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首页 优秀范文 服务贸易的类型

服务贸易的类型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01 16:23:21

服务贸易的类型

服务贸易的类型第1篇

关键词:服务业;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12.9 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经济社会已悄然到来,服务业对各国GDP和就业的贡献比例不断攀升[1]。其中,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进出口占全世界的比重从1980年的73%下降到2010年的64%,而发展中国家的占比则相应从24%上升到33%;从国家层面来看,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占比最高,这30年间平均占比高达15%;而中国作为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占比从1982年的0.54%持续上升到4.67%,且占比在2009年超过了日本。在具体贸易额上,中国的服务贸易伴随着世界服务业的发展和中国服务业的逐步开放而快速发展,贸易总额由1982年的45.36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3 408.12亿美元,29年间增长了74倍(UNCTAD,2011)。

产业内贸易作为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特征,不仅可以较好衡量一国某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还可以影响该产业的技术进步率,从而提高该国国民的福利水平[2]。当今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多数侧重于货物贸易,关于服务业的研究近十年来虽有所增加,但不外乎关注于以下三类:第一类集中于服务业整体GL或MIIT指标的测算[3-8]。第二类将GL或MIIT指标测算细化到服务业内部部门[9-13]。第三类是基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4-18]。国内外对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不同模式(水平型与垂直型)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对服务业内部不同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就更为有限了。

虽然国内对服务部门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而本文创新之处在于:首先,进一步研究水平型和垂直型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客观判断其发展特征和所处层次,了解其贸易趋势和国际分工水平;其次,在整体测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拆分变形,以便对服务业细分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模式有所了解,为今后各部门的发展提供建议与方向;第三是基于两种产业内贸易不同模式进行计量分析,研究了人力资本禀赋、国际直接投资、人均GDP、市场开放度和市场规模五大因素对服务业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不同影响程度。

二、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模式现状

关于产业内贸易的指标测算,目前最为流行的是GL指数,主要用于静态指标测算;其次是MIIT指数,即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侧重用于动态测算;而用于区分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指标较为实用的是在MIIT指数基础上由Tham和Mcdowell(1999)提出的HIIT与VIIT指数。HIIT(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可由公式直接算出,而VIIT(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则由边际总产业内贸易指数(A)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HIIT)的差值算出。

A指数衡量了整个产业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水平,包括水平型与垂直型。HIIT指数主要表示所涉及的贸易品在颜色、包装、品牌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服务贸易中表示为服务范围的差异,此贸易模式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VIIT指数则反映该行业所涉及的贸易品在质量、技术以及附加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服务贸易中体现为服务质量的差异,此种类型的贸易模式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资源禀赋差距较大的国家之间。

行业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HIIT)的计算公式为:

由表1可知,中国服务业边际产业内贸易在整体上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绝大多数的年份(1998-1999和2008-2009除外)的A指数都维持在0.9之上,在考察的13年间其平均值高达0.9046,而相应的边际产业间贸易指数IT则较低,这表明中国的服务业总体上是以边际产业内贸易为主要的发展模式。并且,中国的服务业整体是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即更多体现为服务范围上的不同。

为了能进一步测算出中国服务贸易细分部门的HIIT与VIIT指数,笔者将Tham和Mcdowell(1999)总贸易的水平型与垂直型指标进行变形,使其扩展到细分部门。具体计算公式构造如下:

由此可计算出中国服务业中分部门产业内贸易的分类指数,其计算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从测算数据可知,在服务业12个部门中①,仅有运输行业,旅游行业和咨询服务的年均HIIT指数大于VIIT指数,其余部门则相反。其中,咨询服务的HIIT指数年均值最大且高达0.7297;紧随其后的是运输行业及旅游行业,其指数均值分别为0.7075和0.6496;其余部门的指数均小于0.5。在VIIT指数中,专有权利服务的VIIT指数年均值高居首位达到0.8896;其次是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其指数年均值分别为0.7669和0.6704;在余下的部门中,除运输行业、旅游行业和咨询服务外,其VIIT指数均值几乎均大于0.5。因此,从各部门发展情况看来,中国服务业各部门虽均处于较高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水平,但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才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发展模式,这说明中国服务贸易在部门层面更多体现出的是服务质量上的差异。

从分部门各年度具体发展情况看来,运输行业、旅游行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及宣传服务五个部门呈现出明显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特征;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电影及音像服务六个部门呈现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对于其他商业服务,其HIIT与VIIT指数不断交替出现,可知中国该行业仍处于成长期,其产业内贸易的种类在水平型与垂直型上不断徘徊至今仍未稳定。

综上,中国服务业整体上是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要发展模式,体现为服务范围上的差异,中国主要进出口的是类别相同、范围不同的服务;然而,在细分部门层面上,却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要发展模式,体现为服务质量上的不同。其中,运输行业、旅游行业和咨询服务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特征尤为突出,保险服务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则表现出极为明显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

三、产业内贸易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表2和表3已将中国近年来服务业各部门的水平型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结构状况及发展水平清楚地显示出来,鉴于之前的学者对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极少涉及到不同模式影响因素的分析,故本文将进一步对细分部门后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予以探讨。

(一)模型设计与数据处理

对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现有研究始终围绕需求因素、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度、市场开放程度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展开。其中,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相关解释可基于“H-O”贸易理论的框架进行,强调比较优势;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分析则多依赖于“新贸易理论”来解释。基于现有的理论和经验研究,以及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并考虑到数据搜集的可获得性,本文将考虑以下五大因素作为影响中国服务业水平型及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解释变量:(1)人力资本禀赋;(2)国际直接投资;(3)人均GDP;(4)市场开放度;(5)市场规模。因此,本文计量模型构造如下,用以刻画出影响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不同模式的相关因素,即:HIITit=f(EDUt,FDIit,AGDPt,OPt,SIZEit

