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杂志简介:《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2-1029/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文学研究、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研究、管理学、要素市场化配置专题、文化研究、东方学专题、“双循环”与新发展格局专题、西部大开发新格局...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兰州大学
国际刊号:1000-2804
国内刊号:62-1029/C
全年订价:¥ 160.00
创刊时间:1957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甘肃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03
复合影响因子:1.99
总发文量:1566
总被引量:14866
H指数:38
引用半衰期:6.8659
期刊他引率:0.8712
平均引文率:20.0213
  • 西北地区空中水汽输送时变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作者:靳立亚; 符娇兰; 陈发虎 刊期:2006年第01期

    利用西北地区25个气象观测站1964-1998年的降水量等多个气象要素资料以及1980-1998年西北地区高空风场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空中水汽分布及其输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与降水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上空对流层内的水汽含量具有区域差异,在西北地区东部和西部水汽较丰富,而西北地区中部水汽含量极少,这与西北地区降水的地理分...

  • 祁连山地区高分辨率气温 降水量分布模型

    作者:刘勇; 邹松兵 刊期:2006年第01期

    充分利用气温、降水量空间统计分析的结果,通过在模型中引入坡度(SL)、坡向(SD)变量,对祁连山中东部地区气温、降水量空间变化模式进行尺度下移,得到了该地区具有多尺度特性的高空间分辨率气温、降水量的分析模型:T=a+bH—kT cos SD sin SL,P=(a+b ln H+C ln y)(1+kp sin SL);进而计算了该地区7月份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式模型...

  • 慕士塔格峰冰川变化遥感研究

    作者:蔡迪花; 马金辉; 年雁云; 刘时银; 上官冬辉 刊期:2006年第01期

    以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西南部的慕士塔格峰冰川为例,利用研究区1965年经航片校对的地形图和2001年5月的ASTER遥感影像为信息源,通过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和专家指导下的人工解译得到1965,2001年两期冰川边界图,用GIS统计该地区冰川面积,并分析冰川变化总趋势.结果表明,近36年来,慕士塔格峰冰川整体呈现退缩趋势,冰川面积减少了1.11%,...

  • 甘肃及邻区中小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分析

    作者:李相博; 完颜容; 王琪; 孟自芳; 林卫东 刊期:2006年第01期

    依据甘肃及邻区各中小型盆地发育的构造背景、后期构造演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将其划分为盆地群,分析了各盆地群的油气地质特征,分层系对各盆地(群)油气资源量、油气远景进行了估算与评价.结果表明,油气资源主要来自石炭系、侏罗系、自垩系3大层系,全区总资源量为46.64×10^8t.研究认为,研究区围绕上述3套烃源岩系具有各自的重要勘...

  • 断层泥吸附气体特征与断层活动性关系初步研究

    作者:粱收运; 谌文武; 韩文峰; 刘高 刊期:2006年第01期

    断层带中断层气异常测量作为气体地球化学方法之一,已应用于地震预报和断层活动性研究.断层泥是断层活动历史的直接记录,为了探索断层泥中的吸附气体与断层活动性之间的关系,对大柳树地区的断层泥取样,进行室内脱气和气体组分测定,分析了不同特征断层泥吸附气体质量浓度变化的规律,初步建立了断层泥吸附气体组分与断层泥测年值之间的相关...

  • 基于DEM的干旱区河网系统模拟尺度影响分析——以柴达木盆地流域为例

    作者:许宝荣; 杨太保; 邹松兵 刊期:2006年第01期

    根据SHREVE与STRAHLER提出的流例,分析域结构图,进行了基于DEM的河网系统自动提取的应用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为1:250000与1:100000地形图数据所建立的数字高程模型.在构建TIN模型中,选择样条插值方法构建基于等高线的数字高程模型方法;水流方向矩阵计算中格网的大小对结果有很大影响,在复杂地形地区表现得更明显,比较250,100,50m3种格...

  • 不同海拔三种橐吾属植物叶结构的适应意义

    作者:赵庆芳; 马瑞君; 杜国桢; 孙坤; 王刚 刊期:2006年第01期

    研究了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3种橐吾属植物(掌叶橐吾、箭叶橐吾和黄帚橐吾)不同海拔高度9个居群的叶结构特征、空间位置及其存活策略;对一些适应性特征与高寒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发现气孔密度、叶片厚度、海绵细胞和栅栏细胞层的分布及表皮毛和表面蜡质的覆盖程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其中叶片厚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细胞间隙的增大;叶片...

