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激发兴趣,主动参与。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做好它。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处在最强的阶段。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加强对于古诗词的背诵和朗读。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写作的心态,这能够使得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并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从小,许多家长就让孩子诵读《草》《绝句》《鹅》等诗句,为孩子打开了一道进入古诗学习的大门。进入小学之后,学生接受了一系列教材规定的古诗学习,但光靠这些远远不能让学生领略到古诗的神韵,爱上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此,教师应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爱上古诗。教师可以在上课铃响了以后,安排学生背一到两首古诗。课后,让学生无论在校园的何处都手捧着一本古诗文集,静心朗读,体会古诗在校园环境熏陶下的魅力。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不仅可以积累到很多古诗,而且还会对它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古诗,其难度也会大大减轻,爱上古诗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2.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如多媒体教学等方法,让学生感受除了字体以外的画面感,聆听古朴典雅的音乐诗词,营造出浓郁的课堂氛围,也是很好的激励兴趣方式,更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如杜甫的《绝句》,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雪、有黄鹂、有小船的美景,这些都是通过多媒体传达出来的,以美的氛围,为学习古诗做好铺垫。再加上老师对这首诗背景的介绍,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容易融入古诗的学习。
3. 联合想象,深入理解。古诗词之所以流传百世。是因为其运用了金莲的语言而达到了生动的意向,营造出作者当时的氛围,让读者进入遐想。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于古诗词意境的重现,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在古诗《游园不值》的教学中,是一首描绘春色的诗词。在“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句诗词进行诗词外的遐想,院子为什么只有一枝红杏出来?院子里还有什么景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阅历,对院子里的景色进行想象。这种方法就是由点到面,逐步深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诗意;意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皆是短小精悍,但其语言精练优美,意境深远,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皆是古诗中精品中的精品。古诗的教学目标是:语言训练,欣赏意境,“以学法指导为纲贯穿教学过程”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我就联系小学古诗词的教学现状,以达到指定教学目标为根本,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结合古诗词的古今现状,分析背景
古诗词距今年代可谓久远,作者创作的背景也极其复杂,内容也是言简意赅,高度凝练,情感隐晦而深邃,不少教师缺乏对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探究,致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字义的层面,让原本抑扬顿挫、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老师的逐字解释下成了枯燥的符号和“暗语”。自从新课标提出背诵古诗词的数量后,教师就开始更重视学生对诗词量的积累、背诵,理解偏差。老师们关注的更多的是“量”的积累,成了填鸭灌输,机械地背诵默写,对古诗词毫无审美可言。慢慢地,就丧失了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更不必说用古诗文陶冶情操了。
每一首诗都与作者的思想和经历密不可分,古诗的时代背景据现代很远,所以在学习一首古诗词前必先讲解古诗创造的背景。在学习《田园乐》时,我们首先要讲解题目的意思:乐,指快乐,乐趣。诗题的意思是欣赏田园美景里所得到的快乐。然后我用讲故事的形式先讲解一下王维生平。其中涉及生卒年以及籍贯和生平迁移,再讲述其一生之经历,年少聪明善学可谓少年得志,后因社会动乱,暮年之时隐居终南山。《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写于其退隐山林后与大自然亲近之乐。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去感同身受地学习这首古诗词,理解诗词大意。
二、精读诗文,了解诗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古诗词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分自读、分组读、全班读,也可以是默读和朗读等。多种读法相结合,让学生把握诗词的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就是欣赏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整体感知的过程。古文和现代文是有区别的,首先应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在古诗读音应该是“cui”,古诗读音才能押韵,更能体现韵律美。这种现象在古诗中很常见,所以在朗读前老师应该提前讲到,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会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了。
通过诵读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中都会有注释,将不容易理解的字都翻译讲解出来。这时我就采用小组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合作讨论,让学生把诗词一句句地翻译过来,老师这个时候承担的角色就是适当点拨。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开始自主学习。
总之,广大的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理解古诗词的背景,把握作者情感,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带领学生迈入古诗词的神圣殿堂,让学生真正热爱古诗词,领悟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西蜀诗会·回望5.12
(1)望乡台(组诗) 祭鸿
(3)北川,永远的感恩情节(组诗) 许星
(5)春天的汶川(外一首) 张世元
青春写作
(6)2o12(中篇小说) 吴瑕
(27)我真的不想长大(外一题) 高玉珍
(29)独守那份宁静 宫雪
绵阳论坛
(30)穿越天难的精魂——读长篇小说《山高天远》 梁中杰
(33)黑色火焰——谈林山的绘画 马俊子
(36)冷到别致——刘玉明长篇小说《风雨大清河》映象 杨启云
文学评论
(38)恨是女儿身——浅析《生死场》的女性婚恋悲剧 张亮
(40)试析《大浴女》中的母性神话 陈晔
(41)绿妖《北京小兽》中的城市想象 冯雯
(42)论《伊豆的》中所蕴含的淡雅哀愁的诗意 张佼
(44)论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悲剧性——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张欢
(45)《向苍天呼吁》中主人公约翰的同性恋探析 王娟
(46)《水浒传》的民族审美风格与市民情怀 段闪闪
(48)论才子佳人小说《平山冷燕》中的文学生活 陈彬彬
(50)当《西厢记》遇上《雨霖铃》——论感伤的离别之美 王磊斌 甘来冬
(51)玫瑰之歌——试析《玻璃动物园》里的母与女 赵卉卉
