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康复学报 穴位不同刺激方式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手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正文】

穴位不同刺激方式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手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作者:江征; 卓丽萍; 廖少钦; 黄赛娥 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 福建福州350122;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福建福州350003
缺血性脑卒中   上肢功能   电针   静息态功能核磁   功能连接  

摘要: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核磁(rsf MRI)评估穴位不同刺激方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手功能障碍的脑功能连接差异。方法:将148例缺血性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电刺激组(n=37)、电针组(n=36)、手法针刺组(n=38)和假针组(n=37),4组均在配合康复训练基础上于曲池、外关穴分别实施经皮电刺激、电针、手法针刺、假针刺,干预时间为4周。4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评定表中上肢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4组中各选取10例左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接受rsf MRI检查。结果:与假针组比较,治疗后经皮电刺激组、电针组和手针组FMU和MBI均升高(P〈0.05),与电针组和手针组比较,经皮电刺激组FMU升高更明显(P〈0.01),与手针组比较,电针组FMU值明显升高(P〈0.05)。4组患者以左侧M1为种子点进行rsf MRI检查发现,治疗后经皮电刺激组左侧M1与左侧中央前后回、右侧小脑、右侧辅助运动区功能连接增加;电针组左侧M1与左侧中央后回、左侧额中回、左侧顶下小叶及左侧辅助运动区功能连接增加;手针组左侧M1与左侧中央前、后回的连接增加,与左侧小脑的功能连接减少;假针组左侧M1与左侧中央后回的连接增加,但其连接强度4组中最小,且与左侧额中回、左侧中央前回的连接减少。结论:曲池、外关穴实施经皮电刺激、电针、手针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手功能障碍,其中经皮电刺激效果最好,其机制可能与大脑中央前后回、辅助运动区、额中回与M1的功能连接增强有关。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