  • 水肥耦合条件下春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

    作者:尹光华; 刘作新; 陈温福; 蔡崇光; 李桂芳 刊期:2006年第01期

    采用312-D最优饱和设计,在辽宁西部半干旱区进行了田间春小麦光合作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光合速率与籽粒产量正相关.水肥单因子对叶片光合速率影响的大小顺序是,氮〉水〉磷.交互耦合作用对叶片光合速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氮与水耦合〉氮与磷耦合〉磷与水耦合.水肥耦合促进叶片光合速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扩大了叶面积、提高了叶片蒸...

  • 民勤荒漠绿洲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研究

    作者:李有斌; 王刚 刊期:2006年第01期

    以“中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为基础,通过生物量等因子的校正,评价民勤荒漠绿洲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及其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983,1993和2003年民勤绿洲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为2.22×10^9,3.02×10^9,5.22×10^9元/a.1983-2003年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增长1.35倍.民勤绿洲宅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

  • 克隆植物分株在异质环境中的分布

    作者:李良; 王刚 刊期:2006年第01期

    将动物的理想自由分布理论与克隆植物相结合,在理论上研究其个体在斑块间的分布模式.在理想自由分布的框架中,忽略间隔子的形态可塑性后,克隆植物分株的分布应该遵循投入匹配法则.当植物个体的竞争能力不同时,竞争权蘑的分布也不同,但是符合条件的分株数组合有无数组.同时没有出现不同类型的个体单独分布,总是表现为混合对策.研究表明...

  • 生态位构建通过修复破坏生境对集合种群动态的影响

    作者:韩晓卓; 李自珍; 张彦宇; 张锋 刊期:2006年第01期

    基于具有生境破碎作用下的集合种群模型,建立了存均匀场假设下的微分方程模型,充分探讨了具有生态位构建效应的有机体活动对破碎斑块修复产生的生态结果.通过稳定性分析与元胞自动机方法模拟表明:集合种群的续存条件不仪依赖于侵占力与灭绝率之间的平衡,而且也包括集合种群的生态位构建能力与生境自然消耗率之间的平衡;当灭绝率大于侵占率...

  • 制备CdTe多晶薄膜升温过程的研究

    作者:郑华靖; 郑家贵; 冯良桓; 谢二庆 刊期:2006年第01期

    采用近空间升华沉积法CSS(Close space sublimation),在3种不同升温过程中沉积制备CdTe多品薄膜,通过实验数据作出其升温曲线,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微电流高阻计等方法对沉积膜的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研究了在CSS法中控制升温过程对cdTe生长沉积机制及其沉积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升温过程对cdTe多晶薄膜的沉积过程有重要...

  • 溶胶凝胶法制备ZnO薄膜及性质研究

    作者:兰伟; 朋兴平; 刘雪芹; 何志巍; 王印月 刊期:2006年第01期

    以二水醋酸锌为原料,使用溶胶凝胶法在(100)Si衬底上旋转涂敷得到ZnO薄膜.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经N2、空气、O2不同气氛400℃退火ZnO薄膜的成分和结构差异.使用XRD、原子力显微镜和光致发光手段重点研究了N2气氛条件下,ZnO薄膜结构与发光特性随退火温度的变化规律,发现400℃下退火更适于干凝胶薄膜经历结构弛豫...

  • 钴铁氧体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磁性

    作者:颜旭; 李世梁; 韩相华; 王建波; 薛德胜 刊期:2006年第01期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尖品石CoFe2O4/α—Fe复合纳米颗粒体系,用X射线衍射仪、振动样品磁强计对样品的结构和磁性进行了研究.这种新型材料具有较高的饱和磁化强度Ms(51.44A·m^2/kg)和矫顽力Hc(10.8×10^4A/m),最大磁能积(B Hmax)相比同样方法制备的纯CoFe2O4有较大的提高.磁性能的改善可能来源于处于内层的CoFe2O4与外壳层的α-Fe之间...

  • Fe0.72Ni0.28纳米线阵列的制备与剩磁特性研究

    作者:刘青芳; 王建波; 薛德胜 刊期:2006年第01期

    利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在多孔氧化铝模板中成功制备出直径为50nm,长度约4μm的Fe0.72Ni0.28合金纳米线阵列.X射线衍射表明其结构为体心立方结构;等温剩磁曲线和直流退磁曲线表明在纳米线中,磁化较难,而退磁容易,而且组成纳米线的小粒子之间存在退磁性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