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欣赏

名作欣赏杂志 省级期刊

Masterpieces Review

杂志简介:《名作欣赏》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4-1034/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旬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项目呈现、小说论丛、性别世界、语文讲堂、学林漫录、学者天地、文苑经纬、博士之声、小说纵横、经典重读、小说纵横_外国小说、古典丛谈...

主管单位: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
国际刊号:1006-0189
国内刊号:14-1034/I
全年订价:¥ 460.00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旬刊
发行地区:山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9
总发文量:9602
总被引量:4097
H指数:13
  • 奉献与需求的合奏——对《玩偶之家》中林丹太太之爱的伦理解读

    作者:艾秀梅 刊期:2018年第12期

    林丹太太是《玩偶之家》里一个虽次要却关键的人物。林丹太太的爱呈现出独特性,即她在一种为别人付出和奉献的爱中隐藏着自身的需求,这种需求之爱是人类之爱的普遍本质。

  • 信仰与怀疑:论丁尼生诗歌的伦理内涵

    作者:逯阳 刊期:2018年第12期

    维多利亚时代是科技和工商业高速发展,新旧思想剧烈碰撞的时代,同时也出现了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面对科学与信仰、欲望与道德、物质与精神的激烈冲突,丁尼生不放弃对精神家园的依恋,其诗歌具有明显的伦理内涵。丁尼生诗歌在中国研究得还不够,特别是其中的精神求索和伦理内涵尚需我们进一步关注。

  • 天使与魔鬼共舞——《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中的“他者”

    作者:刘昉 刊期:2018年第12期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一部古罗马悲剧。莎翁在这部血腥的复仇悲剧中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角色——天使的拉维妮亚和魔鬼的塔摩拉。笔者认为,无论是在古罗马时代还是文艺复兴时期,女性都被深深地烙上了“他者”的印痕;被天使化与被魔鬼化,都是男权文化对女性形象的歪曲。

  • 从变化题材看唐传奇的生命观

    作者:王锐 刊期:2018年第12期

    唐传奇作品展现了唐代士子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作品中人与包括神灵、鬼魂、精怪等在内的具有超能力的非理性世界的和谐共处,表达了对生命自由精神和独立性的肯定。唐传奇强调人的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人物形象在作品中的地位,其对动物精怪人性化的加工,表现了其人性化主题的确立。

  • 从伦理道德视角审视严歌苓笔下的小渔形象

    作者:钟海林 刊期:2018年第12期

    严歌苓的短篇小说《少女小渔》自发表以来受到广泛的好评,然而从伦理道德视角来分析小渔形象,笔者却认为小渔身上有多种突出的值得反思的缺点。“少脑筋”才是小渔主要的特征。小渔“少脑筋”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性关系中。小渔不珍惜自己的名誉和身体,在两性关系中完全被动。小渔形象不是女性主义作品宣扬的形象,而恰恰是传统忍耐型女性在现代社...

  • 没落贵族的哀怨之歌——论白先勇的《游园惊梦》

    作者:钟海林 刊期:2018年第12期

    《游园惊梦》是白先勇小说集《台北人》中的代表作,这一作品很能体现作家的整体风格和美学倾向。这一作品表现了被逐出大陆、偏安一隅的往昔豪门贵族的生活,作家暗示表面的繁华下面隐藏的危机。可以说,它是没落贵族唱出的一曲哀怨之歌,其中渗透了浓郁的悲凉感。白先勇小说开拓出一个新的文学表现领域,描写了一群社会特殊的群体,从大陆流亡的“没...

