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

黄钟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Huangzhong(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杂志简介:《黄钟》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062/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纪念王义平诞辰百年专栏、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民族音乐理论研究、中国音乐史研究、音乐表演研究、研究述评、学术会议信息

主管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主办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国际刊号:1003-7721
国内刊号:42-1062/J
全年订价:¥ 164.0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3
复合影响因子:0.48
总发文量:1103
总被引量:6523
H指数:25
引用半衰期:10.0935
立即指数:0.0204
期刊他引率:0.9729
平均引文率:10.949
  • 横向镜像结构的教学示范——克拉姆一首《牧歌》中的对称思维表现方式

    作者:郭新 刊期:2019年第04期

    20世纪无调性的音乐创作中,对称思维取代传统的调性思维成为众多作曲家用以统一音高结构的手段之一,以对称思维为创作出发点的曲目也已纳入到现代音乐技术与分析课程的教学。克拉姆完成于1969年的《牧歌》第四卷第一首作品,在教学中成为在音高和音色组织上使用横向镜像结构对称思维的典型范例。本文通过对各曲式部分及音高、音色、节奏型、力度...

  • 引用、综合与融合——赵曦艺术歌曲《对她说》的音高组织及其风格特色

    作者:刘涓涓 刊期:2019年第04期

    文章以赵曦的艺术歌曲《对她说》为研究对象,从“诗歌意象的转化”“音高材料的引用”“音高组织的综合”“音乐风格的融合”四个方面做技术分析后提炼其创作特点。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和诗人的处理既有“共鸣”也有“交错”,音高组织的综合是表现诗歌意象的需要,引用手法是最重要的音乐技术特征,是风格融合的客观条件,是听者和作曲家产生情感共...

  • 论秦文琛《彼岸的回声》《伶伦作乐图》中音响展开与核心音高材料的依存关系

    作者:张宝华 刊期:2019年第04期

    《彼岸的回声》与《伶伦作乐图》是秦文琛近年来创作的较有代表性的两部管弦乐作品。两部作品如其一贯地充分体现了作曲家描摹“声音景象”和“音响造势”的恢弘手笔,却又饶有趣味地都运用了“十声人工音阶”,以不同的音响展开手法带给听众完全不同的音响体验。在这以音色-音响技法为主要作曲手段的作品中,“音高”与“和声”还能起到多重要的作...

  • 论微分音与传统音乐语汇的结合——对帕维尔·米凯顿作品中音高材料的分析

    作者:代博 刊期:2019年第04期

    文章以微分音与传统和声语汇的结合为切入点,以帕维尔•米凯顿的《第二交响曲》《第二弦乐四重奏》《马可受难曲》《长笛协奏曲》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音差律的结合、巴洛克和声模式中微分音的插入等问题,做了具体的技术理论分析。文章认为,米凯顿作为超传统主义的代表,其创作中微分音的运用,兼顾了传统调性和声的和弦结构及逻辑关系,使和声重新成...

  • 学术传统回归的祈盼——为“纪念第一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四十周年暨2019年和声学学术研讨会”而作

    作者:杨家林 刊期:2019年第04期

    文章以2019年11月7日在武汉音乐学院召开的“纪念第一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四十周年暨2019年和声学学术研讨会”为话题切入点,回顾了1979、1986年在武汉举行的两次全国高等院校和声学学术报告会的学术成就、历史意义以及现实影响。文章认为这两次和声学会议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遗产是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进而推及当下和声研究中继承这种优良传统的...

  • “纪念第一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四十周年”座谈会摘要

    作者:简静雅(整理); 刘涓涓(指导) 刊期:2019年第04期

    四十年前,“第一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经文化部批准、由武汉音乐学院(时称“湖北艺术学院”)倡议并主办。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举行的和声学学术研讨会,它回顾总结了建国三十年来的和声理论成果,重启了音乐院校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的大胆探索,对武汉音乐学院乃至兄弟音乐院校和声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林谦三“之调式为调式”学说的应用

    作者:郑荣达 刊期:2019年第04期

    日本音乐学家林谦三先生,在上个世纪40年代著有《隋唐燕乐调研究》一书,在该著作的〈附论〉中,就中国古代传统“调”的称谓,在音乐历史进化过程中出现过的几种形式,展开了详尽的解析。并提议采用“之调式”“为调式”的概念,去识别古代音乐文献中律调名、声调名等调的方位和属性。作者就在此学说的基础上,对历史文献中不同阶段的音乐调名的名实...

