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0 11:08: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疗影像行业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7月11日,TCL宣布与浩然资本旗下世康融医疗集团合资成立TCL医疗集团,总部设在北京,主要业务包括X光和超声设备等高品质医疗影像诊断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本刊记者了解到,浩然资本此前斥资逾5100万元收购的恒瑞美联在整合后,也将成为TCL医疗集团旗下企业。
浩然资本于2009年控股世康融医疗集团,并以之为平台在国内收购了两家医疗影像显影耗材公司。目前,浩然资本管理着约5亿美元的资金。
对于具体的持股比例,TCL医疗集团媒体联络人贺军表示目前还不方便透露,未来会在合适的时间公布。另据TCL医疗集团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医疗业务方面已有几十名研究人员。
和浩然资本的合作,标志着TCL继飞利浦、西门子、富士胶卷之后,又一家跨界染指医疗器械行业的3C企业。
早在3年前,TCL就已试水医疗电子行业。2009年10月,它出资3109万元收购北京国药恒瑞美联部分股份,然后又增资2122万元,成为新公司的最大股东。当时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就表达了对医疗设备行业前景十分看好之意,认为这将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
据TCL医疗集团首席执行官胡海介绍,在过去的近3年时间里,他们的重点一直放在人才储备、技术对接等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上, TCL医疗集团成立之后,工作重点将转向盈利的目标,并不排除上市的可能性。
尽管医疗设备行业利润丰厚,但与家电业不同,它的准入门槛更高,对技术和资金要求也很高,在营销模式方面也不同,且这一市场主要被飞利浦、西门子、通用电气(GE)等深耕多年的外资巨头把控,所以,外界一直认为TCL迈入这一领域后的处境难言轻松。
跨界门槛高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医疗设备市场,市场规模超过600亿元人民币,其中医疗影像诊断市场规模超过220亿元人民币。而据浩然资本预计,受益于城市化、老龄化及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中国医疗设备市场将会继续保持20%的增长率。
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丰厚的利润成为吸引家电企业跨界医疗设备业务的主要原因。此外,有医疗器械行业的业内人士向本刊记者指出,对于在3C领域中有光学元器件积累的企业,如彩电、数码相机等厂商,将其现有技术储备转化到医疗影像器械上,本身就有着天然的优势。
对于近年来陷入业绩增长低迷的家电企业而言,医疗设备业的发展机遇可以成为抵抗亏损风险、向多元化转型的一大契机。李东生在2009年收购恒瑞美联之时,就表示公司可以依托其原有显示技术方面的优势进入医疗电子产业。事实上,在西门子、富士胶卷等企业率先尝试之后,近年来日韩系家电厂商索尼、夏普、三星也都计划涉足这一领域,并纷纷给出进入医疗设备行业的方案。
中国家电营销委员会副理事长洪仕斌指出,在家电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进行有限度的多元化这一思路是正确的,这是家电企业转型的一个选择。
据悉,经营状况好的彩电企业,目前净利润也仅约3%。而2011年TCL多媒体毛利率仅为16.09%、家电集团毛利润率11.37%。相比之下,医疗设备利润丰厚,利润高达40%至50%。
然而,TCL向医疗设备领域的跨界,虽然可以为其带来机会,但背上的“包袱”也不小。
医疗设备与生命休戚相关,作为一种工程性产品,与一般的民用电子产品的游戏规则在各方面都截然不同。而作为后来者进入这一领域,TCL将面临品牌信任度、渠道建设以及专业营销人才引进等三大门槛。
洪仕斌认为,李东生尤其要把注意力放在营销模式方面。其理由是,医疗设备销售主要依靠关系营销,西门子、飞利浦的外资品牌已在其中深耕多年,形成了一定的利益格局。
“这是一个相对垄断的行业,与家电相比圈子要小得多,TCL要想长足发展必须经历一番磨合,打通上下游关系链是关键。”洪仕斌说。
不过,TCL也并非没有优势。作为本土品牌,其相对于外资品牌更具有地域和关系网优势。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它最需要做的是打好扎实的基础,再加上中国医疗产业飞速发展的契机,或许将有机会在国内医疗设备领域中领跑。
行业已现“群雄割据”
盯上这一行业的不仅是TCL,不少国际家电巨头早已表现出对医疗电子行业的浓厚兴趣。
去年,韩国三星电子就表示想以收购的方式进入医疗电子领域,韩国人还曾透露出公司计划在2020年以前投入1.2万亿韩元发展医疗设备业务的信息。其中,三星电子董事长李健熙计划将医疗设备发展成为一项年销售额达10万亿韩元的业务。
韩国新韩投资分析师裴基达(Bae Ki Dal)表示:“市场对昂贵医疗仪器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三星如何参与这一市场的竞争,值得关注。”在2010年,三星电子收购了超声设备厂商Medison的43.5%股份,此后增持该公司股份至65.8%。
巨亏之下的日系家电企业也有意进入这一领域。索尼CEO平井一夫曾表示医疗设备业务有潜力成为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松下也一直希望将产业触角延伸至医疗电子市场;今年2月,日立(中国)“中国事业战略2015”,将医疗设备业务作为支撑其千亿规模的业务之一。
另外,荷兰飞利浦公司在去年净亏12.91亿欧元之后,开始在医疗领域不断并购,而这一领域已成为其收入贡献中最大的业务。为了更好地介入中国市场,它还在2004年与东软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共同生产和销售医疗影像诊断系统。
业内人士指出,医疗电子设备行业早已现“群雄割据”的格局,较早进入的外资品牌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行业垄断,长期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其中,西门子和通用电气占据了将近75%的市场。此外,还有迈瑞、威高、新华医疗、乐普、东软等国内企业。这些国内外企业在超声、数字化X光成像和体外检测等细分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肖珺就指出,国内企业因技术、资金等门槛,主要以生产一次性医院耗材、中低端的检验检测设备为主,这使得传统家电企业想在其中分一杯羹并非易事。
不过,在洪仕斌看来,传统家电进入这一领域,尽管前期困难重重,但从长远来看还是有利可图,并且对于整个医疗电子设备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
飞利浦IntelliSpace PACS通过最先进的IT技术、人性化的系统设计以及在临床方面的强大功能支持,将PACS 应用推向了一个更新的高度,以领先之姿步入了最为领先的智能化PACS阶段。
伴随现代医院业务量的持续增长与高端影像设备的运用,影像数据呈现爆炸性的增长。面对超大数据量高尖端需求的挑战,PACS的存储与传输功能在负载均衡、流媒体等IT技术的深度应用中走向了极致。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医疗影像综合信息突破了网络带宽限制,扫除了原有的性能瓶颈障碍。PACS的应用层次也从医学影像的存储调阅,向更高层次的区域PACS 、移动PACS和智能临床辅助诊断方向发展。
PACS让影像设备发挥更大作用
影像设备的每一次突破性进展都与PACS携手共进。据统计,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因中风或心梗而倒下,每年有300多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部死亡原因的50%以上。面对现代疾病的袭击,各种影像设备的研发更新也加快了步伐,几年前影像设备研发厂商还引以为傲的64层CT如今已然被256层CT的光芒所掩盖,一次扫描10秒左右,可以完全采集整个躯干全部组织结构信息。此时,飞利浦IntelliSpace PACS的ISPM(IntelliSpacse Portal Module)提供的智能全息心脏分析CCA、高级血管智能分析AVA、CT全脑灌注和颅脑血管智能分析等工具能够协同影像设备快速做出精确诊断。同时,飞利浦IntelliSpace PACS提供了业内最前沿的高级临床应用功能,覆盖了包括心脏、神经、肝脏、血管、骨骼以及肿瘤等在内的200多种高级后处理功能,全方位实现了影像网络化的高级后处理诊断。
