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

老友杂志 省级期刊

Old Friend

杂志简介:《老友》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6-1240/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文艺园地、诗书画影、文娱生活、多彩金秋、婚姻家庭、养生保健_专家门诊、老友资讯_资讯短波、悠悠往事、养生保健_健康文萃、养生保健_长...

主管单位:中共江西省委老干部局
主办单位:中共江西省委老干部局
国际刊号:1009-7805
国内刊号:36-1240/C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92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江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5922
总被引量:76
H指数:2
期刊他引率:1
  • 高龄有为最动人

    作者:朱建芳 刊期:2019年第11期

    退休之后怎么过?我常在微信里看到"要看得惯、想得开、忘得快,要舍得吃穿、舍得花钱、舍得玩乐,要多跳舞、多唱歌,快乐就是幸福"之类的提醒或告诫。这当然不能算错。人退休了确实和在职时有很大的不同,但一些高龄人士仍在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事例,又使我对退休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 开启国家治理现代化新时代

    作者:宗平 刊期:2019年第11期

    党的四中全会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我们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哪些成绩、积累了哪些经验,贡献了怎样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文试解读一二。

  • 一心为民的粟裕大将

    作者:曾洪根 刊期:2019年第11期

    1961年冬天,开国大将粟裕因身体不好,在上海养病。当时我国处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粟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能写出一份有分量的报告,使党中央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切合实际的政策,在上海期间,他除了接受治疗外,不是下部队,就是到工厂、农村、学校进行调查研究。

  • 戎马一生为报国——记开国少将龙潜

    作者:王水兰; 龙衍庆; 王宁 刊期:2019年第11期

    龙潜是从革命老区江西省永新县走出的一名共和国少将。1913年10月,他出生于永新县高溪乡九陂村,父亲名叫龙水开,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民,育有三子,龙潜排行第二。在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做好掩护工作,龙潜使用了多个化名,包括龙秋年、龙友明、龙中、刘植明等。60多年的革命生涯,龙潜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出生入死,勤奋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

  • 关注ETC热潮

    作者:老树 刊期:2019年第11期

    随着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工作的推进,ETC(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支持政策,各银行推出前所未有的办理优惠,支付宝、微信等非银行支付机构跑步进场,政策红利让推出多年的ETC突然成为"网红"。

  • 叶挺将军上饶“赴宴”

    作者:陈桂琴; 李松和 刊期:2019年第11期

    在发动的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在军长叶挺的指挥下英勇抵抗,浴血奋战七昼夜,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且弹尽粮绝,遭受严重损失;除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分指战员壮烈牺牲,一部分指战员不幸被俘。

  • 三代人的教师节

    作者:余平 刊期:2019年第11期

    爷爷在新中国成立前是私塾先生。私塾先生又被称为塾师,是十里八乡有声望的读书人。爷爷借用本族的祠堂设馆,招收附近学童就读。那时能把孩子送到私塾接受儿童启蒙教育的大多是比较富裕的人家。开办私塾多年,爷爷的收入主要由脩金构成,脩金别称"束脩",也就是学费。

  • 自行车的变迁

    作者:杨火根 刊期:2019年第11期

    20世纪70年代初,我20来岁,被下放在大队当教师。那时老百姓企盼的家庭建设"四大件"——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中,最让我眼馋心痒的是自行车,不单单是为了出行方便,我还羡慕年轻人骑着自行车的那份潇洒。在计划经济年代,票证在百姓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粮票、布票、肥皂票、糖票、酒票、手表票等,只要是工厂生产的物品,几乎都要凭票购买。

  • 心系赣南革命老区

    作者:易俭如 刊期:2019年第11期

    斗转星移,光阴飞逝50载,许多往事都已淡忘,而敬爱的总理亲切接见新华社记者组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他念念不忘赣南革命老区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那是1969年11月8日,星期六。晚上10点半,新华社总社从各部门抽调的10名记者冒着寒风,步入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来到二楼的一个会议厅,我是其中一员。

  • 我在毛里塔尼亚工作两年多

    作者:朱克绍 刊期:2019年第11期

    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爱回忆。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事总是难以忘怀,铭刻心中。1985年8月,我作为农业专家被农业部派往非洲毛里塔尼亚姆颇利农场工作。姆颇利农场是1967年中国援毛项目,由江西省具体承担。农场的土地是沿着塞内加尔河开垦的,平坦无垠,是该国的绿色地带。

  • 那年借粮

    作者:周恩进 刊期:2019年第11期

    我家地处偏僻山村。这个山村田多劳力少,20世纪70年代,由于生产队田地耕作粗放,干旱、洪涝、病虫等自然灾害频发,粮食连年减产,每年除了上交国家公粮、完成征购任务外,社员分得的口粮就不多了。因此,农户常有缺粮少食的时候。

  • “捡”来的师傅

    作者:肖行(口述); 邹东再(整理) 刊期:2019年第11期

    自古至今,三百六十行,凡从师学艺的,无不登门拜师,唯我学艺不在此列,是足不出户,在自家门外"捡"了个师傅。师傅姓陈,苏北人,当年和我一般年纪,是手工弹棉花的工匠。我和师傅的相遇,是在彼此人生中最困厄的时候,非常偶然发生的。那是50多年前的1967年,时令初冬,这一天,寒风呼啸,我蜷缩在小县城一个弄堂的家里,心烦意乱,无所事事,就开门到弄堂外去...

  • 土固屋里的老土车

    作者:黄凯演 刊期:2019年第11期

    听说家乡新农村建设改造,土砖屋,杉树皮屋顶房,吊脚楼,还有土夯墙,都要拆除,平整后进行新规划。我回家住了几天,在几个同姓的村庄转了一遍,这里有条长长的巷,那里有棵大樟树,还有被土车碾出深槽的石板路,只能靠记忆定位。在一幢破旧不堪,年久失修,当年是村里最大、最雄伟的老土固屋里,我见到了靠在墙边已被尘封且腐朽的一排老土车。

  • 母亲的品格

    作者:张支平 刊期:2019年第11期

    母亲离开我们一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时常在我脑海里闪现,仿佛她还在我身边,陪伴着我,关心着我。往事也总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在我眼前滚动,让我难以忘怀,我总想通过什么形式抒发一下内心的感受,故撰写此文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 游牛角山

    作者:骆厚生 刊期:201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