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物

南方文物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ultural Relics in Southern China

杂志简介:《南方文物》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6-1170/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生业与社会、文物赏鉴、遗产保护、华南与东南亚考古、文博讲坛、大道中国、海昏侯国考古、土与火的艺术、历史时期考古、学术传薪、探索之...

主管单位: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4-6275
国内刊号:36-1170/K
全年订价:¥ 264.00
创刊时间:1989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江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7
复合影响因子:0.45
总发文量:2005
总被引量:6363
H指数:23
立即指数:0.0076
期刊他引率:1
  • 新形势 新需求 新规程:新修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相关说明

    作者:赵辉 秦岭 张海 孙波 刊期:2009年第03期

    现行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在全面分析研究当时考古学的现状、学术发展方向以及学科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的,1984年5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布试行。《规程》自颁布以来,得到普遍和认真的执行,对整齐各地田野考古工作的质量,总体提升中国考古学的田野考古水平,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 学科进展与展望:蓬勃发展的科技考古学

    作者:王昌燧 刊期:2009年第03期

    以往,我国不少考古学家认为,不应将科技考古学视为一门学科,只能理解为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与此同时,也有专家认为,科技考古学可视为考古学的分支学科。然而,随着科技考古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其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对其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强。当前,考古学与科技考古学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一个全新的考古学或科技...

  • 谦虚、勤奋、审慎、严谨:李民先生访谈录

    作者:李民 袁广阔 刊期:2009年第03期

    袁广阔(以下简称袁):李先生您好!很荣幸有这么一个机会跟您进行交流。作为先秦史研究领域的专家,您能谈一谈您当初是如何步入这一领域的吗?

  • 重读《仰韶文化研究》——严文明先生仰韶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韩建业 刊期:2009年第03期

    仰韶文化是中国第一个被发现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自1921年至今已经有了近90年的研究历史。同时,她历时两千多年,占据中国腹地,历史地位至关重要,自安特生以来的很多学者都将其作为早期中华文化的象征。而专门研究仰韶文化的学术著作,则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严文明先生的论文集《仰韶文化研究》最具代表性。

  • 关于中国稻作起源证据的讨论与商榷

    作者:刘莉 李炅娥 蒋乐平 张居中 蓝万里 刊期:2009年第03期

    本文是对傅稻镰等人最近的文章批评中国栽培水稻起源研究缺乏证据、提出长江下游水稻栽培开始于公元前4000年这一观点一文的回应。我们首先考察中国从野生稻采集到水稻栽培过程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而从水稻形态学和考古学的角度对早期水稻遗存加以研究。讨论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长江流域最早水稻栽培的时间: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初期栽培水稻的遗...

  • 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中的植物考古学

    作者:傅稻镰 秦岭(校) 胡雅琴(译) 刊期:2009年第03期

    早期稻作农业是植物考古学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厘清了农业、栽培和驯化等稻作农业发展中的常用术语。进而对区分野生稻与驯化稻,即反映“半驯化”特征的几个指标包括基盘、谷粒尺寸和植硅石分别展开讨论。文章结合我们对现代野生稻和栽培稻的测量数据以及田螺山的工作,引用了国内外诸多考古实例和最新的分子学证据,证据表明上述几个指标...

  • 江西临川明代纪年墓清理简报

    作者:徐培根 程晓辉 张蔓 刊期:2009年第03期

    2008年3月19日,抚州市临川区临川大道临桂花苑建筑工地发现古墓。抚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闻讯立即赶赴现场,对其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清理,共清理2座明代墓葬,分别编号为08·临·M1、M2,其中M1出土2件龙泉窑青釉瓷器和墓志一方。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 广东珠海市淇澳岛小沙澳湾商时期遗址调查

    刊期:2009年第03期

    2009年3月6日,珠海市博物馆在淇澳岛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由于有人经常在小沙澳湾偷沙.海湾已向内推进30多米,海湾沙丘面积日益减少.目前海湾宽约120米。但从整体环境观察,这个海湾具有早期人类居住的可能性。

  • 栽培稻与稻作农业的起源——《南方文物》“栽培稻与稻作农业的起源”专栏主持辞

    作者:赵志军 刊期:2009年第03期

    上世纪90年代,以中国考古学为核心,国内外学术界曾掀起过一次探讨稻作农业起源的热潮。在那一段时期,新发现和新资料不断涌现,新方法和新观点层出不穷,丰富了对稻作农业起源过程的认识,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考古学界对科技考古手段的重视和应用。

  • 栏目主持人介绍

    刊期:2009年第03期

    赵志军: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1989—1996在美国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学习植物考古学,先后获得人类学硕士和人类学博士学位。1996—1998年在美国史密森尼研究院(Smithsonian Insfitution)做博士后。

  • 栽培稻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新资料和新进展

    作者:赵志军 刊期:2009年第03期

    一.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学术意义 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是现代考古学研究的三大热门课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三个阶段。

  • 华南和西南地区农业出现的时间及相关问题

    作者:张弛 洪晓纯 刊期:2009年第03期

    根据“特快列车(Expresstrain)”理论,东南亚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的出现是在中国大陆农业迅速南传的过程中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伴随了分布于东南亚岛屿地区最早的南岛语族(Austronesian)的形成和分布于东南亚大陆地区南亚语族(Austroasiatic)的形成。

  • 考古遗址出土野生和栽培稻的鉴定问题

    作者:吕烈丹 刊期:2009年第03期

    关于中国稻作起源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丁颖1933)。1970年代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更把这一研究推向新的高潮。最近.国内外学术界就稻作在长江流域起源的地点和时间,以及一些重要考古学遗存是否进入“发达的稻作社会”等问题展开了颇为热烈的讨论(i.e.Fuller and Qin2008;Fullereta1.2007;Liueta1.2007)。

  • 小鲁里出土稻米是否是最古老的驯化稻

    作者:安承模 吴传仁(译校) 刊期:2009年第03期

    小鲁里旧石器史前遗址位于韩国中部的忠北清原郡(图一)。在发掘结果中关于泥炭层中出土的稻米遗存已经在1999和2002年在中国进行了两次讨论。在2002年12月,中国学者严文明、王象坤和袁家荣参观了小鲁里遗址,并参加了由小鲁里遗址发掘者李隆助教授组织的研讨会。

  • 岭南古代居民拔牙习俗的考古发现

    作者:彭书琳 刊期:2009年第03期

    拔牙,也称拔齿,古代文献中又称“凿齿”、“折齿”、“缺齿”、“断齿”、“打牙”等。是原始居民及流传到近代一些民族在年轻时,基于传统文化的因素,以人工方法拔掉或凿去特定的几颗健康强壮的恒齿改变牙齿形态的一种风俗习惯,以损伤身体,达到装饰或标明个人的身份与社会地位。有的部落和民族甚至以这种拔牙形体特征为称号,被称为“凿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