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

黄钟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Huangzhong(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杂志简介:《黄钟》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062/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纪念王义平诞辰百年专栏、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民族音乐理论研究、中国音乐史研究、音乐表演研究、研究述评、学术会议信息

主管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主办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国际刊号:1003-7721
国内刊号:42-1062/J
全年订价:¥ 164.0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3
复合影响因子:0.48
总发文量:1103
总被引量:6523
H指数:25
引用半衰期:10.0935
立即指数:0.0204
期刊他引率:0.9729
平均引文率:10.949
  • 坚守学术标准 拓展学科疆域——《黄钟》创刊以来发表的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成果综述

    作者:刘涓涓 刊期:2017年第04期

    文章将《黄钟》从1987到2016年发表的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成果分成"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各方向"、"音乐分析"和"中国现当代音乐创作"这三个领域进行梳理,阐述各领域的学术发展状况、研究特点与论文特色。对于《黄钟》"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栏目来说,这既是"创刊三十周年"之际的一个小结,也是再次出发的新起点。

  • 《黄钟》之栏目与作者研究

    作者:刘燕 刊期:2017年第04期

    自1992年国内期刊评价体系出现以来,《黄钟》连续7次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体现了其较高的办刊质量及学界认可度。作为展示刊物内容,将编辑方针具体化的栏目,和为刊物提供内容资源的作者,两者是形成刊物特色的关键。因此,值《黄钟》创刊30周年之际,笔者以刊物的栏目、作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结合地域、社会、文化等因素,分析及探索...

  • 利盖蒂《大气》结构与调性声景分析——兼论适应21世纪音乐分析的若干新概念

    作者:周勤如 刊期:2017年第04期

    20世纪先锋派音乐被定性为"无调性音乐"时代潮流的代表。然而,其中坚人物之一利盖蒂却不认可序列音乐,声称自己的创作"不是无调性的,而是非大小调式的"。这反映出先锋派阵营并非铁板一块,大体上以恪守经典性原则和极端偏离经典性原则为分野各自发展。本文运用结合层次分析和频谱分析的声景分析法对利盖蒂《大气》做结构与调性个案剖析,证明...

  • 从生态史观论大曲之展演型态

    作者:吕锤宽 刊期:2017年第04期

    经文献研究,笔者发现南北朝至唐代,大曲曾作为乐曲形式或技术规模的泛称,以区别于乐曲简而短的小曲。作为艺术形式,大曲系以南北朝时期的相和歌为基础发展而来,成为具有器乐展技的歌乐型态。透过曲目名称比较,显示唐大曲并非承袭南北朝相和大曲之单线条发展。从曲名与曲词内容观之,南北朝时期的大曲为中原音乐体系,唐大曲则多来自西域。以生态史...

  • 北魏华乐复何在 云冈千年日日鸣——凝固在云冈石窟乐器图像中的北魏音乐考

    作者:吴巧云 刊期:2017年第04期

    北魏时期建造的云冈石窟中雕刻有77组、530多件乐器图像,这些乐器中多数为西域乐器和西北少数民族乐器,也有部分汉族传统乐器,这些乐器组合真实记录了北魏时期的音乐发展形态。本文通过对云冈早、中、晚三期乐器图像种类的统计,以及对云冈不同时期乐器图像组合所呈现出的乐部特点剖析,阐述了云冈乐器图像中留存的北魏音乐,既具有龟兹乐为主流的...

  • 《晋四厢乐歌》考论

    作者:岳洋峰 刊期:2017年第04期

    西晋帝王行礼乐于天地,教化百官群臣所用的《晋四厢乐歌》,改变了先秦乐歌以宾客为主的歌辞指向,转而对西晋帝王的功业进行歌颂。《晋四厢乐歌》在汉魏乐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以字句配律吕,为四厢所奏。符合汉魏以来礼乐文化发展的趋势,彰显了西晋强盛的国家力量。

  • 一则史料 多种释义——“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释义分析及内涵辨正

    作者:刘永福 刊期:2017年第04期

    "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作为最早出现的"旋宫"史料,是以"五声"为实践基础的"旋宫"原理和技法,并未涉及"七声音阶"。其中的"六律",其含义既不是"六声音阶",也不是"六个阳律",而是实现"五声""旋宫"的基础和条件。亦即,两个宫系统的转换,必须借助于"六律"。