VIITit=f(EDUt,FDIit,AGDPt,OPt,SIZEit。

HIITit为中国服务业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状况;VIITit为中国服务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状况。各部门的水平型(HIITit)及垂直型(VIITit)产业内贸易指数详见表2和表3。

EDUt为中国的人力资本禀赋,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而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故本文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人数、研究生毕业人数和学成回国留学人员数之和来表示,单位为万人,基础数据来自有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

FDIit为中国服务业各部门的国际直接投资额度。国际直接投资(FDIit)用历年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表示。其中,运输业的FDI用“交通运输、仓储”的实际投资额表示;旅游业用“批发和零售业”与“住宿和餐饮业”的投资额之和表示;通讯服务用“邮政业”的投资额表示;建筑服务用“房地产业”的投资额表示;金融和保险服务均用“金融业”的投资额表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投资额表示;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资额之和表示;咨询和广告、宣传均用“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投资额表示;电影、音像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投资额表示;其他商业服务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投资额之和表示。单位为万美元,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AGDPt为中国人均国内生产产总值。该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按当年价格计算,单位为元。

OPt为中国服务业贸易的开放程度。根据IMF的公式进行计算,即中国每年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单位位百分比,基础数据来源于UNCTAD数据库。

SIZEit为中国服务业各部门的市场规模。由于其随服务业部门的变化而不同,故本文使用服务业各个部门每年的增加值来表示其市场规模,单位为亿元。其部门分类参见FDI中的分类阐述,数据来源于历年的《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下标i表示服务业的细分部门,t表示年份(t=1997,1998,……2009),由此可整理出一个面板数据集。为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异方差及多重共线性带来的偏差,本文数据均做自然对数处理,其中ε为随机误差项,则该经验分析模型将变为:HIITit=α+β1EDUt+β2FDIit+β3AGDPt+β4OPt+β5SIZEit+εit

VIITit=α+β1EDUt+β2FDIit+β3AGDPt+β4OPt+β5SIZEit+εit。

(二)计量过程及结果

本文借助于Eviews6.0软件进行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

首先,进行服务业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估计和检验。在寻找该数据更适合于哪种模型时,本文通过F检验以及Hausman检验对比得出该数据更适合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并使用GLS进行回归,其结果见表4。由个体固定效应GLS回归的方程总体显著性很好,F统计量的P值低于1%;在五个解释变量中,市场规模最为显著,其次是国际直接投资,而其余三个解释变量的显著性较差。

在具体影响因素中,第一,市场规模对服务业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为正,这说明中国服务业在范围上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点,市场规模增加将提高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纵观中国服务业细分部门的增加值,在所观测的年份中几乎每年均呈上升趋势且持续状态良好,这为服务业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贡献不少。第二,国际直接投资会负向作用于服务业水平型产业内贸易,FDI在中国服务业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中产生的是替代作用,且主要是以市场导向型的FDI为主,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争夺市场份额的外资垄断或并购等案例就屡见不鲜。第三,回归结果显示人力资本禀赋、人均GDP和市场开放度的显著性均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三者在中国服务业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或者将服务部门种类做更细划分来研究。

其次,进行服务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估计和检验。由F检验和Hausman检验可知,该模型同样也更适合于使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我们同样使用GLS进行回归,其结果见表4。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个体固定效应GLS模型的总体显著性同样较强,F统计量的P值低于1%;在各解释变量的显著性中,除了国际直接投资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外,其余四个解释变量均显著。细看各解释变量的符号,不难发现,垂直型影响因素的符号与水平型影响因素的符号刚好相反。

由回归结果可知,第一,市场规模对服务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产生负向影响,这体现出中国服务质量上的不足,虽然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划分越来越细,涉及领域越来越宽,却不时暴露出服务质量上的缺陷,例如旅游团的强制性购物规则、银行乱收手续费等情况持续存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服务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第二,人力资本禀赋的符号为正,即教育水平的提高将促进专业人才的增加与从业人员服务质量的提升,形成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获得较高的服务附加值,从而促进服务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第三,人均GDP会抑制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当中国人均GDP增加时,国民享受服务的消费理念将得到提高,消费偏好与需求结构与国际接轨,此时主要将发生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第四,国际直接投资对服务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并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FDI对中国服务业的溢出作用在研究期间还不显著,互补的作用可能存在滞后效应,制造业可以通过技术革新来提高生产效率,而服务业往往通过人员经验的积累来改善,FDI对两者的作用在时效上有一定差距。最后,市场开放度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将起抑制作用,其原因可能为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关税得到削减,贸易壁垒逐渐消除,人们的选择范围更宽,种类更繁,使产业内贸易中的水平型增加幅度更大,并且超过了垂直型的增涨幅度。

综上,在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上,中国服务业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水平与国际直接投资负相关,与市场规模正相关;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资源禀赋正相关,与人均GDP、市场规模和开放度均负相关,且以上影响均显著。

四、结论

早期的研究已发现,在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将是其主要发展模式。正是基于对前人结论的进一步验证,本文首先基于中国服务业1997-2009年的进出口贸易额数据,采用水平型和垂直型指标对其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结构进行了相应测算与分析;随后则基于测算的结果,对影响中国服务业水平型及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

由测算结果可知中国服务业整体呈现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模式,但在部门层面上则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要发展模式,其中运输、旅游和咨询服务明显表现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特征,而保险服务以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则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模式。由计量结果发现人力资本禀赋将促进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发展,国际直接投资将抑制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人均GDP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有负向作用;市场规模一方面推动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发展,另一方面阻碍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市场开放度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呈负相关关系。

注释:

① 文中服务贸易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服务贸易被细分为12个部门: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与宣传,电影与音像,其他商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程大中.中美服务部门的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8 (9):57-66.

