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

黄钟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Huangzhong(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杂志简介:《黄钟》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062/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纪念王义平诞辰百年专栏、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民族音乐理论研究、中国音乐史研究、音乐表演研究、研究述评、学术会议信息

主管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主办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国际刊号:1003-7721
国内刊号:42-1062/J
全年订价:¥ 164.0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3
复合影响因子:0.48
总发文量:1103
总被引量:6523
H指数:25
引用半衰期:10.0935
立即指数:0.0204
期刊他引率:0.9729
平均引文率:10.949
  • 纪念《黄钟》创刊20周年座谈会综述

    作者:孙凡 刊期:2007年第02期

    为了纪念《黄钟》创刊20周年,《黄钟》编辑部于2007年元月18日下午,在武汉音乐学院新校区举行了“纪念《黄钟》创刊20周年(1987-2007)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人员有武汉音乐学院院领导、各系、处负责人,《黄钟》历任主编、副主编、编辑,以及部分作者和读者代表共50余人,会议由《黄钟》现任副主编田可文教授主持。与会者各抒己见、畅所欲...

  • 人品、文品与学术批判精神——写在孟文涛教授《成、败集续集》即将出版之际

    作者:彭志敏 刊期:2007年第02期

    文章是为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已故教授孟文涛《成败集续集》而写的序言。围绕着教授孟文涛的《成败集》及其续集,阐述了孟文涛教授的生平事迹和作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以及作为学者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识,以及他勇于挑战权威和现实批判精神。

  • 分歧与对峙——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关“学院派”的批判与论争

    作者:冯长春 刊期:2007年第02期

    “救亡派”与“学院派”的人为分划以及二者之间长期存在的思想分歧与批评对峙,是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历史现象。三四十年代间有关学院派的纷争与批判,大致历经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兴音乐”崛起后,左翼音乐家对学院派的定位与批评;第二阶段是全面抗战爆发后,部分学院音乐家和救亡派音乐家针对抗战歌曲...

  • “新民族唱法”的概念、特征和利弊

    作者:刘冬 刊期:2007年第02期

    “新民族唱法”是当今中国歌坛最流行、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歌唱技巧或风格,其基本特征和审美取向可归为“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这种特征和取向促进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但又放逐了对中国民族声乐或中国传统唱法中的那些个性化因素,进而出现单一化、千人一面的趋同现象。

  • 初始音级的简易计算方法——阿伦·福特音级集合表的几何分析

    作者:郑思; 刘健 刊期:2007年第02期

    文章从数理角度细致分析了阿伦·福特的音级集合的原型及向量表三音集合形成的原理。利用几何学中三角形的全等特性形象地阐明了音集集合的各种同构异形体,以及形成的原因和类别。通过对同构异形体的分析,得出一种简易的初始音级计算方法。对音集集合表中标注的移位起因及移位次数、向量等问题进行一定的解释。

  • 刘天华二胡曲乐音形态分析与探讨(上)

    作者:胡志平 刊期:2007年第02期

    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和教育家刘天华先生,以其毕生的精力从事民族器乐的创作、演奏、教学和研究,通过他成功的创作实践对20世纪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珍视、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洋音乐,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来融化西洋音乐因素、技法的具体实践,尤其是...

  • 回归自然与精神的乐土——听刘健教授新作《天门》

    作者:刘涓涓 刊期:2007年第02期

    刘健教授的新作《天门》,仍然保持作曲家本人一贯的“新民族根源音乐”风格,从现代人的视角出发,描绘出一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土,也寓意对精神家园的期待与向往。专辑融合了管弦乐队与电子音响、东方与西方以及传统与现代等诸多领域的对置,体现出“后现代主义”观念中信仰多元、打破界限以及融合一切的特征。结构处理类型多样又富有逻辑...

  • 电子音乐三题

    作者:钱仁平 刊期:2007年第02期

    “计算机音乐”与“具体音乐”、“磁带音乐”、“合成器音乐”等概念相类似,它们都历时性地凸现了“电子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设备”与“重要手段”。中国专业电子音乐创作与教育,已经经历了从“一枝独秀”(武汉)、到“三足鼎立”(武汉、中央、上海)两个阶段,并向着“群雄并起”(全国各大音乐院校、艺术学院以及综合大学艺术系...

  • 声音、音响、音景的世界——加拿大1998年的严肃电子音乐活动观察

    作者:冯坚 刊期:2007年第02期

    自上个世纪50年代电子音乐诞生之初起,加拿大的严肃电子音乐就一直以一种持续稳定的步伐向前发展。它在加拿大国内的音乐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覆盖面之广、活跃度之高,与法国、德国、英国、美国等电子音乐起步较早的国家相比,毫不逊色。其近20余年来的发展动态,基本上较全面地反映在加拿大有声网络期刊“eContact!”上。而对“eCo...

  • 说“缶”

    作者:李方元; 张玉琴 刊期:2007年第02期

    我国古代,“缶”为生活器具,又用为乐器。本文的讨论包括作为陶瓦器类名的“缶”、“乐器缶”的形制,“乐器缶”的演奏方式和置放样式,以及“乐器缶”在中国古代乐器史上的地位等。本文认为:“缶”作为陶瓦器的类称,有三层含义:或是类名,或是生活器具名,或是乐器名;我国古代“乐器缶”的形制主要为“敛底而宽上”的盆形,上古有单件的...

  • 从笙磬、颂磬看古代中国音乐文化

    作者:梁冬梅 刊期:2007年第02期

    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利用历史文献、考古出土文物,阐释古文献里编磬中笙磬、颂磐的观念,并分析其所承载的音乐文化。古磬最初是单一的特磬,逐步发展为编磬,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祭祀活动中的庙堂之乐;战国时期,不晚干汉朝进一步成为雅颂之声的载体,至今仍是佛教寺庙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法器和宗教乐器。

  • 小提琴音色改变的几种物理现象及方法

    作者:张帆; 张磊 刊期:2007年第02期

    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意大利,它从制作出后就一直受到世人的喜爱。小提琴的发声跟声波的振动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篇文章会总结一些改变小提琴发音音色的方法,并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制造一种新的拨弦乐器的简单方案。

  • 中国传统音乐工尺谱之特色及其它(下)

    作者:王耀华 刊期:2007年第02期

    在诸多中国传统音乐记谱法中,工尺谱是被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本文试图对其类别和总体特色、音高时值唱奏手法的记写、谱字的乐学内涵等作一初步的探讨。(本文上发表于《黄钟》2007年第1期)

  • 中国雅乐在朝鲜半岛的传承与变迁

    作者:迟凤芝 刊期:2007年第02期

    起源于西周礼乐制度的中国雅乐,经历了汉魏六朝,到了隋、唐时期开始向着东亚传播。宋朝时,大晟雅乐传播到了朝鲜半岛,并对其本民族的音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中国的雅乐在进入朝鲜半岛以后发生了怎样的传承与变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时这一方面的研究至今甚少,以至中朝古代间具有何种传承关系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和清晰的认识。...

  • 朱载堉与“东方式的文艺复兴”——为纪念朱载堉诞辰4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而作

    作者:郭树群 刊期:2007年第02期

    明代朱载堉在乐律学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在讨论中国传统科学走向近代科学的问题时,就认为朱载堉的学术成果中也有着充分地体现“东方式文艺复兴”,作者站在历史的角度,认为朱载堉是东方文艺复兴呼唤出来的“文化大师”,丝毫不逊于西方文艺复兴式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