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法制

民主与法制杂志 部级期刊

杂志简介:《民主与法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529/D,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法期刊。该刊是一份周刊,致力于发表政法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高层、特别报道、封面、争鸣、法治、社会、社会

主管单位:中国法学会
主办单位:《民主与法制》社
国际刊号:1003-1723
国内刊号:11-1529/D
全年订价:¥ 580.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政法类
发行周期:周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1
总发文量:10691
总被引量:681
H指数:7
立即指数:0.001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0.0213
  • 告别“预算外资金”是防止财政腐败之关键

    作者:任晓兰 刊期:2012年第14期

    “三公”消费是近年来不断升温的话题。今年两会期间,茅台、五粮液等名酒因对公款吃喝之风有推波助澜之嫌,被公共舆论推上风口浪尖。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指出:

  • 公共事

    刊期:2012年第14期

    景区门票价陷“三年必涨”怪圈 2007年国家发改委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今年进入了第二个“三年解禁”期,也随即步人了“三年必涨”的怪圈,甚至在假期时“抢涨”。未来数月内,全国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涨幅从20%到60%不等,一些景区门票价格已远远高于国外著名景点。

  • 浮世绘

    刊期:2012年第14期

    部分地区营养餐成唐僧肉 去年10月起,中央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但一些地区却将营养餐当成唐僧肉,广西那坡县有学校将补助用于购买营养品“壮壮水牛奶”,供货商可从3元补助中赚取1元;青海有学校将补助款采购萨其马等零食;广西部分学校营养餐蔬菜肉蛋采购价均远超市场价。专家建议,有关...

  • 条条大路通北京——2012年第14期《民主与法制》封面解读

    刊期:2012年第14期

    像一条道路,如一根纽带,似一个网络,经过相交、相连乃至相会而组合成了一个象形的汉字“交”。于是,这个“交”字就成了新一期《民主与法制》杂志的封面设计。那么,在这个封面设计中,“交”字顶端的天安门城楼究竟意味着什么?“交”字背后的地图到底具有怎样的含义?“交”字中央的两人相握又将作如何解读?

  • 何谓“执行难”?

    作者:颜建红 刊期:2012年第14期

    有一年笔者随中国法学会法学代表团赴泰国访问。那一年中国司法备受执行难的困扰,被法界人士称为“执行年”,所以我们在同泰国司法界友人交谈中问及泰国司法是怎样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泰国友人听懂我们的意思后,一脸的莫名其妙,反问道:“难道法院的判决可以不执行?”这真是个笑话,“开了一个国际玩笑”,但执行难确实在中国许多地方存在着...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作者:伍昂 刊期:2012年第14期

    《民主与法制》2012年第5期关于移民的专题让我感触颇多。中国人一向安土重迁,推崇骨肉相附,哪怕宦游在外,也会效法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历年春运的盛况更是给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作了最生动的注解。然而,这样的文化土壤滋养的中国,如今却孕育着以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为主力的波涌浪推的移民潮,背后原因不能不令人深思。

  • 用法律握手——中国法学会的法律外交

    作者:刘瑜 刊期:2012年第14期

    “公共外交”是一种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式,说明本国国情和本国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活动。它对政府的外交工作有着相辅相成的支持性意义。进行公共外交的主体包括政府外交部门,但更多的是非政府组织。如民间团体、大学、研究机构、媒体、宗教组织以及国内外有影响的人士。他们可以借助各自的领域和国际交往的舞台,面对外国的非...

  • 《法律人的公共外交》专题报道之二 江平:法学大师的外交典范

    作者:王健 刊期:2012年第14期

    能够用来描述江平的头衔有很多:法学教育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只是其中的三个。或许很少有人注意到,作为一个法律人,他的公共外交才能同样不乏过人之处。

  • 《法律人的公共外交》专题报道之三 水窖上的晚餐——一位留日学者眼中的公共外交

    作者:侯兆晓 刊期:2012年第14期

    本该是阳春三月的清新美丽,但北京的风依然可以比作飞沙走石,一处彩钢板的房顶都被掀到马路上了。

  • 《法律人的公共外交》专题报道之五 阿戍中:文化遗产与国际公约

    作者:李蒙 刊期:2012年第14期

    大学时代的第一次公共外交 何戍中是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1962年出生于上海淞江天马山一个没落地主家庭的老宅子里,从小就在老宅子里接受着文化熏陶。1980到1984年,他在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读法律本科。大学临毕业那年,何戍中到上海一个博物馆实习。那时的博物馆门前冷落车马稀,很少有人光顾。

  • GBD交流中心:民间公共外交的先行者

    作者:龙曦 刊期:2012年第14期

    他被称为民间的外交官,它似一个民间的大使馆,他将它起名为“桥”。这就是马振轩2008年在北京市朝阳区创办的桥艺术中一心。

  • 一个法律人眼中的美国

    作者:刘桂明 刊期:2012年第14期

    对于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中国而言,大洋彼岸的美国似乎既是我们思维的参照目标,又是我们思维的比照对象。于是,不管你如何看待美国,不管你是否了解美国,也不管你是否去过美国,更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我们谈论的很多话题似乎难以回避这个国家,我们张望的目光似乎也无法忽视这片国土。

  • “公共外交”任重而道远——专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

    作者:龙曦 刊期:2012年第14期

    提高软实力 推广公共外交 《民主与法制》记者:这两年,公共外交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相对于政府的官方外交而言,公共外交有其特殊的定义和使命。请您介绍一下什么是公共外交?公共外交的使命是什么?

  • 谁为“钉子户”传心声?

    作者:张君 太行石 刊期:2012年第14期

    钉子户是一个新词汇。泛指城市建设过程中不肯迁走的私人土地或房产拥有者。在一般人心目中,钉子户大都是难缠之人。但钉子户并不完全是“刁民”,有些人可能确实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那么,谁能认真听一听钉子户合理合法的诉求呢?谁又能把钉子户的心声反映上去呢?让我们静下心,听一听河北省邯郸市老军工张利发等几名钉子户的遭遇吧。

  • 为何整顿多难见成效?

    刊期:2012年第14期

    一个颇令人纠结的问题是,当下的司法不能孤悬于民意之外,在中国语境下即是司法效果不能与社会效果彼此抵牾甚至撕裂。但什么是民意,如何评估和吸纳民意?却变成了无法开解的难题。民意的成熟仰赖于信息的充分披露、思想观点的自由交换以及媒体的独立公正,但上述条件在中国当下高度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