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欣赏

名作欣赏杂志 省级期刊

Masterpieces Review

杂志简介:《名作欣赏》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4-1034/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旬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项目呈现、小说论丛、性别世界、语文讲堂、学林漫录、学者天地、文苑经纬、博士之声、小说纵横、经典重读、小说纵横_外国小说、古典丛谈...

主管单位: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
国际刊号:1006-0189
国内刊号:14-1034/I
全年订价:¥ 460.00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旬刊
发行地区:山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9
总发文量:9602
总被引量:4097
H指数:13
  • 现代人视角下的东方史诗——评析盛琼《我的东方》的叙事形式

    作者:刘晓文 刊期:2012年第03期

    女作家盛琼的长篇小说《我的东方》主要“着意于对地域性群体生命,即处于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生存历史和精神取向的总体剖析”。作品通过片断组合与复调式叙事结构、个体与群体的双重叙事身份,以及东方文化符号的叙事意象等具有现代感的叙事形式,在更深的层面上丰富了作品所要表现的“东方性”史诗的特质。

  • 余华小说的叙事学探微

    作者:刘琰 刊期:2012年第03期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一经问世就受到了文坛的极大关注。不管是转型前还是转型后,余华小说中所体现出的暴力因素、苦难意识和生存哲学一直是批评家们追逐的热点,但是对其小说叙事学方面探讨的学术性文章并不太多,而且侧重面相对单一。一方面是因为叙事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许多自己的理论还不成熟;另一方面也是学者的研...

  • 六棱镜中的“坏学生”——解读《少年张冲六章》

    作者:李繁 刊期:2012年第03期

    杨争光的长篇小说《少年张冲六誊》讲述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因素导致“问题少年”张冲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从六个不同的视角透视少年张冲的立体形象。本文从六个侧面对少年张冲生长的土壤结构做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从“坏学生”的角度,为“张冲们”争得自由的空间发出一个教育者的呐喊。

  • 文化审美的现代性突破——论韩少功寻根作品

    作者:梁焱 刊期:2012年第03期

    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韩少功的小说文本无论是从历史到当下,还是从内在体验到表现形式,都展示给我们一个不断开创姿态。本文从超越政治阶级层面的“文化寻根”,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寻根”,感性力量与非理性因素三分面来探讨韩少功寻根文学所反映的现代社会的真实人生。

  • 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诗意书写——评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动物小说

    作者:王敏 刊期:2012年第03期

    对北方草地和深林中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诗意书写,是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动物小说鲜明的特色,在文本中具体体现为叙述者的“诗意目光”、“老额吉们”的诗意人生和“地方”的诗意呈现。

  • 论刘云若小说刨作与天津地域文化的关系

    作者:张春雨 刊期:2012年第03期

    民国以后,通俗小说覆盖天津的文化市场,造就出一大批通俗小说作家,其中言情大家当数刘云若。他以自己的作品再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天津人民的真实生活,折射了天津独特的地域文化,描绘出天津社会市井风俗画。可以说,一个作家生活的地域带给他的是用之不尽的源泉。同时,地域的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刘云若的文学创作与传播。

  • 精神独立的追求与探索——V.S.奈波尔小说简论

    作者:杜思民 刊期:2012年第03期

    作为一位擅长描述后殖民主义加勒比海国家的作家,奈波尔的作品因“有原则”地审视“被压抑的历史”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不可避免地被贴上了种族主义的标签。然而仅仅从这一角度来剖析他的作品无疑是片面的,难以勘解其作品的精髓。本文着力就奈波尔小说的主题——精神独立的个人及其探索和追求进行讨论。

  • 《丹尼尔·德龙达》中消费文化的文本反映

    作者:李华 刊期:2012年第03期

    乔治·爱略特被公认为是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丹尼尔·德龙达》是其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创作处于巅峰时的又一次大胆创新。大多数人对此作品是从犹太主题入手进行解读的,笔者通过对小说文本细读,发现消费主义在此作品中进一步得到反映,同时异化现象也初见端倪,反映了作者对消费文化的担忧及批判态度,并提出了医治消费文化疾病的道...

  • 游离于现实与梦境之随——《一小时的故事》创作艺术解读

    作者:张莉 刊期:2012年第03期

    《一小时的故事》是19世纪美国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名著,在中外读者中广为传阅。众多的学者专家从不同视角对小说进行了解析,本文旨在从作品的叙事结构、创作技巧和主题深度几个层面出发解读其不朽的艺术魅力。

  • 语料库检索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应斥——以《一小时的故事》为例

    作者:杜爱玲 刊期:2012年第03期

    语料库索引可应用于文学批评领域来分析文学文本。本文利用语料库检索分析,来解读《一小时的故事》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及修辞方法等。为深刻解读该做品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该作品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角度和思路。

  • 解读《爱的约会》中的圣经文化内涵

    作者:寇福臣 张明杰 刊期:2012年第03期

    西方社会文化深深地植根于宗教文化当中,其中尤以圣经文化的影响力最大。在很多英语学习的刊物中部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的影子——Appointment With Love(《爱的约会》)。尤其是当这篇文章出现在英语教材中后,对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剖析成为一件必要的工作;忽略其内涵的意义,文章将会很难理解,显得比较破碎。本文通过对其起主线作用...

  • 解析《V.》登场女性人物的“他者”地位

    作者:杨丽 刊期:2012年第03期

    《V,》是托马斯·品钦于1963年完成的长篇处女作,整部小说其实是品钦对20世纪以来日益走向荒诞和堕落的西方社会以及人类生活的审视~I:IN析。该书还触及了社会现实中女性的“他者”社会地位的话题,对当时出现的女性道德和价值背离和社会不公产生了质疑,反映了作家对女性社会问题的审视和反思。

  • 《霍伯马克》和《贺普·莱斯利》中印第安元素的政治解读

    作者:张小薪 刊期:2012年第03期

    在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对待印第安人采取何种政策是这个新共和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以莉迪亚.蔡尔德的《霍伯马克》和凯瑟琳-塞奇威克的《贺普·莱斯利》为代表的女性边疆小说则宣扬了教育和同化的政策。本文则通过对这两部女性作品中印第安元素的剖析,揭示其在处理印第安人与白人社会关系政策上的重要先驱意义。

  •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宗教价值观

    作者:李春兰 刊期:2012年第03期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即斯托夫人于1852年发表的一部反奴隶制小说。这部小说一经发表,便像蝴蝶效应一样由小及大,在某种程度上激化了美国南北内战地区的局部冲突,对美国奴隶制度乃至整个美国社会产生过意义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宗教文化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和亟待颠覆的奴隶制度下对人物性格命运的深远影响,突出...

  • 透视艾丽丝·沃克《紫色》中的女性主义观

    作者:史晓慧 刊期:2012年第03期

    女性主义思想启迪黑人女性必须团结在一起,发挥女性主义传统,求得自我解放。艾丽丝-沃克从独特的视角剖析了美国黑人妇女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她们在寻找真实自我与人格尊严的过程中历经的痛楚与磨难,深刻反映出以女主人公茜莉为代表的黑人女性从麻木到觉醒到抗争的演变过程,表现了其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追求平等自由的进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