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瞭望杂志 省级期刊

Outlook

杂志简介:《瞭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276/D,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法期刊。该刊是一份周刊,致力于发表政法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封面专题、特稿、锐观察、权威访谈、时评、社评、新青年、瞭望见证、财经、新格局等

主管单位:新华通讯社
主办单位:新华通讯社
国际刊号:1002-5723
国内刊号:11-1276/D
全年订价:¥ 476.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政法类
发行周期:周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18490
总被引量:7548
H指数:26
立即指数:0.0259
期刊他引率:1
  • 培养造就大批高技能人才

    刊期:2006年第18期

    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十一五”期间,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我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提升的人力资源保证,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 祝愿《瞭望新闻周刊》再创辉煌

    作者:徐修丽 刊期:2006年第18期

    在贵刊创刊二十五周年之际,谨向《瞭望新闻周刊》表示衷心的祝贺! 作为《瞭望》的一名老读者,在我心中,它早已如老朋友一般。从1981年到现在,老朋友已走过二十五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处于时代的尖端、社会的主流!期发行量列居我国时政新闻类期刊首位,发行到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流新闻周刊!我为它感到骄傲和自豪!

  • 说得多好啊

    刊期:2006年第18期

    《中央力推文化体制改革》一文指出,“请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同时请更加关注人文科学的发展,不要再把历史、地理、政治等作为附科看待。没有文化的传承,不了解历史,不可能对本国的价值取向有明确的判断。没有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文化是一种价值观.现在的《辫子戏》太多了,误导青少年。”说得多好啊!文化事业改革要从体制入手,文...

  • 时事聚焦

    刊期:2006年第18期

    23日.在重庆考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表示:职业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 住宅私有率超过美英的隐忧

    作者:王军 刊期:2006年第18期

    近一段时间,房价又成为众矢之的。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上涨5.5%,其中,大连、呼和浩特、深圳涨幅超过10%。

  • 依法保卫我们的“菜篮子”

    作者:林蔚 刊期:2006年第18期

    不知从何时起,母亲上菜市场就总是专挑叶子被虫啃过的菜买。她向纳闷的我解释说,有虫就说明这菜没有衣药。后来,母亲还是因为胃癌去世了。虽然我不敢肯定她的病一定与食物污染有关,但所有的研究都表明,癌症的高发,各种污染加剧确实是诸多诱因之一。

  • 飘香普洱茶

    作者:高歌 刊期:2006年第18期

    自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出台以来,各地纷纷开始规划建设蓝图。但新农村建设只有充分结合各地的实际.真正以农民的福祉为出发点和归宿,新农村建设才有强大的原动力。

  • 岂能抵押孩子

    作者:桃源; 于多(画) 刊期:2006年第18期

    报载,近日,北京顺义一商户因在店门前堆物堆料被城管队员依法作出罚款处罚。但令人吃惊的是,该商户的妻子竟把自己刚满两岁的女儿放到城管办公室当做罚款“抵押”。

  • 多些“提醒服务”

    作者:张野 刊期:2006年第18期

    据报道,农行广西邕宁支行开展“提醒服务”,收集近年来社会上犯罪分子行骗案件及行骗伎俩制成宣传册子,由各营业网点发给广大客户,以提高群众的防骗能力。

  • “牙防组认证风波”如何解套

    作者:刘伟; 邓苏勇 刊期:2006年第18期

    牙防组被指责不具备认证资格后,一些知名国产品牌牙膏因此受到牵连和损失;跨国企业合法营销、规避风险的经验需要借鉴。

  • 外资并购近看远瞻

    刊期:2006年第18期

    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凯雷-徐工并购案,尽管截至本刊发稿时仍未获批,但在不少媒体报道中,大都被描画成外资“恶意并购”我行业龙头企业的经典案例。

  • 凯雷-徐工并购案独家调查

    作者:周国洪 刊期:2006年第18期

    作为行业龙头的徐工为什么要引入外资?与“恶意收购”相关的一系列舆论揣测又是否成立?双方谈判又得到了怎样的博弈结果。

  • “恶意并购”还是“过度敏感”

    刊期:2006年第18期

    围绕着凯雷-徐工并购案,以及自今春“两会”以来出现的“恶意并购威胁我经济安全”等说法,《瞭望新闻周刊》约请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白津夫及中国经济社会研究院(香港)高级研究员马宇各抒已见,并由此形成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

  •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白津夫:外资并购“来者不善”

    刊期:2006年第18期

    一是具有明显的产业垄断倾向。跨国公司最初的并购是以企业为对象的,跨行业选择比较普遍。就是说,并购是基于经营规模和赢利目标最大化。现在,跨国公司的并购表现为对行业的关注,特别是对那些竞争力比较强、对产业结构影响深远的行业,往往是跨国公司选择并购的重点。

  • 中国经济社会研究院(香港)高级研究员马宇:“恶意并购”说缺乏依据

    刊期:2006年第18期

    首先,“恶意并购”说缺乏事实例证。 媒体有关外资“恶意并购”的报道缺乏有力的事实例证。“国际啤酒巨头已把中国企业和市场瓜分得差不多了”、“可口可乐饮料、浓缩液占有中国市场很大份额”等,是今年“两会”时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用以支撑其所言“谨慎对待跨国并购”的例证。但这样含糊的表述并不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