  • 厚夫散文文体因素分析

    作者:钟海林 刊期:2018年第12期

    厚夫真名梁向阳,是黄土地上培育出的散文健将。厚夫在他的行文中显示受到“大散文”概念的影响。他尝试多种散文文体,灵活运用三种人称,自塑出饱满的艺术人格,营造出多种满含情感的意象,以理性或古今时空自由转换为轴线结构散文,篇幅和情感体现出适度节制之美,加以一定的想象和出采的语言,为当代散文文体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写作经验。

  • 孙惠芬《寻找张展》主人公救赎意识研究

    作者:时亚楠 刊期:2018年第12期

    《寻找张展》是孙惠芬的最新长篇力作,在这里作家改变了一贯的对乡土中国的关注与描写,将视角转向城市,塑造了一个极具建构力量的“90后”青年形象——张展。这是一个从自我放逐、激烈对抗世俗社会到主动寻找与积极救赎的青年形象。小说展示出这个“90后”青年在其孤独、苦闷、叛逆与迷失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救赎意识。

  • 论《寻找张展》中的自我寻找与自我超越

    作者:王佳力 刊期:2018年第12期

    孙惠芬在新的长篇小说《寻找张展》中融入了她对生活的新的理解,作者以“寻找张展”为线索描写了不同生命主体对于自我的寻找与超越。其中既有叙述者的儿子申一申在“偶像”驱动下的自我寻找,又有张展在“寻爱”与“寻父”过程中的自我复杂化,还有叙述者“我”以及作者的自我超越,人的复杂性和未完成性在自我寻找与自我超越中得到了彰显。

  • 彼此寻找,相互信任——从人物形象看《寻找张展》

    作者:张驰 刊期:2018年第12期

    《寻找张展》自发表以来便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学术界对孙惠芬在该作中展现出来的创作风格的转变、叙述节奏的把握、对新题材的掌控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褒贬不一。笔者认为,《寻找张展》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对作品中众多人物形象生动立体的刻画,其中不乏典型,令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并进行自我反思。作家通过对父(母)子两代人物形象的塑造,将代际冲突的...

  • 打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浅谈孙惠芬在《寻找张展》中的社会批判意识

    作者:周巾丹 刊期:2018年第12期

    孙惠芬在新作《寻找张展》中把目光移注到“90后”身上,关注“90后”一代的成长,全面而深刻地观照与反思“90后”成长的社会环境,如官本位、拜金主义等思想盛行、权力与金钱发生异化,这些或多或少对“90后”一代产生消极的影响。在本书中,孙惠芬为自己打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关注“90后”、关注社会批判,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 “惜别”之外的《惜别》——论止庵的长篇散文《惜别》

    作者:张颖 刊期:2018年第12期

    本文在考察当下长篇亲情散文整体风貌的基础上,认为止庵的亲情散文《惜别》具有独特价值。基于不同作品的细读与比较,综合止庵本人既往的随笔创作与散文观,笔者认为《惜别》在情感抒写、思想呈现、文体意识这三个方面都有鲜明的特点,在亲情抒写的策略上也颇具启发意义。

  • 《城堡》里的“K 们”——K与巴纳巴斯父子人物分析

    作者:张明 刊期:2018年第12期

    卡夫卡的《城堡》为我们展现了K求索的悲剧历程。K的求索是主线,巴纳巴斯一家、弗丽达、老板娘等人的求索与理想的破灭是旁支,主线与旁支既相互平行又相互呼应。其中,巴纳巴斯父子的悲惨遭遇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对K的悲剧历程起到了很好的补充和说明。在小说中,K的毁灭是不言而喻的。《城堡》的结局并没有出现在小说的正文之中,但K的整...

  • 《完美的七天》的叙事学探索

    作者:董晓可 刊期:2018年第12期

    《完美的七天》是重庆诗人宋尾转型小说创作的一部力作,它最为可贵之处是在叙述层面呈现出的探索意识。本文力图从其巧妙的楔子嵌入方式、侦探小说叙述模式、网状结构人物呈现、神秘主义文本构筑四个层面予以解读,来对其叙事学的价值和意义做一简要管窥。

  • 文学空间视域下的徽商园林

    作者:王颖 刊期:2018年第12期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商园林获得了迅猛的发展。致富之后的徽商不但在徽州本土构筑宅园,而且在侨寓地也较为普遍地建造园林。明清徽商园林既是徽商的私人天地,是其建构生活品位的处所;亦是徽商家族文学育化的空间,见证了家族文人的成长过程;还是徽商与文人士大夫之间的交际舞台,是文学活动的重要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