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建设与管理

交通建设与管理杂志 部级期刊

Transport Construction & Management

杂志简介:《交通建设与管理》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6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564/U,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交通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交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语、数字、看天下、封面人物、专题策划、大国工匠、品质工程、建设养护、工程机械、信用交通、行业观察、交通扶贫、学术交流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主办单位: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国际刊号:1673-8098
国内刊号:11-5564/U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64
所属类别:交通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9
复合影响因子:1.53
总发文量:5515
总被引量:3906
H指数:17
立即指数:0.0022
期刊他引率:1
  • 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大跨斜拉桥

    刊期:2013年第05期

  • 动向

    刊期:2013年第05期

    2013年5月5日,CRTSCHINA2013国际轨道交通展在上海世博展览馆揭开帷幕。本届展会吸引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企业参展,参观人数超20000人次,同期举办了10余场主题活动及高峰论坛,上百位行业专家共同探索分析市场热点,近干位上下游客户齐聚一堂,展示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最新产品、顶尖技术和解决方案。展会同期举办了“轨道交通...

  • 汶川地震公路震害评估、机理分析及设防标准评价 从数据中发现真理

    作者:陈楠枰 刊期:2013年第05期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爆发,通往灾区生命线中断。灾后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迅速组织了数十个调查组,深入灾区对公路桥梁损毁情况进行应急调查,并制订应急抢通方案。这其中,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派出的调查小分队,成为震后第一批进山抢通的交通人。

  • 高烈度地震区公路路网抗灾能力评价技术研究 斩荆索道的开路者

    作者:汪玚 刊期:2013年第05期

    这是国内外首次对公路网抗灾能力评价技术开展的系统性研究,在高烈度地震区的公路网抗灾能力评价方法、公路网生命线布局设计方法、公路网抗震设防标准以及公路网抗灾能力配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突破,项目研究成果填补了高烈度地震区公路网规划建设中对路网抗灾能力评价技术的空白。

  • 震后灾区公路走廊次生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研究 “这更像是一场生命的洗礼”

    作者:王楠楠 郭鹤艺 刊期:2013年第05期

    大地震发生后不久,孔亚平踏上了汶川的土地。这一刻,她是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环保与安全中心的副主任,是带队进行前期调研的科研工作者,更是一位感情丰富而细腻的女性。在她的眼中,此刻的汶川如一张揉皱的纸,已经没有了一个可供书写的平面。"面对着山河破碎,对任何事情的看法都

  • 震后公路桥隧快速检测评估及应急保通技术研究 “科研的热情源于对生命的珍视”

    作者:汪玚 刊期:2013年第05期

    如果说摄影作品可以带来视觉的冲击与震撼,那么,与"震后公路桥隧快速检测评估及应急保通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公科固桥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健的对话则是一场听觉的"摄影展",仿佛带领记者回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中,无论是在随时可能发生危险的抗震评估现场、还是在充满浓郁学术氛围的调研现场、

  •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新技术研究 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 把脉公路桥梁抗震设计

    作者:汪玚 刊期:2013年第05期

    "带着责任心、使命感去工作,用辛勤的工作告慰汶川地震逝去的近九万死难同胞、以慰藉心灵,倍加珍惜这项空前绝后的科研工作。"从1977年试行的《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到2008年《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公路桥梁抗震设计标准实现了由"一水准一阶段"的强度设计转变"成两水准两阶段"的延性设计的重要转变。

  • 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评估与对策研究 从抢通保通到恢复重建:公路边坡崩塌启示录

    作者:王楠楠 刊期:2013年第05期

    历史破坏性地震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每次地震都会推动结构抗震设计的发展。归纳起来,目前用于桥梁的抗震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基于强度设计、基于位移设计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法国、新西兰、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家开始将减隔震装置应用于实践。这些减隔震装置包括铝芯橡胶支

  • 高烈度地震区中小跨径公路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 两害相权当取其轻

    作者:陈楠枰 刊期:2013年第05期

    "就整个公路交通网络而言,桥梁无论大小,只要在地震中发生严重损毁,都有可能导致交通网络的瘫痪。"记者刚落座,刘振宇就阐明了观点,"中、小跨径桥梁的抗震问题与大跨径桥梁的同等重要。"这也是他参与研究"高烈度地震区中小跨径公路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课题的意义所在。

  • 震后公路路基、边坡与支挡结构安全性检测评估及修复加固技术研究 修复加固需“对症下药”

    作者:郭鹤艺 刊期:2013年第05期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曾前往灾区实地调研的邓卫东以及他的团队承担了《震后公路路基、边坡与支挡结构安全性检测评估及修复加固技术研究》课题。作为课题的负责人的他有着丰富的专业技术水平,从1983年本科毕业后,一直从事路基稳定、地基处理、土工合成材料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一直与路基、边坡、支挡结构打交道。

  • 液化及软土场地桥梁桩基础地震破坏机理与抗震设计研究 在技术细节上下功夫

    作者:王楠楠 刊期:2013年第05期

    桥梁是重要的生命工程结构,在防震减灾中具有重要地位。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大量桥梁损毁,甚至直接导致交通中断,给抗震救灾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专家们在总结国内外震害经验后发现,"场地条件是影响桥梁镇海的主要因素,其中因场地液化及侧向扩展导致桩基础乃至整个结构破坏的占相当大的比重。"

  • 重大公路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 卫星遥感如“天眼”

    作者:王楠楠 刊期:2013年第05期

    在地震灾区交通、通信中断,道路受阻,救援工作十分艰难的情况下,早一分钟了解灾区公路的损毁情况,就意味着可救出更多的人。一般而言,震后遥感地理信息的提供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提供灾前历史地理信息;中期提供用于灾后紧急救援的地理现状图;以及后期提供次生灾害监测、灾后评估和重建的地理信息。

  • 武罐高速公路抗震优化设计及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翻过高烈度震区,修条路去“桃花源”

    作者:陈楠枰 刊期:2013年第05期

    多年来,甘肃省陇南地区一不通铁路,二不通高速公路。虽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却也因交通不畅,被坊间戏称为五柳先生现实版的"桃花源"。汶川大地震中,陇南也深受其害,成为地震中甘肃省受灾最严重的地区。甚至在地震过去之后一年多时间里,因次生灾害频发导致的省道206线被阻断的情况时有发生。无奈之下,

  • 内陆变沿海,“无水港春笋”如何“破土而出”?——对话“西部内陆无水港运营模式研究及示范应用”课题组(系列采访之二)

    作者:汪玚 刊期:2013年第05期

    2007年1 2月28日,中国西部第一个无水港——包头无水港成立。不到4年的时间里,各地无水港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仅天津港在中西部内陆地区就建有21个网点。这些迅速崛起的无水港大大加快了当地进出口企业的便利性。以西安无水港为例,最初只与上海港建立了合作关系,随后逐步设

  • 彭水:“变过道为通道经济”

    作者:陈楠枰 刊期:2013年第05期

    "要变‘过道经济'为‘通道经济'。"彭水县委书记陈航给"通道经济"提出界定,即"交通建设要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县内资源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