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红豆

南国红豆杂志 省级期刊

杂志简介:《南国红豆》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4-1161/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剧坛谈艺录、急急风、旱天雷、雨中行、怀旧、龙飞凤舞、五音恋弹、大开门

主管单位: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
主办单位: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6-2637
国内刊号:44-1161/J
全年订价:¥ 160.00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2426
总被引量:352
H指数:5
  • 四十年来粤剧武打的变化

    作者:白驹荣 刊期:2017年第05期

    四十年前粤剧的武打,是以少林派的硬桥、硬马(手脚硬而有力的武功)为基础,称为南派。与北派互相比较,南派武功动作疏,而北派武功动作密;南派拳术精,北派腿功劲。我们常说"南拳北腿",就是这个意思。南派武功的训练必须到家,否则容易看出破绽。

  • 粤剧的四次绝处逢生(下)

    作者:钟哲平 刊期:2017年第05期

    (接上期)1854年粤剧艺人李文茂领兵起义,1855年清廷禁演粤剧。粤剧组织被迫害,粤剧会馆被焚烧,粤剧艺人被集体屠杀。粤剧人或逃遁穷乡,或远渡重洋,或到外江班客串演出,或在街头卖艺乞食。艰难困苦,只为保住星星火种。粤剧人的流动促进了粤剧向更广阔的地区深入发展,促进了粤剧向海外传播,促进了粤剧与兄弟剧种的交流。20世纪三十年代。

  • 青年评论者热辣点评粤剧《户部黎公》

    作者:罗丽 刊期:2017年第05期

    7月22日,文化部2017戏曲艺术人才培育""评论班的学员集中研讨了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剧目粤剧《户部黎公》(广东廉江市新自力粤剧有限公司、廉江市剑清粤剧团联合演出)。该剧主人翁黎正是廉江本地清朝雍正二年的进士,他先后任福建龙溪县知县、户部山东司主事、职司山东粮课(兼统天下酒务)、户部山西司员外郎等职,其为人正直...

  • 度桥写人:简析粤剧《户部黎公》的舞台语言

    作者:吴海肖 刊期:2017年第05期

    如果从戏曲舞台演出与观众沟通与交流的角度来看,舞台语言有着沟通剧目与观众的"媒介"作用。笔者认为,戏曲的舞台语言是以故事、道具、舞美、人物关系、观演习惯等等各种"块状"结构方式传递的。如下,笔者以梁郁南编、导的反腐新编粤剧《户部黎公》中的舞台语言略作分析,希望对观众有些许作用。首先,通过处于戏剧冲突中的事件,以"故事"做"...

  • 搬取今月照古尘——浅析新版《搜书院》

    作者:何文倩 刊期:2017年第05期

    2017年4月10日,由三位红派弟子苏春梅、欧凯明、黎骏声主演,备受关注的古装粤剧《搜书院》在东莞影剧院首演。《搜书院》是粤剧的经典代表剧目之一,该版却是在原版基础上的重排新版——新版"新"在何处?这个疑问促使笔者追戏到东莞,欲一窥个中玄奥。

  • 打破行当界别,角色从头做起——微谈粤剧《典官记》

    作者:王思伟 刊期:2017年第05期

    看完《典官记》,有一种潜在的惊心动魄的感受,不能用鼓掌和静场来完全表达。一则,或是孟霄云这个人物对内心的剖析乃至裸露,与当下许多以公务员为题材的话剧、影视形成了强烈的共鸣感;二则,也是对孟霄云和林小娥等新人形象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全然不能用传统行当视觉来赏析,只有打破行当界别,从头领悟。一、走出官员戏的窠臼《典官记》演绎的是...

