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科学与工程

核科学与工程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Nuclea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杂志简介:《核科学与工程》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861/TL,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反应堆工程、核聚变、核电厂、核安全、快堆、核技术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核学会
国际刊号:0258-0918
国内刊号:11-1861/TL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48
复合影响因子:0.58
总发文量:1396
总被引量:4603
H指数:25
引用半衰期:6.825
立即指数:0.0417
期刊他引率:0.8036
平均引文率:10.3611
  • 第四代核能和氢气经济——21世纪能源领域的新进展

    作者:臧明昌 刊期:2004年第03期

    在世纪之交,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推出氢气经济概念,以缓解由于对国外能源依赖不断增加而引起对国家安全的忧虑以及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的影响.氢气经济整合了用于生产氢气的一次能源,氢气生产、供应、贮存技术,以及运输和固定用途的多种燃料电池.如果全部研发和示范计划能在未来20~30年内取得成功,那时将创造出新的氢能系统--灵活的、人们买得起...

  • 中国市场核-气联合循环发电的经济潜力研究

    作者:周志伟; 卞志强; 杨孟嘉 刊期:2004年第03期

    面对中国电力市场实行厂-网分开和竞价上网的挑战,以基荷运行方式为主的现有核电站有必要寻求新运行方式.根据目前中国的天然气发电和核电站的实际情况,研究核-气联合循环发电的经济性.结果显示核-气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在中国电力市场具有潜在的发展前景.

  • 大亚湾核电站的核安全文化建设探讨

    作者:陆玮; 唐炎钊 刊期:2004年第03期

    论述了核电站管理中安全文化的概念及安全文化的发展阶段.重点分析了大亚湾核安全文化形成的背景及过程,阐述了大亚湾安全文化的核心理念,提出了核电站安全文化指标,总结了大亚湾核电站实施核安全文化的主要措施;描述了透明度的普及,并对大亚湾核电站核安全文化实施的效果进行了系统分析.

  • 中国实验快堆一级概率安全评价初因事件的确定与分组

    作者:杨红义; 徐銤; 黄祥瑞 刊期:2004年第03期

    全面描述了作为一级概率安全评价重要研究基础的初因事件的确定和归集方法.列出了所有初因事件,通过分析对这些事件进行了归集,并初步确定事件的发生频度.为更进一步地深入分析奠定了重要基础.

  • 高温气冷堆氦气轮机基本特性研究

    作者:王捷; 顾义华 刊期:2004年第03期

    高温气冷堆氦气轮机循环被认为是将来核能发电领域中最有潜力的方案之一.首先对高温堆氦气轮机循环进行分析和优化,然后着重从热力学和气体动力学角度研究氦气轮机的基本特性.结果表明,氦气轮机有两个主要设计特点不同于通常的燃气轮机:一个是叶片级数多;另一个是叶片高度低,这些特性分别由氦气的物性和闭式循环的高压所导致.

  • 高温气冷堆间接联合循环热力学分析

    作者:董玉杰; 王傲巍 刊期:2004年第03期

    高温气冷堆的堆芯出口温度能达到950 ℃,可以耦合各种动力转换系统.间接蒸汽/气体透平联合循环是一个技术发展方向.基于现有的高温堆和动力转换部件技术发展水平,提出了四种循环方案,分析比较了循环效率.同时,对影响循环效率的重要因素做了分析.由蒸汽循环和带有预冷器的氮气透平循环构成的间接联合循环可以作为首选方案.堆芯出口温度为950 ℃时...

  • 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吸收球停堆系统设备热态试验

    作者:黄志勇; 刁兴中; 周惠忠 刊期:2004年第03期

    碳化硼吸收球停堆系统是10 MW高温气冷实验堆的第二停堆系统,其功能是,在控制棒失效时,吸收球落入反射层的吸收球孔道,以达到紧急停堆的目的.介绍了在堆外、空气介质、150 ℃工作温度条件下,对吸收球传动机构设备进行的热态考验、传动试验和落球试验.结果表明,吸收球停堆系统7套设备均达到了传动机构工作正常、落球时间在3 min之内、球位指示正...

