、农民问题、资源配置、市场与贸易

主管单位:辽宁省农业农村厅
主办单位: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
国际刊号:1001-6139
国内刊号:21-1016/F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经济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辽宁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87
复合影响因子:1.53
总发文量:7389
总被引量:31038
H指数:39
引用半衰期:4.0387
立即指数:0.1104
期刊他引率:0.9639
平均引文率:4.5223
  • 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变迁与新农村建设的前景展望

    作者:邱家洪 刊期:2006年第12期

    一、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变迁 (一)旧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中国的乡村建设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上半叶,乡村建设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乡村建设运动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产生的。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和本国封建地主开始对中国农民、手工业者和民族企业实行双重压榨,军阀混战及自然灾害频发,中国由此开始被卷入世界市场...

  • 我国新农村建设政策系统分析

    作者:田建文; 张学英 刊期:2006年第12期

    我国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项迫在眉睫的现实任务,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它必须以完善的政策系统为依托,靠一系列科学的决策,调动社会备阶层的积极性,平衡备方利益,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建宏 刊期:2006年第12期

    当今世界,回归大自然已经成为人们的向往。不少生活在钢筋水泥丛中的都市现代人开始厌倦拥挤、喧嚣的城市旅游胜地,而将他们的目光转向地处偏僻的“世外桃源”——乡村。于是,一股以欣赏田野风光和领略纯朴民风为对象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热悄然兴起,并日益走俏国内外。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

  • 考察韩国新村建设和日本现代农业的启示

    作者:张洪臣; 郭重阳 刊期:2006年第12期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随辽宁省农业经贸代表团,于7月3日至12日,对韩国的“新村运动”和日本的农业现代化情况进行了考察学习,从中得到不少收获和启示。

  • 坚持以人为本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于中涛; 张燕之 刊期:2006年第12期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党的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是我国农村又一次深刻的社会经济大变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我国农村建设与发展中的体现,同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我们也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

  • 沈北新区的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王联实 刊期:2006年第12期

    2006年3月1日,沈阳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新城子区和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大会,决定成立沈北新区(已报国家民政部批准)。两区合计区域面积这8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行政建制有3个街道、11个乡镇、还辖三个省级开发区——即辉山开发区、道义开发区和虎石台开发区。

  • 湛江经验:破题新农村建设

    作者:彭桂芳 刊期:2006年第12期

    广东省湛江市地处雷州半岛,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530多万,占全市人口的74%,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湛江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四通五改六进村”为载体,在全市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村和特色文明村的创建活动,成效显著,为广东省新农...

  • 促进辽宁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作者:孔令华; 王甲午 刊期:2006年第12期

    2003年中央提出并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作为辽宁振兴重点当然在工业,潜力也在工业,但难点却在县一级区域,而县一级区域的难点则在于培育新的投资主体——农村非公有制经济。但按着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 新农村建设中乡镇企业发展路径的新探讨

    作者:马成林; 胡金林 刊期:2006年第12期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提高,解决农村就业问题从而提高农民收入都有重要意义。尽管近年来乡镇企业在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等层面发生重大的变化,但其作为农村二、三产业主体的本质特征没有变,其与“三农”的天然联系没有变,在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指示精神引领下,乡镇企业理应发挥更大的...

  • 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之路——走向农村

    作者:王统军 刊期:2006年第12期

    随着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相对困难已成为困扰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农村各级各类人才严重匮乏的状况日益突出,如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引导大学毕业生走向农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成才立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 辽宁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现状与提升对策

    作者:张艳; 孙科 刊期:2006年第12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资源、环境、人口、教育等多个学科。因此就人的作用而言...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作者:张晓明 刊期:2006年第12期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眉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为的是农民、靠的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其关键就是受强化农村...

  • 政治稳定视野下的中国农民问题探析

    作者:李晓玲 刊期:2006年第12期

    建国以来,尤其是1978年以来的实践证明,虽然影响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因素异常复杂,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是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农民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人心稳定状况及决定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变迁的农村政权、政策、政局状况,都直接影响着政治稳定。稳定...

  • 文化水平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制约和影响

    作者:刘秀艳; 王丽静; 郝桂琴 刊期:2006年第12期

    文化水平是劳动者最重要的基础素质之一,农村转移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民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转向非农产业后的生存与发展。提高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应该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的重要内容。

  •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朱庆仙 刊期:2006年第12期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在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和土地保障功能日益弱化的背景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障方式已难以为继。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