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

黄钟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Huangzhong(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杂志简介:《黄钟》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062/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纪念王义平诞辰百年专栏、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民族音乐理论研究、中国音乐史研究、音乐表演研究、研究述评、学术会议信息

主管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主办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国际刊号:1003-7721
国内刊号:42-1062/J
全年订价:¥ 164.0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3
复合影响因子:0.48
总发文量:1103
总被引量:6523
H指数:25
引用半衰期:10.0935
立即指数:0.0204
期刊他引率:0.9729
平均引文率:10.949
  • “2018·武汉·西方音乐学会第三届青年学者论坛”专栏导语

    作者:杨燕迪 刊期:2018年第04期

    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对青年学子与学科后继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在这方面,中国音协西方音乐学会取得了一些可喜经验,或可与大家分享。学会于2012年在四川音乐学院举办第一届青年学者论坛,于2015年在浙江音乐学院举办第二届青年学者论坛,均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和肯定。特邀青年学者(大多为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学子)就某一自选...

  • 新保守派后现代主义——从乔治·罗奇伯格的《和谐弦乐四重奏》研读他的《生存美学》

    作者:金毅妮 刊期:2018年第04期

    美国当代作曲家乔治·罗奇伯格的创作生涯跨越了西方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阶段,其风格转变体现了当时西方主流音乐的倾向。文章通过对他的著述《生存美学》和代表作品《和谐弦乐四重奏》的研读,来阐释他“新保守派的后现代主义”音乐风格的形成缘由、矛盾-平衡理论基础以及音乐创作特征。

  • 作为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中“枢纽”的胡戈·里曼

    作者:甘芳萌 刊期:2018年第04期

    19世纪德国音乐理论家胡戈·里曼是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中最有影响力的音乐理论家之一。文章以里曼在二元主义与功能和声、转换理论、调性、对位、节奏节拍、句法、曲式等音乐各结构要素的理论体系为研究对象,将其各理论体系对音乐理论发展中的衔接作为生发点,勾勒西方音乐理论发展线索的关键。

  • 作为音乐史家的阿多诺——论《贝多芬:阿多诺音乐哲学的遗稿断章》的未竞与超越

    作者:杨婧 刊期:2018年第04期

    阿多诺晚期未竟之作《贝多芬:阿多诺音乐哲学的遗稿断章》是一本从黑格尔哲学角度谈论音乐学元理论问题的开创性著述,它不仅使贝多芬在哲学史上获得了一席之地,更是奠定了后世晚期风格的理论基点。文章意在梳理此书成书背景、写作特点、理论目标及其在“晚期风格”上的开创性研究,阐释其为阿多诺作为音乐史学家的重要创见。

  • 达尔豪斯《十九世纪音乐》里的乐类书写

    作者:蔡永凯 刊期:2018年第04期

    达尔豪斯的《十九世纪音乐》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音乐史书之一。传统中,对于该书的分析多半将其作为同一作者《音乐史基础》(亦译作《音乐史学原理》)中“结构史”的实际范例。由于达尔豪斯曾在后者明确质疑“乐类史”的缺陷,导致某些读者甚至误认达尔豪斯反对“乐类”思考。这不仅忽视了《音乐史基础》论述的理想化倾向,也过度简化了实际书...

  • “音乐效果”与“音乐建筑”——19世纪“丰碑性”美学的源起

    作者:刘彦玲 刊期:2018年第04期

    文章的目的在于透过历史的溯源,审视两种代表音乐丰碑性的美学典范:其一为“音乐效果”,其二为“音乐建筑”。这两种典范是19世纪作曲家、美学家与评论者在讨论器乐曲之美时所关注的视角与议题。作者所要呈现的论证在于通过历史梳理,指出这两种典范在某些方面互为对立,但在其他方面却又互有交集与重叠。更重要的是,20与21世纪音乐学者在讨论这两...

  • 巴赫早期康塔塔风格形成的宗教文化语境——礼拜仪式与世俗庆典

    作者:吕常乐 刊期:2018年第04期

    在巴赫康塔塔整体风格形成的过程中,其早期康塔塔风格之所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是因为巴赫在魏玛之前、魏玛时期和科滕时期的康塔塔创作,既是他此类创作的必要储备,也呈现出最富于创新性的特点。这与他早期生涯中职位的变迁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尤其与特定的宗教文化语境密切相关。文章聚焦于巴赫早期康塔塔创作的宗教信仰环境及礼拜仪式和...

