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人文论丛

华中人文论丛杂志 省级期刊

Hauzhong Humanity Forum

杂志简介:《华中人文论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0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开设知名学者谈治学方法、学科研究最新动态、学术综述、文学研究前沿、新世纪文艺争鸣、网络文化研究、影视评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教育...

主管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创刊时间:2010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739
总被引量:316
H指数:6
期刊他引率:1
  • 一个蕴含史诗魅力的中国民间故事——“求好运”故事解析

    作者:刘守华 刊期:2012年第01期

    本文所评述的"求好运"是一个含有史诗魅力的中国民间故事经典之作,是勤奋执着世代相继寻求好运的中国亿万农民心路历程的生动展现。又在世界民间故事圈中占有重要位置为多国学人所关注,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从五四时期顾颉刚研究《孟姜女传说》开始,民间文学就成为"国学"重要课题之一,近几年强劲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民间文学再次受...

  • 屈原赋中的骑乘意象

    作者:黄辉 刊期:2012年第01期

    屈原赋中的浪漫主义氛围跟骑乘意象的使用息息相关。文中具有神性的动物经常以坐骑的形式出现,还有一些象征高洁的植物作为交通工具出现。这些骑乘意象或品性高洁,象征一种人格的追求;或非凡物,腾云穿雾、上天入地,弥漫着神秘的气氛,在诗中营造出了浩瀚的气势,飘逸的氛围。骑乘意象的使用,与楚地的巫文化的神秘性有关,也是更深层的集体无意识的...

  • “讲史”体裁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新态

    作者:高婧怡 刊期:2012年第01期

    "讲史"体裁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其最初作为一种民间伎艺存在,从先秦两汉的"瞽史""稗官"到隋唐的"说话""变文"再到宋元讲史平话,中国古代"讲史"形态逐渐走向成熟。时至今日,广播讲史、电视讲史、网络讲史,各种"讲史"新态层出不穷。本文从纵向上,勾勒出"讲史"体裁的发展演变历史以及当代新兴形态,并对其新态出现的原因进行探究...

  • 试析《剑桥中华民国史》中的新诗观

    作者:曾琦珣 刊期:2012年第01期

    费正清教授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中,由李欧梵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部分,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从探求"现代性",到走向革命之路的过程。《剑桥中华民国史》中的新诗观,结合中国对西方"现代性"的接受而发展出的独特内涵,表现了对"向内转"的诗质,和指涉丰富的诗歌语言的关注。这种新诗观,对新诗建构而言,发掘了"颓废"诗情以反抗现实世界的形式来叛...

  • 论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新文学观

    作者:杨葵; 张海元 刊期:2012年第01期

    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成书于民国,其论及新文学着墨甚少且多批评指责,对新文学的代表人物胡适、鲁迅的叙述也尽是贬挞之词。与建国后,王瑶、唐弢在其文学史中所弘扬的新文学观大相径庭。本文将钱与王、唐的新文学观进行对比,究其原因,在个人层面上,是钱基博作为一代国学家,文学史家,教育家的身份使然;在社会层面上,则与民国社会转型所提供...

  • 唐弢与司马长风的鲁迅观之比较探析

    作者:石燕波 刊期:2012年第01期

    唐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是建国后国内文学史与海外文学史中有代表性的两本专著。然而,虽同是对现代文学三十年的书写,在不同文学史观的制约下,二者在风格和观点上却南辕北辙。本文即以二者在对鲁迅的思想、杂文、小说言说上的不同为突破口,来观察建国后国内文学史家与海外文学史家两种文学史观的交锋,也对文学史...

  • 审美现代性视角下的鲁迅——论顾彬《20世纪中国文学史》鲁迅形象的建构

    作者:任祎男 刊期:2012年第01期

    在不同的文学史观影响下,不同的文学史所建构的鲁迅形象有很大的差异。顾彬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以审美现代性为视角,从语言、形式、思想三方面建构出了一个复杂矛盾、充满张力的鲁迅形象。本文旨在客观全面地呈现顾彬所建构的鲁迅形象,在与其他文学史建构的鲁迅形象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揭示顾彬在审美现代性视角下构建鲁迅形象的内在成因,...

