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首页 优秀范文 保健纺织品测试

保健纺织品测试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07 10:04:18

保健纺织品测试

保健纺织品测试第1篇

随着国际上各种生态及环保标准不断推出,环境保护的浪潮已经影响到纺织品市场,欧美国家越来越重视纺织品的环保、安全等问题,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绿色、无毒和生态消费品。因此,顺应国际市场需要,顺应国际纺织品检验标准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检验标准,才能保证我国纺织服装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国际纺织品检验标准的发展趋势

产品质量始终是纺织生产企业和贸易公司关注的核心问题。国际市场对纺织品质量要求日趋严格,迫使纺织品生产企业、外贸公司开始重视纺织品检验,因为纺织品检验不仅是对纺织品质量的认可,更是纺织品外贸活动中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解决贸易纠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际纺织品检验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生态纺织品检验标准日渐成熟

生态纺织品又称绿色纺织品,起源于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随着全球化绿色环保产品不断推出,生态纺织品将成为新的生产和消费热点。

在生态纺织品标准的制定工作中,欧盟及各成员国迈出了坚实的步伐。1989年奥地利纺织研究院的Wilhelm Herzog教授建立了一套检测纺织品有害物质的标准,颁布了第一个纺织品生态学标准——《奥地利纺织标准?魻TN》,首次规定了纺织品上有害物质的测试规范和极限值。1991年奥地利纺织研究院、德国海恩斯坦研究院、国际纺织品生态环境研究与测试协会三者联合推出了“Oeko-Tex Standard 100”生态纺织品标准,对全球生态纺织品检验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德国于1992年颁布的《食品及日用消费品法》及其5个修正案构成了德国政府禁用染料法令的全部内容,并对世界生态纺织品生产起到带动作用。欧共体于1992年建立了Eco-label生态标志,并于1999年公布了综合性的纺织产品生态标签标准。我国在2000年前后公布了类似的生态纺织品标准,等等。世界主要纺织品生产、消费国有关生态纺织品检验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极大地推动了生态纺织品的生产和消费。

(二)国际纺织品检验法规日益完备

纺织品和服装技术法规主要包括纤维成分和使用标签法规、燃烧性法规、羽绒产品法规、对人体有毒化学物质的控制法规等。为满足纺织品生产、消费和处理的生态性,欧美发达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纺织品中的有害物质及对人体的影响制定出了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标签,使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无害或少害,并有利于资源保护和再生。目前比较成熟的法规有:

1. 禁用偶氮染料、致癌和致敏染料法规:1992年德国的《食品及日用消费品法》中部分禁用染料,欧盟则禁止使用可裂解为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

2. 禁用含溴或含氮阻燃整理法规:1979年欧共体对纺织品和服装,尤其是婴幼儿服装上限制使用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阻燃整理剂。德国、瑞典等国规定在以纺织品为原料的日用消费品生产中禁止使用含溴及氯化石蜡阻燃剂。

3. 禁用五氯苯酚(PCP)法规:1989年德国颁布法规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质量含量超过0.01%的五氯苯酚及其盐类化合物的物质;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规定了不与皮肤直接接触和与皮肤直接接触的五氯苯酚限定值。

4. 禁用TBT(三丁基锡)及其他有机锡化合物法规:欧盟分别于1989年和1999年规定有机锡化合物及其制剂不得作为杀虫剂在涂料中使用。德国、日本等国禁止有机锡化合物浸入到重型工业纺织品及用于消费产品的整理。

5. 限制可萃取重金属及部分重金属总含量的法规:国际上对控制纺织品/服装和日用消费品上重金属含量的法律法规并不齐全,但国际贸易中对重金属含量控制仍然是生态纺织品和消费品的主要考核内容之一,对部分重金属的含量仍有多项严格的法规或限定值规定:(1)汞:1989年欧盟禁止汞化合物在工业用抗磨损纺织品或纱线中使用,英国、丹麦、日本等国规定在销售或出口的产品中汞含量不得超过50mg/kg;(2)六价铬(Cr6+):德国、瑞士等国将六价铬列入禁用危险品名单,并规定其在最终产品中的检出量不得超过3mg/kg;(3)镉:1991年欧盟禁止镉沉淀或涂布在纺织品和服装配件的金属表面,丹麦、荷兰、瑞典等国全面禁止镉在颜料、染料和所有塑料稳定剂中使用,也严禁涂层在金属上;(4) 镍:1994年欧盟限制对可能与皮肤长时期接触的含镍产品,丹麦、英国、德国等国颁布危险物质及制剂(镍)安全性条例。

6. 禁止聚氯乙烯(PVC)及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法规:1999年欧盟规定禁止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用于3岁及以下婴幼儿使用的纺织品、服装和用于制作婴幼儿用品的纺织材料,欧盟主要成员国和阿根廷等国也制定并颁布了相应的法规。

7. 限制甲醛含量的法规:1990年奥地利对甲醛含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德国、日本、荷兰、法国、挪威和芬兰等国颁布了有关纺织品内甲醛含量的法规。

8. REACH法规:即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规,2007年欧盟颁布法规对进入其市场的所有化学品进行预防性管理。

(三)国际纺织品检验标准技术日新月异

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的建立,为纺织品检验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目前,纺织检测设备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且功能日趋完善。纺织检测仪器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并逐渐向成品模拟和质量预测与评估方向发展,由测试试验室向网络发展。现已开发出了轻便式、低成本及高速、高效的纺织检测仪器,为生态纺织品检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国际纺织品检验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传统的检测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开发出了不需人工调节和不需要人为判断的检测仪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测试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如振动式细度仪;二是计算机技术、数字图象处理技术、激光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采集方式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测试过程自动化,测试结果显示图形化,使得测试过程和测试结果更加直观;三是纺织测试仪器由电容式传感向声频传感、光电传感发展,传感方式和支持器不断得到改进,测试结果不受测试材料混合和环境大气的影响,提高了试验的准确度。最具代表性的是瑞士乌斯特(Uster)公司推出的HVI检测系统,该系统集光学、电学、机械技术于一体,集高效、准确、实用等优点于一身,可以在很短时间内(20~30s)一次性取样检测出棉纤维的长度、长度均匀度、强度、伸长度、马克隆值、成熟度、回潮、色泽、杂质等检测项目,对指导棉花的种植、生产、贸易乃至工厂纺纱工艺方面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科技创新推动了纺织检测领域的革命性变化。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纺织品检测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纺织检测标准技术的进步,提升了现代纺织检测的手段与能力,提高了设备的检验速度、准确性、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检测仪器和设备趋于系列化、通用化,其用途和适用范围在不断扩展。

二、我国纺织品检验标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在非关税国际贸易壁垒中,技术法规作为各国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已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我国虽是纺织品出口大国和纺织品检验大国,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纺织品检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一)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纺织品检验标准

