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环球中医药 骨痿历史沿革探析 【正文】

骨痿历史沿革探析

作者:张雨晴; 王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100010;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临床方药学系
骨痿   病因   病机   治法   方剂  

摘要:骨痿属痿证之一,首见于《素问·痿论篇》。常见四肢痿废,腰脊痛而不举,形体羸瘦,皮肤色黑,齿槁耳鸣,目视茫茫等症状,基本治法为滋阴益肾或补肾助阳。先秦至隋时期的医家认为骨痿多由肺热肾虚、奔豚或痹病日久所致,治疗以针刺阳明为主。宋金元时期的医家认为骨痿是由房劳损肾、肝肾不足、外邪伤肾、脾病及肾所致,可用牛膝丸、金刚丸、鹿茸丸等治疗,还可配以灸法。明清时期医家在骨痿的治疗方面增加了知柏地黄丸、虎潜丸、人参固本丸、坎离既济丸、减味清燥汤等方剂,并提出另有一些单味药如龟板、骨碎补、紫河车、牛膝、杜仲等亦对骨痿有效。现代医家对中医药治疗骨痿的相关疾病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上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骨痿的认识。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