(52)读《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有感 王忠涌
(53)苦难与承受苦难的无问轮回——分析余华《活着》中的存在主义因素 房存 王磊斌
(54)试论大江健三郎《饲育》中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 白月
(55)“枷锁”下的英雄主义爱情——论《红与黑》中两位女主角 杨媛 李洪
(56)浅析《再别康桥》的三美特色 李琦
(57)简析费尔巴哈的幸福论 利、玲
(58)一首外柔内刚的女性清曲——读王安忆《天香》有感 孙雯
(59)走出历史时空寻找自我人格——潘军《重瞳》文体话语转化 王娟荣
(60)日神、酒神精神在《俄狄浦斯王》中的体现 何小丽
(62)《毛猿》中杨克走向悲剧的心路历程 王秀
(63)《红林檎近》两首结构试析 朱芊
(64)从钗黛合一看曹雪芹的理想人生 李蕊馨
(65)论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亓晓庆
(66)此情无计可消除——论诗经《卷耳》与杜甫《月夜》间的延续
都刘平
(67)《包法利夫人》爱情观解读 张雨
(68)析《边城》中翠翠的成长心理 段小军
(69)玛琳:女性身份危机导致的悲剧 秦颖
(70)《陈宏谋家书》体现的家庭教育观及其对当代的借鉴价值 陈琪
(71)性格在矛盾中的完美呈现——《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形象分析 徐娜
(72)浅谈《圣贤与圣徒》 郑白冰
(73)从川嫦恋爱中的三个瞬间解读《花凋》 张朝晖
(74)论《水浒传》中的女英雄形象 闫博文 李艳红
(75)《激情》中维拉内拉的心理分析 张魏曼童
(76)绝对的孤独——《百年孤独》中的死亡观 刘怡之
(77)探析《百年孤独》中的孤独形象 孔慧
(78)析《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哈里对重生的渴望 和思妤
(79)《基督山伯爵》和《呼啸山庄》中复仇主题的比较 李书龙
(80)“民主”的另一面——从翠姨之死看萧红对的再审视 霍玮静
(81)割裂的文本,多元的意义——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叙述视角及其作用 苏洲
(82)跨文化解读任碧莲《梦娜在希望之乡》:中美家庭价值观异同 覃靖
(8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解读海明威的《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宋韦
(84)沈从文《边城》中的“端午情结”分析 刘玉芳
文史研究
(85)焦循《论语》学中的现实关怀 万苗旺
(87)“后新诗潮”的代表诗人 徐艳霞
(88)试论《钟生》中儒释道文化心理的融合及其作用 王小梅 许梦飞
(90)老舍思考中国现代社会的视角 姜翼飞
(91)浅析河南会馆碑刻的经济价值 陈瑞
(92)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再体悟 李东瑶
(93)浅析霍小玉与杜十娘形象不同的原因 江吉俊
(94)知识分子与近代西北社会变迁 闫超
(95)西部蒙古土尔扈特部的早期研究 潘海莉
(96)浅谈浪漫派英诗汉译中形蕴的再现——以“she walks in beauty”两译本为例 刘会芳
(97)唐代妇女的头饰 李腾
(98)谈中国女性始祖 张岩
(99)试析20世纪50、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动因 冯蕾
(100)“一字千金”典故源流研究 余丹
(102)《论语》解读(一):“学”是儒家的立世之本 黎峰
(104)盎格鲁-撒克逊对英国民主的贡献 王志永
(105)浅析苏轼的题画诗 王亚娟
(106)浅析包头在曲折中发展的主要表现(1923-1949年) 朱箫
(107)欧·亨利式结尾——商业与艺术的结合 陈红平 赵英娲
(108)喜听虫鸣——日本的鸣虫文化 王佳美
(109)“杯弓蛇影”典故特点及内涵研究 周妍
(110)郁达夫小说中的“小人物”形象浅析 于海娇
(111)视觉里的美丽中国 陈思萌
(112)欧洲地区鹤的文化意蕴 武红霞
(113)对康德先验理性论的理解 杨重
(114)辨析冯延巳、晏殊词的艺术手法 薛瑞瑞
(115)论明代思州思南土司制度消亡的原因及影响 李懋君
(117)论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爱情 彭辉丽
(118)唐诗中的团扇意象及其文化探析(一) 张成辰
(119)论宗教意识对许地山早期小说中人物刻画的影响 莫凡
(120)批判性解读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 马炯
(121)林海音乡愁情感的空间表达 娄菲
(122)中国古代审美体验批评论析 熊斌
(123)主体的历史概述 郭广新
(125)矛盾吴光祖神话资源的文学创作阐释 亓晓庆
(126)从杂文看鲁迅 周晶晶
(128)关于“子见南子”的历史真相 宋庄泽
(129)尼采对悲剧人生的审美观照 刘婧
(130)谢逸别集版本源流考 马津
(131)浅析王羲之行书中的美学思想 侯西旺
(132)从汉字看古代妇女地位的尊卑演变 陈海娟
(133)阜南嗨子戏的兴盛与衰落 柏雪
(134)今古“鬼”形象论比——以云南法基与唐代小说为论比视角 胡玉平
(135)平遥——中土之上的凡间仙卷 张婕
(136)敦煌曲子词的联章 蔡婉娥
(137)比较四种文学史对话本小说的研究 马高丽
(138)小议法日自然主义文学比较研究 佟珊珊
(139)李觏的富民思想 孙小燕
(140)西汉时期的黄肠题凑、金缕玉衣 赵林
(141)中国古典美学——宇宙观特点的美学 付秋思
(142)地方客家文化传播和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以宁化石壁客家文化为例 张慧文
(143)十年踪迹百年心——浅谈兰州刻葫芦文化 侯永钦
(144)从《诗经》婚恋诗看其婚姻形态 迟善润
(145)中德文化比较 赵越
(146)论自先勇笔下的上海 柳眉
&
nbsp; (147)《史记·五帝本纪》小?? 文若暄
(148)“美狄亚”,从希腊到俄罗斯之升华 曹雪英
(149)班婕妤诗之流变——以《怨歌行》为例分析宫怨诗之变迁 孙思尧
(150)“小姐”一词的多舛命运 张静
(15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在《陈宏谋家书》中的历史意义 向光金
(152)浅析唐人小说中的“李杨之恋” 王文坤
(153)“意象”一词在中西诗学中的发展、变化和比较 范潇兮
(155)简姨散文中“雌雄同体”的重构 王雨萌
(156)浅谈涂尔干和韦伯宗教社会学理论在中国的运用 冯江涛
艺术之窗
(157)形式美法则在拉丁团体舞编排中的应用 郑仲凡 周维琼
(158)电影文学的传播效果初探——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为例 王楠 刘洋
(159)东西方龙纹饰审美的现代分析 郑大龙
(160)浅析陕西文化艺术瑰宝——老腔 路璐
(162)2d转3d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 赵婷
(163)浅谈水印木刻版画的表现技法 魏泉
(164)浅谈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崔青青 刘倩 梁晓佳
(165)体育舞蹈团体舞队形变化的艺术性分析及创编策略的研究 周维琼 郑仲凡
(166)论电影《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悲剧命运和艺术造诣 赵雅轩
(167)浅析儿童图画的色彩结构 朱柳颖
(168)视觉符号与平面广告设计的“商品氛围” 宁汇
(169)当代艺术呼唤“真价值”的回归 黄常春
(170)《蓝丝绒》: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范本 白丽娜
(171)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历史——从《王的盛宴》解读历史如何被“制造” 仪梦
(172)动画色彩的美与情 杨萍萍
(173)浅析标志设计中的地域影响 蔡媛媛
(174)从电影《大武生》谈“时尚”与“国粹” 孙瑞瑞
(175)浅析中国文艺美学学科产生的民族性因素 吴昊廓
(176)女性的凝视——《钢琴课》 彭洋捷
(177)云南建水紫陶的文人书画装饰艺术 段瑜
(178)动画的创作与灵魂 章进
(180)也谈摆手舞的文化传承 李夏阳
(181)浅谈数字媒体艺术 黄秀渝
(182)论中国电影艺术中的民族风格 赵魁林
(183)中国早期电影导演在艺术创作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郭森蓼
(184)服装设计语言透视之面料的表达运用 张泽
(185)情感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 陈元媛
&
nbsp; (186)论中国古典舞作品动作语言的风格特征 张执龙
(187)论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马红波
人文政治
(18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唯物的还是实践的 赵萌
(189)美国“三权分立,权力制衡”体制的特点及启示 余旎