PACS协同设备的高级辅助诊断潜力可以将过去一系列复杂的检查变得简便易行,并在临床中为抢救患者生命节约宝贵的时间。由此,PACS已迈入了以影响CDS(临床决策支持)为主的高端临床应用阶段。
PACS提升区域的医疗水平
高级辅助诊断的深度运用,使得现代PACS的发展必然要回归到提高诊断的最初目的。智能诊断鉴别、多维影像后处理、多影像融合等高级辅助诊断工具的发展,将会使PACS真正实现电“脑”辅助诊断,避免人为经验带来的失误。
边远地区的危重疑难病人由于当地医疗条件落后,往往要到上级医院进行会诊,PACS的高级辅助诊断功能将为这些边远地区的医师带来福音。通过远程会诊寻求专家教授的帮助,让PACS发挥“脑”的作用,可以使医务人员不再为医疗水平不足所困,使医疗活动从经验主导模式向更加科学、精确的数字化模式转变。为了更好地实现PACS的医学影像诊断临床决策支持,实现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诊疗,加强医疗资源管理,扩大医疗服务范围,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高级临床辅助诊断影像数据中心和区域PACS的建设是必经之路。
3D打印技术推动PACS临床新革命
关键词:影像科;诊断与技术水平;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50-01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影像科诊断与技术的质量问题逐渐关注起来,而当代社会的县级医院影像科也顺应社会的发展引进了大量的医疗设备,如X线检查、螺旋CT、MRI、大型数字化胃肠机、彩超、ECT等,使医院的诊断水平与技术得到了提高。然而如何对这些设施进行管理,对医疗设备进行最大效率的合理应用成为影像科人员重视的问题,本文就其管理问题进行探讨以及观点的表达。
1医院人员素质的提高
医院医疗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影像诊断技术已经成为医疗诊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然而在长期工作中,机器由于管理不当会发生一系列事故,给患者的健康造成很大的隐患,不利于医疗水平的发展与进步,严重时还会对医院的声誉造成影响,因此在进行科学化管理的同时,应该加强医院相关人员的素质水平。
1.1影像科人员的技术要求
(1)提高医疗水平不仅仅是引进医疗设备,还应该保证影像科人员在技术层次上做到游刃有余。好的技术水平可以减少误诊的几率,对患者的心情起到平复的作用,还能够促进医学水平的发展。
(2)影像科人员在掌握本身的技术之外,还应该进行业余学习,了解不同医疗设备的优缺点,通过业余知识弥补专业水平的缺陷,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增加知识水平与技术水准。
(3)影像科人员在保证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应该学会爱惜医疗设备,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时长以及减少维修次数。
1.2影像科人员的道德要求:作为医疗人员,不仅应该掌握过硬的技术水平,还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感以及工作责任感。只有提高医疗人员的总体道德素养才能够对患者的健康提供保障。影像科的医疗人员应该树立为人们服务的思想,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保证与提高影像的质量。
2设备的合理使用与维护
良好的环境是设备合理使用与维护的良好保证,技术人员在使用医疗设备时,应该保证影像科的空气清洁度、温度以及湿度在合理的指标范围内。我院是县级医院,影像科的机房内拥有空气除湿机、中央空调等设备。设置26摄氏度为一个恒温温度,当室内温度高于这个温度时,调节系统便会发挥作用使电路自动关闭,因此在进行设备操作时,应该对室内温度、湿度进行调节,保证在诊断检查的过程中医疗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定时对影像科机房进行打扫,保证室内卫生,防止灰尘以及细菌对室内环境造成污染。
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开关机,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死机等现象。在进行维护保养的过程中,应该保证数据资料的完善再进行重启,然后按照相关指标检查机器的各项设施,检查完毕后进行关机清洁,采用专门的清洁剂将干净擦拭巾润湿,再进行擦洗,避免用酒精擦洗Bucky,保护好显示屏幕,避免液体进入机器内,避免对设备进行高压消毒。在消毒工作完成后一段时间内对机器内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异常及时通知相关工程师或者是服务商。
3管理制度的完善
完善相关制度,是保障影像科诊断与技术质量的根本。
3.1制定技术读片制度:技术读片有利于影像的质量控制。这种质量控制的手段能够提高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也能够增强其竞争意识。每日在进行读片时,准备记录表格,对所读的片子进行登记,提高高片率,自动销毁人为的废片,并且对出现问题的影像片进行及时修复,降低乙片率。
3.2进行奖惩制度评定:奖惩制度的评定有利于提高影像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能够增强其工作责任感。因此,定期进行质量的评定,对责任感强、工作质量好的工作人员予以奖励,对不负责任、影像质量差的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培养其技术水平的学习意识与贯彻各项影像质量控制标准的合理性。
3.3严格的影像质量评定:对影像的质量应该进行严格的质量评定,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患者的诊断结果正确,因此影像科在进行影像质量评定的过程中,应该制定一套质量分级评定标准,保证影像质量的准确性。
3.4进行定性分析:通过我院影像科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的定性、定量分析,寻找提高影像质量的方法与规律。在进行数理统计法分析后,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的经验总结,结合临床案例实现全面的质量管理。
4结语
我院是县级医院,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以及影像质量的准确性,对影像科的诊断与技术质量进行了严格管理。通过合理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医疗水平以及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影像科诊断与技术质量的管理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这些措施的应用有利于减少患者误诊的几率,保障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增强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提高了全体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我院的进步与发展。
影像科诊断与技术质量管理是顺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符合人们需求的一种手段,顺应了我院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关策,杜伟,庄惠丹等.影像科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2):49-49
[2]李双民,杨明.浅谈X线投照技术质量控制[J].医疗装备,2010,23(11):11-12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医疗影像的区域共享得以实现。PACS从科室、医院逐渐向外延伸,走向区域。区域PACS的出现,以及在其基础上的医疗信息共享和医疗行为对平衡医疗资源、缓解“看病难 ”问题等均有积极意义。
目前,国内多地都在进行区域PACS的尝试,借鉴现有的区域PACS模式,探索适合自己的区域影像协同模式,是各地方医疗行政部门和大型医院都应考虑的问题。
医学影像的发展
