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矿物学报 贵州纳雍枝铅锌矿床还原S的形成机制:NanoSIMS原位S同位素约束 【正文】

贵州纳雍枝铅锌矿床还原S的形成机制:NanoSIMS原位S同位素约束

作者:杨兴玉; 周家喜; 安琦; 任厚州; 徐磊; 卢贸达; 吴才进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四地质大队;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nanosims   原位s同位素   还原s的形成机制   硫酸盐还原   纳雍枝铅锌矿床  

摘要:位于黔西北地区的纳雍枝铅锌矿床,是目前报道的贵州省境内规模最大的铅锌矿床,已探明铅锌储量超过130万吨。纳雍枝铅锌矿床赋存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和上震旦统灯影组碳酸盐岩中,受岩性和构造的双重控制,断层和背斜是主要控矿构造,铅锌成矿地质特征与MVT铅锌矿床较为相似。纳米离子探针(NanoSIMS)获得的纳雍枝铅锌矿床中黄铁矿和闪锌矿原位δ34S分析数据表明,黄铁矿的δ34S值变化范围在-16.6‰~+27.0‰之间,闪锌矿的δ34S值范围为+11.8‰~+33.0‰,这与传统全矿物法获得的黄铁矿(δ34S=+4.7‰~+18.1‰)和闪锌矿(δ34S=+11.3‰~+25.22‰)的S同位素组成明显差异。根据矿物组合和晶体形态特征等,本文认为早期胶状、集合体状或交代残余黄铁矿(δ34S=-16.6‰~-14.9‰)的还原S是由细菌引起的海相硫酸盐还原(BSR)产物,而晚期它形粒状黄铁矿和闪锌矿(δ34S=+11.8‰~+33.0‰)的还原S是海相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的产物。因此,纳雍枝铅锌矿床还原S的形成经历了BSR和TSR过程。综合以往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资料,本文认为五指山地区铅锌矿床的空间分布受原地蒸发膏岩层的控制,BSR发生在成矿前,而TSR则是热流体加入后诱发的,矿床形成是构造-岩性-流体耦合作用的结果。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