  • 湖北民歌将京剧皮黄腔推向“三色”制高点

    作者:刘正维 刊期:2017年第04期

    我国传统音乐的万紫千红靠徵羽宫三色"三音列"调配;纵观汉族的"三色"分布,北、中、南唯湖北"三色俱融"。正是她的"三级跳",催生了襄阳腔,再生了汉调皮黄腔,更使京剧皮黄腔得以优化,登上"三色"制高点,成了戏曲音乐的佼佼者。

  • 礼导其志 乐和其声 从演唱大调曲子礼俗看儒家之“礼乐”观

    作者:杜亚雄; 周李清 刊期:2017年第04期

    大调曲子是一种流行在南阳民间的传统曲艺形式,演唱时须遵守一些传统礼俗。文章通过礼俗的探讨,不仅揭示了其与儒家"礼乐"观之间的联系,也使表演大调曲子的行为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大调曲子是不用于仪式的"俗乐",它所具有的"仪式性"是儒家礼乐思想使然,"俗乐"具有"仪式性"的现象值得引起音乐学界的关注。

  • 民族音乐学的科学方法与实验室工作(三)

    作者:曼特尔·胡德; 周晋民 刊期:2017年第04期

    胡德在他的《民族音乐学者》一书中的第七章,详细地介绍了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以科学的方法和实验室工作的手段,对音乐及其文化背景所进行研究的实践原理和具体步骤。本章以逐层渐进的方式,并用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实际案例,从记述、分析、综合、以及历史材料资源和比较评价等方面对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 固定科学的口型——论竹笛演奏基础教学中的“五个固定”之一

    作者:王晓俊 刊期:2017年第04期

    文章认为,以著名笛家俞逊发演奏口型为代表的口轮匝肌"收缩"式口型,是在继承传统"莆嘴型"基础上的新创口型。它在近百年间出现的诸不同口型中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够适应现代竹笛演奏巨大音响张力的要求,具有较大幅度音量变化空间,能更有效地保障音量和音准。其奥秘在于具有较大幅度的口唇喷口位置变化和口腔内部开合变化的可能性——...

  • 理论·实践·聆听三位一体的“后调性音乐分析”课程建设探究——以美国哈佛大学音乐系为例

    作者:郑艳 刊期:2017年第04期

    文章以哈佛大学音乐系音乐理论专业学科带头人克里斯托弗·哈斯蒂教授开设的"后调性音乐分析"课程作为研究对象,评析了他在教学实践中将理论、实践、聆听三者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解读了跨学科研究视域下后调性音乐的创新性分析视角,探讨了后调性音乐教学的可行性方法与多元路径。

  • 考据学视域下的江永礼乐思想探微

    作者:袁建军 刊期:2017年第04期

    作为清中叶徽州学派的奠基者,江永在礼乐、俗乐、律学等领域有精深造诣。他在考据学的基础上对礼乐思想进行新的建构,将考据和义理有机结合,形成考据视域下的礼乐思想研究新局面。他提出的"声音自有流变"、"俗乐可求雅乐"等观点表现出雅俗兼采的通变思想倾向,其礼学研究表现出"通经以明道,明道以救世"之经世目的。文章通过对江永其人其学...

  • 《乐记》与《庄子》中“德”之内涵比较

    作者:徐海东 刊期:2017年第04期

    文章解读《乐记》之"德"为人心所具有的品德,是先天存在的,静止的,需要人去恢复的;《乐记》所论之乐与实际音乐有联系,但对音乐有所限定,只有符合"德"的要求的音乐才能称为"乐"。《庄子》之"德"则为人心的精神境界,是后天认识的,运动的,需要人不断去超越的;《庄子》所论之乐与实际音乐无关,现实音乐在其理论中有名无实,"无声之乐"才符...

  • 从三本专著看“江南丝竹”的学术研究

    作者:留生 刊期:2017年第04期

    本文通过分析与对比关于"江南丝竹"研究的三部代表性专著,来展现该乐种研究范式在近四十年里的发展与变化。甘涛基于演奏经验,其著作达到了记录风格表征、表演范式与口碑史料的意图;韦慈朋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融合音乐民族志的写作方法与归纳式本体分析的方法;伍国栋结合历史学、社会学、民族音乐学、音乐形态学等方法,纵深至江南丝竹音乐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