[2] 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 Hyun-Hoon Lee., Peter Lloyd. Frontiers of Research in Intra-industry Trade[M].London: Palgave-Macmillan,2002.

[4] Robert.C.Shelburne,Jorge.G.Gonzalez. Empirical Method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Role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n the Service Sector[M].Cheltenham:Edwars Elgar Publishing Ltd,2004.

[5] 曾国平,胡新华,王晋.对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状况的测算与分析[J].统计与分析,2005(11):35-37.

[6] 蔡宏波.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研究: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比较[J].财贸经济,2007(7):95-99.

[7] 崔日明,陈付愉.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8(8):51-55.

[8] 陈付愉.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大学,2009.

[9] Kierzkowski, H. Intra-Industry Trade in Transportation Services, in P. Tharakan and J. Kol(eds),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 Evidence and Extensions, London:Macmillan,1989:92-120.

[10]Tang, L. Intra-Industry Trade in Services: A Cas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elephone Industry[D].Mimeo: Drexel University,1999.

[11]Webster, A., Fletcher, J., Hardwick, P., Morakabati, Y. Tourism and Empirical Applicatio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 Multi-Country Analysis[J].Tourism Economics,2007(4):657-674.

[12]Nuno Carlos L. Intra-Industry Trade in Tourism Services[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Economics,2011(6):55-62.

[13]李伍荣,余慧.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与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初探[J].现代财经,2006(11):54-58.

[14]Donghui Li, Fariborz Moshirian, Ah-Boon Sim. The Determinan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n Insurance Service[J].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2003(2):269-287.

[15]Fariborz Moshirian, Donghui Li, Ah-Boon Sim. Intra-industry trade in Fianacial Servic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5(24):1090-1107.

[16]Moses Muse Sichei, Chris Harmes, Frans Kanfer. Determinants of South Africa-US Intra-industry Trade in Services: A Wild Bootstrap Dynamic Panel Data Analysis[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7(9):521-539.

服务贸易的类型第2篇

由于各国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不同,在服务贸易管理中也各有侧重,形成了不同的管理特色。根据服务贸易管理方式、方法的不同,我们将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管理体制归纳为三种类型,即核心管理型、分工协调型和服务推进型。

1.核心管理型

核心管理型是指服务贸易的管理权限相对集中于某一政府部门的类型。美国是核心管理型的典型代表。由于服务贸易种类的繁多,各国和地区的服务贸易管理机构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管理机构和部门。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美国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相对集中,形成了以美国商务部为核心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因此,我们称之为核心管理型。

美国商务部承担着服务贸易战略的制定、日常管理、统计以及服务出口促进和贸易救济的具体工作。美国商务部的国际贸易管理局设有服务业司,负责美国服务业的管理工作。其对服务业的主要管理职能是:与私人企业和其他政府部分共同为美国企业提供出口帮助和更有利的海外市场准入条件,参与和推进双边和多边服务贸易谈判(包括与WTO、NAFTA、APEC的谈判和双边协议),促进谈判协议的落实;为美国服务业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信息及其他服务;进行美国服务贸易市场环境与竞争力的统计分析,并为国会及相关部门提供信息。其下设服务业办公室、金融办公室和旅游业办公室分别负责各服务贸易领域的出口促进、谈判与执行、政策指定与咨询以及项目设立与管理等。同时,美国商务部还负责制定推动服务出口发展战略;为服务企业对外出口提供全方位服务。此外,为更好地实施服务贸易管理,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小企业发展局、国家电信与信息委员会、专利与商标办公室以及国际贸易管理局下属的贸易促进与商业服务管理司、进口管理司及市场准入与执行司也分别参与服务贸易的出口促进、贸易谈判、标准制定和贸易救济与援助等管理和服务工作。服务贸易的统计分析则主要由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完成。

可见,美国商务部在服务贸易政策的制定、实施,服务贸易谈判、服务贸易促进以及服务贸易统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美国管理服务贸易的核心管理机构。

2.分工协调型

分工协调型的管理体制以日本为代表。日本政府的贸易管理机构分工明确。具体可分为立法机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机构、统计机构及服务贸易咨询及促进机构四大部分。主要涉及国会、内阁、外务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财务省、日本银行、日本进出口银行、日本贸易振兴会等政府机构和组织。

日本国会是服务贸易法律、法规的立法机构。通常制定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议由服务贸易的促进和咨询机构,或者由主管的政府机构根据服务贸易发展的状况提出。上报内阁府得到认可之后,由主管的政府机构的相关政策制定部门组织产、官、学共同研究商讨制定,然后上报内阁府。经过内阁府审查通过后,报国会批准、立法。

日本“内阁会议”是制定政策,协调各省厅之间关系的最高官僚机构。内阁会议的议长一般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其成员主要包括财务省、外务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等重点省大臣、日本银行及进出口银行总裁等。在日本内阁会议中,与服务贸易相关的会议有“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和“知识产权战略会议”。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措施也必须经由该会议审议通过。