(190)从3.14到7.5看中国的民族政策 汤雁
(191)妇联影响政府决策的途径及对策 王娜
(192)浅析如何加强政府机关效能建设 王璨
(193)论我国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困境与对策 乔妮
(194)浅析中国社会救助中公正问题 蒋琼华
(195)浅析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团体影响政府决策的途径——以我国的工会、青年组织、妇联为例 李多
(196)同学科背景下大学生政治参与比较——以金华市第八届区人大代表选举为例 何春燕
(198)党报微博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力探究 史艳香
(199)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路径思考 曾
(20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党建工作研究 杨振伟
(201)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政策分析 周颖
(202)着力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切实提高决策民主科学化水平 谭凌
(203)论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协文化建设 房亚杰 蒋明柳
(204)十与美丽天津——新时期天津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与探究 唐森
(205)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不确定性研究 刘屹
(207)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论断指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周伟
(208)甘肃民族地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陈晓佳 百彦虎
(209)从公共政策视角分析我国政府治理的新趋势 郭岩升
语言研究
(210)综述梅肖尼克的“翻译诗学”观 刘菲菲
(211)《大学》、《中庸》中的语气词简论 鲁文莉
(212)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补偿方法 李跃华
(213)试从词汇层面分析日语感情表达 曲爽
(214)试析复音词与复音化的区别及联系 王小飞
(215)《围城》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分析 刘宇宁
(217)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口译策略的选择 王利娟
(218)小议汉字形训 陈挥地
(219)由贱到贵,华丽转身的“御” 黄海影
(220)语言的任意性原则不可动摇——也读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叶嘉馨
(221)从逻辑推理看会话幽默 曹颖然
(223)语用学合作原则在中英文广告中的“不合作”现象 周文静
(224)试论广告中的
汉英语码转换 褚艳蕊 刘成
(225)文化与精神的“丝绸之路”——中国文学作品在美国的译介效果和归因分析 赵大艳
(226)关系视角下的日语比喻修辞探析 王建华
(227)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奥巴马伊拉克撤军演讲 王旭凯
(228)从豫北地区日常招呼用语“吃了有”的演变浅谈现代性 朱瑞华
(229)锦州市店名命名的文化内涵与功能分析 马群
(230)从修辞学角度解读《韩非子》的语言魅力 韩婷婷
(231)小议汉语动词+复合趋向补语结构中宾语的移位问题 连探
(232)上古喉牙音研究述评 朱莉
(233)浅谈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 许江英
(234)功能对等理论下的英汉颜色词互译 汪海鹰
(235)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 陶弘扬
(236)从奈达符号学翻译观看汉语网络热词的可译与不可译现象 李昕揆
(237)浅析《香港行政法》中范畴词“情况”的翻译技巧 肖铬嵘
(238)浅析“信、达、雅” 王媛媛
(239)论语中“论”的读音 王敬婷
(240)藏族学生英语元音习得实证研究 王建美
(242)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浅谈电影片名的翻译 田蔷薇
(243)西安方言中“t s、ts^h、s”变为“pf、pf^h、f”的分析 郑晨
(244)从深层修辞角度看林夕歌词词语锤炼 史音
(245)兰州方言单字调实验研究 车瑞
(246)论新闻语言的时代性 张亚刚
(247)评价理论及其运用研究 刘丹 吴虹
(249)不可狭义译“侠义”——金庸武侠小说中“侠义”翻译的情景语境解读 张汨
(250)“公诸于众”与语言的叠架形式 冯桂容
(251)两种假借,两种诠释 王倩
(252)浅谈“大”与“小”的不对称性及其成因 罗晨
(253)韩国学生汉语习得的语音偏误分析与研究 史迪
(254)二语阅读中生词密度对附带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王光华
(255)浅谈大连方言的语言特色 郑晶晶
(256)论“存真”原则对梁实秋翻译的影响 邵玲玲
(258)论社会发展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司玮
(259)现代壮语“ki^3”的研究 伍树燕 黄平文
(260)浅谈网络流行语“xx体”现象 董肖翊
(261)“咖啡趣”引发的思考 叶飞飞
(262)商务英语中常规文书写作的及物性分析 田敏
无
(f0002)“道融民舟杯”《剑南文学》年度好作品奖征稿启事 无
人文教育
(264)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
传播策略 李萍
(265)与阅读共舞,伴着书香成长 张红侠
(266)激发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几点尝试 李廷娥
(267)浅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刘亚韬
(268)音乐学院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型 韩旭
(269)关于有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若干思考 何梦涵 王书圻
(270)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媒体教学现状及对策 赵薇
(271)加强新媒介生态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许莹莹
(272)浅谈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韦坚
(27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对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饶智玲
(274)浅析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 张文利
(275)语体学的学科特征 妥彦平
(277)也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赫瑞瑞
(278)浅谈如何通过日语阅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李倩
(279)以广河县为例谈西北农村回族女性受教育水平 王丽丽 马小军 马瑞丰 张明月
(280)新课标背景下初级中学体育课田径教学改革初探 崔宏超 邓韵
(281)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晏杨春
(282)浅谈大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海一帆 赵青梅
(283)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方法 樊建武
(284)自主命题以来山东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分析 徐艳波
(286)小议外汉语教学的侧重点 石栋
(287)浅谈独生子女家庭教育 赵静
(288)兰州市淑德幼儿园少数民族幼儿教育状况简述 王兴恺
(289)浅谈反思性教学法 周明真
(290)浅谈大学语文中的应用文写作教学 蕃广容
(291)高校外籍教师聘请与管理方面的经验与问题 朱虹
(292)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几点建议 刘凯
(293)多模态ppt演示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邹莉
