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杂志简介:《岭南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4-1722/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文学研究、艺术学研究、新师范教育研究、环北部湾研究、语言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心理学研究、哲学研究、乡村治理研究、社会·管理·政...

主管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岭南师范学院
国际刊号:1006-4702
国内刊号:44-1722/G4
全年订价:¥ 240.00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3
复合影响因子:0.22
总发文量:2020
总被引量:3758
H指数:9
引用半衰期:6.5536
立即指数:0.0241
期刊他引率:0.9854
平均引文率:7.1084
  • 国内“康德研究”学术史中的若干问题

    作者:劳承万; 蓝国桥 刊期:2008年第05期

    国内康德学之学术史,应当包括原著翻译、配套研究资料与学术论著三大类。翻译应该准确、可靠,让人充分“信得过”,必要时也应给读者一张“云水相接”的“导游图”;配套研究资料除了对原著章节阐释之权威论著之外,最有实用价值者是“逐字逐句”的注释串解,这是康德自己的要求,亦是康德研究者之共识。

  • 国内康德先验哲学研究倾向探析——先验哲学“独立于经验”之真谛

    作者:蓝国桥 刊期:2008年第05期

    理解康德先验哲学之关键,不是去追踪“先验”如何“来源于经验”,而是剖析“先验”如何“独立于经验”。这是康德自己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划出的大界限。前者,不是先验哲学研究的对象;后者,才是其研究的真正对象(领域)。以此标尺去衡量当下国内的康德研究,多未进入“独立于经验”领域内之研究,而是从方面着力于如何“来自经验”的唯...

  • 试析康德“美的分析”四命题的独创性

    作者:陈如 刊期:2008年第05期

    康德认为“审美”既不涉及概念,也不涉及任何法规,而是主观的行为。“审美”不涉利害,“美感”和“一般快感”以及“完善”不同之处,在于“美感”绝不涉及主体的欲望或需要。在此基础上,康德进而提出“审美”不经概念而具普遍性,“美”是在人类具有“共同感受力”的基础上“普遍可传达”的一种感受。同时,“审美”应该无目的而符合目的性,并具有...

  • 当代文论建设的可能途径

    作者:李春青 刊期:2008年第05期

    近年来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似乎又有些沉寂了——好久不再有“热点”问题出现。“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学理论的边界”、“审美意识形态”等话题虽然依然有人在谈论,但已经不再那么引人注目。但毫无疑问,文学研究还在进行,而且还不断深化、细化着,这门学科或学问并没有、也不会消亡。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

  • 学术体制与学者素质

    作者:杨守森 刊期:2008年第05期

    由于与意识形态之间,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密切关联,在我国,文艺学曾长期被视为特别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但近年来,其边界问题、自性问题、合法性问题,已不断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了。人们的质疑大致有两个理由:一是学科称谓与界定混乱,二是随着电视、网络等文化门类的发展,传统的文艺学学科的研究领域已过于狭窄,学者们已难以有所作为,其研...

  • 文艺学“自性”与“泛化”之我见

    作者:陶水平 刊期:2008年第05期

    近年来,文艺学学科反思成为焦点话题。陶东风教授2001年发表《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认为,国内文艺学教学与研究存在以宏大叙事为特征、非历史的本质主义为思维方式的问题,严重束缚了学科自我反思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并导致文学理论与当代文学和文化脱节。此文引起较大反响。在我的学术视野里,大约见到以下几种意见:其一,传统意义上的文...

  • 学科泛化视野下的文学理论

    作者:李珺平 刊期:2008年第05期

    7年前(即2001年),我在一家刊物就文学理论泛化问题组织过一个笔谈圆,效果还好。它引起了一些媒体和网站关注,也被一些学者(尤其是留过洋的)垂青,并被贴进博客。该刊是月刊,6月份出版,但该笔谈的写作是2000年底。它可能是国内首次就此问题的讨论,所以被香港大学一些教授注目,甚至写信推荐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评奖。笔者十分感谢其...