日本外务省经济局负责对外签署与服务贸易相关的多边条约和协定,处理国际贸易纠纷。同时,作为日本政府的对外联络窗口,外务省也向相关的省厅提出制定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建议。经济产业省是日本服务贸易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服务产业和服务贸易政策的制定及实施也主要由经济产业省负责。国土交通省综合政策局是日本交通运输和旅游服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部门。日本银行是日本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由于服务贸易管理部门相对分散,因此协调部门的作用就很重要。日本内阁府的“内阁会议”制度,很好地解决了日本各省厅之间的协调问题。同时,日本政府在制定和颁布一项贸易政策或者法律的过程中,通常会广泛地吸收社会各界和各方面人士的意见,以实现科学决策的目的,突出体现在官产学一体的政策决策过程。上至内阁会议,下至经济产业省的专业小委员会,都是官产学结合的最好典范。因此,分工协调成为日本服务贸易管理的重要特色。3.服务促进型

服务促进型是指以服务贸易促进为主、服务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除美国、日本以外的其他本文考察的四个国家和地区可以归为这种模式。加拿大政府对服务贸易不进行直接的管理,而主要是通过贸易促进来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外交与国际贸易部是加拿大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部门。其核心服务包括:一对一的出口帮助;提供市场与产业信息;提出出口融资建议;推荐贸易交易会、举办研讨会。如果企业希望实地考察目标市场,办事处可以推荐符合要求的国际贸易展会;举办学习研讨会,帮助出口商了解海外商业环境及机会等等。

在欧洲设有欧洲服务论坛ESF,这是一个由欧洲服务部门的代表组成的论坛机构,旨在有效地提高欧洲服务业的利润,以及推进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所倡导的世界服务业市场自由开放的进程。ESF支持并鼓励服务市场的自由化,帮助消除欧洲服务部门的贸易与投资壁垒,特别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方面。作为一个欧盟服务业的促进机构,欧洲服务论坛由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75个成员组成,其中包括20个服务业部门,36家世界知名的专业服务公司以及39个欧洲服务业联合会。

服务贸易的类型第3篇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性服务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性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性服务贸易也制约着消费性服务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带动消费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性服务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性服务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性服务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

(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战略规划的制定是战略选择之后的又一次创造性活动,战略规划较之战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导实践,是战略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实践和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战略规划的制定对我们的实践及其领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我们制定规划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赋予了新的要求。

服务贸易的类型第4篇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

(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战略规划的制定是战略选择之后的又一次创造性活动,战略规划较之战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导实践,是战略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实践和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战略规划的制定对我们的实践及其领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我们制定规划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赋予了新的要求。

服务贸易的类型第5篇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战略规划的制定是战略选择之后的又一次创造性活动,战略规划较之战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导实践,是战略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实践和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战略规划的制定对我们的实践及其领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我们制定规划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赋予了新的要求。

服务贸易的类型第6篇

关键词:贸易依存度结构出口进口

尽管有关我国贸易依存度高低的争论不绝于耳,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没有明显证据显示什么样的贸易依存度是“理想”的。因此,不能仅从量上考察贸易依存度,而应进一步分析贸易依存度的结构。

我国贸易依存度结构的特点

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2000年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1990年我国贸易依存度为38%,2000年上升到44%,2003年达到61%,2007年则接近70%。不断上升的贸易依存度反映了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符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贸易结构看,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存在如下特点:

(一)对重要产品的进口依存度较高

入世后,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原材料、中间产品、能源及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长较快,尤其是对战略性资源的进口依存度不断上升。我国进口依存度高的产品主要集中于两大类:

一是重要原材料和能源。根据赵瑾2005年对我国各种战略性资源进口依存度的测算,2003年,原油、铁矿石、氧化铝的进口依存度分别是35%、36%、47%;镍、天然橡胶的依存度则高达55%以上。2007年我国铁矿砂及其精矿的进口额达到337.88亿美元,与2003年相比增长596%;原油进口额达到797.73亿美元,增长303%;其他用于原材料的初级产品,如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油等进口额增长均超过1倍以上。二是高新技术产品。如我国一般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为52.87%,中档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存度超过60%,大型和高精度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几乎是100%。再如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的进口额,从2003年的114.11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24亿美元,增幅达96%。

能源、矿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战略物资进口依存度过高,易使一国的经济命脉受制于人。一旦居于行业垄断地位的出口商对资源进行控制或出口国政府出于战略考虑对产品出口设置障碍,则会给我国带来潜在的风险。同时,由于这些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一旦大量进口,就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这将恶化我国的贸易条件,降低我国的经济福利。

(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依存度较高

尽管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有了改善,但从总体上说,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主要出口产品。定义某类产品出口依存度为该类产品的出口额与GDP的比重。按传统SITC分类,将0、6、8类产品归为劳动密集型产品,1、2、3、4类产品归为资源密集型产品,5、7类产品归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得到这三类产品的出口依存度分别是17%、1%、20%。需要说明的是,从表面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依存度要稍高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实际上这些产品不都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技术高附加价值产品。美国普查局将高技术产品分为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光电技术、信息与通讯、电子电机、柔性制造、高新材料、航空技术、武器、核技术10类。显然,据此标准,第5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在目前技术水平条件下,更多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根据我国商务部最新标准,即将高新技术分为计算机、通讯技术、电子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材料技术、其他技术10类,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183.7亿美元,出口依存度应为10%,比传统方法计算的18%明显要低。这就是说,我国事实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依存度比上述计算的数据要低得多,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依存度比上述计算的数据要高得多。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依存度高,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主要来自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是资本和技术要素。这种竞争力格局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恶化了贸易条件,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也使我国贸易发展面临着其他更多发展中国家的低层次竞争局面。(三)服务贸易依存度低于货物贸易依存度且出口依存度高度集中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出口额和进口额已分别由1982年的18.7亿美元和24.8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44亿美元和838亿美元。但与货物贸易比,我国服务贸易依存度很低。定义服务贸易依存度为一国服务贸易额与该国服务业产出的比重。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依存度仅为20%。同时,由于服务贸易包含的范围极广,需要进一步细分。2005年服务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比重及服务贸易出口依存度,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依存度较高的集中在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三类,其他九类出口依存度都很低。这说明我国服务业出口以传统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为主,知识与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如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宣传、金融服务、专利使用和特许费等出口比重极低。同时,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口及逆差主要集中在运输、保险服务、专利使用和特许费等项目上,2006年此三项逆差占服务贸易总逆差的323%。