我国的纺织品标准主要是参照世界上相关国家的标准制定出来的,如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GB/T 18885-2002就是参照Oeko-Tex Standard100-2002《生态纺织品通用及特殊技术要求》制定的,而纺织品纤维材料检验标准则参照了美国材料和试验协会ASTM、国际标准ISO等标准制定出来的。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制定纺织品检验标准起步较晚,大约在1993年前后开始制定,其后在1997年、1998年、1999年、2006年制定了一些标准外,其余年份则少有标准制定出来;二是对已有标准的修订和完善工作进展缓慢,甚至有的标准自制定以来就几乎没有修订过;三是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极少有企业参与,使得我国制定出的标准不能更好地反映纺织行业生产实际情况。作为一个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纺织品检验标准,对我国纺织品的生产、出口及检验非常不利。

(二)标准职能不同,标准水平偏低

欧美国家的标准为贸易型标准[4],是从指导用户购买产品的角度和需要来制定的,将标准作为交货、验货的技术依据,其技术内容规定得简单、笼统、灵活。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纺织新品种的不断涌现,简明灵活的贸易型标准更符合市场的需要。我国的标准为生产型标准,是从指导企业生产的角度来制定标准的,是组织生产的依据。为便于企业生产,其技术内容规定得具体、详细。但生产型标准范围比较窄,覆盖的产品种类较少,以致标准的数量不少,但仍跟不上产品开发的速度。

国外贸易型标准的质量指标控制严格,如色牢度普遍高于国内指标1~1.5级,耐磨擦色牢度相差更多。我国的生产型标准偏低,如按染料类别和工艺制定不同的色牢度等级,在贸易交货验收中确定考核依据较为困难,不适用于贸易。国外的面料标准根据最终用途制定,考核项目更接近实际服用情况,如耐磨、纱线滑移阻力、起毛起球、耐光色牢度等。我国的面料标准还缺少诸如接缝滑移、干洗尺寸变化等考核指标,不能完全适应人们对服装产品舒适、美观的要求。

(三)纺织品测试项目偏少,测试方法不详细

由于我国标准的职能不同,导致纺织品测试项目偏少,测试方法不详细。中国的纺织品检验标准中有2个测试项目欧盟没有(GB/T 18886-2002和FZ 01096-2006),欧盟有4个测试项目中国没有(EN ISO 105-C09-2002、EN ISO 105- C12-2006、EN ISO 105-E16-2007、EN ISO 105-X16- 2002)。而ISO 105-C12-2004《纺织品色牢度试验》标准中关于床上纺织品、餐布和工装制服等纺织品耐工业洗涤的色牢度测试方法包含有4种不同的测试条件和洗涤过程,欧盟及其成员国采用此标准,中国工业洗涤相关标准没有。

ISO标准提供多种试剂全部或部分进行试验,中国标准只选取其中一部分。对于相关的操作程序说明,欧盟不仅有操作程序详细说明,还给出相应的指标值,中国标准仅给出相应的试剂或溶液配方,无相应的说明。

(四)燃烧性能规定不清晰

美国和日本等国都对纺织品的燃烧性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涉及的产品类型也很具体,指标限定值也很明确。如美国纺织品技术标准将织物的易燃性分成三个级别:第1级别为常规可燃,没有毛绒的纺织品火焰蔓延时间≥4s,有毛绒的纺织品火焰蔓延时间>7s;第2级别为中等可燃,火焰蔓延时间在4s~7s之间;第3级别为快速剧烈燃烧,火焰蔓延时间

我国虽在法律中规定公共场所必须使用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材料,但未针对各种产品制定有效的限量指标及试验方法,使用者只是知道要使用符合燃烧性能测试的产品,但没有一个有力的依据作为参考。

三、推动我国纺织品检验的发展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加上WTO规则的有关限制,传统的非关税壁垒逐步减少,发达国家通过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等技术性贸易措施限制和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保护本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形成了新的非关税贸易技术壁垒(TBT)。各国都在借助TBT有关条款规定制造技术壁垒,而欧盟在为纺织品和日用消费品的市场准入构筑完整的“绿色屏障”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受到的影响显然是不可低估的。只有加大纺织品检验技术,破解国际技术贸易壁垒,才能不断推动我国纺织品贸易健康稳定发展。

第一,加快标准修订和新标准制定工作。我国的纺织标准是参照国际标准ISO等制定出来的,并没有从我国的纺织产品的自身出发,制定出符合对我国纺织企业的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标准,也没有充分考虑最终消费者的实际使用要求。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对纺织品检测标准修订非常及时,我国纺织品出口因此受到各种绿色壁垒的限制,为适应国际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使我国的纺织品检测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非常有必要对原有标准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又能满足国际市场需要的新的国家标准,为我国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第二,研发先进纺织品检测仪器,提升纺织检测技术水平。我国的纺织检验技术与检测设备相对落后,检验项目也比较单一,检验设备相对简单,精度也不是很高,如纤维检验就分为若干个检验项目,且一台设备一般只承担一个检验功能,不仅设备数量偏多,数据分析也非常复杂,一些企业甚至采用精度值较低的传统机械式检测仪器,检验结果必然会产生较大的偏差,不适应国际贸易对纺织品检验的要求。为提升我国纺织检测技术水平,满足各项检验标准,必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验仪器,同时加强技术引进与合作,开发出具有权威性的检验仪器,以避免国外检测机构对我国纺织品市场造成的垄断,为我国纺织品检验技术发展作保障。

保健纺织品测试第2篇

DCL宣布,为了让迪拜成为更加绿色的城市,他们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新标准和新规格都按照迪拜高品质的未来而设定,这也是顺应国际发展大趋势、阿联酋国家的环境条件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

该机构发言人称,随着许多联邦与当地机构充分表达他们在新形势和新环境下的新要求,制定自己的新标准和新规格已提到日程上来。迪拜道路与交通局、迪拜电力与水资源局、迪拜警察局、民防局、人类与知识发展局、经济发展部、迪拜外事局等部门都与该实验室合作,共同制定了这个新规格,并且一起选择他们的制服材料供应商,以确保迪拜地区的人口健康与安全。

迪拜中央实验室的分支机构——消费者产品实验室认为,要确保纺织材料物质的安全与健康,这套新规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而提出的相关风险元素直接或间接给人类带来皮肤病和其他健康风险。

根据专家的说法,为了确保这些新规格和新要求得到贯彻实施,DCL已准备好各种试验设备,如服装类型检测设备、可引发皮肤过敏的pH值检测设备、过敏性甲醛化合物检测设备,以及重毒元素如杀虫剂和高度危险的氨化物等等。

不仅如此,迪拜实验室还从外国购买了检验固色效果的先进设备,如暴露在光线下或洗涤效果检验设备等等。

另外,纺织材料实验室还拥有能进行单个检测的技术手段,最新型的设备和软件,各个实验室还与当地环境挂钩。值得一提的是,DCL已成为国际测试项目PTP成员单位,也加入了其他国际实验室项目计划,其技术主要依赖于美国纺织化学师与印染师协会(AATCC)。迪拜当局要求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一律要与DCL合作,任何引进的纺织物都必须经过DCL测试、检验和分类。