(294)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宋丹峰
(295)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朱瑞萍
(296)幼儿素质培养 吴曙环
(297)论游戏式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的应用 孙晓飞
(298)初中语文古诗文字词的教学策略研究 李杰
(299)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大学教师角色定位——大学课堂教学刍议 和湍
(301)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研究 卞燕
(302)论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建设性作用 吴虹 刘丹
(304)论老教师的“不会教书” 赵光源
(305)浅谈动画角色设计教学 徐腾
(306)激发小学生的言语潜能从造句开始 张晓莺
&
(307)浅谈优化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做法 曾彬
(308)论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爱国主义诗歌选文的意义 张孟晗
(309)试析作文评语的激发作用——关于作文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 徐良
(310)论智慧教育在营造健康课堂中的作用 何玉梅
(311)小学“先放后收”写作教学研究 来云
(312)浅析网络影响下的中学语文写作教学 陆洋
(313)写作教学应回归生活 刘丽
(314)施特劳斯与自由教育 张佰建
(315)论作为“公共教育”的小学教育——康德教育学话语的现代启示 李桂云
(316)浅谈新课程下体育课堂的教与学 黄鸽
(317)思政课——如何让学生喜闻乐见 韩玉霞 郑永奇
(318)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句子教学 葛莲花
(319)谈谈如何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体会 赵文能
(320)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的困惑及思考 陆乃勤
(321)化学教学中环保意识的培养 粱日贤
(322)构建高效课堂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李伟才
(323)关于高校学生管理的几点思考 张文生
(324)新课标——以学生为本,以健康为主旨 汪静宁
(325)常微分方程在数学模型中的应用 薛晓峰
(326)浅析“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康虞佳
(327)?a href=""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坌в镂氖蹲纸萄?李爱芳
人文法制
(328)关于预防乡镇干部职务犯罪的思考 王世民 巴桑 牛艳玲
(329)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的若干法律思考 喻露奇
(330)论公司股份回购的法律问题研究 张倩
(331)论我国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 付林
(332)我国司法押解工作之初探 胡桢 刘畅
(333)能耗效率管理法律制度研究 李宁
(334)?a href=""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凵谭ㄖ械耐夤壑饕?张瑞
(335)《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杨明均 曹英
(336)劳务派遣的规制 马为
(337)关于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调研报告 王世民 巴桑 牛艳玲
(338)?a href=""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奂觳旎?刂捶ü?帕?陈凤敏
(340)美国反托拉斯法企业拆分制度之现谈 张舵
(341)预告登记制度之探析 宋启娟 许文聪
(342)论环境保护与公民责任 张玉
(343)关于清末“礼法之争”的思考 闫岳
&n
bsp; (344)论视听作品中的“主要表演者” 肖萍
(345)青少年犯罪认知初探 王清金
(348)著作权延伸管理制度的问题探讨 许敏会
学术探讨
(349)简析藏医外治的基本方法与特点 达杰加措
(350)公共治理的环境 刘思博
(351)浅谈动物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刘建华
(352)胜利油田企业文化之我观 毕永丽
(353)试析新闻传媒何以具有意识形态操纵功能 冯娜
(354)911事件之后的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关系 谢静
(355)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 董松华
(356)论我国低碳城市的构建途径 刘艳丽
(357)中国式媒治引论 袁翔 陈勤
(359)浅析设计师素质与品牌风格传承问题——以dior为例 贺琼萱
(360)新闻客户端研究 李婧
(361)衡水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荆婵
(362)影响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因素分析 部洪超
(363)略谈我国民办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问题 杨浩淼 包伟柯
(364)探析足球运动中踝关节的损伤与预防 蒋艺
(365)狂欢节的语义场下,创造《非诚勿扰》的真实与真诚 张天生
(366)多元文化条件下中国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变化 杨晗之
(367)论地域文化传承创新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以湖南长沙为例 郑楚婕 林识音
(368)浅议文学评论写作的意义及提升方法 姚卫
(369)中国动画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徐腾
(370)新文化报对老年人报道的内容分析 焦一玻
(371)设计师的价值观对合理性的影响 杨丹
(372)iphone的设计思维 孙言
(373)浅谈我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方式研究现状 李冰冰
(374)从温网比赛看网球服饰转变 周露露 李瑞洗
(375)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在油田企业建设中的作用 田军
(376)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利用和保护状况——以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为例 姜馥蓉
(377)新时期高校校报发展策略研究 王轩
(378)朝花夕拾 相艳艳
(379)派遣中国空军对日进行“纸片轰炸”的原因 狄攀博
(380)权利受侵害之法理分析 者荣娜
(382)浅谈对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理解 赤f联捷
(383)浅议微博和手机报在突发新闻事件中的互补式报道 熊莺
(384)浅析网球击球节奏的重要性及其训练方法 桂姗姗 伍飞鸽 王振
(385)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高建
福
(386)重庆市职高学生现阶段体育需求现状的研究 杨艳琼
(387)黄淮学院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现状调查 张金辉 刘秋艳
(388)议高职数字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 杨蓉蓉
(389)立足岗位,做好图书馆办公室工作 祁冰
(390)议高职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创新 赵晓辉
(391)我国排球运动选材研究综述 赵媛媛
(392)网络传播话语空间的几重悖论 何静
(393)大学生人才培养与心理素质 何坤