  • 从戏剧行动素模式看《游吟诗人》女性角色的异质性塑造

    作者:徐艺 刊期:2019年第04期

    文章以法国戏剧符号学家安娜·于贝斯菲尔德创造的戏剧理论——戏剧行动素模式为理论依据,从歌剧的脚本结构、音乐形象建构等,论威尔第成熟期代表歌剧《游吟诗人》中的女性角色莱奥罗拉与阿切苏娜所具有的戏剧异质性特点,以及如何对剧中的男主人公不断行使着戏剧动作,并以此形成戏剧音乐发展脉络等问题,为进一步解读该歌剧、评述威尔第的歌剧创作...

  • 想象与重塑:希纳斯特拉《普内纳二号》的立意、内涵与技法研究

    作者:张一 刊期:2019年第04期

    自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始,出于对创作个性的追索和母语文化的关注,阿根廷作曲家希纳斯特拉从具有抽象意味的先锋音乐风格转向所谓“最后的综合”的音乐风格。1976年创作于瑞士日内瓦的无伴奏大提琴独奏曲《普内纳二号》,其作品构思和音乐素材均来自流行于阿根廷北部的安第斯音乐传统,作曲家以纯熟的笔法、自由的表达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感悟凝结...

  • 张少甫年谱

    作者:毛贞磊 刊期:2019年第04期

    张少甫是我国著名的大提琴教育家。早年曾师从佘甫磋夫等音乐家学提琴,并长期致力于大提琴教学及教材翻译。20世纪50年代,张少甫曾担任武汉音乐学院(湖北艺术学院时期)管弦系首任系主任,是学院管弦乐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张少甫亦是我国早期流行歌曲作曲家。30年代,其署名“张簧”创作并广泛流传的《回忆》《秋江忆别》等歌曲,可谓中国早...

  • 宗师 传奇——张少甫教授诞辰110周年纪念

    作者:匡学飞 刊期:2019年第04期

    张少甫(1909—1974)教授,武汉音乐学院前身湖北艺术学院管弦系系主任。上世纪30年代,与聂耳同是黎锦晖主持的“明月歌舞团”的重要成员,创作多首流行歌曲和抗战歌曲。同时,随上海国立音专L·佘甫磋夫教授继续学提琴。历任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中南文艺学院、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湖北艺术学院的大提琴教师,培养了一大批弟子,并翻译了《大提琴艺术...

  • 拥有六十年经验与经验用了六十年——李文如纪事点滴

    作者:张振涛 刊期:2019年第04期

    李文如(1924—2016)是1954年中国音乐研究所成立之初便在图书馆工作的一名普通管理员,他勤勤恳恳地在音乐史料的收集和建设方面工作了一辈子,2005年出版了380万字的《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期刊篇目汇编》。在职位上他用心谋事,不吝私力,方便众人。这种职业精神,值得铭记。

  • 湖北大鼓名家付群刚《三婿拜寿》唱腔分析

    作者:许璐 刊期:2019年第04期

    以湖北大鼓名家付群刚演唱的代表性唱段《三婿拜寿》音频视频资料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唱腔特色。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音高性处理”“节奏性处理”“力度性处理”“音色性处理”四个方面,对其唱腔艺术进行了音响形态分析。

  • 从时调歌集《夹竹桃》论冯梦龙的民歌创作观

    作者:王梦熠 刊期:2019年第04期

    冯梦龙是明代通俗文学大师。关于其音乐思想及民歌创作观念,音乐学界未予以足够重视。文章拟从冯梦龙所创作的民歌时调集《夹竹桃》之歌词入手,分析其艺术特色,并探讨冯梦龙的民歌创作观。笔者希望此文在完善冯梦龙“时调歌集”研究方面有所贡献,同时对当今歌坛的歌词创作观有所启发。

  • “预备拍”指挥教学实践分析——以俄罗斯指挥教育家伊利亚·穆辛的理论为指导

    作者:周进 刊期:2019年第04期

    文章以俄罗斯指挥教育家伊利亚·穆辛的指挥专著《指挥技术》①中有关“预备拍”的指挥理论为重要依据,结合美国作曲家阿伦·科普兰的《阿巴拉契亚山区的春天》②(为13件乐器而作的室内乐)的指挥教学实践,来阐述三种“预备拍”:初始性预备拍、过程性预备拍、强调性预备拍在指挥教学中的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