  • 电加热元件的结构和热物性对瞬态热工水力实验的影响

    作者:吴小航; 傅霄华 刊期:2004年第03期

    在热工水力实验中普遍使用电加热元件替代核燃料元件.然而,由于两者在结构以及材料热物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稳态时核燃料元件与电加热元件的温度分布和储能不同,而在瞬态过程中两者热工水力响应不同.针对这一情况,首先分析了电加热元件与核燃料元件结构和热物性不同对实验的影响,然后介绍了减少这种差别的一种可行方法--功率控制法,同时指出了该...

  • 扁矩形通道CHF试验研究及其CHF关系式的分析评估

    作者:卢冬华; 白雪松; 黄彦平; 刘叶 刊期:2004年第03期

    间隙在1~3 mm的具有大宽度的扁矩形通道,其临界热流密度与通常圆管及方管内的相比,具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对此在尺寸为80 mm×3 mm,加热长度为400 mm和800 mm的扁矩形通道上,进行了上升流及下降流临界热流密度试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试验数据,对一些CHF预测关系式进行了分析评估.

  • 中子积分输运动态方程

    作者:张玉山 刊期:2004年第03期

    通过理论分析给出了中子积分输运动态方程,发展了中子积分输运理论,使中子积分输运理论不仅可以用来分析反应堆栅格非均匀效应和计算反应堆参数等稳态问题,而且还可以处理反应堆动态问题.中子积分输运动态方程是一个多群多点(一个空间分区为一点)中子动态方程,在单群情况下就是多点反应堆动态方程.多点动态方程可以用来分析与空间有关的反应堆动...

  • 双束同时辐照对低活性Fe-Cr-Mn(W,V)合金相稳定性影响

    作者:胡本芙; 木下博嗣; 柴山环树; 高桥平七郎 刊期:2004年第03期

    采用电子束/He+-ion束同时复合辐照方式,研究了低活性Fe-Cr-Mn(W,V)合金高温长时时效后组织稳定性,评价了He对辐照相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单独电子辐照(10 a-1)只引起相界面低密度空洞形成.而双束同时辐照对组织损伤具有协同效果,加剧相稳定性发生变化,如:促进相间溶质原子扩散,导致析出相长大;新相的形成;发生结构无序化,促进析出相改性.从He原...

  • 聚变驱动次临界堆嬗变包层双流场三维数值模拟与分析

    作者:汪卫华; 吴宜灿; 王红艳; 柏云清; 陈红丽; 柯严 刊期:2004年第03期

    采用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软件对聚变次临界堆双冷嬗变包层高功率密度区(FW、HM1)液态金属LiPb和氦气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考察双流场温度分布、LiPb向氦气传热热流密度场等,为聚变次临界堆热工水力学设计提供决策依据.

  • 聚变驱动次临界堆双冷嬗变包层材料活化计算与分析

    作者:黄群英; 陈明亮; 彭蕾; 朱晓翔; 陈义学; 吴宜灿 刊期:2004年第03期

    对聚变驱动次临界堆(FDS-Ⅰ)包层进行了材料活化计算与分析.利用多功能中子学程序系统VisualBUS1.0及多群数据库HENDL1.0/MG进行中子输运计算,以获得包层各个功能区的中子注量率能谱;在此基础上,使用欧洲活化计算程序FISPACT及IAEA聚变活化数据库FENDL/A-2.0分别对停堆初期包层不同功能区的剂量率水平和衰变余热水平、停堆后期结构材料与氚增殖...

  • 聚变驱动次临界堆双冷嬗变包层第一壁结构热应力计算与分析

    作者:柏云清; 汪卫华; 王红艳; 陈红丽; 吴宜灿 刊期:2004年第03期

    使用有限元程序对聚变次临界堆双冷嬗变包层第一壁进行数值模拟,给出不同载荷条件下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分布,结果证明典型氦气系统设计满足热工要求.依据数值模拟结果对第一壁氦气载热能力进行分析,并考虑了流道形状对结构热应力的影响.

  • 聚变驱动次临界堆双冷嬗变包层多群中子截面数据库共振自屏效应计算与分析

    作者:刘海波; 吴宜灿; 郑善良; 张春早 刊期:2004年第03期

    依据聚变驱动次临界反应堆(FDS-I)系统设计方案,使用Njoy和Transx程序,制作了25群、175群、620群忽略和考虑共振自屏效应的中子截面核数据库,用Anisn程序计算了系统的有效增殖系数和各种反应率.结果表明,共振自屏效应对FDS-I系统的各种反应率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