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欣赏

名作欣赏杂志 省级期刊

Masterpieces Review

杂志简介:《名作欣赏》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4-1034/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旬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项目呈现、小说论丛、性别世界、语文讲堂、学林漫录、学者天地、文苑经纬、博士之声、小说纵横、经典重读、小说纵横_外国小说、古典丛谈...

主管单位: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
国际刊号:1006-0189
国内刊号:14-1034/I
全年订价:¥ 460.00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旬刊
发行地区:山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9
总发文量:9602
总被引量:4097
H指数:13
  • 从边缘到前沿——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60年的发展演进

    作者:杨彬 刊期:2009年第12期

    六十年少数民族小说和着中国当代文学60年代前进的步伐,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概括地说,六十年少数民族小说包含了一系列发展演变:作家队伍从单一到群体、主题内容从政治到文化、创作方法从一元到多元、地位成就从边缘到前沿。少数民族小说六十年在不断探索中积聚了十分丰富的内涵与十分宝贵的经验,本文拟就六十年少数民族小...

  • 膜拜·审美·消遣——建国60年青年读者阅读演变的一个视角

    作者:石群山 刊期:2009年第12期

    青年读者作为受众在建国60年中的不同时期(即接受社会语境)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前30年(包括17年文学和“”)的青年读者是处于一个榜样化的社会语境时代,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他们实际上就是被教育者,他们进行的是顶礼膜拜式阅读;改革开放后至90年代中期的青年读者是处于一个经典化的社会语境时代,他们是与创作者进行交流的对话者,他们进行的...

  • 现代繁华里的流放——读汪曾祺小说《鉴赏家》

    作者:林超然 刊期:2009年第12期

    回望故园的作品无疑是汪曾祺小说的群峰,他的小说成就自以写高邮的为翘楚,其中《鉴赏家》与其说是作家用诗的方法写小说,不如说他用小说的方法写诗。作品环绕季匀民的画作获赏果贩叶三而终生珍藏、至死不售的佳话,穿插当地风俗轶事、人情物理的诸多章节,以诗意写清愁,以繁华写寂寞,以平静写伤悼,一切如同亲历,娓娓道来,《鉴赏家》雄辩...

  • 十七年文学论争档案(歌词篇)

    作者:毛翰 赵会凤 刊期:2009年第12期

    20世纪初,在旅日的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倡导下,为效法日本及欧美,进行现代音乐教育,振奋民族精神,推动国家进步,沈心工、李叔同等一批词曲作家积极创作,“学堂乐歌”诞生了,中国有了自己的现代歌曲。

  • 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衰老——读鲍尔吉·原野的《南西伯利亚故事》

    作者:孙春旻 刊期:2009年第12期

    鲍尔吉·原野是一位蒙古族作家。他的新作《南西伯利亚故事》由一组精短的小说集纳而成,共有七篇。小说中所讲述的故事都比较单纯,甚至有些似曾相识,当代喜弄新潮的作家已经不屑于讲述这样的故事了。不过,艺术的创造往往就是这样,在别人不屑一顾的地方觅得的东西,常会给人意想不到的感受。只要能获得灵感的烛照,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衰老。

  • 烛照城市底层的温暖与尊严——评王安忆的《骄傲的皮匠》

    作者:袁萍 刊期:2009年第12期

    《骄傲的皮匠》讲述了一个底层的外来者在融入都市日常人生过程中如何获取安稳、守护尊严的生活故事。王安忆消解了以往有关城乡叙述中基于道德或文明视域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用一种温暖的笔调,营构出都市世俗化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空间。

  • 试析阎连科小说的疾病意象

    作者:刘保亮 刊期:2009年第12期

    疾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经验,也是文学表现的原型母题。阎连科作为一名有着“健康崇拜”情结的作家,善于用密集的疾病意象点缀文学审美空间,其耙耧世界里的性病、喉堵症、热病都蕴涵着丰富的道德修辞和文化隐喻。

  • 析贾平凹小说《高兴》中的意象

    作者:王宁宁 刊期:2009年第12期

    《高兴》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关注农民工问题的心血之作,也是一部蕴蓄丰富含义的长篇意象小说。本文主要以细读作品的方法,从小说主人公的“肾、高跟皮鞋、箫”这三个主要意象入手,多维度地分析《高兴》,解读小说意象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 抵达“无名”的批判——重读韩少功的《马桥词典》

    作者:王再兴 刊期:2009年第12期

    20世纪90年代的《马桥词典》罕有地发现了一个非关“英雄”、不类“庸常”、异于“人民”的“无名”世界,这是一个我们熟视但无睹的世界。从《爸爸爸》到《马桥词典》,韩少功经历了他创作生涯中批判立场的重大转折,由最初的单向度批判转向了更为艰难的尊重事物差异性的复杂批判。但韩少功并不耽于德勒兹话语讲述式的“游牧”姿态,因为恰恰是...

  • 张爱玲与王安忆的日常生活意识及其形成比较

    作者:郭昕 刊期:2009年第12期

    张爱玲与王安忆的小说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其实就是她们小说中凸现出来的日常生活意识。张爱玲与王安忆不同的生活体验和相似的阅读体验促使她们远离宏大的主流叙事而转向边缘化的日常生活叙事。

  • 苦心打造“新”“好”男人形象——解读池莉的“人生三部曲”

    作者:潘海鸥 刊期:2009年第12期

    在“人生三部曲”中,池莉借助于印家厚、庄建非、赵胜天这三个男性形象描述了她心目中的新好男人形象,新好男人可能仅仅是一个平凡甚至是平庸的男人,但是这个男人却能够在情感上尊重并忠诚于自己的妻子。同时在池莉看来,一个男人要想成长为新好男人需要经过婚姻生活的磨练,有很强的女性主观色彩,他们可能只是作者一厢情愿的产物。

  • 苦涩的爱情书写与女性成长的隐喻——读《山楂树之恋》

    作者:沈红芳 刊期:2009年第12期

    《山楂树之恋》从文本表层上看是一篇爱情小说,但其背后却是主人公在那种特殊年代冲破政治、经济、性别等层层阻碍,最终破茧而出成长为独立的女性主体的隐喻。

  • 论叶兆言小说的“反高潮”

    作者:熊延柳 刊期:2009年第12期

    叶兆言的小说在“平常”的外表下蕴涵着先锋的意味,这种先锋意味如果从形式层面而言就体现在其小说对叙事策略与叙事技巧的重视上。新的叙事时空的开拓,叙事的各种可能性的探索,尤其对高潮的预示和闪避,以及虚实相间的场面处理,确立了叶兆言个人化的叙事风格。

  • 生活纪实中的温暖表达——杨绛散文《我们仨》的艺术表现

    作者:徐艳玲 刊期:2009年第12期

    通常认为,杨绛散文平铺直叙,没有艺术技巧,但在《我们仨》中却采用虚实结合、巧设悬念、背景穿插、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守望乡土的生命之悟——对《一个人的村庄》的解读

    作者:张岩 张书群 刊期:2009年第12期

    近两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对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提出质疑,认为刘亮程的“村庄”写作无视农村的贫穷、落后,有意将农村生活美化,冲淡了当代农民生活的残酷性;他对边缘角色的认同也只是谋取现代性合法身份的写作策略。本文认为刘亮程的创作心态是真诚与健康的,是从农民出发的写作,是在生命超越的层次上表现了乡村生活的荒凉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