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报

建筑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Architectural Journal

杂志简介:《建筑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930/TU,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建筑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建筑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可持续建筑、设计研究、专访、侠优与竞赛、建筑摄影、国外建筑、建学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
国际刊号:0529-1399
国内刊号:11-1930/TU
全年订价:¥ 638.40
创刊时间:1954
所属类别:建筑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35
复合影响因子:0.98
总发文量:3206
总被引量:26239
H指数:55
引用半衰期:4.4
期刊他引率:0.9841
平均引文率:3.9631
  • 不只是地域主义:乡建自述四书十二帖

    作者:王维仁 刊期:2018年第12期

    由设计实践出发,讨论在中国乡村建设的语境下,建筑师应该如何定位角色,明确关键的设计议题并寻找有效的设计策略。除了重申乡建应有的社会性,以及设计者对土地社区和肌理的基本理解,文章更强调建筑师兼具的研究者身份,期望经由一种建构探讨与形态学的设计态度,透过针灸式从点到线的设计过程,建构村落空间的公共叙事,倡导一种重建尺度与自然关系...

  • 乡村振兴下的村落公共空间重塑——以李巷老建筑改造为例

    作者:李竹; 刘晶晶; 王嘉峻 刊期:2018年第12期

    针对当下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梳理出几种乡建模式,并以李巷村改造为例,着重阐述村落作为空间载体,如何挖掘并发扬自身特色和优势,实现与产业及资源的对接。在尊重乡村原有肌理的前提下,营造出“主客共享”的乡村新公共空间。

  • 关于乡村建筑设计的几点心得--从福建建宁县《上坪古村复兴计划》谈起

    作者:何崴 刊期:2018年第12期

    从笔者主持设计的福建建宁县上坪村谈起,透过具体案例的介绍和分析,阐述对乡村建筑设计的若干思考,如建筑设计与其他工作的协同,“修旧如旧”的问题,建筑与媒介传播的关系等。

  • 从构想到建构:建筑在中国现代农村

    作者:关帼盈 刊期:2018年第12期

    一份假设性的学生毕业论文在若干年后成为金台村灾后重建项目的序幕。文章从研究命题的角度开始讨论乡村发展,继而介绍并分析了金台村灾后重建项目的设计和实践过程。项目剖析了乡村建设的种种复杂性,在中国乡村发展的大图景下呈现出当前农村的动态变化。金台村项目作为一个社区理想原型的探索,展示出如何为乡村的空间肌理作出崭新的构想。

  • 面向可持续未来的尚村竹篷乡堂实践--一次村民参与的公共场所营造

    作者:宋晔皓; 孙菁芬 刊期:2018年第12期

    介绍并分析了尚村竹篷乡堂的设计和实施策略,项目通过对村落废弃空间的重新组织,营造了新的公共场所,并从环境角度上就地取材、尊重肌理,社会角度上鼓励村民参与建设和自组织,以及经济角度上不断延伸的运营形式这3个层面推进可持续设计。

  • “建筑针灸”逻辑下的乡村暗夜激活--对松阳照明设计实践的阶段性回顾

    作者:张昕 刊期:2018年第12期

    将DnA建筑事务所的松阳乡建实践作为乡村照明设计方法的研究和实践载体,阶段性总结了“建筑针灸”逻辑下的照明设计方法:以理解和尊重乡村夜晚环境为前提,以“暗”为照明设计出发点,用基础视觉任务创造日常生活中的宏大叙事,将传统用光意象植入空间概念,人工光与天然光协同,将建筑针灸的概念延伸至光的针灸,谨慎激活乡村暗夜。

  • 中国住宅工业化的早期发展:历史回顾与反思

    作者:卢端芳 刊期:2018年第12期

    通过对1949-1965年间我国工业化住宅设计与生产方法的历史回顾,对装配式建筑发展和现代主义建筑进行批判性反思;指出培植相应的知识传递、制度建设、管理体系和施工文化,应当成为住宅工业化的重要环节;提出“作为方法的住宅”理念,以地域生态系统为样板,为大规模住宅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思想路径.

  • 国际宾馆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建筑和经济实验

    作者:罗坤; 陈曼霞(译) 刊期:2018年第12期

    分析了两个中国最早的试验性中外合资国际饭店--北京建国饭店和长城饭店。将国际饭店视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在理念与实践上预料之外却意义重大的中间媒介交流基地。一方面有助于满足对经济改革至关重要的新经济及功能需求;另一方面,将一种新的建筑思考和建设模式融入当时主导的理论和实践,同时也带来了部分争议。

  • 先锋派的“乡土本心”--重读阿姆斯特丹孤儿院

    作者:姚冬晖; 卢永毅 刊期:2018年第12期

    通过对阿姆斯特丹孤儿院设计及其背后思想的重读,回顾了二战后现代建筑转型期间,荷兰现代建筑师凡?艾克对功能城市的批判、对建筑和城市中人的精神价值的重新关注,以及其融合现代与传统、先锋与乡土的建筑、城市思想,而这一经典重读的价值不仅在于扩展乡土认知的视角,同样也期望启发对当下建筑与城市品质的重新思考。

  • 向心而居

    作者:金秋野 刊期:2018年第12期

    1舍大就小 这个设计源于实际的生活需求(图1)。作为女儿入学的必要条件。我们买下二环边上这座不足40m^2的小房子,从此结束让人筋疲力竭的通勤,开启步行上下班的时代。

  • 竞赛、建造与教育--2018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综述

    作者:孙一民 刊期:2018年第12期

    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olar Decathlon,SD),是由美国能源部发起并主办,以全球高校为参赛单位的学生太阳能建筑竞赛,目的是让学生参与研发,将太阳能、节能与建筑设计一体化紧密结合,设计、建造并运行一座功能完善、舒适、宜居、具有可持续性的太阳能住宅。

  • 历史走向未来:长屋计划的整合实验

    作者:王奕程; 赵一平; 许安江; 关竣仁 刊期:2018年第12期

    以2018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参赛作品“长屋计划”为例,梳理零能耗城市住宅原型从设计生成到建造实验,再到市场推广的全过程,并尝试讨论一种形态与技术的有效整合设计方法。

  • 面向快速装配建造的模块化住宅技术体系探索--以SDC2018作品The WHAO House为例

    作者:张弘; 朱宁; 宋晔皓; 林波荣; 于庆广 刊期:2018年第12期

    以2018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清华大学赛队项目“The WHAO House”项目为例,系统探讨面向快速装配建造的模块化住宅技术体系。在分析参赛作品采用模块化技术体系策略考虑因素的基础上,从整合模数体系、分布式加工与施工组织、连接体结构模块与装配节点设计优化、单元式设备系统设计、BIM深度应用及误差控制等5个方面展开讨论,完整介绍了可...

  • 地域类型的建构--2018SDC竞赛作品“自然之间”设计解析

    作者:王绍森; 石峰; 闫树睿 刊期:2018年第12期

    以2018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作品“自然之间”为契机,针对住宅建筑类型,从“体”“场”“意”3个层面进行分析,对绿色建筑设计中地域类型的建构问题进行回应。

  • 面向未来的概念房--基于C-House建造、性能、人文与设计的建筑学拓展研究

    作者:张宏; 罗申; 唐松; 李永辉 刊期:2018年第12期

    为2018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而设计建造的参赛作品“C-House”绿色低碳产能房屋集中体现了新型光伏与建筑一体化(BIPV)产能建筑设计理念。“C-House”可变共享、高速建造、智能化产能用能、易维护长寿命、BIM工程管理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保障了建造过程的高效率和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高质量。此次面向未来的概念房设计与建造,对未来居住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