(394)竞技体育内涵认识之研究 车新新 李瑞洗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教版;古诗教学;融合美术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发现:古诗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大难点,很多学生一看到古诗就头晕眼花,全然提不起兴趣。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古诗对于提升人文素养、审美素养和语文素养具有积极影响,是学生语文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对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质量的研究,是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那么,究竟有哪些策略能有效提升古诗教学质量呢?
一、融合现代教育技术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时代,各种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层出不穷,能不能玩转多媒体设备、平板电脑等新型教育技术已经成为衡量新时代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标准。基于这一教学形势,小学语文古诗课堂非常有必要融合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声、光、色、形等技术优势,有助于唤醒学生多感官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与古诗词内容有关的资料,吸引学生对课堂的注意,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几幅敬亭山、洞庭湖、江南的图片,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展示,学生对《独坐敬亭山》《望洞庭》《江南好》这三首古诗词所描写的内容有了初步感知,这样再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就容易得多。
二、融合美术课程理念
古诗词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含蓄性和精练性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古诗词独有的意境美特点。“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意境是古诗词鉴赏的重要对象之一,纵观小学阶段学生所学习的古诗词,无一不体现了意境美这一重要特征:《静夜思》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之境;《春晓》当中描绘静谧的雨夜,沙沙声响下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村居》营造的一幅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而安适的田园之境等等,都以最简练的语言充分表现了古诗意境之美。
只有真正领略诗歌的意境之美,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诗歌文化的精髓,实现语文学科审美的教育目标。开展小学古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合美术课程,鼓励学生将诗中所描绘的意境用笔绘制出来,提高对意境美的认识。
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十三课《所见》时,笔者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接受能力有限,一味采取填式教学,恐怕无法促使他们真正理解诗歌所描绘的内容,于是笔者便要求他们用图画的方式表达自己欣赏这首古诗的感受。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正是想象力丰富,表达欲望强烈的时期,一听要画画,一个个都拿出画笔,认真思考起来。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牧童放牛图,有的学生画了一幅夏蝉鸣叫图,还有的学生画了一幅夏日秀景图……每个人都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解释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看法,意境美这一教学目标不知不觉间有效达成。
三、融合经典故事元素
针对“你为什么害怕学古诗”这一问题展开调查,笔者发现,学生的答案集中表现为:古诗没意思,没有故事书好看,还特别难懂,不想学,不愿意学。喜欢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没有学生不喜欢听故事,用典是古诗词重要的文学特征之一,教师应当尝试从古诗中的故事这一角度进行切入,融合故事元素实施古诗教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语文知识。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乞巧》这首古诗教学过程中,讲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两句时,教师可以插入牛郎织女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李商隐《嫦娥》这首古诗过程中,讲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两句时,可以讲解嫦娥奔月的故事。除了诗歌当中涉及的典故之外,教师还可以从作者入手,挖掘古诗创作背后的人物轶事,带领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五课《舟过安仁》这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杨万里的生平做一简单介绍,例如以杨万里与诚斋这一事迹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从而顺利开展教学。
没有孩子不喜欢听故事,将故事与古诗教学相互结合,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语文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古诗当中的故事元素,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教育形势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除了本文提到的这三种教学策略之外,还有很多新型的教学理论。教师必须革新语文教学理念,紧跟新课改潮流,汲取他人优秀教学经验,取长补短,促使古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 如何搞好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的一些想法 浅谈如何搞好小学古代诗歌教学 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现状浅析 中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探讨 如何优化小学古代诗歌教学 如何搞好中学音乐教学 如何读懂古代诗歌 如何品读古代诗歌 中学古代诗歌教学问题及策略浅析 古代诗歌教学浅谈 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解读古代诗歌 如何鉴赏古代诗歌意象 如何搞好中学历史教学 如何搞好中学作文教学 如何搞好中学数学教学 试论如何搞好中学美术教学 如何搞好中学计算机教学 如何搞好当前中学体育教学 新课改下如何搞好中学体育教学 如何搞好中学语文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如何搞好中学古代诗歌教学 如何搞好中学古代诗歌教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武建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一个文化的传承从未间断的文化大国,其文字魅力的光芒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掩盖的。而古代诗歌正是其璀璨中的璀璨,精华中的精华。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对古诗文都有一种不可言状的亲切感,也正是这一种精神中深深的羁绊,就更加导致了中国古诗文魅力的源远流长,古代诗歌也就成为了当今教育中浓墨重彩的的一笔,从开学伊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古代诗歌的学习都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本文就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 韵律美 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71-01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诗歌,体会到诗歌中的词句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古代优美的词句中体会到诗词的意义,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分析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