早在2007年,阿联酋规格标准管理委员会就专门连续三次召开会议,批准通过了500项规格标准。这些规格标准主要涉及食品、化工、石油、纺织、机电产品和建筑等行业。其中98%的规格标准是海合会统一规格标准,其中的48项将由规格标准管理委员会提交到阿内阁委员会,以颁布相关的实施细则。

保健纺织品测试第3篇

关键词:芦荟;纺织品;HPLC/DAD;内标法

纺织品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开发以舒适、清洁、健康为主的功能性纺织品已经成为21世纪主题。芦荟作为一种纯天然的具有多种特殊功效的植物,已应用到纺织品的后整理技术中[1-3]。经芦荟整理的纺织品具有保湿、护肤、杀菌、抗菌的功效,属于高档次产品[4]。但是由于检测方法和相关标准的缺乏,假冒伪劣产品横行,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建立纺织品中芦荟成分含量的检测方法,对功能性纺织品的质量监管有着重大的意义。芦荟纺织品中主要功效成分有芦荟苷、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酚[5-6]。本文以它们为研究对象,选用1,8-二羟基蒽醌为内标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建立了内标法测定芦荟成分含量的检测方法,为功能性纺织品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1 试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1200,配有DAD检测器。超声波清洗器:DL-820E,上海之信仪器有限公司。芦荟苷、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酚: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1.8-二羟基蒽醌:德国 Dr. Ehrenstorfer Gmbh。甲醇:色谱纯。

1.2 内标溶液和标准溶液的配制

用甲醇将内标溶液配制成50 mg/L的内标储备液。再用甲醇稀释成 2.5 mg/L的内标工作液。

准确称取适量的标准品,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100mL,配制成50mg/L的标准储备液,储存于4 ℃冰箱中。使用时,将各标准储备液用甲醇逐级稀释成标准工作溶液,现配现用。

1.3 色谱条件

Agilent Eclipse XDB-C18(4.6mm×150 mm,5 ?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80:20,V/V);流速1.0 mL/min;色谱柱温30 ℃;进样体积10 ?L;检测波长256 nm;分析时间15 min。按上述色谱条件得到标准溶液的色谱峰见图1。从图可以看出,3种被测物以及内标物完全分离,色谱峰形对称。

图1 标准溶液的色谱图

(a芦荟苷,b 芦荟大黄素,c 大黄酚,IS 1,8-二羟基蒽醌)

1.4 样品处理

将纺织品剪成5 mm×5 mm的碎片,混匀。称取1.00g样品,置于玻璃提取器中,准确加入10 mL内标工作液,旋紧盖子。将提取器置于60 ℃超声波浴中萃取30 min,拿出冷却至室温。提取液经0.45 ?m聚四氟乙烯薄膜过滤后,供HPLC/DAD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萃取条件的优化

试验比较了3种常用萃取技术超声波浴、水浴振荡、索氏抽提对提取量的影响,试验条件和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超声波提取法的提取效果最好,水浴振荡其次,索氏提取法效果最差。索氏抽提提取时间长,提取过程中一直需要水浴加热,芦荟苷为热不稳定化合物,在长时间的加热过程中很容易转化为其他物质。水浴振荡操作简单,但提取效率低于超声波浴。因此,可确定使用超声波浴萃取纺织品中被测物最为合适。试验进一步优化了超声波浴条件,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10(g/mL),超声时间30 min,超声温度60 ℃。

表1 样品萃取方法的比较

2.2 方法的线性关系和检测限

分别配制一系列标准工作溶液,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进行测定。以进样浓度为横坐标、被测物的色谱峰面积/内标物的色谱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工作曲线。线性回归相关数据见表2。3条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9)。按3倍信噪比估算方法检测低限,3种被测物的检测低限见表2。

表2 各被测化合物的回归曲线和检测低限

2.3 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称取经测定不含被测物的纺织品1.00 g,分别添加3种不同浓度水平的标准溶液,每个添加水平测定6个平行样,按照样品分析步骤1.4处理,进行添加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在低、中、高3个添加水平内的平均回收率为95.3%~99.6%,且RSD值小于1.80%。

表3 被测物的空白回收率(n=6)

2.4 重现性

称取含有待测物的纺织品6份,每份1.00 g,按照“1.4”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用HPLC/DAD测定。结果芦荟苷含量为14.12 mg/kg,RSD为2.88%;芦荟大黄素含量为8.23mg/kg,RSD为2.27%;大黄酚的含量为7.46mg/kg,RSD为2.37%,说明本方法的重现性好。

3 结论

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测定纺织品中3种芦荟成分,用内标法定量。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简便快捷、准确度高、重现性好的特点,适用于纺织品中芦荟成分的测定,可以为功能纺织品的质量监管提供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辉芹,巩继贤.天然抗菌整理剂[J].纺织导报,2002(2):50-52.

[2] 韩娅红,何艳芬,孟家光.新型护肤保健纤维——芦荟纤维[J].合成纤维,2011,27(5):26-27.

[3] 赵家祥.日本开发护肤织物的现状[J].纺织科学研究,2002(2):31-34.

[4] 常英,李龙.芦荟在功能毛针织品上的应用[J].毛纺科技,2005(7):49-51.

[5] 田兵,华跃进,马小琼,等.芦荟抗菌作用与蒽醌化合物的关系[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1):1034-1037.

保健纺织品测试第4篇

通过组织全国范围的纺织品断裂强力的测定能力验证活动,可以帮助实验室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该项目的总体检测水平及自身的能力地位,促进实验室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为实验室认可、国际互认检测结果和领导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数据。

关键词:纺织品;断裂强力;能力验证

1 引言

织物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各种不同的物理、机械、化学等作用而逐渐遭到破坏。在一般情况下,受机械力的影响最大。用来衡量织物抗外界机械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织物的拉伸性能。织物在规定条件下,进行拉伸试验过程中被拉伸直至断裂时所受的最大力和相应的试样伸长率称为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1]。织物的拉伸性能主要取决于纤维的性质、纱线的结构、织物的组织以及染整后加工等因素。

织物拉伸性能是纺织品贸易中最常见的有关纺织品性能测试项目之一,是评定织物内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纺织品国内外贸易、监督抽查都将此项目纳入重点关注的检验项目。组织该项目的能力验证,可以帮助参加实验室评估其检测能力,促进检测机构提高检测能力水平。

2013年5月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业产品检测中心纺织实验室组织了编号为JSTLPT-T-2013-3“纺织品断裂强力测定能力”的验证活动,此次能力验证活动按照能力验证规则进行[2-4]。