  • 《虎将马超》:对传统故事的创新

    作者:叶秀霞 刊期:2017年第05期

    4月10日晚,国家非遗项目传统戏《虎将马超》登上了广东粤剧艺术中心的舞台。该剧目是由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和广东粤剧院共同策划,由广东粤剧院一团演出。《虎将马超》一剧中的主角、蜀国"五虎将"之一的马超,是个骁勇善战、威名远扬的将士,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父亲一样,马超也以保家安邦为使命。

  • 上海,昆剧与粤剧的对话

    作者:伍福生 刊期:2017年第05期

    6月8日至11日,上海昆剧团全本《长生殿》在广州大剧院上演,四晚连台还原50折"曲中巨擘"。这是继去年6月该团老中青五班三代同台进行《临川四梦》完整版世界巡演在广州首度"合体"后,再度将全本《长生殿》全国巡演的首站放在广州。

  • 上海的业余粤剧组织概述

    作者:管鑫杰 刊期:2017年第05期

    "粤剧是南国的红豆,昆曲是江南的兰花",这是总理生前对粤剧的高度评价,粤剧也因而有了"南国红豆"的美名。粤剧,是我国岭南地区的一个地方剧种,其优美的唱腔、精湛的做功、生动活泼的戏曲语言,历来都受到广大观众的称赞。据已故上海业余粤乐家李叔良先生晚年回忆,早在清朝末年,粤剧除了在广东省境内演出之外,就流传到河南、浙江、广西、云南...

  • “一带一路”视野下加强广西粤剧对外交流的几点思考

    作者:唐娟 刊期:2017年第05期

    广西粤剧作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至今仍保留着"南派粤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传统特色,在海内外、港澳台及粤文化地区有广泛的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广西作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为广西粤剧对外交流提供了发展契机。

  • 戏剧不应藐视对票房的追求

    作者:李才雄 刊期:2017年第05期

    有票房的剧目不一定都是好剧目,但好剧目必须要有好的票房价值,孤芳自赏的剧目很难说是大家所需要的剧目。当下的戏剧界,特别是具有人才、资金等资源优势的主流戏剧院团,对票房的轻视、避嫌乃至另眼相看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新剧目的编演少有把票房作为首要或主要的目标成果追求。

  • 留住传统脚步 重现例戏风采——佛山、香港相继整理演出《香花山大贺寿》

    作者:许绍锋; 黄悦 刊期:2017年第05期

    近年来,粤剧界开始注重重新发掘整理并排演例戏。自2010年香港八和会馆以《玉皇登殿》作为香港代表节目参与上海世博会始,及广东粤剧院重排了《六国大封相》《玉皇登殿》获得赞誉后,2017年粤港粤剧界更掀起了一阵重排例戏的热潮。

  • 卜灿荣的艺术人生

    作者:曹佳望 刊期:2017年第05期

    在广东乐界,很难找到一位像卜灿荣这样的音乐家。他是国家一级演奏员,原广州红豆粤剧团的音乐总监和乐队"头架",曾为200多部粤剧作品设计音乐唱腔,几乎囊括粤剧界"梅花奖"得奖剧目。他又是著名高胡演奏家、作曲家,演奏潇洒大气,自成一家;创作作品生动活泼,极具粤味,亦不乏格局与情怀。工作之余,卜灿荣谦虚随和,风趣幽默,提携后辈不遗余力,人...

  • 文武全才,别具一格——记第十七届“梅花奖”得主吴国华

    作者:谢纳新; 邓海涛 刊期:2017年第05期

    吴国华,著名粤剧文武生,国家一级演员,曾任广东粤剧院二团团长。他自幼即喜欢运动,9岁时被选入江门市业余体校,受过严格系统的体格训练,为从事舞台工作打下扎实基础。由于拥有敏捷身手、健康体魄,更为他饰演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增色不少。在广东省体育学校接受培训时,恰逢广东粤剧院来物色人才,看中其身手功夫,就把他招了进去,当一名武打演员。从...

  • 采花入戏 酿蜜成材——访粤剧青年演员陈韵玲

    作者:刘思琪 刊期:2017年第05期

    如果生活是一座百花园,这里的每一朵花都有它独特的含义,或是爱恨情仇,或是喜怒哀乐,或是酸甜苦辣,或是柴米油盐,那么你就不难发现,花丛中有一个忙碌的身影,终日翻飞于"鲜花"与"绿叶"间。她虔诚地重复着枯燥的日常:把吸管深入花中,吮吸各种滋味的蜜汁,再把它们收集到"戏巢"里。这样十年如一日的,历尽千辛万苦,她终要酿就一掬香甜的"蜜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