1895年,德国一位叫伦琴的科学家发现了X射线,他当时一定没有想到这个发现日后对医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不久后,X射线即被用于人体疾病的检查,形成了传统的X线诊断学,奠定了医学影像学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随着超声和核素显像技术的日益成熟,出现了超声成像和γ闪烁显像。20世纪70年代末,CT、MRI和ECT的出现,医学影像学检查手段、检查技术和检查内容都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医学影像图像由过去的单一方向、单一角度观察转变为多角度、多方位观察。
融合,是近年来医学影像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词汇。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前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郭启勇说:“医学影像过去想融合,现在在融合,未来被融合”。融合,已经成为医学影像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戴建平也曾指出,影像融合需要更好地融合包括X 线、超声、核学、光学和成像在内的各种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充分发挥不同影像技术的作用和优势,弥补了单项检查成像的不足。
随着科技的进步、设备的更新换代,PACS本身的概念也在经历着变化。PACS是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的简称,翻译过来是医学影像存储通信系统。这个词由心血管放射医师Andre Duerinckx博士在1981年使用,1983年发表。从字面上看,当时的PACS只是影像的存储和传输。
到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应用软件、图像处理软件技术的发展,专业医用显示器被发明出来,医生可以不用把影像打印出来,直接在电脑上进行影像诊断,PACS增加了诊断的功能。上世纪90年代末,PACS又实现了影像三维后处理的功能。至此,现代PACS系统事实上具有影像存储、影像传输、影像诊断和影像后处理等四种功能,已远远超过了当初简单的存储和传输功能。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在2009年《关于医学影像诊断系统等产品分类界定的通知》,其中对“医学影像诊断系统”的界定如此描述:对于符合DICOM标准的医疗设备的图像进行获取、显示、存储、图像分析和处理、三维图像提取和重建、打印及传输等功能的软件。作为Ⅲ类医疗器械管理。
从以上界定可以看出,“医学影像诊断系统”更接近现代意义上的PACS的定义。因PACS处于信息学和影像学的交叉地带,双方都试图从自己的角度对其进行概念阐释,但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未有一个彼此都认可的定义。
结合以上所述PACS的功能衍进,本刊认为可以对现代PACS系统进行如下定义:可以实现对符合DICOM标准的医学影像的分析、处理和诊断,并可以进行图像三维后处理的医学影像系统。
与区域PACS相关的几个定义
PACS行业已经在全球发展了数十年,期间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从最初的单机版PACS系统,到科室级PACS系统(Mini PACS),到全院PACS系统(Enterprise PACS),目前正朝着区域级、甚至国家级PACS系统(Regional PACS)的方向发展,这一发展趋势一方面是由医疗影像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所推动,另一方面也符合我国卫生部“十二五”新医改政策中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加强跨医疗机构协同合作、影像检查结果互通互认的要求。
随着医学影像检查设备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在日常诊断过程中各类影像检查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随之而来的是医学影像数据量的急剧增长,据相关机构的统计,影像数据量已经占到整个医院业务数据量的80%以上,这就对医学影像数据的传输、存储、管理和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看到在过去的几年间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都已经或计划建设本医院内的PACS/RIS系统,实现本医院内的医学影像及相关医疗数据的数字化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共享,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改善影像检查工作流程、提高影像诊断服务质量、提升医院影像业务的整体效率。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的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浪潮扑面而来,作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件之一的区域PACS系统的建设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全院PACS系统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相似,区域PACS系统的建设也是整个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支柱之一。
区域PACS目前还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结合上文PACS的定义,本刊拟对区域PACS进行如此定义:覆盖多家医疗机构的,可同构也可异构的,能够实现区域内患者影像资料的统一管理,实现区域内规范的医学影像服务,包括存储、调阅和重现。支持远程医学影像业务,是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
与区域PACS相关的定义包括远程医学和远程放射学。勃兰斯敦(Prestom)对远程医学作了如下描述:“远程医学是利用远程通讯技术,以双向传送数据、语音、图像的方式开展的远程医学活动。”
一些机构正在探索一套可以同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相互作用的影像学应用方式,这种应用将基于医疗整合的策略,并在影像学策略和实施上对客户有所帮助。传统而言,医学影像学资料的存储是在个体图片的存储和通讯系统的应用和控制下进行的,对数据的管理完全依赖于系统功能。而那些有远见的机构,则开始配置由供应商提供的中立、开放式临床数据存档(VNA) 来提高图像档案和数据的可及性。在图像数据不断增长的背景下,VNA可以实现更具成本效益的数据存储,且能避免传统存储方法中存在的种种影响数据共享的限制。
11月8日,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巡视员温再兴表示,在8万亿的大健康服务业市场中,现有42万家零售药店大有作为。作为医药流通行业的主管部门,商务部正在积极推动,将零售药店尽快打造成为健康服务业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平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武滨称,中医人才数量严重短缺是实现药店行医的最大瓶颈。在此之前的10月1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鼓励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
患者耐心等候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互联网可以提供在线排名、价格信息、质量数据等内容,人们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服务体验更好的医院。影响患者体验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在医院等候的时间。据统计,患者在医生办公室的平均等候时间为22分钟,而在急诊科,则有可能超过4个小时。等候时间过长,不仅会降低患者的满意度,还会增加感染的风险。业内人士表示,医院管理者应该从宾馆、饭店等服务行业中寻找灵感。医疗领域应该将“没有等候”作为一种预期。