2 能力验证过程

2.1 样品制备、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

本次能力验证所选用的样品为黑色梭织面料,由技术小组提出技术参数,向专业纺织企业购买整匹面料,幅宽为1.5m。

将面料裁剪成每块尺寸约1 m×1.5 m的实验室样品若干块。每块样品随机编号,并将样品封入双面标记样品编号的自封袋,密封常温保存。

样品制备完成后,进行了均匀性检验和稳定性检验。样品均匀性检验和稳定性检验依据CNAS-GL03:2006《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指南》[5]进行。

随机抽取10个样品,按照GB/T 3923.1—1997《纺织品 织物拉伸性能第1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条样法》进行均匀性检验,每个样品测试两次。使用F值检验法评定样品的均匀性。

随机抽取10个样品,按照GB/T 3923.1—1997《纺织品 织物拉伸性能第1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条样法》进行稳定性检验。稳定性检验分两批进行,一批在实验室进行不同温度条件的存贮,一批邮寄到偏远地区再邮寄回来进行测试。测试数据使用t检验法评定其稳定性。

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样品均匀,性质稳定,能够满足能力验证计划的要求。

2.2 参加实验室

此次能力验证要求参加实验室按照GB/T 3923.1—1997《纺织品 织物拉伸性能第1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条样法》进行测试。一共有62家实验室参加此次能力验证活动。我国国内实验室有60家,日本实验室有2家。参加实验室的范围涉及检验检疫系统8家、质量技术监督系统9家、科研院所2家、商业实验室30家、企业实验室13家。具体地区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实验室地域分布

2.3 统计方法

此次能力验证计划采用稳健(Robust)统计技术确定指定值和能力评定标准差,即采用稳健统计的中位值作为指定值,标准化四分位距(NIQR)作为能力评定标准差。

对此次能力验证计划实验室的检测结果,按下式计算Z值(Z比分数):

式中:x——实验室检测结果;

X——指定值;

σ——能力评定标准差。

此次计划以各参加实验室的Z比分数来评价该实验室的检测能力。Z比分数接近于0表明该数据与总体样本的一致性较好。如Z比分数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2,则该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为满意结果;如Z比分数的绝对值在2~3之间,则该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为可疑结果;如Z比分数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3,则该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为离群结果。

3 能力验证结果

3.1 结果频率分布

本次能力验证计划共回收62个实验室的测试结果,统计每组结果分组数据的频率,根据分组及频率作直方图,拟合该直方图得到频率分布曲线(见图1和图2)。频率分布图表明本次能力验证回收的结果服从单峰分布,故可以用基于正态分布的稳健统计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3.2 结果统计分析

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数据分布情况见表2。

在62家实验室中,有53家实验室的检测结果|Z|≤2,为满意结果,占总数的85.5%;5家实验室的结果|Z|≥3,为不满意结果,占总数的8.1%;4家实验室的结果2

4 能力验证讨论

本次能力验证计划中,各参加实验室均采用GB/T 3923.1—1997《纺织品 织物拉伸性能 第1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条样法》。该方法的主要技术路线是:试样经向、纬向各制备5份,在标准大气压调湿后,在规定的预张力下,将规定尺寸的试样夹持到等速伸长测试仪固定隔距的夹钳上,以一定速度对试样进行拉伸,记录试样拉断时的最大力和伸长率。

根据日常检测经验和文献查阅,对可能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和注意事项进行总结,主要包括测试环境、仪器和操作规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4.1 测试环境

GB/T 3923. 1—1997规定纺织品断裂强力试验应按GB/T 6529—2008 《纺织品 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要求进行预调湿、调湿。GB/T 6529—2008标准规定纺织品在试验前,应将其放在标准大气环境下进行调湿。在调湿前,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预调湿。

调湿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吸湿对纺织品强力的影响。一般来说,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增大,纤维的拉伸强力下降(只有棉和麻纤维吸湿后反而上升),断裂伸长率增大。对于含水较高和回潮率影响较大的试样比如棉纤维,还应进行预调湿,预调湿是为了保证在调湿期间试样是由吸湿状态达到平衡的,为了避免纤维的吸湿滞后性带来的影响[6]。

本次能力验证计划中,所有参加实验室按照标准规定的条件温度(20.0±2.0)oC、相对湿度(65.0±4.0)%调湿处理。有36家实验室对样品进行了预调湿处理,有25家实验室未对样品进行预调湿处理。反馈数据表明,是否进行预调湿对此次结果未产生明显影响。

4.2 仪器

GB/T 3923.1—1997中对仪器的要求主要有:

(1)在等速伸长测试仪仪器满量程的任意点,指示或记录断裂力的误差应不超过±1%。一般而言,仪器传感器的量程在10%~90%内较为稳定。根据文献,纺织品断裂强力测定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为强力仪和试样宽度的不确定度[7]。因此,实验室对结果有怀疑时,应首先核查仪器状态,重点关注传感器示值结果的正确性。

(2)指示或记录夹钳间距的误差应不超过±1 mm,拉伸速度为经向20 mm/min,纬向100 mm/min。精度为±1%。稳定的等速伸长较能保证测试结果的稳定性,速度不均匀将导致强力仪模量转换失真。标准要求的大部分试验都采用了标准规定的拉伸速度,但仍有不少实验室未按标准规定的拉伸速度进行试验。有20家实验室经向和纬向均采用100 mm/min的拉伸速度;有2家实验室经向和纬向均采用 200 mm/min的拉伸速度;有1家实验室采用 20 mm/min的拉伸速度。从反馈的数据来看,检测结果未出现明显偏离,这可能是因为等速伸长测试仪的传感技术较以前有很大进步,拉伸速度对检测结果未产生明显影响。但是参加实验室应仔细阅读标准,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条件进行试验。

4.3 操作规范

GB/T 3923. 1—1997规定:“测试样品的制备应避开折皱、疵点,试样距布边至少150 mm,保证试样均匀分布于样品上。例如对于机织物,两块试样不应包括有相同的经纱或纬纱”。“每块试样的有效宽度应为50 mm(不包括毛边),其长度应能满足隔距长度200 mm,如果试样的断裂伸长率超过75%,应满足隔距长度为l00 mm”。因实际操作中构成织物的纱线是以根为单位的,试样宽度只能以单根纱线直径的整倍数增大或缩小,因此当试样宽度多于或少于不足一根纱线直径时,就导致试样宽度不准。不确定度评估数据表明,试样宽度的准确性对断裂强力的影响非常明显,因此在检测过程中要尽可能保证宽度的准确[8]。一般情况下,毛边的宽度应保证在试验过程中纱线不从毛边中脱出,消除纺织品经纬向的协同效应对断裂强力的影响。对一般的机织物,毛边约为5 mm或15根纱线的宽度较为合适。对较紧密的机织物,较窄的毛边即可。对稀松的机织物,毛边约为10 mm。

按GB/ T 3923.1—1997的要求,仪器夹钳的中心点应处于拉力轴线上,钳口中线应与拉力线垂直,夹持面应在同一平面上。夹钳应能握持试样而不使试样打滑,钳面应平整,不破坏试样。但操作时很难控制到理想的状态,由此导致了按投影分布的测量差异。试验操作者在实际操作中,尽可能将样品夹至理想状态。

GB/T 3923.1—1997规定“试样可在预张力下夹持或松式夹持”。当采用预张力夹持试样时,产生的伸长率不大于2%。本次能力验证的试样单位面积质量

5 结论

此次能力验证计划旨在了解纺织领域断裂强力的测试能力,对于本次能力验证计划有问题和不满意结果时,实验室应核查在纺织品拉伸性能检验项目上是否存在着偏离标准的现象。在日常检测中,实验室应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程序进行试验,当确因必要而存在方法偏离时应通过程序予以确认。

参考文献:

[1]吕海宁,朱洪敏.纺织品条样法拉伸性能测试方法的差异比较[J].上海纺织科技,22006,34(11):41-42.

