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学刊

兰州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Lanzhou Academic Journal

杂志简介:《兰州学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2-1015/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法学、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研究、经济 管理、经济、社会学、政治 哲学、乡村振兴研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农...

主管单位: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兰州市社会科学院;兰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1005-3492
国内刊号:62-1015/C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甘肃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409
复合影响因子:0.61
总被引量:24503
H指数:30
引用半衰期:9.9009
立即指数:0.0491
期刊他引率:0.987
平均引文率:22.9942
  •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理性思考

    作者:淦家辉; 李雪强 刊期:2007年第05期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对全党自身提出的新要求。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应有之义,社会和谐是党内和谐的外在反映和制约因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必须维护党内团结统一,建立和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及运行机制,规范党内生活,增强党的利益整合功能,建立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从...

  • 领导决策机制现代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作者:陈位志 刊期:2007年第05期

    党的领导决策作用对社会稳定与和谐具有重大的政策方向指导作用。现阶段,党的领导决策机制应朝着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和谐社会的提出对党的领导决策机制提出的新要求,重点完善专家咨询机制、公共事件应急决策机制、领导决策信息化机制、基层党组织决策机制。

  • 构建刚性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下任务

    作者:董光前 刊期:2007年第05期

    党和国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已从六方面主要工作的“纬向”、用15年左右时间建设的“经向”和所要把握好的三个关键度上,在宏观层面完成了规划,但要把宏观的架构落到实处,在微观层面还必须尽快规划和构建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必须正视弱势群体,理解弱势群体的首要人权,透视弱势群体的社会生态特质,预见弱势群体的潜在影响;必须体恤...

  • 诠释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和谐发展观”

    作者:张义明 刊期:2007年第05期

    中国在探索走自己的路的曲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自身发展的重要理念——文章归之为“和谐发展观”,而正是这一日益凝练的“和谐发展观”还将引领要去走的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文章试从和谐与和平、和谐与发展的辨证关系以及“和谐发展观”的界定来揭示中国的“和谐发展观”呼之欲出的建构过程。

  • 简析后现代主义的和谐发展观

    作者:徐建 刊期:2007年第05期

    在后现代主义丰富的思想库里,有着诸多关于社会和谐发展的观点。但由于它们散见于各种后现论的文献以及表述中,且没有以一贯之的体系,因而准确地把握较为困难。文章简要分析了后现代主义的含义、后现代主义和谐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启示,希望有益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

  • 先秦儒家社会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者:周树华; 张登国 刊期:2007年第05期

    先秦儒家诸子身处社会动荡的时代,因此他们社会思想的主旨和目标都在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整合,其中的和谐观念便涉及个人修为、人际关系与社会整合等方面。尽管这种和谐观存在着理论上的不足,但我们若能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将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 “德国斗牛士”与法国哲学——从民族语言角度谈“法国哲学”的身份

    作者:王礼平 刊期:2007年第05期

    在海德格尔眼里,现代哲学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哲学的罗马性”,即哲学由于继承了罗马-拉丁文化而遗忘了希腊这个真正的起源而误入了歧途。海氏认为哲学从根本上与言说它的语言本质关联,且只有德语与希腊语具有内在亲缘性,因而德国哲学将独享思想的荣耀。那么据此,对于20世纪辉煌的法国哲学来说,“法国哲学”这个称谓还有意义吗?它还有其...

  • 责任和艺术——回归个人的后现代伦理之思

    作者:汤剑波 刊期:2007年第05期

    现代性伦理把道德产生和道德标准都归根于社会,依凭社会寻求普遍的、理性的道德规范,由此造成个人道德责任感的扭曲和道德判断能力的衰退。后现代伦理则把道德交还于个人,在承担绝对的、无条件的和非对称的责任之中,个人成为真正的道德主体。在后现代伦理之思中,自主和自由的道德责任,使得个人道德行为具有风格化的美学特征,个体的道德生活呈现...

  • 浅谈意识形态的若干基本特征

    作者:王武; 万军 刊期:2007年第05期

    尽管意识形态是当今政治学、哲学、社会学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但对于意识形态的定义向来见仁见智。文章对于中西方提出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行分析和归纳,从中得出了意识形态的几个基本特征:理论抽象性、实践指向性、激情排外性、间接独立性和阶级倾向性。

  • 科学理解的认识论前提

    作者:高靖生 刊期:2007年第05期

    科学理解论日益成为国际学术界注目的课题之一,在理解与说明、科学理解与科学说明的关系中辨明科学理解的特性进而明确其认识论根基,发现其在这一点上与近代自然科学类似,主体与客体对立的学说是后者的认识论基础,而在科学理解中,主客对立学说被改造成主客分立说,一方面承认二者的不同,另一方面坚持二者的联系。从而为科学认识、科学伦理提供了...

  • 关于学习本质的哲学探索

    作者:张晓荣 刊期:2007年第05期

    学习能力是人类传承文明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人类智能的显著特征。但是关于人类是如何学习和学习的本质是什么,若干年来学者们一直没有定论。文章试图从哲学的视野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通过对认知主义学习论、行为主义学习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论进行解读分析,试图得出关于学习本质研究的新进路。同时通过对人类学习本质研究的局限性引出了机器学习...

  • 生存论视域中的天人合一

    作者:成守勇 刊期:2007年第05期

    天人合一无疑是中国思想文化特质所在。这个命题中各个字眼的含义多样性决定了天人合一命题意涵的丰富性。从生存论视域来看,天人合一无疑揭示了人与自身生存世界之间双向互动的良性关系。而实现这种良性互动关键是人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在把“天人合一”看成是人生存的基本价值信仰而非单纯把“天”视为功利性索求对象,才可能实现人类生存的和谐...

  • 在世俗与超越之间——对信仰的一点思考

    作者:朱太锐 刊期:2007年第05期

    如果将信仰作为一个思考的对象,会发现对于信仰自身而言,其超越性是必然的;但是,对于处在具体境遇之中的人而言,信仰的这种超越本身就带着世俗的气息。因为人首先是需要维持生命的活物,信仰在最初正是要给人以继续存活的胆量,而当人开始为自己的本性担忧的时候,信仰又为人提供一种更高的标准以提升对于自我的认识。于是,从生存的困境到精神的绝...

  • 王弼老子注的“崇本息末”思想

    作者:蒋丽梅 刊期:2007年第05期

    文章从形而上学、方法论和注经方法三个角度来梳理王弼老子注中“崇本息末”的思想。相较于王弼以前本末思想的基本观念,王弼不仅在形而上学意义上对本末概念进行扩充,而且结合自己的历史背景和时代需求对老子思想的“守本”、“不偏”、“不尚”思想进行了自己的解释——“崇本息末”。在方法论意义上,圣人的“无”与“自”的特性让“崇本息末...

  • 佛教的“世间化”与“世俗化”

    作者:程曦 刊期:2007年第05期

    “世俗化”(Secularization)可分别从社会的方面和宗教的方面看,佛教的“世俗化”是指佛教从传入中国后,在中国传统儒学的文化背景和内外压力下越来越重视世俗的倾向。佛教的“世俗化”同其“世间化”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这两个概念的解析和区分有利于我们对佛教史及当前佛教界的某些实践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