一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决定于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目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猛,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日益成为决定一国贸易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低下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分工地位。

(四)加工贸易依存度较高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工贸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分别定义加工贸易依存度和一般贸易依存度为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及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得到2001-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的贸易依存度,详见表2。

由表2可见,目前我国较高的贸易依存度很大程度上是由加工贸易形成的。加工贸易成为我国的主要贸易方式,这符合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目标。但对我国来说,即便出口产品已从传统的纺织品转为机械、电子等制成品,企业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核心技术,大多数企业承接的加工贸易仍属劳动密集型产品,从加工贸易中获利的主要也还是劳动力报酬。

从现实看,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格局已发生了所谓的“贸易顺差国际转移”现象,即贸易顺差大、依存度高,在贸易过程中却没有获得相应的贸易利益,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下。据计算,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5%-20%之间,拉动GDP增长在1.5%-2%之间。不仅如此,高贸易依存度还为他国利用,成为西方国家向我国施加贸易压力的筹码。

(五)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市场依存度较高

目前,与我国有经济贸易往来的国家有220多个,但我国进出口市场集中于少数国家。定义某市场依存度为一国对其某一贸易伙伴国的贸易额与该国GDP的比重。从出口来说,2007年我国对欧洲、美国、日本、东盟、韩国的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60%,对以上国家(地区)的市场依存度分别为7.6%、7.2%、3.2%、2.9%、1.7%。再从进口来说,2007年我国从日本、欧盟、东盟、韩国、美国的进口占总进口的73.6%,对以上国家(地区)的进口市场依存度分别为5.3%、3.9%、3.1%、2.9%、2.7%。可见,我国进出口商品的流向有高度的集中性。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高度依赖直接导致出口企业间恶性竞争,相互杀价,不仅限制了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而且极易在主要贸易伙伴国内部形成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环境。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服务贸易的类型第7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新加坡;双边贸易结构;局限性;见解

一、学术界关于中-新贸易的研究动态

新加坡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是东盟自由贸易区10国中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国-新加坡(以下简称中-新)自1990年建交以来,中-新经贸合作机制健全,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为学术界所广泛关注,学者们发表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文献.

王勤(2002,2004)通过对中-新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分析,指出中国加入WTO以及积极参与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后,新加坡积极调整对中国经贸战略,实施“搭乘中国经济顺风车”的“中国策略”.

汪波(2003)从定性角度开展了新加坡加强对中国经济合作的动因分析,他认为根源在于中-新两国经济较强的互补性,中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美日欧经济的衰退。徐康宁、韩剑(2005),李慈军(2006)对中-新贸易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且保持着产业内垂直贸易的特征.

王玉主(2005)对中-新贸易结构进行分析,指出中-新进出口贸易向少数产品集中是中-新贸易最显著的特点。李慈军(2006)对中-新商品贸易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新加坡在双边贸易中略占优势。吴凤娇(2006)、宋小川(2007)等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特化系数等指标对中-新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中-新在比较优势上存在明显差异,进而分析了中-新贸易互补关系及其产生动因。韦倩青(2007)在分析中国与新加坡双边产业内贸易现状基础上认为,中-新之间产业内贸易指数高的商品是中间产品。周彦希(2008)通过对新加坡与中国RCA的计算,分析中国商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在于较低端的劳动产品.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协定》)颁布后,赖明勇、谢锐就《协定》颁布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进行了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还没有学者就金融危机对中-新双边贸易的影响进行过探讨,也没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中-新双边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过剖析和探讨.

2009年是《协定》实施的第一年,2010年是中-新建交20周年。本文从金融危机对中-新双边贸易的冲击着手,利用相关统计数据,从实证角度对中-新双边贸易的发展概况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剖析双边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并在这基础上就如何在《协定》框架内优化中-新双边贸易结构,推进后金融危机时代两国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浅见.

二、金融危机对中-新双边贸易的影响

中-新建交以来,双边贸易总额增长迅速.

2008年,中-新双边贸易额达到524.36亿美元,比1990年的28.15亿美元增长了17.63倍。其中,中国自新加坡进口总额达到138.4亿美元,比1990年的8.41亿美元增长了22.94倍;中国向新出口总额达323.00亿美元,比1990年的19.75亿美元,增长了15.35倍。据新加坡统计,近年来中国一直是新加坡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截止2009年7月为新加坡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在新加坡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为9.9%,仅次于其邻国马来西亚。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新加坡是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是中国在东盟内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中-新双边贸易发展基本数据(表1)表明,两国贸易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

2007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中-新贸易表现出三波起伏,分别出现在2007、2008、2009年的第一季度,而第三波跌幅最大(图1)。2007年1~2月,中-新进出口贸易额由2006年12月份40.74亿美元下降至35.90亿美元和31.53亿美元,下降幅度均超过12%;第二波下降自2007年底四季度开始至2008年第一季度,2008年2月出现当年单月最大跌幅(19%);第三波下降自2008年8月份(54.14亿美元)之后开始,2009年1~2月份跌至谷底,双边贸易总额两月累计只有64.6亿美元,同比下降34.1,其中1月份为31.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42.6%。尔后逐步上行,7月单月进出口贸易额已恢复至46.03亿美元,截至2009年9月,已达到48.2亿美元.