[2]CNAS—RL02:2007 能力验证规则[S].

[3]CNAS—CL03:2010 能力验证计划提供者认可准则[S].

[4]CNAS—GL02:2006能力验证结果的统计处理和能力评价指南[S].

[5]CNAS—GL03:2006 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指南[S].

[6]黄大兵.织物断裂强力测试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纤检, 2012 ,6(16):63-65.

[7]周静珠,杨安南,杨锦富.纺织品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测定的不确定度评估[J].纺织标准与质量,2003.(3)36-38.

保健纺织品测试第5篇

提升服务的切入点

纺织服装检测机构与纺织品生产企业的交流途径有两个:一是客户送样检测,这对于我们检测机构来说是一个被动的交流途径,来办理送样工作的往往是企业的具体办事人员,而且现在快递业发达,检测机构直接与企业负责人的交往和交流越来越少。可以说,检测机构目前与企业存在着交流上的代沟。二是定期监督抽查和各种专项抽查,这是一个检测机构主动到企业进行检查检测的行为。由于定期监督抽查和专项抽查,往往需要企业提供企业营业执照、公章以及各种经营和经济数据,这就给了检测机构与企业负责人或者品控负责人一个极好的交流机会和平台。

以定期监督抽查为例:一年四个季度,从化纤到脱脂纱布,从床上用品到校服,从袜子到西服,产品类型涵盖全省各个纺织品生产领域。检测机构至少要直接接触上千家的纺织品生产企业。这就给了监督检验机构一个很好的交流切入点。

监督抽查既是联系企业的切入点,同时也是帮助企业转型的一个很好的手段。监督抽查对于很多诚信经营的纺织品生产企业来说,有助于考核自己企业的产品质量,保持自身生产经营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对于一些不规范生产的企业来说,将会导致其被迫转产或者关闭。对于同行业来说,产品竞争希望是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有效的监督抽查有助于净化市场,优胜劣汰,避免不法企业的不正当竞争。对于质量意识淡薄的企业,监督抽查有助于经营管理者认清自身的意识差距和经营差距,在监督检测机构的帮助下规范生产和经营,从粗放型生产转型至规范化生产。以监督抽查作为检测机构服务于企业的切入点,以日常检验业务为检测机构维系企业的主线,将是我们深入服务于企业的主导模式。

提升服务的内容

纺织服装检测机构在规范市场管理的基础上,其服务要深入到企业的转型过程中。当前企业转型,形式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原有企业产品的质量升级,二是原来的外贸型企业转型或部分转型为内销企业,三是在原有产品基础上扩展产品的种类。

对于第一种转型类型,即对原有企业产品的质量升级,主要表现为产品原料、工艺和设备上的升级换代,对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进行提升。纺织服装检测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对各种检测标准的认真解读解释,提供给企业诸如优等品与合格品之间的质量、技术和工艺的差别;提供同一产品品种中优质产品进行质量技术交流等切实有效的建议。

现在有一些企业对于自身产品的质量状况比较重视,会购买一些比较简单的检测设备对产品部分常规项目进行自检,以此来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但是这些企业往往对于检测的原理和方法不是很了解,会购买一些不切合检测要求的检测仪器,造成了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作为监督检验机构,可以从培训入手,对这些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检测方法和原理培训,帮助企业了解项目检测的原理和手段,从而间接帮助企业进行产品质量的提升。

对于第二种企业转型,即外贸型企业转型或部分转型为内销企业的转型形式,主要是危机“倒逼”之下,纺织企业纷纷采取“两条腿”走路,“以外养内”,转战国内市场,选择自主品牌引领的内销策略。而这些企业由于靠外贸起家,长期从事外贸加工和销售,对国内产品的标准不熟悉。进入国内市场时,仍然盲目按照原来的外贸工艺和要求进行生产销售,这种做法的后果是对于外贸来说这些产品是合格产品,专为内销后,产品由于不符合国内检测标准而成为不合格产品。监督检验机构对于这种类型的企业主要应该采取帮扶的做法,做好内销外销产品质量标准的区别讲解服务,帮助这些企业转型为内销企业。

对于第三种转型类型,即在原有产品基础上扩展产品种类的企业,主要表现为在原有的产品基础上,进行产品种类的转变或扩展。甚至还包括原来不是纺织品生产企业,转型或扩大产品线到纺织品生产的企业。这种转型,对于企业来说是对新的市场开拓和生产尝试。作为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要重点对这些企业进行产品质量监控和做好技术咨询服务。

重视服务内容的综合性

纺织产品生产企业的转型基本上都可以归于以上三个类型。监督检验机构在纺企转型过程中应该以纺织产品质量检验为点,逐渐衍生到纺织原材料、成品、标准、人员、设备和理念整个纺织层面进行综合。对于不同转型升级需求的纺企,监督检验机构必须能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服务,服务内容归结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纺织品检测标准的宣贯;2.简单检测设备的方法和人员培训;3.国内外检测标准的差异化解读;4.纺织品生产企业纺织原材料合格供应商的筛选;5.纺织产品质量规划和监督管理。

1.技术化服务。在纺织行业,对于纺织技术的研究以前主要集中在纺织工艺的改进和纺织设备更新上,对纺织产业的链条首端――纤维材料和链条尾端――纺织品能实现的功能性作用的涉猎不多,而国际上越来越多地体现纺织产业水平的恰恰就是纺织材料的创新和纺织品功能性的实现。随着材料学的高速发展,各种新型纺织纤维材料不断涌现,大豆纤维、玉米纤维、珍珠纤维、竹炭纤维等等新型纤维不断出现并应用在各类纺织产品中。除了新型纺织材料的运用,各种以开发新型功能性纺织品为目标的新型成纱技术也是很多具备科研开发能力的企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们重点研究纤维和纺织用功能助剂及功能纺织品染整加工理论和技术,将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仿生技术、微乳化技术等技术领域的新型技术应用在研究开发各类功能性纺织品上,并在形状记忆整理、免烫织物整理等领域进行研究。新型纺织材料的运用和功能性纺织品的出现将大大提高纺织品的附加价值。

