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杂志简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2-1551/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学、国学研究专题、语言学、现当代文学、汉字美学研究专题、随园诗词论坛——词学专题、特殊人群的语...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际刊号:1008-9853
国内刊号:32-1551/I
全年订价:¥ 160.00
创刊时间:1999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江苏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3
复合影响因子:0.11
总发文量:1432
总被引量:2940
H指数:16
引用半衰期:7.7895
立即指数:0.0288
期刊他引率:0.9908
平均引文率:9.1799
  • 《春秋》经传研究选题举例

    作者:张高评 刊期:2004年第02期

  • 杜诗小札

    作者:顾农 刊期:2004年第02期

  • 由性理转向经史:明清之际学术的新趋向

    作者:刘墨 刊期:2004年第02期

    在16、17世纪,中国大多数学者仍然恪守理学道德心性的思辨体系,但有少数学者却转而根据实证标准从事经史典籍中的事实性考辨.在顾炎武之前,归有光、唐顺之、钱谦益以及陈第、方以智的学术取向,都与明代的性理之学迥异.这表明,在乾嘉学派形成以前,已经有一批优秀的学者在从事经学、天文、小学、地理以及数学方面的实证性研究,由他们那里发轫出来...

  • 《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史料库》通过鉴定

    作者:金辛 刊期:2004年第02期

  • 帝王思维与经学思维模式——从汉代经学谈起

    作者:张强 刊期:2004年第02期

    经学是帝王思维的直接产物,经学的勃起与战国后期的造圣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学与帝王思维直接联系到一起发生在汉武帝一朝,此后遂成制度.以经治国系出于统治的需要,其思想原则是把社会群体的思维划一到服从皇权的方面.

  • 《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史料库》简介

    作者:金辛 刊期:2004年第02期

  • “兄友弟恭”的理想与“兄弟参商”的现实——《儒林外史》兄弟群像所体现的士人性格与命运

    作者:陈美林 刊期:2004年第02期

    '兄友弟恭'是封建道德理想之一,而吴敬梓在现实生活中所亲历的却是'兄弟参商',这是他的创作中出现兄弟群像的生活根据;摇曳多姿的表现手法,使得他所塑造的兄弟群像取得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小说中的兄弟群像大都是士人出身,因此他们的言行也都是士人性格的某一侧面的反映,既有其烛照世相的现实意义,也体现了作者的道德反思.

  •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吴敬梓研究的科学性

    作者:周中明 刊期:2004年第02期

  • 程晋芳《儒林外史》研究述评

    作者:李忠明 刊期:2004年第02期

  • 敦煌本《毛诗诂训传》的著录与整理研究

    作者:张锡厚 刊期:2004年第02期

  • 二十世纪考古发现与《诗经》研究

    作者:刘立志 刊期:2004年第02期

  • 杨士奇之创作及对台阁文风之影响

    作者:魏崇新 刊期:2004年第02期

    杨士奇是明初台阁体的盟主,其文学步欧阳修,以论道述理为主,而以游记、传记为优.其诗古体学汉魏,近体学盛唐,而以古体为佳.其文学创作为台阁体的创作提供了范本,对台阁体文风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论庄子文辞之“大”、“奇”

    作者:包兆会 刊期:2004年第02期

    本文分析了庄子喜用大辞、奇辞的原因.认为,庄子喜用大辞乃在于庄子自身精神境界的高远,他在表达这一精神境界时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大而无当"之辞.庄子喜用大辞的另一缘由因为"大"是宇宙之理,他用"大"辞是为了说明道之理或呈现道之境.庄子喜用奇辞则主要透露出他对俗世的反叛,他用奇辞标其高识,划清与他们的界限;同时他对俗世之人也抱着同情和悲...

  • 如何幽咽水,并欲断人肠?——乐府横吹曲《陇头水》源流及创作范式考论

    作者:阎福玲 刊期:2004年第02期

  • 沉浸在理想王国的史诗写作——关于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小说

    作者:董之林 刊期:2004年第02期

    当代文学史研究中,50年代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是颇有争议的部分.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要把其中主要作品放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加以考察,阐释其表现形式的特点,形成之原因,以及社会接受状态,并由此体现这一类小说连同艺术思潮在文学史上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