位于美国阿拉巴马州中部城市伯明翰的阿拉巴马州儿童医院是一家独立的儿科医院,由于医院需要更多空间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患者数量需求,需要更新基础设施以满足持续增加的技术需求,便新建了一家儿童医院。医院建筑的外表面主要采用了玻璃结构,外墙被各种色彩的嵌板点缀,很容易从伯明翰的地平线中辨认出来。病房有两个朝向,朝北面向伯明翰的市中心,朝南面向当地的地标景观红山。医院副总裁表示:“希望患者和家属能在医院获得更好的就诊体验。”
李俊是天津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一名调解员,刚过完59岁生日,乌黑的短发,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雷厉风行的劲儿。拍桌子、骂人的家属和患者,她早已见怪不怪:“在我们这设灵堂、摆花圈的也有过。”对于记者如何解决医疗纠纷的问题,她说:“如果双方在沟通的时候,除了据理力争,能递一杯水、端一个凳子,那双方就能更平和地来解决问题。我们总说情理、情理,但很多人忘了那个‘情’字,只在‘理’上辩论。可毕竟,人都是有感情的。”
http://ehealthnews.eu
新型数字医疗技术获创新奖励
一家总部设在阿姆斯特丹的新兴医疗产业公司日前击败了19个竞争对手,赢得了由杨森公司和强生公司组织的“数字健康大师班挑战赛”一等奖,获得约30000欧元的奖励。该公司由医学科学家创立,主要研发针对癌症患者的移动程序,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医学支持。数字医疗的重要性已经获得了普遍认可,在欧洲已经初具产业规模。在挑战赛中获得二等奖、赢得15000欧元奖金的是一个在线医生平台,主要提供性健康测试、旅游健康等在线医学咨询服务,目前可以在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瑞士等国家接受视频咨询。一个为癌症患者研发个性化治疗数字解决方案的法国创业公司获得了三等奖,赢得了5000欧元奖金。
http:///
患者参与能够提高公众对研究的信心
英国一项调查显示,公众如果知道医学研究项目经过了包括公众成员在内的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其对研究工作的信心将会得到显著提升。该调查涉及近1300人,目的是将过去几个月所获得的有关患者及公众对医学研究的一些观点进行量化。调查显示,大约77%的参与者表示,如果得知研究伦理委员会已经对研究项目进行过审核,将会增加他们对项目的信心。一般而言,研究伦理委员会的成员有三分之二是国民医疗服务体系的专家,另外三分之一则来自公众。长久以来,患者和公众的参与一直被认为是加强研究设计方案的重要元素,医学研究人员经常被鼓励在其研究中纳入患者和公众的参与。
http://
电子医疗工具或对医生门诊产生影响
伴随美国政府对医疗信息技术“有意义使用”的推广,目前已有超过70%的医生开始使用电子健康档案,而患者也开始更多地使用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来进行健康管理。在不久的将来,绝大多数患者与医疗系统的互动将通过数码媒介进行。医疗信息技术和电子医疗的应用日益增加,将会影响未来对医生的要求。美国的研究人员基于对近年来数字化医疗发展趋势的分析及对科学文献的综述,认为随着电子健康档案及客户电子健康程序的推广,患者未来对医疗服务的使用将会发生巨大改变。研究人员估计,当电子健康档案和其他电子健康系统能够在30%的社区医院中充分实施时,医生每天诊疗的患者数量即可提高4%~9%。
http://myscience.cc/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发展;发展展望
在我国计算机的发展有了很长时间的历史,在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中计算机硬件趋于廉价化,很多应用软件逐渐的生活化,计算机已经不仅仅在是极少数人的使用工具,而是不断的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CD-ROM技术和图像压缩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有力地推动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当今多媒体工具和载体在电子超市中琳琅满目,越来越多的人群投入多媒体的使用中,电子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每天都会带给人们新的惊喜,多媒体产业已经成为了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并且在未来还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和前景,多媒体的种类也从商业多媒体不断向家用多媒体靠近。多媒体的发展在未来一定会有更加丰富的升级和有,本文就通过对我国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方向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 计算机多媒体行业的发展
自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的出现,它的发展己经历了60多年来的变迁。计算机在运算速度、增进性能、缩小性强、降低成本以及开发应用等方面得到了空前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不仅继续深化,而且节奏加快。在计算机本身发展的同时,它的应用领域从过去的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在日常生活中,计算机的应用已无处不在,无论是军事领域、教育领域、工业领域还是其他商业领域,它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业内人士分析多媒体产业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其年均增长率将达到40~50%,将在信息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计算机技术的大多数领域以应用学科和工程学科的出现为标志,这些学科的职责是促进与实践有关的认识的发展,这些学科常吸收更为基础的学科,其本身也是当之无愧的认识部分。传统认为,有认识的提高就能有实践的进步,在对多媒体技术研究中,发现常有另外一条路径,这个过程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在肖克利及其同事制造出一个运行的晶体管后,作为一个科学领域的热力学建立起来,有关半导体是如何运行的理论也建立了起来,这是用来证明认识随着实践的提高而提高的经典实例。在工程学科和应用学科中,与实践的密切联系给我们这样的启发,认识的提高可以让选择判据更加明显,它们能够使计算机技术的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或者说是促进实践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创造活动经常的、连续性的出现。现实需求的驱动、关于多媒体技术认识部分或者说是多媒体科学的发展、信息的共享可以用来解释这种经常性的创造活动。在对相互竞争的技术价值做出一个共识性判断之前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不确定因素可能影响到最后的选择机制。大多数情况下,围绕多媒体技术的若干选择判据和机制及其影响要素在同时发挥作用,选择的环境常常是非常敏锐和稳定的,这是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意义
近几年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仅给很多商业行为带来很多的成功,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MP3、MP4、手机,电脑等都成为了多媒体信息传播的工具和途径,各个电子产品也在不断向着多媒体方向优化,逐渐的多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随着应用需求的升级多媒体工具载体也在不断的进步,影音工具的存储量和内容清晰度不断提高。
这是一个多媒体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从传统的报刊逐渐向电子化的多媒体工具靠近,多媒体由于其方便性和及时性得到现代人的认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需要这种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方式,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多媒体在信息行业的比例还会不断的攀升。