当前全球经济状况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作为传统行业的纺织业只靠廉价已经难以具备竞争力,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已经转换经营思路,以高科技含量的纺织品来博取市场,获得利润。在这个运用传统纺织纤维材料的使用到新型纺织纤维材料的使用再到纺织品功能性开发的转型过程中,没有规范的市场监督检验机制将导致消费市场的混乱。监督检验机构在这种大的行业性的转型过程中应该转换思路,在做好传统的常规项目检测的同时,从源头抓起,做好各种具有科技含量的技术型服务,帮助纺织企业顺利平稳转型,维护市场的健康发展,应对这种科技型的企业转型。

提升服务的着力点

监督检验机构提供服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和分析实验室合作:高校科研机构和分析实验室往往是各类尖端仪器设备和精英人才的集中地。作为国家科研项目的密集型产出地,国家每年都投入很大的财力来支持高校购置各种高精尖仪器。浙江省的几家综合型高校都建立了自身的分析测试平台,由于综合型高校的学科交叉配置,使得各类分析测试仪器种类比较全面,其仪器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较为先进。同时,高校集中了各学科的精英人才,对于当前科研的发展趋势具有相当的信息掌握量和技术研究水平,一些高校的科研机构甚至直接参与或主导了新型纺织纤维的研制和新型功能性纺织材料的开发。与高校的科研机构和分析测试平台合作,将拓宽监督检测机构的视野和思路,加速对于新型纺织纤维和新型功能性纺织材料的检测能力的提升。对于新型纺织纤维和新型功能性纺织材料的检测能力的提高,使得一些依靠科技提升进行产业升级转型的纺企有可靠保障依据,有助于规范纺织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全国监督检验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我国由于地域广阔,各地纺织产业的发展较为不均衡,往往是纺织行业发达地区率先进行企业技术提升与产品转型,率先应用新型纺织纤维和新型功能性纺织材料,在获得高于市场平均利润和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后,纺织行业较为落后的地区的纺织企业才进行引进和效仿。而且由于地域性的差异,各地纺企往往开发和研制符合当地地域特点的新型纺材。这就使得各地的监督检验机构对于新型纺材的检测能力产生了差异,不利于整个转型期内纺企的发展。加强全国监督检验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能够使得各检测实验室及时获得新型纺织纤维和新型功能性纺织材料的最新应用进展和检测方法,互通有无,促进全行业纺企的健康转型和发展。

三是作为桥梁,进行企业与学校的产学研合作开发:高校虽然具备高度的研发能力,但是往往只局限于技术的研发,与市场脱节。纺织企业注重市场,但把高校的研发成果直接转化为产品时,经常会出现不被国家检测标准所认可的情况。作为国家监督检测机构,在高校具有研发能力、企业有技术转型需求的情况下,可以发挥自身对国家检测标准熟悉、专业检测能力强的特点,做好桥梁,统筹兼顾,既参与高校的技术研发,又帮助企业把研发成果转化为符合国家各项检测技术要求的产品,贯彻落实国家对产学研的扶持政策,促使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当务之急的准备工作

保健纺织品测试第6篇

As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people have a lot of requirements in fashion and function on garment. More and more features were added on home textiles especially in flame-retardant, waterproof, antistatic, antibacterial, deodorizing and so on. Composite finishing technology of multi-function on polyester fabric has been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

将不同的功能同时体现在一块织物上,这是所有后整理工作者的梦想。然而不同功能之间由于作用机理、所用化学品性能的不同,常常导致复合功能效果的体现不能尽如人意。本文以涤纶织物为基布,对多功能复合整理工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阻燃、抗菌防臭整理工艺

适合对普通涤纶织物抗菌整理加工的抗菌产品很多,然而已阻燃加工过的涤纶织物则很难进行抗菌防臭整理。其原因是一旦使用一般市售抗菌防臭整理剂,原来面料上已具有的阻燃特性将会丧失,极易引起燃烧。

通过分析和实验,挑选出不影响织物阻燃性的抗菌防臭整理剂,采用浸轧整理工艺对阻燃涤纶织物进行抗菌防臭整理,使阻燃涤纶织物既具有优良的抗菌效果,又不会减弱织物原有的阻燃特性。

1.1应用工艺举例

1.2阻燃织物抗菌防臭效果检测

1.2.1阻燃效果检测标准及测试结果

按日本消防法JIS L 1091纺织制品燃烧性能试验方案:A-1法、D法进行检测判定(表 1)。

1.2.2抗菌防臭效果的测试

整理后织物按日本纤维制品的抗菌试验方法JIS L 1902∶2002定量试验(菌液吸收法)进行抗菌性效果及阻燃效果的检测(表 2、图 1)。

2消臭、抗菌整理工艺

对面料采用既可去除生活中产生的异味又可降解甲醛的消臭、抗菌等功能整理,将有助于改善工作、生活环境质量,提高人们健康生活的水平,减少疾病的产生。

日本产某品牌耐久型消臭整理剂,不仅具有强力消臭效果,亦具备优异的抗菌性能。经整理后的织物可拟制异味的产生,并在清洗时使异味气体从织物上被洗除,并使消臭性能重新恢复。

2.1应用工艺举例

织物:已经染色后的涤纶织物;

加工方法:浸轧法;

消臭、抗菌整理剂:3 ~ 5 g/L;

轧余率(一浸一轧):80% ~ 100%;

干燥:100 ℃ × 2.0 min;

定形:(130 ~ 150 ℃)× 1.5 min。

2.2织物消臭效果检测

2.2.1消臭效果检测标准及测试结果

整理后的织物按照日本JTETC(社团法人纤维评价技术协议会)的规定,试样布 10 cm × 20 cm,洗涤方法:JIS L 0217 103,洗涤 10 次后,SEK认证合格基准:减少率 70% 以上。

对生活中常见的硫化氢、甲醛等臭气按检知管法进行未整理织物和已整理织物(分别为初期、洗涤 10 次后在臭气环境中放置 20 min)进行消臭效果比较,结果表明经整理的织物消臭效果十分明显,且随着织物放置时间的延长,其消臭效果更佳(表 3)。

整理后织物按日本纤维制品的抗菌试验方法JIS L 1902∶2002纤维制品定量试验方法,以黄色葡萄球菌为菌种,进行抗菌效果的检测。

洗涤方法:JIS L 0217 103法洗涤 10 次。

效果确定:按JAFET基准,静菌活性值需达 2.2 以上,增殖数为 1.5 以上。

3涤纶织物防水、抗静电整理技术

从防静电和“三防”整理的基本原理可知,防静电整理剂是通过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增加织物的导电性能而消除静电的。而“三防”整理是通过整理剂的作用使纤维临界表面张力降低,低于水、油污的表面张力,达到拒水拒油的性能要求。这两种整理机理是相互矛盾的。为了解决既防静电又能达到“三防”效果,就必须从助剂的化学结构和用量方面进行优化,找到两者最佳的平衡点,方可使织物同时具有良好的抗静电性和防水性。试验中用到的防水、防油整理剂为纳米高分子材料聚合物乳液,抗静电整理剂为进口磷酸酯结构产品。