  • 海外文学史中的沈从文

    作者:胡亚楠 刊期:2012年第01期

    本文试从不同的文学史批评视野如世界视野﹑人性视野﹑审美视野等入手来考察夏志清、王德威、顾彬几位海外汉学家关于作家沈从文的文学史书写,以及海外学者在沈从文研究方面的概况。海外汉学家对沈从文不同的观照方式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修正。

  • 视觉文化语境中小说创作的“影像化叙事”——以刘震云小说《手机》、《我叫刘跃进》为例

    作者:黄昕 刊期:2012年第01期

    当前,视觉文化的兴起带来了文学创作的变化,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是小说创作的"影像化叙事"。在其的影响下,一批当代作家的小说创作都发生了变化,刘震云便是其中一人。本文就以他的小说《手机》和《我叫刘跃进》为例,以蒙太奇手法的植入和视听语言的引入为切入点,来探讨其对刘震云小说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的影响。

  • 跨媒介视野下小说创作的影像叙事——以严歌苓、刘震云、六六、刘恒为例

    作者:胡蓓 刊期:2012年第01期

    读图时代到来,影像和图像逐步侵占文学的生存空间,作家纷纷尝试跨媒介叙事,力求找寻小说与电影的融合点。本文在介绍跨媒介的基础上引入"影像叙事"概念,以严歌苓、刘震云、六六、刘恒的代表作品为例,分析小说的结构影视化及语言视听化特征。

  • 《金陵十三钗》——从小说到电影

    作者:朱霭雯 刊期:2012年第01期

    近几年华语电影市场中,小说改编为电影的风潮愈演愈烈,尤其是一些畅销小说的改编,2012年张艺谋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新电影《金陵十三钗》被誉为是他近几年来最出色的作品,参加了金球奖与奥斯卡的角逐。本文以这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作为实例,探讨在文本被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是如何融合的,在融合的过程中作了哪些取舍,各自...

  • 浅析《雅歌》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世俗化特质

    作者:严妍 刊期:2012年第01期

    充满世俗气息的《雅歌》无疑是整个《圣经》文本当中的特殊存在。这部情歌集所歌唱的牧羊女炽热的爱情昭示世人,《圣经》中包融的神性与人性并非如此简单,以此起点,我们可以进一步探寻这个充满犹太民族原初经验的世界里,人与人、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以及女性的生存状态。

  • 论多恩爱情诗中的死亡意象及死亡观

    作者:肖岚 刊期:2012年第01期

    约翰·多恩的55首爱情诗(《歌和十四行诗》)中,一半以上的诗歌都与死亡有关。多恩通过爱情诗歌中描写的各种各样的死亡意象,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多恩对死亡独特的思考。多恩即向死又拒死的死亡观,正是他的诗歌魅力所在使其能永远保持研究的价值。

  • 潜意识的压抑和升华——以对《海的女儿》进行精神分析为例

    作者:石雯 刊期:2012年第01期

    自我在意识的作用下调节着本我、超我和现实的关系。自我将备受压抑的潜意识的欲望通过不令人厌恶的无害方式加以升华,使作家得到象征性满足和疏解,人格结构达到平衡状态,从而为继正常的精神生活。《海的女儿》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场白日梦。小人鱼是作者潜意识的化身,文本是作家意识和潜意识斗争的结果。是对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欲望的升华。本...

  • 两位卡捷琳娜的悲剧命运

    作者:李丹 刊期:2012年第01期

    俄罗斯作家创作了一系列女性形象,爱情是她们的生活目的和全部生活意义所在。她们为爱情、为自己所爱的人经受了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折磨,不惜牺牲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例如: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大雷雨》中的卡捷琳娜与列斯科夫的《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中的卡杰林娜·里沃芙娜·伊兹马依洛娃等等。本文主要介绍《大雷雨》与《姆岑县的麦克白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