古文常识
字形、字音的变化。文化随在历时长流中一路奔波下来,光阴的巨大力量不可避免的会对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谈到古诗文,我们不可避免的要碰到通假字。例如:《钱塘湖春行》中“绿杨阴里白沙堤”中的“阴”就就通假字,通“荫”,取树荫的意思。其实通假字还是比较有规律性的。一般来说,通假字所通的都是其同音字,只要根据诗文意思就可以轻易推断出来。当然,也有不是同音字的。例如“见”就在古诗文中多通“现”,但是像这种情况也就数量不多的几个,完全可以记忆下来。当然不仅是通假字,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字上,读音也会发现改变。例如“斜”在古代诗歌中就很少念xie而多读xia.在初中学习阶段,这都只需引导学生整理一下基本上就可以轻松的掌握。
诗人的生平、性格。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吟诗作赋多在借景或借自己多描述的事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悦、或悲伤、或高兴、或寂寞、或踌躇满志、或黯然失落。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与性格对诗歌的理解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如李白的诗风就多为豪迈的,充满想象的浪漫主义;杜甫的诗风就多为忧国忧民的写实主义。再如李贺、陆游就是典型的怀才不遇的例子,所以他们的诗歌多就抒发报国无门的凉苦感慨。又如边塞诗人王昌龄,因为其长期身处边塞,寂寞寒苦,他的诗也就多表现的是自己怀恋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了解了诗人的资料之后,一般即可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理解上来即便是有个别字义错误,方向上也不会很大的偏差。
诗人写诗的背景。上述所说的了解诗人的生平多能够先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但是要想更加准确的了解诗文感情基调,还是要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就如李白生涯应当属怀才不遇类型。虽说他的诗歌多豪迈,很少直接抒发悲苦心境,但是也很少抒发踌躇满志之义。而他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就是抒发一种踌躇满志,怀有大抱负之心。其原因无非就是其写这首诗之时正当他受唐玄宗之诏入京之时。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也是学习诗歌之所必须的环节。
韵律美
古代诗歌之所以魅力无穷,其美之主要的组成部分就在诗歌的韵律美上。古代诗文多短小精悍,并且都有严格的音律要求以及押韵要求。无论是读还是呤都是朗朗上口。而古诗文多为五言七绝。而五言的音律一般为“字字/字字字”或“字字/字/字字”;七绝的音律则为“字字/字字/字字字”或“字字/字字/字/字字”。而韵脚上就在于第一、第二、第四句,第三则多无要求。同时在对仗上还有其他更为严格的音律要求,例如平仄相对。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严格的要求才有了古代诗歌这种其它语种诗歌无法超越的美。
意境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审美教育
古诗文不仅内容优美,而且感情深邃,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换言之,古诗文是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资源,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教师并未认识到此点,或者未能从美育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开展古诗文教育,弱化了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功能。笔者立足于此,就古诗文教育中的美育教育做了相应的研究。
一、浅谈古诗文中的美
美育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美的创造力为教育目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其中蕴藏着层次丰富的美学意蕴,是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具体而言,古诗文中的美可以分为以下层次:(1)韵律美。古典诗文大都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动听。不仅如此,汉字共四声,有平仄之分,入选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的诗文大都是七绝,它还将就平仄相对,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等,学生读起来更有抑扬顿挫之感;(2)内容美。古诗文不仅音韵盎然,而且题材丰富,从日常景物到历史事件乃至神话传说都可以作为古诗文创作的内容,这些内容或优美、或壮美,是诗人传情达意的基础,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咏柳》,作者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柳条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3)形式美。王国维说“一代又一代之文学”,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不仅思想内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就连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如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诗文虽然格式不一,但各具其美,如唐诗章法谨严,宋词错落有致等;(4)感情美。诗是作者抒情言志的工具,感情美是诗文美的最高形态,常见的感情有爱国之情、思乡之情、悲秋之情等,如三年级上册的《夜书所见》就是一首悲秋思乡的佳作。
二、古诗文教育中的美育策略研究
1.反复诵读,感受音韵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自古以来便是文章学习的重要途径,古诗文的学习尤其如此。反复诵读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诗文的韵律美,还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诗文的情感与思想,一举两得。因此,教师在运用古诗文展开美育教育时,要求学生诵读是必然的选择。就诵读而言,它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1)读准。在学生诵读之前,教师先做一遍范读,将古诗文中的易错字、多音字、生僻字重点强调出来,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音韵盎然;(2)读真。古诗文的创作都是基于一定情感基础的,因而,读者在诵读中也必然要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才算是有感情地读,也就是读真。因此,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确定好感情基调,事实上,也只有在有感情地读基础上,才能真正展现出古诗文的音韵美。
2.细致讲解,分析篇章美
古诗文语言简练,语意优美,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却有着不小的困难。再美的诗句,如果学生不知道它美在何处,只是囫囵地感觉它美,那这种美是不牢固的,学生的审美能力更不会因此而提高。如何将学生对古诗文美的认知,从直观感受转变为理性认知,是古诗文美育教育的重点。对此,教师必须予以细致讲解,通过诗眼的发掘、修辞手法的探讨以及表现方式的分析等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以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这是苏轼在杭州期间创作的一首七绝,表现了西湖晴雨皆宜、山水俱佳的精致,并且诗的后两句巧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景物西湖比作人物西施,这种遗貌取神的比喻方式,让读者很好地感知到西湖的娇美。笔者的这番讲解,对于学生认知古诗文的美有着引导作用。