3.1应用工艺举例

(1)染色工艺处方

分散染料:X%(其中X表示染料的用量,下同);

分散匀染剂:0.5 g/L;

90% 冰醋酸:0.3 g/L;

浴比:1∶10;

温度 × 时间:130 ℃ × 30 min。

(2)皂洗后处理

酸性还原清洗剂:2.0 g/L;

浴比:1∶10;

温度 × 时间:80 ℃ × 20 min;

热洗、水洗、脱水、烘干(100 ℃ × 3 min)。

(3)功能整理

加工方法:浸轧法;

进口抗静电剂:14 g/L;

高分子纳米三防整理剂:13(或12)g/L;

pH值:5.5 ~ 6.5;

轧余率(一浸一轧):70%;

干燥:130 ℃ × 2.0 min;

定形:180 ℃ × 1.0 min。

3.2织物功效检测

抗静电性能测试标准,GB/T 12703.1 ― 2008

防水性能测试标准,根据AATCC 22标准和测试方法,淋水性分为 50 ~ 100 分,100 分表示完全不沾水,不润湿(表 5)。

4涤纶阻燃织物抗静电、柔糯性整理

为了确保涤纶织物具有持久的阻燃效果,往往会采用纤维阻燃面料。但需注意的是,这类面料在使用中产生静电现象较为严重,且纤维阻燃织物与普通品种相比手感生硬、光亮,缺少柔糯悬垂之感。

常规的防静电剂是可燃性化工材料,若将这类防静电剂浸轧在阻燃面料上,会导致织物的阻燃性能下降和燃烧织物表面的续燃加大,甚至会造成织物阻燃特性的丧失。所以阻燃、防静电、柔糯这几种功效通常情况下是不能同时体现于同一块织物上。

试验中使用的柔糯型抗静电整理剂XH 100 R,其疏水性基团为聚酯链段结构,与染色同浴时XH 100 R中聚酯链段进人涤纶分子,获得耐久性。XH 100 R的聚醚链段为亲水性基团,可使涤纶表面亲水化,使涤纶织物表面成为优良导体,而将表面聚集的电荷迅速释放,显著提高面料的抗静电性,增加面料柔糯性,同时XH 100 R对染色耐光牢度无任何影响,具有不影响阻燃性的特点。

4.1应用工艺举例

(1)染色工艺处方

分散染料:X%;

XH 100 R:1.0%;

分散匀染剂:0.5 ~ 1.0 g/L;

90% 冰醋酸:0.3 g/L;

无硅消泡剂:0.5 ~ 1.0 g/L;

浴比:1∶10;

温度 × 时间:120 ℃ × 30 min。

(2)皂洗及后整理

酸性还原清洗剂:2.0 g/L;

浴比:1∶10;

温度 × 时间:70 ℃ × 20 min;

热洗、水洗、脱水、烘干(100 ℃ × 3 min)、定形 (180 ℃ × 1 min)。

4.2织物功效检测(表 6 、表 7)

5纺织品未来发展之路

环保、安全、健康、舒适已成为纺织产品生产的关键词。功能性纺织品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方便和安全。人们对纺织品的要求不仅是时尚,而且要求具有更高的功能性,不仅局限于家纺和服装方面的应用,功能性纺织品的研发和应用将向着多领域、多行业、多学科、产业化和产学研协同的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对功能性高档优质名牌家纺和时装需求的不断增长,功能性纤维材料的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加,功能性面料的整理技术尚有待进一步发展,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高技术、高附加值含量的功能性产品将是我国纺织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功能纺织品的相关标准也正在制定之中,拟将其分为:服用功能类、防护功能类、保健功能类等 3 类。相信,我国在借鉴国外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功能性纺织品的生产、质量控制等测试、评价标准体系,将有助于我国在这一领域占据主动,使我国由纺织大国真正转变为纺织强国。

保健纺织品测试第7篇

通过对纺织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标准进行分类和汇总,对检测前处理技术和仪器分析技术进行分析和点评,对纺织品现有的检测技术现状进行了评估,在这个基础上探讨了纺织微量化学分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纺织品有害物质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纺织品;有害物质;化学分析;微量化

自从1994年德国政府颁布法令禁止使用能够产生20种有害芳香胺的偶氮染料开始,“生态纺织”[1]的概念引入到纺织服装产业,纺织服装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及检测受到业界、消费者以及政府的广泛关注。

2002年欧共体理事会2002/61/EC号指令,对第76/769/EEC号指令修订,禁用可分解出某些芳香胺的偶氮染料。2002―2006年间,欧盟又不断指令对76/769/EEC号修订,将APEO、PFOS等有害物质添加到76/769/EEC号指令的限制物质清单中。2006年12月8日,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共同第1907/2006/EC号法令,正式公布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REACH)》法规,决定建立欧盟化学品管理局,修订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的第1999/45/EC号指令,确认逐步废止第76/769/EEC等欧共体理事会指令,同时将第76/769/EEC号指令的限制物质清单列入REACH法规的附件17,以法规的形式加以限制。

2008年8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CPSIA/HR4040)使之成为正式法律。该法案除对儿童产品含铅要求更加严格外,还对儿童玩具和护理产品中有害物质邻苯二甲酸盐含量做出规定。

为了顺应绿色、生态、环保潮流,我国于2003年颁布GB 18401“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2010年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GB 18401也对纺织产品中甲醛、偶氮染料等有害物质进行了限制。

目前,纺织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已成为纺织品检测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

1 纺织检测技术现状

近年来,纺织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分析检测技术已趋于成熟[3],从原先的甲醛、偶氮染料,到近年来PFOS、邻苯二甲酸酯,从原先的超声萃取,液液分配,到近年来的固相萃取,从原先的紫外光谱、气质联用,到近年来的液质联用等,纺织化学检测技术得到长足进步,灵敏度不断提高,检测限不断降低,检测结果的稳定性越来越好,有些重要的检测标准方法(如禁用偶氮染料)经过多次改版,在满足法律法规、强制标准、买家特殊要求等检测方面发挥了重要。

从2001年以来,我国相继了33个纺织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方法国家(GB)标准和19个检测检疫行业(SN)标准,均为化学分析方法。目前可查到的国外相关纺织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的方法(抗菌及微生物除外)也均为化学方法。

目前常用的纺织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标准见表1。

2 目前纺织化学检测方法标准存在化学试剂用量较大、废液排放较多等弊端

近年来颁布的纺织产品中有害物质检测的GB标准和SN标准,在日常检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标准通常按照严格的化学分析程序,采用严谨的萃取、分离、净化、浓缩等步骤进行检测。