  • 从“疾病”的隐喻看中国现代文学的多重现代性

    作者:冯雷 刊期:2008年第05期

    “疾病”在中国近现代作家的作品当中富有浓厚的隐喻意义。从现代性的研究范式来看,作家们笔下的“疾病”所负载的道德批评和价值判断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微妙的差别体现了作家们独特的美学追求,而更为深刻的,它体现了“现代性”这一概念本身的丰富和驳杂。“疾病”及其隐喻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寻访中国文学现代性多副“面孔”的便捷途径。

  • 中国文论现代性的起点及预示之难题

    作者:林衡勋 刊期:2008年第05期

    中国文论现代性的起点不是学界确认的一个,而是二个:一是以王国维为代表的艺术审美自由起点;二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文学为社会政治现代性服务的起点。由于中国文论现代性的开端缺乏原创性,存在被迫、被动性与摹仿性,因此,自开端就预示着会产生三大难题,这就是:中国文论现代性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是一种没有以“通”为前提的“变”,以及缺乏一个...

  •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诗意特征探微

    作者:欧宗耀 刊期:2008年第05期

    中国古代文论的意义生成方式决定了话语言说方式,诗意的不可言说性也就是意义的不可言说性,但意义的不可言说必须要用语言来表达,于是立象与示意、隐藏与显秀、迂回与进入就成为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独特规则。在近百年西方文论话语霸占中国文学理论市场和中国文论失语的处境下,研究古代文论话语的诗意特征对我们建立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

  • “十七年文学”研究的三个误区

    作者:武新军 刊期:2008年第05期

    “十七年”是近年来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已有不少论著先后问世。虽然其中不乏新见,但也存在仍然重复1980年代历史语境中产生的研究思路。只有真正摆脱把个人与集体、政治与文学、政治与人情人性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加强文本细读与话语分析,十七年文学研究才能够真正深入。《上海的早晨》继承中国传统的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的历史传统,以...

  • 背倚传统:《上海的早晨》中资本家形象的塑造

    作者:张舟子 刊期:2008年第05期

    十七年小说在大众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五四”以来,大众化一直是新文学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只有在十七年期间,才产生了大量的在普通读者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十七年期间,作家们追求大众化的途径大体相同而又各具特色,具体到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可以说,继承中国传统的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的历史传统,以传统叙事模式讲述现代社...

  • 论《金沙洲》的版本修改及意义阐释

    作者:龚奎林 刊期:2008年第05期

    任何一个作家首先是区域型作家,他们受到地域文化的集体无意识的熏陶和浸染,吸收了地域所赋予的独特文化内涵和审美特性,并把这种内在积淀与外在世界、个体经验和多元文化进行碰撞,从而走向更广阔、更坚实的文学精神存在。所以,对于地域文学的思考其实是为了寻找地理文化与人的精神关系和文学意义的起承转合,透过地域文学不仅能够反映地域...

  • “受其影响,又摆脱影响”——施蛰存与弗洛伊德理论

    作者:杨迎平 刊期:2008年第05期

    施蛰存从弗洛伊德那里获得潜意识和变态性心理的精神分析理论,从而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等外部形态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以及无意识、潜意识之中。几乎每篇小说都写了主人公潜意识的自然流露和变态性心理,只是或浓或淡,或急或缓,浓者急者,便像精神病患者,行为怪诞荒谬,如魔鬼缠身;淡者缓者,也是性...

  • 夹缝中的存在——施蛰存在30年代文学地图上的位置

    作者:唐祥勇 刊期:2008年第05期

    在1930年代的文坛上,施蛰存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不像京派那样在自然生命中寻找生存的价值,也不像海派那样沉迷于物质世界,同时也拒绝革命文学对未来的展望。他在乡村与都市文化的时间差中确定自己的文化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