另外一个多媒体影像深刻的行业就是教育业,多媒体的出现给教学带来非常大的便利,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改革,教师摆脱了传统的口述板书的教学模式,逐渐的向着多媒体教学转变,多媒体的使用是教学更加方便,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定义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形象的演示,另外多媒体在线解决学生的一些问题,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近几年中学校中多媒体的使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逐渐的多媒体教学水平已经成了衡量学校教学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多媒体处理芯片及光盘驱动技术的发展
当然众多的作用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是离不开的,在多媒体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之时,世界各大计算机公司都在加紧研制开发多媒体处理器芯片。美国德克萨斯仪器公司推出了第一代多媒体可编程DSP(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C80这种单片32位DSP在一块芯片上集成了一个RISC处理器和4个DSP,通常称之为MVP(多媒体视频处理器)。TMS320C80的可编程功能表现为可支持MPEG、IPEG、H261和G728等各种图像压缩规格,并可支持所有算法。[2]这种多媒体视频处理器在视频领域内每秒可运算20亿次以上,代表当今这一领域中的最高水平。它采用0.5μm CMOS工艺,以350个引脚塑料栅阵列封装形式供货。全球最大的微处理器芯片供应厂家Intel公司,在人们踏入多媒体时代的门槛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Intel推出的MMX(多媒体指令扩充)技术能处理多媒体指令,在视频、声频播放、电视会议、图像处理器及语音识别等方面比标准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及速度提高2~4倍。MMX首先装备在Intel P55C微处理器上。Intel公司还计划推出具有通信和多媒体功能的母板,使音频、视频和通信处理功能都由基于Pentium处理器的PC机实现,达到使多媒体计算机简化、乃至标准化的目标。Intel公司的战略是,将P55C定位于家用市场,P6作为企业解决方案。[3]
光盘驱动的发展给多媒体提供了一个载体和媒介,光盘技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问世,一经出现就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占领了数量巨大的市场,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光盘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的产业,在当时CD-ROM技术是多媒体技术的一个核心部分,能够稳定的存储多媒体,实现了信息的大量共享,经过了多年的发展CD-ROM技术得到了优化和更新,双速驱动器播放逐渐取代了CD-ROM,双速驱动器能够完成高速的检索,适应了人们的使用需求。随时应用的广泛和生产的规模的不断扩大,多媒体技术成本不断下降,多媒体产品价格初见趋于平民化,为多媒体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及时在今天光盘驱动技术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技术的研发也在不断地进行和升级中。
四、多媒体技术发展展望
多媒体技术在工业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很多大型的公司采用多媒体进行产品的展示和设计研发,通过电脑来拓展市场,培训雇员,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现代化企业的综合信息管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都离不开对多媒体信息的采集、监视、存储、传输以及综合分析处理和管理。应用多媒体技术来综合处理多种信息,可以做到信息处理综合化、智能化,从而提高工业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多媒体技术在工业生产实时监控系统中,尤其在生产现场设备故障诊断和生产过程参数监测等方面有着非常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多媒体技术在医学行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代医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很多大型的先进医学设备的使用,多媒体技术也成了医学中一个重要的设备和工具,作为大型医疗器械的辅助工具,多媒体能够提高医疗器械准确性的表达,减少由于设备不匹配的误差,通过一些影像对患者做出科学的诊断和治疗,多媒体医疗影像系统在媒体种类、媒体介质、媒体存储及管理方式、诊断辅助信息、直观性和实时性等方面都使传统诊断技术相形见绌。这必将引起医疗领域的一场革命。事实上,在医疗诊断中经常采用的实时动态视频扫描、声影处理等技术都是多媒体技术成功应用的例证。多媒体数据库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医疗影像的另一关键问题——影像存储管理问题。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还使远程医疗从理想变成现实。当前,多媒体医疗影像系统的研究方兴未艾,各种先进的系统层出不穷,这必将极大地改善人类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水平。
无论从工业、医学、教育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多媒体的应用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对于多媒体已经形成了一个不能回避的依赖,这就促使多媒体行业的更加快速的发展,各个行业中也根据多媒体技术的更新和优化不断的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和人力结构,不断的适应着多媒体的发展,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多媒体技术提高了很多产业的行业竞争力,是行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为适应人们对于多媒体技术的不断需求,电子技术行业也不断的发展,不断更新着多媒体技术的结构和形式,系统通过技术更新适应多行业的发展。无论在几年内还是几十年内,社会对于多媒体技术的需求将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这就促使多媒体研发单位加大对于新型多媒体技术的研发投入,不断开发出更加便捷的应用型产品,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需求。
参考文献
[1]苏香妹;多元智能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2]邝明;工程图学课电子教案的探讨[A];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三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3]陈琦;吴洪健;在建构性多媒体学习环境中教学支架和认知方式对小学生应用题学习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4]李之杰;杨建起;曾嵘;汪玲;多媒体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中的信息模型和信息单元组合方法[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上)[C];1999年
关键词:加工贸易;经济增长效应;收入分配效应
一、一个趋势
我们的客户群体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1、消费者(病人的力量)正逐步凸显?
