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杂志简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2-1551/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学、国学研究专题、语言学、现当代文学、汉字美学研究专题、随园诗词论坛——词学专题、特殊人群的语...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际刊号:1008-9853
国内刊号:32-1551/I
全年订价:¥ 160.00
创刊时间:1999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江苏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3
复合影响因子:0.11
总发文量:1432
总被引量:2940
H指数:16
引用半衰期:7.7895
立即指数:0.0288
期刊他引率:0.9908
平均引文率:9.1799
  • “泛娱乐化”不可取

    作者:王琪森 刊期:2006年第03期

    从文化与艺术的角度看,传媒“泛娱乐化”现象的升温和膨胀,折射出的是文化原创性的缺失,凸显出的是艺术创造力的匮乏,表现出的是审美感悟力的滞后。因此,尽管不少节目名称起得十分时髦花哨,颇为洋派欧化,但其形式大多雷同,内容都是低俗低智或乱搞恶搞,有时几近于用恶作剧来取悦受众,这样可能会使受众开心一时,收视率飙升一段,然而造...

  • 新世纪小说与寓言化叙述

    作者:李运抟; 朱海霞 刊期:2006年第03期

    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中影响巨大的思潮景观。现代主义小说体现出寓言化特征。这种创作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影响显著,中国新世纪小说也强化了寓言化并产生不少典型文本。寓言本质是寓教于乐,寓言化小说的“教”与“乐”的内涵和表现更为丰富复杂,有独特的“叙述结构”。寓言化小说显示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自觉融合。

  • 意识形态化的市场叙事

    作者:徐肖楠; 施军 刊期:2006年第03期

    中国市场化年代的文学叙事有个突出特征,就是文学被市场化意识形态所统一而形成了市场叙事,市场叙事的叙事意识与市场化的现实生存意识保持着一致。任何一种文学叙事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逃离意识形态化,问题在于,怎样追求文学叙事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在市场化年代的文学情境中,认识历史精神和意识形态的基本点,就是找到个体话语与历史话语...

  • 乡村、历史与日常生活叙事——对新世纪长篇小说一个侧面的考察

    作者:王春林 刊期:2006年第03期

    在个案追踪解读的基础上,通过对乡村与历史长篇小说的双峰并峙情形的描述,对新世纪长篇小说中日常生活叙事的艺术特征进行深入的剖析与研究。

  • 《中国大文学史》

    刊期:2006年第03期

    上海书店出版社印行的《中国大文学史》是一部比较特殊的文学史著作,它是由民国时期出版的八部中国文学断代史旧著合成,包括柳存仁的《上古秦汉文学史》、陈中凡的《汉魏六朝文学》、陈子展的《唐代文学史》、杨荫深的《五代文学》、柯敦伯的《宋文学史》、吴梅的《辽金元文学史》、宋云彬的《明文学史》和张宗祥的《清代文学》。这些书原来均...

  • 对视点问题的重新认识——关于乌斯宾斯基的《结构诗学》

    作者:苏畅 刊期:2006年第03期

    乌斯宾斯基的《结构诗学》将视点分为:意识形态层面、话语层面,空间时间的特征描写层面和心理层面,对欧美的结构主义叙事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 主体性:从哲学到文学

    作者:施依秀 刊期:2006年第03期

    李泽厚的主体性包含好几层意思:第一是康德所赋予的意思;第二是类的主体;第三是在实践基础的主体;第四是主体性是历史的成果。这为刘再复的主体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刘再复将李泽厚的主体论通俗化,并应用于文学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 刘笑敢:反向格义

    刊期:2006年第03期

    “格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其中一些概念、范畴不好理解,于是中土僧人便以老庄的术语模拟和解释佛教教义,帮助一般人了解佛教的基本内容,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以本土固有的经典解释外来的教义。但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是要以西方哲学的概念体系以及理论框架来研究分析中国本土的经典和思想,也就是像人们所说的,如果不借用西方哲学的概念语言...

  • 对文学“终结论”的思考

    作者:刘鸣 刊期:2006年第03期

    针对电信多媒体时代文学的生存处境,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文学的“终结论”或“消亡论”。无论从文学内部本质特性来说,还是从人类普遍的审美性及当下文学更生存续的发展势头看,都很难得出文学走向“终结”的结论。但这也警醒人们应重新考量文学发展的多变情势,充分看到人类的文化能动性与文学的自律性,以积极引导并推进文艺的健康发展。

  • 论中国古代史剧批评的伦理化

    作者:孙书磊 刊期:2006年第03期

    在中国古代史剧理论中,以伦理批评替代艺术批评成为一种常见的批评范式。这种伦理化的批评,表现在关于历史剧的创作动因、社会功能、价值取向的阐述方面。它的出现,主要由于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历史剧创作与批评获取生存需要等原因。这种现象不但显示了中国古代史剧批评者艺术观念的淡薄,而且反映出中国古代史剧批评者在冲破传统伦理思维...

  • 汪元量的名与字

    刊期:2006年第03期

    汪元量(1241-?),南宋末年的著名诗人,号水云、水云子、楚狂,自称“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擅长琴艺,曾任宫廷琴师。1276年,元灭南宋,汪元量随从宋宗室北上大都(今北京市),不久即返回江南,为道士,游于庐山一带,后不知所终。生平事迹可参见《宋史翼》卷三十五、《宋诗纪事》卷七十八。

  • “打我们自己的鼓,舞我们自己的龙”——70年代的台湾新诗理论批评

    作者:古远清 刊期:2006年第03期

    70年代的台湾诗歌批评走向迥异于标榜“国际性”的60年代,其论述更加倾向本民族传统、本土文化。诗评家所做的工作是回归传统,重建民族诗风;回馈社会,关怀现实生活;拥抱大地,肯认本土意识;尊重世俗,反映大众心声;崇尚自由,鼓励多元思想,这为台湾新诗迈向多元的80年代打下了基础。

  • 海棠之类

    作者:杨义 刊期:2006年第03期

    杜甫的诗没有写过海棠,大概搞古典的人都不陌生:楚辞无梅,杜诗无海棠。王安石后来赋《梅花》:“少陵为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苏东坡跟歌妓交往,常常吟诗作赋,可是跟一个叫做李宜的歌妓交往一段时间却没有写诗,歌妓李宜就有意见了,东坡马上写了一首:“东坡居士闻名久,为何无诗赠李宜。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题诗。”意思是...

  • 半壁江山:也谈文体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作者:胡元德 刊期:2006年第03期

    在文体研究领域,就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取向而言,有相当明显的重视文艺文体而轻视实用文体的偏差。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介绍了实用文体的研究现状,指出将文学文体和实用文体共同纳入文体学研究范围的条件已经具备,希望各相关学科合作互动,以推进文体学的健康发展。

  • “乔鹊曾回”索解

    作者:裴伟 刊期:2006年第03期

    南宋词人王奕(1190—1262)《沁园春·客山阳偕诸公游社康庄刘伶台醉吟》:“问漂母矶头,韩侯安在;钵山池下,乔鹊曾回?孝说仲车,忠传祖逖,忠孝如今亦可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