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法学

河北法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Hebei Law Science

杂志简介:《河北法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3-1023/D,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法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政法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论、名家论坛、青年法学家、热点问题透视、博士生园地、司法实践

主管单位:中共河北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省法学会
国际刊号:1002-3933
国内刊号:13-1023/D
全年订价:¥ 379.20
创刊时间:1983
所属类别:政法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河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93
复合影响因子:1.81
总发文量:3047
总被引量:26652
H指数:41
引用半衰期:5.6601
立即指数:0.2389
期刊他引率:0.798
平均引文率:21.0205
  • 诚信的古源与现代维度之辨

    作者:付子堂; 类延村 刊期:2013年第05期

    诚信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命题。解决现代社会频发的诚信危机首在正确理解诚信的基本内涵。通过对"诚"、"信"、"诚信"语源的考察,传统诚信可以厘定为三层意境:诚实不欺;守信履诺;相信、信任。在语言表述形式上,这与当代学者对现代诚信的分解毫无二致。在价值基础上,两者却有本质区别:诚信的价值支撑已由狭隘、等级的特权形式转变为普遍性的...

  • 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机制的反思与完善

    作者:齐爱民; 彭振 刊期:2013年第05期

    计算机软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保护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保护走过了从强制登记到自愿登记的历程,而这种改变让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登记效力越来越模糊,以致影响到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发展,因此,确定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的效力及构建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机制是当今计算机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

  • 形式证据观的终结——四论实质证据观

    作者:裴苍龄 刊期:2013年第05期

    有两种证据观。一种认为:证据是事实;另一种认为:证据"不是客观事实的本身,而是客观事实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前者是实质证据观,后者是形式证据观。形式证据观追求程序真实,从而淡化了真实观念。真实观念由淡化也必然走向模糊化。形式证据观造就了潜在的现代法定证据制度,这种证据制度具有反科学性。

  • 重大自然灾害应对中不动产征收与补偿问题研究

    作者:刘云生; 綦磊 刊期:2013年第05期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征收的标的为灾后尚存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不动产;就征收的目的性限制而言,救灾中的紧急需要、保护自然灾害后的原貌与相关博物馆的建设、灾后整体搬迁、临时安置点的建设等方面,均可视为符合公共利益;灾后恢复重建与防治次生灾害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先用后征"的方式协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征收补偿被界定为民法范畴,应按照民...

  •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若干疑难问题解析

    作者:单民; 陈磊 刊期:2013年第05期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存在一定的解释和适用难题。本罪"近亲属"的范围宜采取民事法律标准。除"近亲属"外的其他"密切关系人"是质与量相统一的概念,"关系人"表明其性质,"密切"界定其程度。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行为人只是利用"私人关系"而非"权力关系"对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影响,成立本罪而非斡旋受贿罪。本罪的既...

  • 群体性事件:“老问题”与“新动向”的交织与治理策略——基于H省的实证调研

    作者:梁平; 陈焘 刊期:2013年第05期

    群体性事件不仅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折射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深层问题。对H省群体性事件的实证调研表明,"老问题"与"新动向"相互交织是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点。通过对H省群体性事件的数据分析,指出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新动向及其成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策略,即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是核心,促使公权力不缺位、不越位...

  • 新中国慈善立法的回顾、评估与展望

    作者:杨道波 刊期:2013年第05期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慈善法一直是我国社会法建设的薄弱环节。其存在实质合理性缺乏、合法性不足以及协调性、完备性和可操作性欠缺等弊病。因而有必要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推进我国慈善法建设与发展。在宏观上,明确慈善立法作为社会政策的相对独立性,正确定位政府的地位与作用,确立慈善立法的基本模式及其内容定位;在微观上需要对慈善组织、慈善...

  • 民族法学研究范式转型与民族法立法体制机制探析

    作者:张殿军 刊期:2013年第05期

    民族法律法规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法律法规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在体系的完整性、内容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凸显民族性和地方性特色等诸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任重而道远,民族法学研究面临着更大的时代责任。"后体系时代"的民族法学研究应注重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转变。现行民族自...

  • 利他性道德行为的法律激励——基于富勒的两种道德观念

    作者:王方玉 刊期:2013年第05期

    富勒将道德分为愿望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两种道德在行为要求、社会作用、内在经济理念、法律评价、处理程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利他性道德行为属愿望的道德,基于两种道德的差异,对利他性道德行为应该通过法律进行激励,实现社会总体利益公正与个体权益平衡,促进社会道德观念的改变。

  • 生态安全法治保障论

    作者:马波 刊期:2013年第05期

    随着风险社会的来临,我国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生态安全法治保障对实现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将法治理念贯彻到生态安全保护领域,构建完整的生态安全法治保障体系至关重要。确立生态安全价值、建构生态安全权利、供给生态安全保障立法、建立适应性环境法律规制体系是实现生态安全法治保障的重要路径。

  • 我国外商投资立法中的冲突与协调

    作者:邱润根 刊期:2013年第05期

    我国外商投资立法从1979年颁布的首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起历经30多年,形成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外资企业法》为三部基本法的外商投资法律体系。但是,目前的这一外商投资法律体系却存在着内部不统一以及和公司法的外部不协调的冲突,这影响了我国外商投资立法对于"以法促经"的效率。我国必须立足市场经济...

  • 论侵犯金融消费者隐私权行为的归责原则

    作者:党玺 刊期:2013年第05期

    归责原则是确立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的归责原则决定了不同的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即三要件说、四要件说和六要件说。但是,它们均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在认定金融隐私侵权者法律责任之时,我们应当首先考察侵权者的身份及其承担的法律义务,是否存在过错,然后再决定适用何种归责原则。侵犯金融消费者隐私权的行为通常表现为一般侵权行...

  • 远程审判与司法创新的路径探讨——兼论民间法的功能和定位

    作者:陈琦华 刊期:2013年第05期

    法院的远程审判制度作为一项司法制度创新,其价值主要表现为:远程审判制度是一项司法便民的举措;远程审判制度减少了诉讼成本、提高了审判的公开、透明和公正性;远程审判制度促进法制统一,加快法治文明的进程。同时对于远程审判存在三个方面的争议,即远程审判的合法性问题、适用条件以及经费保障问题。远程审判作为一个高科技手段在庭审中的运...

  • 获得律师的有效辩护是获得辩护权的核心——对宪法第125条获得辩护条款的法解释

    作者:尹晓红 刊期:2013年第05期

    宪法第125条"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核心是获得律师的有效辩护。有效辩护意味着被追诉人能得到完整而充分的辩护,"完整"是指从获得辩护的适用范围来看,在整个诉讼阶段被追诉人都有权获得辩护;从获得辩护的行使方式来看,可以采用实体性辩护和程序性辩护两种方式。充分是指从效果来看,应该充分保障获得辩护权的行使,注重辩护的实质性以最大限...

  • 台湾地区公设辩护人制度述评

    作者:吴羽 刊期:2013年第05期

    台湾地区公设辩护人制度旨在为强制辩护案件的被告人提供辩护服务,由于功能不彰,其虽经1980年代中期的"专业化"改革,但在1999年"全国司法改革会议"中仍被决议废除,废除的主要原因包括:公设辩护人制度长期运作不彰的事实及负面形象、公设辩护人双重身份引发的职业伦理冲突问题以及社会各方的积极推动。近年来,公设辩护人制度并未走向萎缩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