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坛

南方文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杂志简介:《南方文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5-1049/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绿色批评、理论新见、艺术时代、南方百家、现场、当代前沿·百年叙事、译介与研究、当代前沿_新世纪20年文艺、点睛 批评论坛·新南方写作、...

主管单位:广西文联
主办单位:广西文联
国际刊号:1003-7772
国内刊号:45-1049/I
全年订价:¥ 206.4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4
复合影响因子:0.37
总发文量:2564
总被引量:6062
H指数:28
引用半衰期:7.7187
立即指数:0.0157
期刊他引率:0.9474
平均引文率:6.9476
  • 偏见和趣味

    作者:刘琼 刊期:2018年第02期

    关于批评,一连串问题会从脑子里跑出来,比如批评的正义和理性、批评的有效性和武器,等等。最后,是作家鲁敏的一句话刺激了我,决定就谈谈偏见和趣味。

  • 身份转换与概念变迁——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漫议

    作者:郜元宝 刊期:2018年第02期

    通常称1949年“至今”的中国文学为“中国当代文学”。这个概念更狭义的内涵是指1949年“至今”以中国内地发达地区汉族(包括少数汉化的少数民族)作家为主体、运用汉语写作(或将一部分本来少数民族语言的作品译成汉语)、主要关注发达地区汉族主流社会之主流话题的文学写作。该术语有时也用来指称当下十几年的上述文学创作。长期以来,海内外...

  • 鲁迅研究的微观视角与宏观担当

    作者:汪成法 刊期:2018年第02期

    尽管一生都在反抗黑暗,但鲁迅是喜欢黑夜的,不仅写过著名的散文诗《秋夜》,还写过《夜颂》《秋夜纪游》(均收《准风月谈》)这样近乎散文诗的杂文以及副标题为“夜记之一”“夜记之二”的杂文《怎么写》《在钟楼上》(均收《三闲集》),另外还有七言律诗《秋夜偶成》和“惯于长夜过春时”(《为了忘却的记念》)。

  • 隧道的尽头便是光——陈思和的文学批评

    作者:陈国和 刊期:2018年第02期

    陈思和是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优秀的人文学者。自1980年代初期他开始文学研究以来,一直活跃在学术前沿。在学术、出版、教育三大系统他不断开掘空间,提出具有开创性和生命力的观点,构建系统性的理论体系。作为批评家、文学史家和人文学者的陈思和通过自信的学术实践和卓越的学术成果,成为一代人文知识分子的重要代表。

  • 被文学史劫持的文学批评——论学院批评的文学史意向

    作者:穗侮 刊期:2018年第02期

    关心当代文学及当代文学批评的有心人,大概都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怪现状,即当前对当代文学批评现状表达不满的,并非那些作为沉默大多数的普通读者,也不是因“常被点名批评”而暴得大名的作家们,而恰恰是来自批评家群体自身.

  • 重建文学写作的有效性

    作者:刘琼 刊期:2018年第02期

    现实主义写作是一个庞大的现实命题,我只能从表面存在的几个具体问题人手。

  • 刘琼印象

    作者:彭程 刊期:2018年第02期

    认识刘琼多年了。在某一次论坛活动中间休息的场合,看到她和多位来自天南海北的与会者聊天,轻松随意,言笑晏晏,忽然就有了这样的一个想法:她如果早出生若干年,譬如在革命时期的军队中,应该是一位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女政委,至少也该是指导员一类角色。秀气中蕴涵英气,柔婉里透着爽朗,细致却又旷达,善感而不多愁,让接触到她的人不由...

  • 在文学性里求真——刘琼文学批评漫议

    作者:陈晓明 刊期:2018年第02期

    如果说文如其人这个说法是一句肯定性的评价的话,那么十分适用于评价刘琼的评论工作。多年来,刘琼一直供职于《人民日报》的文艺评论阵地,这使她始终具有高度和广度的视野,持论公允客观,不偏颇而有包容性。

  • 无用之用

    作者:王斑; 华媛媛 刊期:2018年第02期

    概览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作品,便会发现,“美学”(或审美)一词被大量使用。这似乎说明美学话语在塑造现代中国批评家对文学的思考方式上,起了关键作用。美学既为文学作品提供评判标准,又为文学作品的写作方式和写作目的提供指导。

  • “生之斗争”与“生之平和”傅雷与张爱玲的对话

    作者:陈广琛 刊期:2018年第02期

    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于1944年的长文《论张爱玲的小说》,是“张学”的奠基作之一。其锐利的批评,不但引发了张爱玲的直接回应,更促使后者对自己创作哲学第一次作出全面的表述。

  • 传承与交融中的文化发展

    作者:范稳 刊期:2018年第02期

    近年来,中国作家协会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本着”广泛交流、以文会友、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理念,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双边和多边文学交流,形成了以”文学新丝路”为主题的文学交流新格局,中国作家越来越积极地同世界进行持续深入的对话和交流,中国当代文学也以独特魅力参与世界文学的建构。

  • 全球化语境下文学创作的个性

    作者:穆罕默德·卡西姆·布丘 刊期:2018年第02期

    关于“全球化背景下文学创作的个性化”,这个话题是多面的,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种全球文学正在成形。让我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谈起,这一概念本身也表现出了许多形式和形态。

  • 从斯里兰卡的视角考察斯中关系

    作者:皮亚·卡里亚瓦萨姆 刊期:2018年第02期

    虽然写作是自然与人类结合的产物,但是个性化只存在于作家的概念世界里。它的基本目的在于理解世界及其面临的挑战。另一方面,作家坚持不懈地将自然界、其他人和物种概念化。

  • “耶路撒冷诗学”的秘密——耶胡达·阿米亥诗艺初探

    作者:李海英 刊期:2018年第02期

    以色列诗人耶胡达·阿米亥(1924--2000)创作丰厚,出版过二十多部诗集。1950年代,出版的两本诗集并未引起反响,但到了1960年代,他很快就成为以色列的重要诗人,作品也很快被翻译成英文,并在欧美文坛赢得极高声誉,美国诗人特德·休斯曾如此评价:“诗人们都在虔诚地谈论着如何打开人类的心灵之锁,但每当我阅读阿米亥的诗作时,我总要怀疑,...

  • “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的建构及嬗变——以“教学大纲”为考察中心

    作者:孙向阳 刊期:2018年第02期

    20世纪初,随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在中国诞生,文学教育的机制得以在大学建立和逐步完善。在现代中国大学文学教育及其以“文学史”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中,“新文学史”作为一门断代“文学史”课程或准文学学科,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就开始进入到大学课堂及其课程设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