在这些化学检测项目中,样品取样量不尽相同,前处理和仪器分析方法差异较大。主要包括的前处理方法有超声提取、索氏提取、水浴摇振、微波消解等,仪器分析方法包括紫外分光光度计、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设备。

目前现有的纺织品前处理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以及相关方法产生的废液量,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标准方法中有机试剂的用量仍然较大,如禁用偶氮染料标准检测方法,单样样品处理需要80mL以上的叔丁基甲醚或乙醚,另外还需使用二甲苯、甲醇、乙腈等,试剂费用较高,增加了检测成本,而且这些有机试剂难以回收利用,最终都以废液形式排放。

由于废液中存在大量有机溶剂以及有毒有害物质,随意排放将会对环境及人员健康造成极大损害,按照国家有关环保法规的要求,有毒有害废液不能随意排放,需送交具备资质的单位处理。但是,由于废液处理技术难度大,风险高,具备处理能力和资质的单位极少,就拿江苏省省会南京来说,仅有两家企业具备资质,处理容量有限,很多实验室由于废液不能及时处理,不得不长期储存,增加了安全风险;另一方面,废液处理成本高,南京地区处理一吨废液的价格从2010年的6000元增长到12000元,2012年又涨到20000元,这大大增加了化学检测的成本。

因此,研究纺织微量化学检测方法,减少化学试剂用量,既可降低成本,又符合环保要求和低碳理念。

3 纺织微量化学分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传统纺织检测主要包括纤维成分和含量检测、服用性能检测和有毒有害物质化学检测。由于有毒有害物质化学检测起步较晚,很多检测方法借用食品和工业产品化学分析的原理和技术,针对纺织产品和纺织材料的有毒有害物质化学分析技术研究相对较落后,特别是方法评价、方法微量化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作为化学分析样品,纺织材料通常具备比重较小、吸水性好的特点,因此传统分析方法的取样量较大,试剂用量较大。但同时,由于是相对稳定工艺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纺织材料样品通常具有均匀性较好、样品代表性较好的特点,具备方法的微量化的特点。特别是从目前纺织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出率来看,由于近年来纺织工艺的升级改造、原辅材料的更新换代,诸如禁用偶氮染料、甲醛等原先检出率较高的物质现很少检出,含量超标的比例较低,某些含氯苯酚、杀虫剂残留等项目,检出率更低,这些客观事实也对纺织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化学检测的微量化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时为快速筛查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可行性。

现在分析方法正向以下趋势发展: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检出灵敏度进一步提高;样品预处理工作,正向着省时、省力、廉价、减少溶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微型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另外,由于政府、社会、消费者对纺织产品安全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近年来政府实验室、商业检测机构的投入不断加大,许多先进的前处理设备和先进的仪器分析设备已不再神秘,普通实验室拥有先进设备的比例不断增高,先进的前处理设备包括微波萃取、加速溶剂萃取、固相微萃取已经逐步开始推广,先进的仪器分析设备包括UPLC和UPC2在一些实验室已经开始应用,生物分析方法[4,5]其具有成本低、速度快、试剂用量少等等优点在检测领域已日益受到重视。

综合来看,纺织有害物质检测技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分析化学技术的提高,会越来越向省时、省力、减少试剂、微量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俞昊雁. 绿色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0):72.

[2] 郭雅妮, 郁翠华, 姜山, 等. 纺织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10),163-165.

[3] 吴春明. 国内纺织品检测技术发展动态分析与思考[J]. 江苏纺织, 2004, (8) : 8-10.

[4] 郭小群. 生物传感器应用与发展[J]. 广东化工, 2012,(12):9-10.

保健纺织品测试第8篇

近期,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抗病毒纺织品测试标准》(ISO18184:2014),规定了纺织品(包括机织和针织面料、纤维、纱线等)抗病毒性能的测试方法。该标准的标志着国际上功能纺织品检测技术及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发展有了新进展,功能纺织品步入了抗病毒的新时代。

水溶性维纶非织造布将有行业标准

日前,记者从省纤维检验局获悉,以该局为主制定的行业标准《水溶性维纶非织造布》通过专家组审定。

据了解,水溶性维纶非织造布是以水溶性维纶纤维为原料,经浸渍、水刺等特定工艺加工而成的非织造布,其废弃物可通过水降解回收,不造成环境污染。目前,水溶性维纶非织造布被广泛用于服装、家纺、绣花衬布等纺织制品、一次性使用防护服和洁净布等领域,并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行业标准《水溶性维纶非织造布》对水溶性维纶非织造布产品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产品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更好地规范企业生产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促进水溶性维纶非织造布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ISO密集多项纺织品测试监管标准

近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连续《纺织品抗真菌性能测试标准第2部分平板法》及《纺织品-面料抗静电性能测试标准》两项功能纺织品测试标准。该系列标准用于测定特定功能纺织品(包括机织和针织面料、纤维、纱线及成品等)的抗真菌及抗静电性能。自今年8月《抗病毒纺织品测试标准》以来,该组织已连续3项功能性纺织品测试标准。

随着功能性纺织品出口的持续升温,与之相应的测试标准体系也逐步发展,ISO已制定包括阻燃、抗紫外、防辐射、生理舒适性、拒油性、吸水性、防水性等一系列功能评价方法。此次抗菌、抗静电及抗病毒3项测试标准的标志着功能纺织品的国际评价体系取得了进一步的完善。

检验检疫专家指出,对于以来料、来样订单加工为主要经营模式的民营中小企业来说,出口纺织品往往因附加值较低,难以获得丰厚的出口利润,提升功能性产品比例,增强自主研发,对突破出口瓶颈和拓展出口市场大有裨益。为此,提醒相关企业,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国际纺织品行业发展趋势,探寻功能纺织品市场前景,并认真学习功能纺织品相关评价标准,为企业发展把握正确方向;另一方面要加大研发投入,潜心研究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力争进入国际高端产品市场。

《一次成型鞋用针织面料》省地方标准通过审定

10月28日,省服装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福州召开标准审定会,由省纤检局和莆田市华峰工贸有限公司、福建省晋江市华宇织造有限公司、三明市旭达工贸有限公司、福建省长乐市欣美针纺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起草的省地方标准――《一次成型鞋用针织面料》通过专家审定。

一次成型鞋用针织面料是采用针织经编或横机工艺生产,编织循环为一个鞋楦面结构展开的一次成型针织面料。该类产品不仅具有透气性优良、质量轻、色彩鲜艳等特点,而且简化了制鞋生产工艺。其产品日益受到运动鞋生产企业的青睐,被广泛应用于网布运动鞋等运动类鞋产品的生产之中。该标准实施后,对规范我省一次成型鞋用针织面料生产,提升产品质量,促进一次成型鞋用针织面料产业的发展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聚乙烯醇水溶短纤维》国标11月1日正式实施

由四川维尼纶厂负责起草的《聚乙烯醇水溶短维》国家标准(GB/T 30101―2013)经过国家标准委员会的认真审定,于2014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