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临床医学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交通性脑积水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正文】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交通性脑积水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张玉震 毕方(综述) 孙金龙 李猛(审校) 山东大学附属手佛山医院神经外科 济南250014
蛛网膜下腔出血   smad蛋白质类   脑积水  

摘要:慢性交通性脑积水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7%-48%。目前研究认为导致慢性脑积水的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SAH引起蛛网膜粘连、增厚,使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及其他表浅的血管间隙、神经根周围间隙纤维增生,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