  • 展示西乐研究前沿洞察音乐学术脉搏——“2018·武汉·西方音乐学会第三届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作者:袁利军; 姚亚平 刊期:2018年第04期

    在“2018·武汉·西方音乐学会第三届青年学者论坛”上,来自国内15所院校的16位青年学者就自己的研究论题进行了发言。他们的发言内容大致涉及西方音乐研究的6个范畴,并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和前沿化的倾向。同时,该论坛上讨论的诸多学术问题,能够展现出当前音乐史学研究领域的几个关键视点,如批判性阐释、跨文化与跨学科以及更趋开放...

  • 鲍曼关于“世界音乐”作为跨文化策略的研究

    作者:麻莉 刊期:2018年第04期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民族音乐学家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音乐在跨文化语境中的相互影响及发展方面,而“世界音乐”正是跨文化的典范,对它的分析可以看到跨文化对话的策略、过程与结果。德国著名民族音乐学家鲍曼对其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球框架下的音乐研究视角,他将以前从静态的文化本位主义出发的音乐研究放到了互动影响的动态层面。

  • 乐器学研究的五个世纪(下)

    作者:周晋民 刊期:2018年第04期

    文章探讨了乐器学作为一个对乐器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学科,自16世纪初德国的沃登首次通过西方现代印刷技术而发表的有关乐器的综述直至20世纪末这个时间段中的发展过程,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对该学科进行全面了解的机会。

  • 口法系统的确立与昆曲“立腔唱活”的关系

    作者:张品; 袁静芳 刊期:2018年第04期

    口法是昆曲音乐范畴中与曲牌、宫调、腔格并重的四大要素之一。在过往研究中,口法与字音的关系尤被强调,以至口法一度被单一地视作一种规约和实现正宗昆曲字音的理论。文章将从昆曲南北曲的历史发展语境、口法腔格与唱腔旋律的连带关系等方面阐述口法的价值,特别是在“口法具备程式性”的前提下,研究口法在行当音色、异人同曲、风格流派、乾旦坤...

  • 以生态史观论周诗的社会文化功能(之三)

    作者:吕锤宽 刊期:2018年第04期

    政治层面言之,周朝为人类历史的理想社会,突出的文化现象为“礼乐之邦”,其关键元素为音乐,从文本言之,即当时所通称的“诗”或“周诗”。经由《春秋左传》《孔子家语》《吕氏春秋》《墨子》等先秦文献的归纳分析,流传于春秋至战国期间的诗歌,部分曲目并未见于经孔子删订的305篇本《诗经》,故可如此推论,以置入周代社会观察,流传于周代社会者,为...

  • 梅庵派琴曲《捣衣》风格探源

    作者:丁霓裳; 戴晓莲 刊期:2018年第04期

    梅庵琴谱的《捣衣》一曲,是一首活泼欢悦,极富乡土气息的琴曲,是传统琴曲中的一朵奇葩。文章从捣衣的含义、琴曲《捣衣》的传谱、调性与曲情、《梅庵琴谱》本《捣衣》的特色、《梅庵琴谱》本《捣衣》到底表现的是什么等方面,论述了梅庵派琴曲《捣衣》风格的来源与其表现内容,对《捣衣》一曲的曲情提出了全新的看法。

  • 以五声性调式为基本材料的和声拓展方法研究

    作者:马学文 刊期:2018年第04期

    五声性调式和声是从中国现当代音乐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建立在五声性调式基础上的一种开放的作曲理论。五声性调式作为构建中国音乐大厦的地基,具有原发性意义。在五声性调式的基础上,有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五声性调式的纵横向拓展、不同五声性调式的复合、五声性调式与大小调的混合等多种拓展的方法。

  • 笛子协奏曲《白蛇传》与其故事文本的互文阐释

    作者:潘海啸 刊期:2018年第04期

    文章通过对笛子协奏曲《白蛇传》的分析,来呈现音乐文本其独有的编解码过程及背后的叙事原理,回答音乐分析中关于意义与价值问题。文章重点阐述文化文本与音乐文本的互文关系,作曲家是如何使用约定俗成的“文化场域”,左右我们对音响文本的理解,并完成与听众的思想与情感交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