受美国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前9个月,中-新贸易各项指标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双边进出口总额为366.80亿美元,同比下降24.1%,其中,中国对新出口183亿美元,同比下降26.2%,从新进口183.8亿美元,同比下降21.8%。这些数据远高于中国的平均水平:2009年前9个月,中国进出口总额为15578.2亿美元,同比下降20.9%;其中出口下降21.3%;进口下降20.4%。不仅如此,两国双边贸易复苏的速度也远低于我国的平均速度:截至2009年9月当月,中-新双边贸易额比去年同期下降18.6%,而全国的进出口只下降了10.1%.

图1 2006~2009年中-新双边贸易月度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亚洲司统计数据整理.

中国外贸依存度比较高(2007年为67%,2008年为60%),新加坡经济属外贸驱动型,经济高度依赖美国、日本、欧洲和周边国家市场,外贸总额是GDP的4倍。因此,中-新两国经济贸易发展难免会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冲击。但是,近几年来,为何在两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形势下,中-新双边贸易发展竟会受到外部环境如此大的冲击,这是中-新两国政府及学者们都没有想到的。为了寻求原因,我们利用相关统计数据,进一步剖析双边贸易结构特征.

三、中-新双边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为较全面研究双边贸易结构特征,本文主要采用贸易强度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贸易特化系数以及双边贸易比较优势指数等对近来中-新贸易结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1.贸易商品结构单一,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低

本文采用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二次修订本(SITC,Rev.2)的分类结构及编码。为便于经济分析和国际比较,本文按照STIC的一位数分类将中-新产品分为10大类。SITC0-4为初级产品,SITC5-9为工业制成品;其中,SITC5和SITC7大多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制成品,SITC6和SITC8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SITC9为未分类商品(含非常规商品).

随着两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以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新双边商品贸易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图2可以看出,2008年中-新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第7类、第3类、第8类、第6类和第5类商品上,五类商品的贸易额占货物贸易总额的98.1%。其中,SITC7是中-新双边贸易第一大类商品,2008年贸易额为298.21亿美元,占货物贸易总额比重达到56.9%.

图2 中-新双边贸易结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据UNSDComtradeDatabase整理.

从中国对新加坡出口结构看,1990年以来双边贸易主要集中在SITC6-8,SITC7就占到出口比重的64.5%(2008年);其中,机电产品、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运输设备和化工产品是近年来中国对新出口的主要商品,占中国对新加坡出口总额的七成以上(图3)。从中国自新加坡进口来看,双边贸易主要集中于SITC3、5、7三类商品,占中国自新进口总额的84.7%(2008年);其中,机电产品、矿产品、运输设备、贱金属及制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等是中国自新加坡进口的的主要产品(图4).

图3 中国对新加坡的出口变化趋势若把货物贸易商品分为四大类,即初级产品、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以及未分类商品(含非常规商品)。中-新双边贸易结构在双边贸易发展中经历了较大变化:第一,从中国对新出口来看: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出口迅猛增加,从1990年的3.24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20.3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由16.4%上升到68.2%);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55.7%下降为6.7%。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与未分类商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变动幅度甚微;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动趋势,在2006年之后出现下降.

第二,从中国自新的进口来看,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总额比重从1990年的27.0%上升至2008年的63.4%,但其进口额从2006年开始出现徘徊下滑态势。初级产品在进口结构中的比重则由66.1%下降为22.8%,但我国自新进口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2006年以来呈上升态势.

第三,从中-新双边服务贸易方面来看(表2),双边服务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重很低,2006年只有68.62亿新元,是其408亿美元贸易总量的十分之一强。总体上,中国在双边服务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新加坡保持较大顺差,服务贸易失衡。新方在运输服务、贸易相关服务、版税服务、建筑服务、通讯及其他服务等方面出口顺差较大;仅在商业管理服务上对中贸易存在逆差。从服务贸易内部结构看,新加坡在知识产权、国际金融和贸易相关行业具有突出竞争力。据表2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示,新加坡在版税服务贸易上竞争力最强,接下来依次是金融服务、建筑服务、贸易相关服务等,在商业管理服务上具有比较劣势。近年来,新加坡服务贸易层次不断提高,中国与新加坡各具优势,处于服务贸易的不同梯度层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综上分析得出一个结论:中-新双边贸易存在结构性失衡,中国在货物贸易上对新加坡持有顺差,在服务贸易上持有逆差;新加坡在货物贸易上对中国持有逆差,在服务贸易上持有顺差.

2.双边贸易关联度呈现下降趋势

根据中-新双边贸易数据和世界贸易数据,本文采用双边贸易强度指数(TII)和贸易结合度指数(TCD)对中-新双边贸易关联度进行分析.

