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民族文学研究 “土著”之学:司礼义的中国民俗学研究 【正文】

“土著”之学:司礼义的中国民俗学研究

作者:岳永逸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中国民俗学   民俗的自治性   方言   谜语   非遗  

摘要:多年来,外国学者关于中国民俗的研究始终与中国学者的民俗学有着深度互动。这就有必要将中国民俗学定义为研究中国民俗的一门科学,从而拓展其范围,丰富其内涵。在现代中国民俗学运动中,1936—1949年生活在中国北部的司礼义(Paul Serruys)就是这样一位重要的民俗学家。作为一名传教士,他将学术研究视为一种对神的崇拜,并追求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在大同城南乡村方言的调查研究中,口传的谜语、儿歌、故事等对他日显重要,进而对桑干河畔数十个村庄的诸多民俗事象展开了深入调研。遵循人类语言习得是从声音开始的基本规律,其关于当地婚俗、谜语、儿歌和故事等的研究不但重视方言,还逐一标注方音的国际音标、进行语法注释,再译成英文或法文,展开比较与诠释。他既能看到儿童谜语和成人谜语、儿童故事和成人故事这些不同文类内部的差异,也能洞察这些文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互文性;既能看到在孩童中流传的相互戏谑的绰号之类韵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也能洞悉韵语故事和儿童故事之间的连带性。这些将语境和文本有机结合的研究,始终是在与中外学者相关研究对话基础上展开的。其民俗学浓厚的方言学色彩,使得将之视为“方音民俗学”抑或柳田国男所言的“土著之学”也不为过。不仅如此,司礼义的“土著”之学也促使我们反思究竟何为民俗学,并有助于直面明显充满焦虑却又俨然“显学”的东亚诸国的非遗民俗学。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