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坛

南方文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杂志简介:《南方文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5-1049/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绿色批评、理论新见、艺术时代、南方百家、现场、当代前沿·百年叙事、译介与研究、当代前沿_新世纪20年文艺、点睛 批评论坛·新南方写作、...

主管单位:广西文联
主办单位:广西文联
国际刊号:1003-7772
国内刊号:45-1049/I
全年订价:¥ 206.4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4
复合影响因子:0.37
总发文量:2564
总被引量:6062
H指数:28
引用半衰期:7.7187
立即指数:0.0157
期刊他引率:0.9474
平均引文率:6.9476
  • “业余”的批评及牙与胃的功能

    作者:王晴飞 刊期:2017年第06期

    所谓“业余”的批评,指的是在作文学批评时时刻保持一种业余心态。我理解中的业余心态,是有那么一点游戏精神,有话则说,无话则隐,话多则长,话少则短。对评论对象应当有选择,不必勉强自己十项全能。硬要以己之短去论别人之长,难免露怯,流于胡说。这样的硬性阐释,不仅不会丰富我们对文学的感受与认知,反而会使文学变得狭窄、逼仄。

  • “一体化”视域下的当代文学运动史料

    作者:吴秀明 刊期:2017年第06期

    有学者前几年在谈及古今文学异同时,曾把中国古代文学说成是“自然成长型”的文学,而将五四以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称之为是“目的引导型”的文学。所谓的“目的引导型”,是指它不是从生活的土壤上自然而然地成长起来,而更多是借助于某种理论的导引或外在强力推促的结果。

  • 从个人的事业扩大到新文学的前途——《边城》之后,战争以前的沈从文

    作者:张新颖 刊期:2017年第06期

    《国闻周报》从1934年元旦起连载《边城》,四期后中断;3月12日恢复连载,至4月23日止。即将载完之时,沈从文的注意力被引向了个人的创作之外。

  • 近年来现当代作家传记的一种考察——兼及消费时代的传记伦理问题

    作者:张立群 刊期:2017年第06期

    随着传记研究已进入当代学术研究的核心领域,现当代作家传记也逐渐成为研究界关注的对象。结合近年来现当代作家传记的出版情况可知:现当代作家传记数量多、种类多但质量并不均衡,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当代作家传记在生产过程中呈现的表面繁荣的景象,在客观上对传记研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 从“寻根思潮”到都市上海——论王安忆八九十年代创作的转型

    作者:程旸 刊期:2017年第06期

    王安忆八九十年代创作的转型,是她90年代后专心致志经营上海都市题材小说,进入创作成熟期的一个转折点。以前此类评论多是一笔带过,没人深究它复杂多层的内在肌理。但深入探讨会发现,这个所谓的上海都市题材其实就是典型的“地域小说”。

  • 杨康之死

    作者:王晴飞 刊期:2017年第06期

    在今天的百回本《西游记》中,叙述玄奘身世的一回(《陈光蕊赴任遭灾江流僧复仇报本》),常常是作为附录出现的,而在明代百回本中并无玄奘完整身世的交代,一般认为这部分内容,是清人据明代杨鼎臣《全像唐僧出身西游记传》增补。

  • 执拗的捕风——青年学者王晴飞

    作者:李音 刊期:2017年第06期

    周作人有一篇文章叫《伟大的捕风》。“捕风”(vexationofspirit)一说源于《旧约》里的《传道书》,传道士云:“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我见日光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就加增忧伤。”

  • 王晴飞的庄与谐

    作者:申霞艳 刊期:2017年第06期

    王晴飞胖胖的,我对胖子心存偏见,尽管我知道很多胖子有好的脾气。当两年多以前我和王晴飞相逢在鲁迅文学院,我心里预留出一条三八线。记得第一次的饭局,是外地朋友来。我和朋友聊得多,他坐在我对面不停地抽烟,很少讲话,不时憨厚地笑笑,似乎很习惯陪在女性旁边听她们东扯葫芦西扯叶。他的表情没有流露不耐烦,沉默和耐性为他的形象弥补了...

  • “新伤痕时代”及其文化应对

    作者:杨庆祥 刊期:2017年第06期

    对于中国及其完全置身其中的世界来说,2016年或许是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年份,一系列事件(event)的发生和发展终于在2016年迎来了其最严酷的后果:英国戏剧性地公投脱欧,特朗普在美国以惹人争议的方式入主白宫,老欧洲的灵魂在极右和泛左的角力中颤抖,而灯塔之国,正在悄悄调整其光芒投射的方向。

  • 在历史化中重寻批评的现实品格——由“新伤痕文学”想到的

    作者:房伟 刊期:2017年第06期

    近期,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学者杨庆祥,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了“新伤痕文学”相关话题,引起了学界热烈反响。杨庆祥最让我佩服的地方,在于他有一种当下青年学者罕见的现实批判意识。当下的青年批评家,大多出身于学院,理论功底好,学养丰厚,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

  • 重申“总体性”,以及爱与疗愈的文学——“新伤痕文学”的时代意义

    作者:徐刚 刊期:2017年第06期

    曾经一度,“非新即后”的语词游戏所连带的术语狂飙与滥用,带给人们诸多困扰,并掩盖了不少值得认真思索的真问题。然而在这“后现代”之后的今天,新名词的酷爱者或许不会以此为意,他们有着统摄一切的英勇与雄心,依然执着地再造词汇,只为对抗词语的惰性。他们明白,为了精确地抵达实在,需要拂去语词沾染的烟尘,重新淘洗、打磨,让它们焕...

  • 时代的证词:从个人困扰到公论论题——从“新伤痕文学”谈起

    作者:项静 刊期:2017年第06期

    词语自身会产生它的反抗,希望推陈出新的热切与命名本身的袭故蹈常之间有张力也有矛盾,但命名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命名者背后的现实关切、语言逻辑、精神伦理、动念心理和时代状况,这是我们身在大时代的一份证词和挣扎的形状。杨庆祥最近的写作和问题讨论,是青年一代知识分子自我田野化的尝试,跨出专业的领域,以一种自我展示的方式,重...

  • 新伤痕:重审时代与重建共识

    作者:艾翔 刊期:2017年第06期

    开宗明义,杨庆祥在《“新伤痕时代”及其文化应对》中将近年来的一系列时局变动归人“事件”的范畴,因为他不是如媒体一样仅仅惊叹一种“黑天鹅”的盛景,也不是通过强化这些变动的偶然性维持一种关于“现实生活”的幻想,而是将我们从这种幻想中拖拽出来,冷眼旁观它们作为对我们所居世界的叙述架构进行毁灭和建构的事件的属性。

  • 以传统经典为解码的当代中国文学

    作者:张冰 刊期:2017年第06期

    许多域外汉学家都在关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但是能够真正地深入有“壮怀激烈”“交织血与火历史”①之称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实质绝非易事。

  • 《边城》英译本的叙事建构

    作者:张卓亚 刊期:2017年第06期

    叙事学研究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和功能。叙事作品依靠合理的结构安排,其意义才得以生成,进而参与对社会的建构。蒙娜·贝克(MonaBaker)教授基于叙事“不但描述现实,还参与建构现实”这一观点指出翻译即是一种叙事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