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月刊

鲁迅研究月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Luxun Research Monthly

杂志简介:《鲁迅研究月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722/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图片、作品与思想研究、同时代人研究、书讯、研究资料、鲁迅研究之研究、青年论坛、美术研究、翻译研究、比较研究、张恩和先生纪念专辑、...

主管单位:国家文物局
主办单位:北京鲁迅博物馆
国际刊号:1003-0638
国内刊号:11-2722/I
全年订价:¥ 230.00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7
复合影响因子:0.23
总发文量:2053
总被引量:6014
H指数:21
引用半衰期:10.2263
立即指数:0.0143
期刊他引率:0.7703
平均引文率:8.2571
  • 在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0月19日)

    作者:张梅颖 刊期:2006年第12期

    同志们:今天我很高兴地参加这个纪念大会。这使我想起七十年前上海人民隆重地为鲁迅送葬的场面。那时民众对鲁迅的爱,是自发的。因为他的作品和人格,深深地感染了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在中国最黑暗的年代,他不晨强权,用自己的笔写出了人民的心声。有人说他是民族魂,是新文化的巨匠,这都不是夸大之词。他的焕发智性的创造力,他的爱人民、爱...

  • 永远的鲁迅——在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0月19日)

    作者:孙家正 刊期:2006年第12期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纪念日,也是北京鲁迅博物馆建馆五十周年华诞。此时此刻,我们在先生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纪念这位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化伟人,缅怀和尊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 在鲁迅逝世70周年暨北京鲁迅博物馆建馆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作者:单霁翔 刊期:2006年第12期

    尊敬的张梅颖副主席、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共同纪念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和北京鲁迅博物馆建馆50周年。这是全国文化学术界和博物馆界的一件大事。

  • 庆祝鲁迅博物馆建馆五十周年

    作者:海婴 刊期:2006年第12期

    今年是鲁迅诞辰125周年,也是去世70年的日子。 在这两个逢五逢十的日子,又逢北京鲁迅博物馆建馆50周年,新的陈列对外开放的今天;在鲁迅走后的风风雨雨之中,北京鲁博经历了时代多次重大的变迁之后,鲁博又以新的面貌和观众见面,这是全馆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辛勤工作的成果。在此向他们表示祝贺。我认为今天是个非常有意义的日子。今天我是怀...

  • 建馆五十周年致辞

    作者:孙郁 刊期:2006年第12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七十年前的今天,鲁迅离开了人们。从那时起,每年这个时候,人们都在以不同的形式,追思先生,感怀先生。五十年前的今天,许多热爱鲁迅的人聚于此地,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第一个作家博物馆的诞生。

  • 鲁讯逝后70年所想——从白话之争看鲁讯与瞿秋白的异同

    作者:丸山昇; 陈馨(译) 刊期:2006年第12期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死于1936年10月19日。他在“日俄战争”(1904—1905)开战前三年到日本,在日中全面开战前一年逝去。生在这混杂激荡年代中的他,给生活在今日的我们留下了种种印象。

  • 关于“青年必读书”问题的再思考

    作者:顾农 刊期:2006年第12期

    鲁迅先生有不少文章很不容易读懂,其原因之一在于去今已远,背景不明,知识不够,于是就难以明其底蕴。例如被列为《华盖集》第二篇的《青年必读书》,本是1925年2月10日鲁迅应《京报副刊》的征求填写的一份表格,第二天发表在由他早年的学生孙伏园编辑的这份副刊上,正文只有十四个字:“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附注”中的说明...

  • 鲁迅的宋玉批评实践及其文学史学的思考

    作者:刘刚 刊期:2006年第12期

    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编写了一本讲义,题为《中国文学史略》,翌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讲授这一课程时,改题为《古代汉文学史纲要》,1938年《鲁迅全集》编撰出版时收入这本讲义,定题为《汉文学史纲要》。在《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编《屈原及宋玉》中,鲁迅对宋玉及其作品作了简明扼要而又客观切实的评述。

  • 鲁迅:奇迹般的起点

    作者:阎浩岗 刊期:2006年第12期

    鲁迅是公认的中国现代小说鼻祖,同时又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思想艺术最成熟、成就最大的作家。这应当算是一个奇迹。鲁迅小说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几乎无人可及。关于自己进行小说创作的宗旨,鲁迅有简明扼要、为人熟知的表述,即“为人生”、“改良这人生”,“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至于其创作对象,虽然作者自己有“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

  • 伦理困境与欲望叙事——审鲁迅的《离婚》

    作者:罗华 刊期:2006年第12期

    文学经典的解读,是一种无穷尽的过程。正如诗人郑敏所言,没有可穷竭的巨著,只有思维的僵化与读解的死亡。这是因为文学经典其本身的深刻、复杂和厚重,也因为我们总是能够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拥有不同的理解,就像一枚多棱镜,不同角度、光线的射照将会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观。

  • 论鲁迅报刊的“圈子”及其他

    作者:张荔 刊期:2006年第12期

    在现实社会中,报刊作为重要的舆论工具之一,或反映权势者的意志与欲望,或喊出民众的呼声与需求,已经与现实生活水乳交融。而作为工具,为了更益于发挥传媒的媒介作用,其自身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定的“圈子”。鲁迅先生对此曾经有精辟的议论。他认为,报刊宣传“须有一定的圈子”,这个圈子,可以明白的写在它的“宗旨”里,也可以从它...

  • 唤醒中韩民族的自觉之心——谈鲁迅的《阿Q正传》与金东仁的《红山》

    作者:张淑贤; 金银惠 刊期:2006年第12期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阿Q正传》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其发表后的六十年中,陆续不断地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并受到全世界读者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有人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影射了整个中国人的劣根性,一个未庄象征着整个中国。而未庄总让人联想到韩国作家金东仁作品《红山》中的那个小山村,阿Q又总让人联想到《红山》的主人公“野猫...

  • 透过广告语言看中西文化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方面的差异(一)

    作者:胡忠丽 刊期:2006年第12期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致力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方面的研究,以期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价值观的差异而引发的种种问题,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作为中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引起了从事此方面研究的学者们的极大关注。美国心理学家特里安迪斯(Harry C.Triandis)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是理解不同...

  • “十七年”时期鲁迅作品的教参解读

    作者:薄景昕 刊期:2006年第12期

    谢咏在《读三十年代太原各中学国文试题》中说:“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最能体现在教科书中,尤其是有关人文学科方面的内容,教科书就是一个窗口,从这里我们能够发现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是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和习惯的。”应该说,“十七年”时期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鲁迅作品以及教材提供的认知模式,对建国后成长起来的几代人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

  • “进斯世于极乐之万物玄同”——近代墨学复兴对钱玄同的影响

    作者:刘贵福 刊期:2006年第12期

    钱玄同在五四时期,是一个强烈的西化论者。但为一般论者所不知的是,他在主张西化,批判儒学的同时,却对墨学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