Frankel和Rose(1998)提出的双边贸易强度概念,反映双边贸易关系的紧密度与贸易一体化程度。其计算公式为:TII=(Xij+Mij)/(Xit+Xjt+Mit+Mjt)×100%,其中,TII表示i国和j国的双边贸易强度,Xij表示i国对j国出口,Mij表示i国从j国进口,Xit、Mit、Xjt、Mjt分别表示i国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j国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TII∈[0,100],TII值越大,双边贸易强度越高. 据TII计算出新世纪以来9年的中-新双边贸易强度指数(表3)表明,一方面,中-新贸易强度很低。新世纪来9年的平均贸易强度指数仅为1.59,低于两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0%,这说明中-新贸易发展潜力巨大;另一方面,近年来逐年下降,中-新贸易强度指数呈倒U型,2006年之前不断上升,在2006年达到最高的1.8之后出现下降趋势.

贸易结合度是一个综合性指标,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贸易结合度指数首先由A.J.Brown(1947)提出,后经小岛清(1958),PeterDrysdale(1967,1991)、山泽逸平(1971)等人研究得到完善,并明确了其统计学和经济学意义。其公式为:TCD=(Xij/Xi)/(Mj/Xw)。其中,Xij为i国对j国的出口;Xi为i国的出口总额;Mj为j国的进口总额;Xw为世界进口总额。若TCD>1,双边贸易关系密切;若TCD

据TCD计算出的2000~2008年中-新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表3)表明,2000年以来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均大于1,中-新双边贸易关系密切;但自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双边贸易结合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通过上述分析,近年来中-新双边贸易强度和结合度两项指标均出现下降趋势.

3.产业内贸易过于集中

产业内贸易也称重叠贸易或双向贸易,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产业内贸易层次反映了一国贸易成熟程度。本文采用Grubel和Loyd于1975年提出的G-L指数计算中-新双边货物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IITi),其公式为:IITi=[1-|Xi-Mi|/(Xi+Mi)]×100%.

其中,Xi和Mi分别代表一国i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IITi表示产业内贸易指数,一般地,IITi>80%,表明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高.

根据IITi计算出的2006~2008年中-新双边货物贸易的IITi结果(见表4)表明,近年来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在SITC1、SITC3、SITC5、SITC9几大类产品上产业内贸易指数多数年份大于80%,双边产业内贸易程度很高,且双向垂直产业内贸易成为中-新产业内贸易的显著特征,产业内贸易贡献大于产业间贸易。SITC0、SITC7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2006年以来也接近80%,产业内贸易程度逐步提高。从上述商品贸易结构的分析也可看出,中-新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特别是机电产品、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运输设备等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很高.

4.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和初级产品在双边贸易中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指数(Sij)的计算公式为:Sij=Xij/Mij;其中,Sij表示双边贸易比较优势指数,Xij代表中国对新加坡出口额,Mij表示中国从新加坡进口额。本文界定:Sij>1定义为相对比较优势产品;Sij=1定义为均势产品;Sij

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得到的2006-2008年中-新双边贸易Sij的结果(见表4)来看,中国在中-新双边贸易的10类产品中整体上处于比较优势地位.

2006年以来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双边贸易中更具比较优势。具体来说,中国在SITC0、SITC1、SITC2、SITC4、SITC6、SITC7、SITC8比较优势明显,特别是SITC4、SITC6在最近三年比较优势显著。而SITC3、SITC5、SITC9等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以及未分类商品上中国则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

5.双边贸易互补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本文借助贸易特化系数(TSC)对中-新双边贸易的互补性特征加以衡量。贸易特化系数(TSC)反映的是一国某产品净出口额与该产品进出口总额之比。其计算公式为:TSCi=(Xi-Mi)/(Xi+Mi).

其中,TSCi表示中-新之间i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Xi表示中国对新加坡出口i产品的金额;Mi表示中国从新加坡进口i产品的金额。一般的标准认为,当-0.250.8时,表明中国在i产品方面竞争力强,当TSCi

从图2、图3、图4和表4不难发现:一方面,中-新贸易互补性突出。两国比较优势差异明显,新加坡比较优势主要集中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而中国则主要集中于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相互交错,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特征;中国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方面的比较优势不断增强,新加坡在初级产品方面比较优势也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两国互补性发挥不充分。虽然,中-新在SITC0、SITC1、SITC7、SITC9具有较强的产业内互补性,而在SITC2、SITC3、SITC5、SITC8等产品贸易中则呈现出产业间和产业内互补交错的关系。但是在现实中,中国具有一定竞争力的SITC4、SITC6等产品以及新加坡具有明显优势的SITC5、SITC7及服务业产品,在双边贸易中的优势都发挥不充分.

四、推进中-新贸易发展的粗浅见解

上述分析表明,一方面,中-新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中-新建交以来,随着两国经济规模扩大、市场环境改善、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提高等,双边贸易发展迅速,并将继续推进中-新双边贸易发展。与此同时,中-新双边贸易强度和关联性不断增强、产业梯度和比较优势异质性、双边贸易互补性强以及中、新分别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上存在比较优势等,为中-新双边贸易内蓄了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中-新双边贸易发展存在一定局限性,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是中-新双边贸易结构性失衡,即商品贸易项目和服务贸易项目的失衡。中国在商品贸易上处于顺差,新加坡在服务贸易上具有顺差。二是中-新双边贸易强度呈下降趋势。新世纪以来中-新贸易强度指数总体上呈倒U型,2006年以来呈下降趋势,双边贸易总体水平恢复尚待时日。三是双边贸易结构同质化。中-新双边贸易结构总体上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四是双边贸易层次较低。2006年以来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双边贸易中具有的比较优势有所提高.