消费理性的觉醒、反商业贿赂风暴行动的开展使得病人在决定使用哪种影像检验检查的问题上日渐显现出发言权,虽然目前这种发言权也许还不是那么明显,但随着消费者文化水平的提高,增强的趋势却在日益明显。
2、客户的决策模型正在发生改变
由原来的医生决定用哪个影像检验项目,逐步发展为医生、护士、影像科、检验科、病人共同影响用药。
3、客户的类别、分布发生着变化
客户从个人喜好、医院规模、经济条件、单位福利、保险条款等方面呈现不同特征,这些特征反过来影响客户对影像检验项目的选择。例如大客户倾向于选择在声誉好、质量优、技术高的三甲医院里进行深入的套餐检查,小客户可能倾向于选择在实惠、便利、特色的基层医院进行初步的检查。另一方面,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CT、MR等医疗设备的日渐普及,使得客户在地理上也呈现出新的分布特征。
二、两大挑战
(一)缺乏应对本土翻新的国外报废品战略集群之低价竞争的有效策略
乍看之下,我们有非常之多的竞争对手,但如果对这些竞争对手进行细分(参考表一),我们会发现我们面临着两类不同的竞争:
一类是顶尖三甲医院为代表的竞争对手,他们的销售策略、目标客户群体与我们高度类似,这类竞争对手拼的是实力、品牌、客户关系;
另一类竞争对手是以门诊部合作公司为代表的本土翻新的国外报废品,他们的销售策略、产品定位、目标客户群体都和我们有比较大的差异,但正逐步的向我们的客户群体渗透,侵蚀第一战略集群的份额;
这几年医院影像检验行业的竞争态势,是私人投资者迅猛崛起,由报刊杂志、影视广告、分销渠道从农村包围城市,抢占病人,逐步向原来由第一战略集群牢牢把握的客户群渗透,逐渐挤压第一战略集群的生存空间,侵蚀其市场份额。
这种态势有其背后的必然性:
1.进口大型医疗设备供应厂家如GE、SIEMENS原来垄断(寡头垄断)医疗设备市场的武器是专利保护、国际外交、政府关系,第一战略集群的三甲医院借助其优势以极其高昂的价格购买其产品,从成本上面被迫要消费者承担高价的检查费用,医疗设备使用周期尽可能拖10年到20年,但是随着医疗设备的过时,检查结果不尽人意,本土翻新的国外报废品和仿制品厂家迅速进入这一行业,而第一阵营的三甲医院未能迅速建立有效的差异化来弥补价格上的劣势;
2.国内降低检查费价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高价检查成为众矢之的;
3.本土翻新的国外报废品和仿制阵营的销售模式在中国有其生存土壤:融资组赁、带金销售
通过对竞争态势及其背后原因的透析,我们不难看出,目前的这种竞争态势短期内不会改变,本土翻新和仿制企业的低价竞争将是最近5年内困扰第一战略集群的一大挑战,这是因为:
1.第一战略集群的其他拳头产品正面临着设备淘汰的问题,例如,中山二院的CT、总医院的PET-CT;
2.中国政府降低检查价格的决心正在加强;
3.虽然新出台的一些策略会对翻新和仿制阵营的销售模式带来一些冲击,但目前还不能确定这种冲击的大小。
(二)对政府管制政策影响不足
医院影像检验配送行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它是一个“非自由竞争”的行业,也就是说,并不是你搞定了客户,你就能赢得竞争。这个行业受到诸多政府机构(发改委、物价、医保、招标中心、招标机构等)的制约。这些政府部门在不同角度、不同事务上“把持”着医疗行业。
举例来说,如果发改委再次决定将检查价格下调,那么医院的利润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招标机构始终将进口大型设备和其他国外翻新品、国产仿制品归为同一个质量层次,那么在多选一的竞争中,医院影像检验配送行业的利润空间也狭窄。在这两个例子里,不管一家配送中心的市场基础多么雄厚,不管一家配送中心管理客户的能力多么强大,都将被淘汰出局。
每个行业都有一些决定竞争结构的关键因素或资源,例如电信牌照之于运营商,例如显像管之于彩电行业。每个想在行业里引领的企业都必须对这些资源形成独特的占有优势或者对这些关键成功因素具有独特的影响能力。政府公关,就是医疗配送行业的这种关键成功因素。
三、三条对策
(一)应对客户群体的变化:区别对待你的客户,考虑对不同客户的覆盖方式
1.病人自主选择检查的权利加强了,有多强?在使用哪种检查的决定中,医护人员和病人各占多少比例的决定权?我们要如何配置营销力量来影响这种决定?给病人一个选择你的理由!
2.客户的决策模型发生了改变,我们还需要影响哪些个人或者机构?
3.客户的类型和分布发生了改变,我们如何提供符合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客户利益需求的营销组合?客户的分布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采用新的营销手段来覆盖新的分布?
对不同类别和级别的客户实施差异化的管理,在服务水平、资源投入上拉开档次,而且让每一档次都适度高于竞争对手,让每一个客户的服务产出都略高于竞争对手,展开全方位的竞争。
对不同地理分布的客户,考虑引入新的销售促进组合,例如对于二三级城市,公司无力投入人员拜访的地区,采用鼓励经销商覆盖?或者灵活运用电话营销,数据库营销等新的手段。或者,建立起会员制?让客户影响客户?大客户带动小客户,核心城市带动二三级城市?
(二)应对第二战略集群的挤压:寻找有效的差异化,建立战略壁垒
我们能够有效的建立战略壁垒阻止第二战略集群的竞争对手向我们客户群体的渗透吗?
1.加速推出新检查项目,如肿瘤疗效检测的PET-CT,肿瘤病人治疗一般需要经过6次放疗8次化疗,每次前后都需要进行疗效监测和治疗方案调整,此项检查为刚性需求;
2.加强产品差异化;
如果“原研”是一个有效的差异化,那么我们的哪些特征可以强化原研的内涵?哪些运营活动能够加强原研的优势?哪些推广宣传活动能够帮助我们在客户的脑海中建立起“原研”的概念?客户会形成一种“用药就要用原研”的印象吗?
探讨:“原研”是有效的差异化吗?
A有效差异化的标准:
差异化必须和客户的利益相联系,并且足够抵消高价位的劣势
差异化必须容易被消费者理解和认可
差异化最好是竞争对手所难以模仿的
用这两个标准来衡量“原研”:1、“原研”能带给客户什么利益?这种利益能够大过它的高价劣势吗?2、“原研”容易被医生、护士、病人理解和认可吗?
B如果原研是有效的差异化,我们该如何强化这种差异,并赋以其丰富的内涵?
我们能否将“原研”丰富化为一系列的“价值”?并且这些价值为消费者所看重?
我们能否通过一些实验手段、学术手段、宣传手段(宣传册、媒体报道)让消费者(医生、病人)认识到原研对于他们的“价值”(例如,更安全、更准确的诊断?)
C如果原研不是一个很好的差异化,那么,请给消费者一个选择你的理由!
