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海洋史研究 后记 【正文】

后记

国际海洋   水下考古   沉船打捞   国际学术研讨会   考古学家  

摘要:20世纪后半叶,欧美考古学家在地中海,后来在印度、伊朗、秘鲁、墨西哥等国海域,不断发现沉船和人类航海活动的遗物与遗迹,以海洋沉船考古(shipwreck&wreck archaeology)为主体的水下考古(archaeology underwater)迅速发展成为考古学的新贵。比较而言,东亚水下考古无疑比较滞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进行过多次颇具规模的沉船打捞与调查工作,发现公元9世纪以降海洋沉船数以百计,东亚海洋考古取得较大进展,引人瞩目。2007年,中国“南海I号”“南澳I号”古代沉船先后出水并跟进发掘,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迅速跃入国际先进行列。有充分理由相信,东亚海域水下考古的前景广阔,特别是南海海域,有条件成为继地中海、墨西哥湾之后又一处水下考古学的圣地。本辑发表美国学者约翰·盖伊(John Guy)、菲律宾学者欧塞比奥·Z.迪宗关于震动国际学界的“黑石号”沉船、菲律宾潘达南岛沉船的创新性研究与前沿介绍,旨在引起国际海洋史学、水下考古学等相关学科学者的共同关注与互相关照,加强多学科合作研究,将水下考古这一颇具潜力、前景广阔的新兴学科研究不断引向纵深。15世纪以后,随着地理大发现与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世界海洋贸易进入全新时代,东西方也开启了海洋接触与对话更宽广的孔道。地处中国海上交通、东西方交往最前沿的华南沿海地区发生深刻变化,不仅地区社会经济具有浓郁的海洋色彩,而且成为世界海洋贸易体系的一个枢纽。为推进区域海洋社会经济史研究,推进中国海洋史学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加强与海内外学界前沿对话,2014年9月,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携手中国经济史学会、广东省社科联、中山市政府、广东中国经济史研究会、中山市社科联联合举办了“海上丝绸之路与明清时期广东海洋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