目前,虽然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在持续,但是从2009年第三季度世界主要国家及中-新两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全球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促进中-新双边贸易发展水平的恢复和后金融危机时代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浅见:第一,积极落实《协定》承诺条款,快速推进中-新双边自由贸易发展。两国政府要明确经贸合作的意义和重点,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在加快各自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基础上,双方加强相互直接投资合作,实现产业定位互补,促进两国国际产业链分工合作的良性运转。同时,两国政府要大力推动两国企业与民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加快培养各自的跨国公司,并以跨国公司为依托,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与贸易,占据国际产业链分工的高端,开拓产业内贸易新领域,特别是大力发展水平产业内贸易,优化双方贸易结构.

第三,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培养战略贸易型产业,扩大中-新双边贸易规模,实现规模经济和资源在国家间优化配置。《协定》的实施,双边关税逐步降低甚至为零关税,中-新两国应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改善贸易结构,扩大双边贸易规模。中国在庞大市场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资源、人力、政策等优势,并不断利用后发优势,发展机电、电子信息等高端先进的战略贸易型产业,提高贸易竞争优势。新加坡在其现有产业层次基础上强化自身优势产业,发展和拓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智慧产业”的产业链.

第四,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促进中-新产业升级与互补。目前,新加坡零售与批发贸易、饭店旅游、交通与电讯、金融服务、商业服务等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新加坡在国际产业层次中的地位与外溢效应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均有良好示范作用。因此,两国要全方位、多层次加强物流、金融、旅游等行业的合作等,加快发展双边的服务贸易,不仅有利于扩大双边贸易,而且有利于推动两国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协定》的签署和实施是中-新双边经贸发展历程的新的里程碑,它将对中国-东盟及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积极影响。从中-新双边贸易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应对变幻莫测的外部经济形势,促进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双方应要充分发挥双方的比较优势,在这基础上培养有特色的战略贸易型产业,开拓产业内贸易新领域,与此同时要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慈军.中国和新加坡商品贸易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6):37-42.

[2]赖明勇,谢锐.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的背景、内容及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09,(8):4-9.

服务贸易的类型第8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西部内陆,FDI,OFDI

1.西部内陆地区服务贸易相关概念和关系的界定

关于内陆和沿海的界定。内陆是与沿海相对的区域概念,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沿海地区是指有海岸线(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的地区,按行政区划分为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陆则是地处内陆腹地,远离海岸线和边境线的地区。

2.西部内陆地区服务贸易进出口对FDI、OFDI影响的实证研究。本部分将借助于相应的计量分析实证检验西部内陆地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五省为代表)服务贸易对于FDI、OFDI的经济效应。采用2005-2010年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五省的面板数据,分别检验西部内陆地区服务贸易对货物进出口总额的联动效应、对各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各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2.1服务贸易联动FDI增长效应

2.1.1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在对西部内陆地区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分析时,选取三个变量:各省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各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各省服务贸易出口总( FX)、各省服务贸易进口额(FM)。利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五省在2005-2010 年期间的三个变量的数据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分析。其中各省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来自《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告》,各省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来自于各省商务厅网站、各省统计年鉴及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各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2.1.2模型设定。根据上文讨论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构建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其中,FDIit,是i省 在t 时期的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FXit ,为i省在t时期服务贸易出口额;FMit ,表示i省在t时期服务贸易进额。单位:均为万美元。

2.1.3实证结果

Hausman检验Prob>chi2 = 0.2396接受“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估计量没有实质性差异”的零假设,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方法进行估计,根据随机效应分析结果,分析如下:

第一,服务贸易出口对各省吸引FDI的自然对数值影响不显著,且为负值。服务贸易进口对各省吸引FDI的自然对数值为正,且显著,表明各省服务贸易进口对各省吸引FDI具有促进作用。这是由于西部内陆地区各省对服务业的发展重视不足, 造成现代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外资大量进入所引起的对现代服务的巨大需求只能通过进口来弥补。因此, 必须从战略角度探讨如何通过利用外资有效地发展服务贸易, 提升服务贸易地国际竞争力。

第二,服务贸易进口自然对数的参数显著的正面影响,因此服务贸易的加速发展有助于西部内力地区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2.2服务贸易联动OFDI增长效应

2.2.1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在对西部内陆地区服务贸易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进行检验时选取三个变量:各省对外服务贸易出口总( fx)、各省服务贸易进口额(fm) 和各省对外直接投资(ofdi)。其中各省对外直接投资由于只能获取各省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因此采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ofdi)代替,数据来自《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报》。

2.2.2模型设定

根据上文讨论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构建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其中,OFDIit,是i省 在t 时期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FXit,为i省在t时期服务贸易出口额;FMit ,表示i省在t时期服务贸易进额。单位:均为万美元。

2.2.3实证结果

Hausman检验Prob>chi2 =0.34126接受“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估计量没有实质性差异”的零假设,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方法进行估计,根据随机效应分析结果表,分析如下:

第一,西部内陆地区四川、重庆、陕西、云南、贵州五省对服务贸易的出口对其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对具有促进作用,但不是特别显著,说明各省服务贸易的出口没能较好地产生先期的市场开拓效应。可能是由于西部内陆地区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较弱的原因。服务贸易进口对各省OFDI的自然对数值为正,且显著。

第二,从回归总体可知服务贸易对OFDI具有促进作用,服务贸易发展有助于扩大对外开放。

3.西部内陆地区发展服务贸易的对策及建议

西部内陆地区发展服务贸易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对外开放经济载体;第二,实施服务贸易多元化,增强对外开放经济动力;第三,完善服务贸易制度建设,优化对外开放发展环境;第四,打造新型服务外包平台,创新对外开放发展模式;第五,注重人力资本积累,强化外向经济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