3.延长牌照有效期;
4.适度加强和媒体的联系,在举办学术推广会议时,引入媒体加以报道,提升品牌影响力。
(三)应对政府管制:开始寻求有效的影响
1.研究政府机构关于医疗设备管制政策(发改委、招投标、医保等)的决策机制;
2.募集相关领域的人才,对相关的决策施加相应的影响;
3.充分利用RDPAC、GE Technology、甚至同一战略集群的竞争对手(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共同营造对高端检查有利的政策环境;
五、结束语
1.现有战略,后有营销,结构性因素永远大于非结构性因素;
2.领导层的首要职责是研究行业的发展态势,为业务发展创造有利的竞争架构,占领行业的制高点;
3.管理层则是在既定的竞争架构中,在客户和竞争对手这两条主线上展开有效的战术竞争。
参考文献:
位于北京海淀区知春路希格玛大厦五层,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朝东的一个办公区域内,微软资深高级研究员朱文武博士,带领一个6人小组(其中包括3名实习生),饶有兴趣地开展一个叫做“Bee”的医疗项目研究。这个中文被译做“必益”的计划,瞄准的方向是,在不远的未来,借助传感器、3G无线和云计算技术,实现无时不在的人体健康监控。
像微软这样的大公司,可以不考虑短期利益去专注地做研究。微软亚洲研究院就拥有这样一支团队。这里的研究人员生活在一个非常纯净的科研氛围里,老板们通常不会问他们这些项目的市场在哪里,而是关心10年之后,某个领域应该朝哪些方向发生哪些变化。朱文武和他的项目团队就运转于这样一种创新氛围。
“我们的研究项目中十个若能有一个成为巨大的成功,就接近我们的期待。”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战略总监张益肇博士说,这不仅表明了微软研发投入力度之大,而且可以让研发人员摆脱市场和金钱的干扰,心无杂念地进行纯粹的科研创新。在这样的环境下,朱文武很习惯纯粹地从科研角度去审视他的数字健康项目。
躯感网――
无所不在的健康监控
40岁的王女士忙碌了一周,周末准备跟家人去爬爬山,这恐怕是再惬意不过的事情了。平时王女士习惯于坐在电脑前,上下班也是开车,而且运动量很少,这应该也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典型的生活方式。缺乏锻炼的王女士爬山爬了半个多小时后,就感觉上气不接下气、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她很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会不会锻炼过度?尤其是最近登山猝死的事件常有发生,这更让王女士提高了警惕。
究竟是继续往上爬?还是就此放弃?对于爬山途中的这个问题,目前不可能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建议,只能是登山人“跟着感觉走”,根据身体状况自行判断。但是也许在10年之后,随着躯感网(BodySensorNetwork)、3G无线等技术的成熟与应用,王女士在登山途中就可以通过手机发送出自己的生理数据,并接收到专业人士的指点,提醒她是否该停下来休息了。
物联网这个大概念在医疗领域通常被称之为“躯感网”,据朱文武介绍,躯感网是指通过移动设备和传感器捕捉人们的生理状态,如体力活动水平、血压、心跳、葡萄糖水平以及其他重要的生命指数,并将这些数据上传到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中,供医生或个人随时随地进行调阅,从而让医生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提早对疾病进行监控和预防。
传统的健康监控模式,或者说当前我们大多数人的健康监控模式包括日常监测、体检和看病这几大部分。日常监测通常是在家里完成的,家庭中经常备有的医疗监测设备包括: 血压计、血糖仪、体重秤、体温计等,它们能帮助人们实现日常的健康监测。“但这些设备通常是存放在家里,很少能随身携带,也就是说只能实现固定位置的健康监控,无法做到随时随地的监测。”朱文武说。体检可以起到预防的效果,通常是一年一次,如果体检时发现问题再去医院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检查; 看病则是在疾病发生之后再找医生进行治疗,这是事后的补救,没有预防的作用。
传感器、3G无线和云计算这三大技术的完美组合,将彻底颠覆我们传统的健康监控模式,将实现无所不在的健康监控,让人们能够随时监控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状况,比如说一天走多少步、消耗多少能量,这些数据对于“三高”人群尤其有用。
传感器是躯感网的前端,它能收集到很多有特征的数据。用于躯感网的传感器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移植到人体之内的; 另一种是佩戴在体表的,譬如对脉搏、血压、心跳运动的监测。从外观上看,传感器的形态也非常简单、巧妙,有的传感器类似于手表戴在手腕上,有的则像耳机一样戴在耳朵上,有的放在鞋里,还有的像创可贴一样贴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上(譬如: 心脏)。
随着3G无线技术的成熟与应用,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可以传递到手机上,“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拿着手机走到哪儿测到哪儿。”朱文武进一步解释说: “因为手机和传感器可以通过蓝牙进行连接,手机完全能够接收到传感器发出的信号。”
随后,大量的健康监测数据被收集上来之后,如何对其进行分析和使用呢?这就要仰仗于躯感网的后端――云计算平台了,它能够帮助人们在后端进行一些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搜索等工作,这样在强大的云计算平台的支撑下,大量的健康监测数据不需要人工去计算和分析就可以快速转换成实用方便的健康指导信息,并可以随时发送到手机上,提醒人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由此不仅能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关键的是还能预防疾病,做到防患于未然。”朱文武表示。
3D物理人――
个人健康的“管家”
如何将健康数据转化为健康行动。
表面看,朱文武博士的创新“宽松而散漫”,但是,背后并不是没有任何章法。对于10年之后的数字医疗领域的研究,实际上将与微软现有商业化产品在未来应用趋势上试探高度耦合的可能性。
大量的健康数据被采集到之后,个人如何对这些杂乱的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呢?对此,微软早已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针对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的在线解决方案――HealthVault。它使得居民可以在不同的医疗解决方案间存储和共享数据。
HealthVault是一个在线的个人健康数据库,允许用户从医疗和健康设备添加数据,例如心率检测仪、血压仪、血糖测量仪、计步器等。通过HealthVault认证的仪器设备,可以借助标准的接口,把数据传到HealthVault。经过用户授权,个人信息可以与不同医疗机构进行共享。HealthVault可以通过CCR(Continuity of Care)标准提供文档交换。
HealthVault就像是一个健康“管家”,帮助个人全面掌控自己的健康数据。目前,这一方案已开始在美国投入使用,并将在加拿大推出。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视化的“管家”正在被研发之中,被称为“3D物理人的可视化”,这也是朱文武这个团队关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通常对于与病历相关的信息都非常专业,只有医生才能看懂,普通人无法解读明白,“可视化”人体的目的,就是要让普通人也能轻松看懂专业的医疗数据,从而轻松掌握自己的健康信息,促进健康管理。“我们试图研究一个这样的三维数字化人体,它不仅界面友好,而且健康信息通过可视化的物理人表现出来,很容易被人理解。”朱文武称。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将专业问题通俗化的过程,比如可以用红、黄、绿这三种颜色进行标注,让每个人对自己的健康指数一目了然。