3.整体感知,注重意境美
古诗文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做细致分析与讲解,但仅仅如此,仍然是不够的。众所周知,诗以意为先,分章割句式的讲解固然有助于学生理解诗的意思,但不一定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诗的意境,甚至还会对诗的意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进一步发挥古诗文教学的美育价值,教师在诗文分析之后,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宏观层面上感受诗的意境。以三年级下册李商隐的《嫦娥》为例,李商隐的诗向来以晦涩难懂而闻名,这首诗的词句对学生而言还是有一些难度的,值得教师做细致的分析阐释工作,教师更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悟诗的诗眼,着力去体会诗中的意境美。这种诗的重点在一个“悔”字,而这也是学生把握整篇内容的关键所在。
美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古诗文则是美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渗透美育教育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的文化精髓,作为文化的载体源远流长。古诗词的创作时间与当前相距较远,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材对于学生的要求在于背诵,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则需要引导学生体会创作的意境与背景。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如何才能推进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是当前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中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1. 古诗词的创作手法为学生写作提供借鉴。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就是写作,而古诗词的创作手法能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借鉴。古人在创作诗词时,非常注重凝炼字句,将丰富的情感、远大的情怀以及对时事的评析等都在短短数行文字中进行深刻表现,对于写作水平的要求非常高。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一方面能够模仿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另一方面学生对古诗词的引用能够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学生在完成关于月亮的习作时,便可以引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来升华情感,表达强烈的思念之情。
2. 古诗词的丰富情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古代的诗人与词人常把心忧天下的情感通过作品表达出来,而当前学生的写作很容易就流于空洞,缺乏进步思想与崇高理想的支撑,因此古诗词中对不良风尚、时事弊病的批判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通过学习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能够感受祖国的秀美山川;学习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能够感受心忧天下的愁绪;学习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能够感受远离尘世喧嚣的情怀。这些优美的词句对学生有极强的感染力,对于学生思想情怀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式探究
1. 注重诗词朗读韵律的把握,减少背诵难度。
古诗词在创作时注重韵律美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朗读时的韵律把握,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词的美,还能够切实减少学生的背诵难度。古诗词朗读时赏心悦目、朗朗上口,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将学生引领进诗词所描绘的境界,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词之美。教师首先需要对教材中的诗词进行韵律划分,在词句上表明停顿,才能够在具体朗读的时候准确把握。通常情况下,划分的标准有表意义和表音节两种节奏划分方式,前者节奏划分少,后者节奏划分则较多。四言诗采用“二二”的节奏进行划分,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五言诗通常会采用“二二一”和“二一二”的节奏进行划分,如“长河/落日/圆”,“烽火/连/三月”;七言诗则常采用“二二三”进行划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完成韵律划分之厚,还要在朗读的时候注重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只有体会到诗词的韵律美,才能使背诵更加顺畅。
2. 通过诗词意境的再现,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古代诗词的创作创作的过程中,作者非常注重作品的意境,作品的意境作为作者生活与思想状况的统一能够体现出作品的艺术境界,因此通过对诗词意境的再现,能够让学生受到思想的净化、情感的熏陶,激发作者对古诗词的兴趣与深入探索的积极性。例如杜甫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作者对秋风、秋雨来临时自己居所的状况进行了的细致描写,表面上看来是对自己当时境遇的慨叹与无奈,而通过对诗歌意境的探究,便能领悟到作者先人后己、心忧天下的博大情怀,以及想要转变当前黑暗时局的决心,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的读者。诗词中的画面描写,无论是开阔的还是细致的,都能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实现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能够更好地体悟诗词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以及高尚的情怀。
3. 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古诗词的应用性。
古诗词虽然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但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很强的应用性,只有加强古诗词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的质量。对古诗词的学习要经历朗读、背诵、理解、鉴赏再到应用的过程。教师在进行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所以应该更多地带领学生走出去,走进大自然。例如带领学生们爬山,学生们才能更好地领悟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和开阔;同学们心情低落时,可以用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来鼓励他们。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式的探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对诗词单一背诵以及字词解析,不能真正达到诗词教学的目的,而要想真正让学生领悟到诗词的灵魂,还需要从情境演示、情感投射以及目的明晰等多方面进行教学,不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与文学审美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俊池.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有效教学[J].考试周刊,2013(67).
