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法制

民主与法制杂志 部级期刊

杂志简介:《民主与法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529/D,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法期刊。该刊是一份周刊,致力于发表政法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高层、特别报道、封面、争鸣、法治、社会、社会

主管单位:中国法学会
主办单位:《民主与法制》社
国际刊号:1003-1723
国内刊号:11-1529/D
全年订价:¥ 580.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政法类
发行周期:周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1
总发文量:10691
总被引量:681
H指数:7
立即指数:0.001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0.0213
  • 工业污染预防和治理亟需法治化

    作者:张吕好 刊期:2010年第17期

    福建紫金矿业铜酸水渗漏,大连新港码头输油管道和油库爆炸,吉林永吉县两家化工企业七千多只化工桶被洪水冲入松花江,南京栖霞区塑料四厂原厂区可燃气体管道泄露爆炸……今年七月以来,一连串工业污染事故令全社会为之震惊,这既是急速工业化的“副产品”,也拷问着环境法制的科学性、有效性。

  • 城区合并,政府为什么要保密?

    作者:李志 刊期:2010年第17期

    最初听到北京四城区合并的消息,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质疑,认为多半是谣传:这么大的事情,事先怎么一点风声都没透出来呢?消息得到证实后,不少人难掩恼怒或哀伤,一不留神,又当了一回“不明真相的群众”。

  • 罗彩霞事件拷问了谁

    作者:冯文涛 刊期:2010年第17期

    8月13日,经过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四个多小时的审理和调解,历时长达一年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罗彩霞被冒名顶替上大学案终于尘埃落定,但是案件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结束。

  • 已没了听相声的兴致

    作者:阿凡达 刊期:2010年第17期

    一直认为,有些声名鹊起的名人必然拥有旁人无法比拟的天赋,比如文学,比如艺术,而作为中国古老艺术的相声也是要有天分的,曾经一段时期内,因为内容空洞、乏味,相声曾经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但是因为有了郭德纲,才让我重拾听相声的乐趣.

  • 不能任由“山寨期刊”继续忽悠

    作者:王威 刊期:2010年第17期

    《民主与法制》2010年第14期《学术不端乱象调查》一文所披露的“论文黑市”与“学术泡沫”等乱象着实令人触目惊心、文中称,一些网站经营“论文”,买通学术期刊的编辑,建立了完整的论文黑市利益链,学术论文数量空前激增,质量却令人齿冷。笔者在基层检察院工作,还见识过一种性质更为恶劣的“学术造假”现象,这就是“山寨期刊”的大行其道...

  • 恶人治村与饮鸩止渴

    作者:邹宜 刊期:2010年第17期

    据《民主与法制》15期《葛家庄百姓失去尊严》登载: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钢铁路办事处葛家庄村党员选出的党支部和村民选出的村委会不能履职,办事处党委却将西董村支书派来主政。先当工作组长后任村支书,对村民实行“打压”的“村霸”统治。从此,葛家庄再无宁日。

  • 少年审判要立足司法职能 延伸司法服务

    作者:沈德咏 刊期:2010年第17期

    少年司法究竟是什么? 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问题,更应该是一个课题、一个命题、一种制度、一种理念、一项事业。

  • 中国少年司法的出路在哪里?——访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

    作者:侯兆晓 刊期:2010年第17期

    在媒体人眼里,张立勇是一位随和而不失严谨、严谨而又很亲民、亲民还很理性、理性却又很有个性的官员。就任河南省高院院长之后,他既说出了许多惊人之语,更推出了不少创新之作。

  • 少年法院离我们有多远?

    作者:王健 刊期:2010年第17期

    从1984年中国第一个少年法庭在上海诞生至今,我国的少年法庭已经走过了17年的漫长历程。然而,由于在法律上长期没有地位,职能上始终无法健全,有的法院其存在都受到了威胁,有司法界人士形象地将之称为“总也长不大的孩子”。

  • 未成年人检察制度寻找新突破

    作者:刘瑜 刊期:2010年第17期

    据了解,检察机关审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有些地方还一直延用着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查方式,而这种方式已不能适应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点和“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主题。一位专家这样解释:“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要由专业化的未检机构办理,就像生病的孩子要送儿童医院或儿科门诊的道理一样简单。”

  • U型法台前的浓浓慈爱

    作者:李蒙 刊期:2010年第17期

    曾经是一米多高的“黑笼子”“冷板凳”,孩子坐进去只能露出个小脑袋的被告席,变成了只有70厘米高式样精15的“课桌”“课椅”。以未成年人被告席为中心,形成英文大写的“U”字形。色彩是天然的暖色调,公诉人、辩护人、法定人和帮教席分别在同一弧线上,

  • 喧嚣浮躁与信仰重塑

    刊期:2010年第17期

    中国人正在习惯的50个异常现象中,我们首先能归纳出的是“矿难频发”“百姓跪访”等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这些现象实质上是社会矛盾尖锐化的体现,至少反映出两个矛盾:一是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二是官民隔阂、甚至对立。

  • 什么是未成年人的“最大利益”?——女法官手记

    作者:杨飞雪 刊期:2010年第17期

    曾获“全国预防青少年犯罪先进个人”的重庆市沙坪坝区法院法官杨飞雪,多年专注青少年审判工作。她最深切的感受是,少年无知法律无情,但只要有一颗关爱的心、一双温暖的手,明天的世界就会多一双明亮的眼睛。

  • 河南:少年司法先行者

    作者:侯兆晓 刊期:2010年第17期

    首届少年审判论坛之所以在河南举办,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说,是因为河南20年来对少年司法的积极试点、探索、推广和坚持。

  • 少年审判,在困惑中探索——北京市东城区法院未成年审判制度改革侧记

    作者:连继民 王健 刊期:2010年第17期

    “被告人小文犯盗窃罪,免于刑事处罚。”当法官当庭宣判完判决结果后。小文哭了。 法官习惯性地收拾审判席上的案卷材料,准备退庭。这时候,法庭上感人的一幕出现了:在整个庭审过程中始终低着头的小文,突然走到法官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