在朱文武展示的电脑屏幕上,我们看到,这个物理人是一个3D人体模型,它能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自动从电子病历中提取一些关键字和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叠加到3D人体模型上。“个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譬如锻炼情况、游玩儿地点、身体状况等,来对物理人进行个性化处理,进而形成个性化的3D物理人。”
举个例子: 刘先生是一个有着十年脂肪肝历史的患者,在他的病历中会有很多与脂肪肝相关的关键信息,譬如: 肥胖、甘油三酯、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运动等,“物理人的可视化”就会将这些分散的、却有一定相关性的信息全部提取出来,并叠加到3D物理人身上。只要打开自己的3D物理人,刘先生就能对自己的各方面情况有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直观的了解。
可想而之,这个叠加的内容非常复杂,涉及到很多生物学、医学的专业知识。“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为了改善个人健康,其中定然充满挑战,但我们要朝着这个长远的目标不断努力、不断前进。”朱文武如此表示。
采访手记
微软迷上“医疗”
微软出手的领域,总让人惊奇。微软对于数字医疗的研究,更让人充满期待。
医疗算得上是迄今为止最让IT人头疼的行业。复杂的医疗知识、病患信息一旦装入IT系统,往往令IT系统不知所措。微软的研究,正是试图借助自身强大而专业的软件研究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为医疗信息化打开一片天。
2010年2月4日,由微软亚洲研究院举办的“2010微软亚洲研究院数字健康与医疗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专家,既有计算机专家,又有医疗专家,他们共同探讨医疗行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IT技术创新来攻克现有难题、促进数字医疗健康领域取得有效进展。
“数字健康与医疗已经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战略总监张益肇博士说。普通个人在日常的医疗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如何将这些杂乱的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医疗保健信息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信息技术则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医疗保健数据(尤其是个体数据)的收集和挖掘,为辅助医疗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我们希望通过合作把数据转变为医疗保健的有价值的信息。”张益肇表示。
“这次是我们首次举办这一前沿领域的研讨会,希望可以为海内外同仁提供一个切磋与交流的平台,共同推动医疗健康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并最终造福于民。”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宋罗兰表示,“数字健康与医疗将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未来两三年持续关注的主题。”
毫无疑问,医疗已经成为微软最重要的战略方向之一。(谭啸)
经典案例
云南: 打造“大卫生”资源整合平台
云南省卫生厅携手IBM共同打造基于SOA(面向服务的架构)的 “医疗信息化资源整合平台”,协同全省各个领域的医疗应用系统,成为全国首个基于资源共享平台的区域医疗信息化项目。这个资源整合平台将成为未来云南省卫生厅的信息中枢,协同各个应用系统,实现业务整合、服务整合和信息共享。
目前,国内大部分医疗信息化都以部门的纵向建设为主,但云南省卫生厅则从横向整合的角度出发,为包括药品、医疗、保障、社保、公共卫生在内的“大卫生”领域提供一个整合的资源平台,实现各系统间信息的互联互通,更好地在省级层面管理资源。该平台基于“大卫生”的概念,致力在区域内实现所有卫生信息系统的整合,成为云南省的卫生管理“中枢”。平台包含了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行政管理五大体系信息系统,共计35个应用组,160个应用。
“整个项目有如一尊‘千手观音’。”云南省卫生厅规财处处长谭中贵如此描述这个系统,建成后的SOA平台就是这个“千手观音”的躯干,每一只手代表一种应用系统,比如: 新农合、疾病控制、妇幼等。如果新增加一个应用,只需增加一只手即可。这尊“千手观音”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资金,而且拥有极强的可扩展性。
上海曙光医院: 医疗数据灵活共享
上海曙光医院拥有东西两个分院,各类信息系统已经实现互联互通,唯独在医疗影像方面不尽如人意。具体来说,由于医疗影像数据量大,传输占用网络资源大,因此两个分院之间无法自如地传输影像数据,医疗影像更无法做到高效共享。为解决这一问题,上海曙光医院客观分析了医院影像系统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影像各自存储、报告共享调用、影像用时传输的方案,决定在西院也建设一个PACS系统及独立的存储平台。
上海曙光医院的具体想法是,第一,西院要按照东院的模式(光纤SAN)建设一个完整的PACS系统和大容量的存储系统; 第二,在调用影像数据时,东院和西院一般只调用本院存储系统上的影像资料(如果出现两院会诊的情况,可以通过网络调用); 第三,东西两院利用IP SAN 存储方案各建一个备份系统,备份系统主要是备份本院的医疗业务数据和影像数据,还有对方的医疗业务数据; 第四,东西两院之间的网络沿用以前的10M专网互联(租用电信线路)。
上海曙光医院最终采用了戴尔的新一代存储设备,构建“光纤SAN+ IP SAN”存储平台。具体来说,曙光医院东院采用了“CX300(原有设备)+CX3-20(原有设备)+PS 6000E(新引入设备)”存储方案,曙光医院西院采用了“CX500(原有设备)+CX4-240(原有设备)+PS 6000E(新引入设备)”的存储方案。其中光纤SAN用来存储医院的医疗业务数据和影像数据。IP SAN用来存储自身和对方的医疗业务数据,并负责影像数据的备份。
每周卫事
卫生部:
药事服务费将由医保“埋单”
近日出台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将设置药事服务费。公立医院将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将采取增设药事服务费等措施,通过医疗保障基金支付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药事服务费是指对医生和药剂师的处方、处方审核、药品调剂、管理等工作所应给予的报酬,是为合理弥补医院药事服务成本、维持医院药房正常运转而设立的收费项目。
卫生部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探索收取药事服务费,不会让患者在医院看病开药环节多加钱,而是通过医保扩大覆盖面,提高报销比例来负担。从本质上看,取消药品加成而增设药事服务费,意味着用药事服务费这笔很少的钱,替换很大的医药费用。
北京社保卡定点医院新增十家
覆盖城八区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宣布,本市第六批社保卡定点医院开通。自3月15日起,北京市已领取社保卡的参保人即可持卡在北京安贞医院、中国人民总医院等109家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可以“持卡就医、实时结算”。具体定点医疗机构名称,市民可登录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查询。
山东: 试点“按流程看病”
山东省卫生厅在全省范围内遴选了48家医院试点“临床路径管理”,对各病种的诊断依据、治疗方案、住院日期都有规范的流程,这样可以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遏制“滥检查”、“大处方”。
在现行医疗模式下,医生做检查、开药方,有较大的随意性。而实施临床路径,患者必须做的检查项目、手术住院时间、使用什么样的药物都有了一系列规范流程,可防止医生“滥检查”、“大处方”。而对于病人来说,看病更加清晰明白,不用再接受“无数检查齐上阵”的排除式诊疗。
合肥: 试点单病种最高限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