关键词:古诗词;语文课堂教学;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04-01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高低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水平,因此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也十分重视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诗词有很多都是唐宋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距今有数百甚至上千年。由于距今年代久远,这些古诗词创作年代的汉语词汇的含义和语言表达形式都随着语言的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给学生理解这些古诗词的含义以及古诗词的已经制造了巨大的障碍,也给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目标
在初中阶段进行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初中生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通过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在阅读古代诗词的过程中,积累较多关于古代文化的知识,掌握读懂古诗词的能力,进而在理解古诗词含义的基础上,领会古诗词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隐藏在作品之后的深意,感悟到古诗词所蕴含的意境之美和含蓄之美,最终能够独立鉴赏古诗词。
二、实现古诗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理解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部分关键词的含义对初中生来说是具有较高难度的,这就给初中生读懂诗词增加了困难。而且很多诗人的人生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波折,因此这些诗人的情感也就较为丰富。这种经历和情感对生活在现在的初中生来说是很难体验和明白的,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学生读懂古诗词作品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古诗词的障碍达到教学目标,实现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1、强化古文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含义
在古代诗词中有很多语义较难的文言文词汇和一些较难的典故,现在的学生由于接触的传统文化知识较少,所以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关键词的含义和典故代表的意义。不能理解古诗词中部分关键词和诗词中典故的含义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最大也是最难突破的障碍,不能突破这个障碍学生是无法读懂古诗的,自然也就谈不上进一步理解作者在这首诗词中的隐藏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文言文词汇和古典典故来源的教学,强化学生的古文知识,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奠定较为深厚的文言文知识基础。
例如在《望岳》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完成诗词阅读和背诵之后对这首诗的解释五花八门,这说明学生在理解诗中的一些关键词的时候出现了错误。我提问学生之后发现很多学生把“会当凌绝顶”的“会”和现在汉语中的会理解为一个意思,这就犯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错误。因此学生会在解释诗词含义的时候出现非常明显的偏差。这说明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储备不足,在遇到一些难度较高的词汇时不能准确理解词义,进而导致学生难以正确理解诗词含义。
我给学生补充了类似关键词的词性和词义知识之后,学生很顺利的完成了整首诗的翻译,虽然学生在字面意义上翻译的很标准,但是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这首诗的层次还是局限在登山上而不能准确理解作者要在诗中表达的含义―像在泰山上一览众山小那样蔑视艰难险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经过讨论之后我发现学生之所以难以理解作者隐藏在文中的豪情壮志与学生不知道“一览众山小”的典故有关。如果学生知道孟子所说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就会懂得作者所说的一览众山小并非单纯表示自己站在泰山顶上看见的景色,而是从哲理上表示个人站的高度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不一样,站在最高处看事情,就能从超然的角度看待人和事。所以学生如果不知道这个典故的话,教师要花很多时间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作者写这首诗的本意;但是如果学生知道这个典故或者是在学习了这个典故之后在读这首诗,教师只要稍加点播学生就能读出作者在诗中表达的真正意义。
2、利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领会诗词意境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诗词篇幅大多比较短小,在区区的数十个字中糅合了写景、叙事和抒情,因此古诗词具有高度抽象和概括的特点。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和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的优势。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的这一优势,将原本抽象难以理解的古诗词处理的较为直观,以图像甚至是视频等较为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障碍。
例如我在《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就采用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读懂和理解这首诗。《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诗人用短短的四十个字描写了镇江北固山的冬末美景和对家乡洛阳的思念。这首诗虽然无论是内容还是意境都很优美,但是整首诗却由于篇幅有限所以在内容上十分抽象难懂,不利于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后,又在PPT上投影出《次北固山下》的配图,让学生一边阅读这首诗一边通过欣赏配图来理解诗中的含义。
由于学生在观摩配图之前已经学过这首诗了,虽然受限于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不能完全理解这诗中的含义,所以在这个时候带着一些疑惑来欣赏配图,就能通过直观的观察配图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更深入的理解诗中的含义和意境。
参考文献:
[1] 尕松求加.试析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实施合作学习[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1(02)
[2] 吴西海.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的理想状态[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7)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