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坛

南方文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杂志简介:《南方文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5-1049/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绿色批评、理论新见、艺术时代、南方百家、现场、当代前沿·百年叙事、译介与研究、当代前沿_新世纪20年文艺、点睛 批评论坛·新南方写作、...

主管单位:广西文联
主办单位:广西文联
国际刊号:1003-7772
国内刊号:45-1049/I
全年订价:¥ 206.4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4
复合影响因子:0.37
总发文量:2564
总被引量:6062
H指数:28
引用半衰期:7.7187
立即指数:0.0157
期刊他引率:0.9474
平均引文率:6.9476
  • 我的批评观

    作者:李丹梦 刊期:2007年第05期

    选择批评这一行在我而言是不自觉的。回想起来,我一直没有把批评从我的生活中独立出去。从第一篇批评文字起,我便朴素地觉得:批评就是一种认识、理解和沟通,除了对象由现实中的人换作了文本,批评与日常的交流、认知并无太大的差异。再宏大、渊深的批评,也离不开对人心的揣度、把握和洞察。而这种能力的取得,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生活的熏陶和...

  • 反抒情的自我抒写——李洱论

    作者:李丹梦 刊期:2007年第05期

    李洱的作品以写知识分子的居多,而他的表达和叙述中,智性的特质亦很明显。我指的是那冷静的温情和机智的从容——或可谓之表里如一?——虽然免不了些许匠气与做作,但也透出让人适宜的“民主”气息,《花腔》里各种话语的兼收并蓄便是突出的例子。李洱的表达是日常化的,有些松散而随意。就叙述本身而言,并没有多少征服的欲望和野心。一种对...

  • 在有限性里见出大气象——李丹梦及其文学批评印象

    作者:吴俊 刊期:2007年第05期

    拿得起也放得下,是一种境界,而不主要是一种勇气。勇气很可能源自冲动,并无什么理由可讲;境界则体现自觉的思考和担当,是思想风暴后的宁静,这也是单纯勇气的躁动所很难相比的。——李丹梦是一个拿得起也放得下的人。她让我相信,这主要是一种境界,而不源自冲动。这样的入不多见,很少。

  • 我印象中的李丹梦

    作者:王宏图 刊期:2007年第05期

    认识丹梦有好多年了,但一开始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仅仅在电话中交谈联络。后来见了面,发觉与我早先的猜测大致吻合:爽直豁达乐观、阳光味十足的性格,风风火火、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的做事方式,还有那股子得理不饶人的倔强劲。

  • 散文写作为何离散文远去

    作者:王尧 刊期:2007年第05期

    对1990年代以来的“散文时代”,文坛学界颇有争议。散文创作、理论与批评变得越来越困难。它们在散文作家、评论家。尤其泛滥于媒体的写作者笔下没有了难度。那么。散文难度的降低或消失的原因何在?我们约请了几位著名散文评论家和作家一同探讨之,敬请垂注。

  • 思想的锥子

    作者:南帆 刊期:2007年第05期

    你以往更多地从事文学研究。什么时候开始转向了散文的写作?散文在你现在的写作之中占有多大的分量?

  • 平衡感·平常心·平淡美——谈散文写作的难度

    作者:王兆胜 刊期:2007年第05期

    一般说来,在文学创作中,恐怕没有哪一种文体能像散文写作这样容易!因为散文家可以不是诗人和小说家,但几乎所有的诗人和小说家都是散文家,都写过大量的散文作品。时下还有这样的误解:我们人人都可以写散文,都有望成为散文家。

  • 散文的难度是思想的难度

    作者:陈剑晖 刊期:2007年第05期

    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到散文的领地里来一显身手的时代,散文巳不神圣。散文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最容易操作、最不需要敬畏的文学体裁。其实,散文决不是眼下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散文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最适宜于展露心性的文体,散文还是一种有难度的文体。散文的难度不是入门的难度,也不仅仅是写作技巧方面的难度,而是思想或精神的难度。

  • 中生代诗人的群体焦虑与诗性自觉

    作者:朱寿桐 刊期:2007年第05期

    小引:概念的意义 “中生代诗人”的概念,对于每一个试图提出乃至运用这个概念的论者而言,都很难给出其恰当的内涵与外延,由此引起的学术探讨与论争很可能会杂乱无章且旷日持久。但即便如此,也并不表示这一概念的提出和运用全无必要,因为它所包含的超越已有群体界定,超越既成流派框架的学术努力对于当代汉语诗歌历史与现实的研究而言并非...

  • 创建中国现代性文学理论——访著名文艺理论家钱中文

    作者:吴子林 刊期:2007年第05期

    吴子林:钱先生,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访谈。在我国文艺学界中,真正做到理论上自成体系的理论家是屈指可数的,而您是其中最具名望的学者之一。我是读着您的一系列著作走上文学理论研究道路的,很想听您谈谈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宝贵经验。据我所知,您原来的愿望是想成为一个作家,后来怎么转向文艺理论研究了呢?

  • 社会主义伦理与“十七年”文学生态

    作者:毕光明 刊期:2007年第05期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启动了除台港澳地区之外的全国范围内的中国新文学的“一体化”工程,文学生态由此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新文学已形成的多样性种态、多元共生的文学态势被“新的人民的文艺”的硬性提倡、革命文艺的一统天下的局面所取代。虽然由于新文学传统的顽强延续,...

  • 从圣湖到蒸馏水——评艾伦·狄波顿《拥抱似水年华》

    作者:钟丽茜 刊期:2007年第05期

    伟大的书总有一批诠释者,其中或有少数也随之“伟大”起来。英伦才子艾伦·狄波顿便是一个因解释普鲁斯特而耀眼的人。《纽约客》评他的《拥抱似水年华》,说“普鲁斯特像个广大无边的圣湖,狄波顿从中蒸馏出甘甜清澈的水,献给我们”①。狄波顿把普鲁斯特的智慧用晓畅的语言与精短的篇幅转述给那些没空去读原著的人,他的蒸馏功力究竟如何呢?

  • 走向心灵之死的写作

    作者:阎连科 刊期:2007年第05期

    回忆《日光流年》的写作过程,至今使我有着后脊发冷的感觉,那种备受煎熬的不光是自己的躯体,更是心灵的一次死亡过程。或者说,那是一次走向心灵之死的漫长写作。

  • 阎连科的声母

    作者:李洱 刊期:2007年第05期

    艾滋病 从2004年开始,每过一段时间,阎连科就要去一趟艾滋病村。有时候,他和一名医生一起去,有时候他自已去。在那里,他帮艾滋病人找打井,发药,做心理疗法。后来他写了一部《丁庄梦》。《丁庄梦》出版以后,我以为他去的次数会少一些了,因为作品已经写完了嘛。不料,他还是经常去。年前,有一次我碰到他,发现他情绪很坏,原来他刚从艾...

  • “乡土中国”象征诗学的转换与超越——重读《日光流年》

    作者:梁鸿 刊期:2007年第05期

    “经典”并不意味着完美,但却意味着一部作品的独创性、启发性和一种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当隔着将近十年的时光(已然转换了一个世纪)重新阅读《日光流年》①时,必须承认,无论是对于阎连科自己的创作历程,还是对于当代文学发展史而言,它仍然占据着特殊的位置。毫无疑问,就《日光流年》而言,如果要被称之为“经典”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