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分析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
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己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途径,并且其重要性日益增加,但纵观其进程及所取得的成果,可以发现中国自由贸易区的现有布局是“零散”的,缺乏相应的长远规划,己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国际经济局势,迫切需要做出改变。一方面我们看到国家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决心及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对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规划及推进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多边贸易体制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伴随着WTO成员的增加以及新一轮多边自由贸易谈判难度的加大,与会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部分谈判领域的分歧日益扩大,多边自由贸易体制最终进入艰难的调整期,并一度处于停滞状态。与此同时,以自由贸易协定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却蓬勃发展起来。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建问题,我们首先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进行简要分析。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当前,“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词频繁出现于国内外学者的研文献中,但目前国内外对其尚无统一定义,并且在多数情况下其含义不完全一致。基于此,文在谈论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问题之前,首先从理论上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探讨,界定本文中“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词的具体内涵。
我国学界广泛使用的“一体化”,有“整合”、“统一”之意,该词运用于经济范畴则构成“经济一体化”。自“一体化”一词被引入经济学范畴以来,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一体化”做了不同的解释。荷兰经济学家简·丁伯根认为:“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相互协作与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则认为:“一体化是达到一种联盟状态的过程……不仅要消除各成员体经济单位之间的歧视,而且要形成和实施协调的和共同的政策,其范围应足以保证实现主要的经济与福利目标。”赵儒煌等认为:“所谓经济一体化,是指各国经济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国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推动下,由经济往来走向经济合作直至经济融合的过程。”徐宝华等认为:“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通过预定的方式和手段,有步骤、分阶段地消除它们之间所存在的经济政策的差别待遇,最终建立一个更大的经济区域或空间的活动。”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依据经济体间贸易壁垒取消的程度、商品和服务自由化程度以及彼此在产业、金融、政治等方面的联系程度,可以将区域经济一体化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如下几种形式:
第一,优惠贸易安排。优惠贸易安排是指在成员体之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或部分商品规定特别的关税优惠,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最松散的一种组织形式。
第二,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是指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组成的贸易区域。在自贸区内,各成员之间通过逐渐减免直至废除关税与进口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体的商品可以完全自由流动,但同时又保留了成员国各自独立的对区外经济体的关税结构和其他贸易保护措施,以防止某些非成员体通过贸易壁垒较低的成员体进入这一区域以逃避某些壁垒较高成员体的贸易限制的经济活动。
第三,关税同盟。关税同盟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通过签订协定的形式取消区域内关税或其他贸易壁垒,并对非成员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而缔结的贸易同盟。相关国家结盟的目的在于使成员国的商品在统一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保护下的市场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排除非同盟国商品的竞争。相较于自贸区,关税同盟将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它不仅消除了区域内部的贸易壁垒,而且每个成员都需要调整各自的关税和配额制度,建立起统一的对外贸易壁垒。
第四,共同市场。共同市场指成员方之间不仅完全废除关税与进口数量限制,还建立起对非成员方的统一关税,以及允许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成员间自由流动。与关税同盟相比,共同市场又将经济一体化向前推进了一步。第五,经济同盟。经济同盟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成员间在实行关税、贸易和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协调彼此间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使一体化程度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并拥有一个制定和执行上述政策的超国家的共同机构。
第六,完全经济一体化。完全经济一体化指成员方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上完全统一,各成员方完全取消在商品、资金、劳动力流动及服务贸易等方面的各种障碍,并进而在政治、经济上结成更紧密的联盟,建立起统一的对外政治、外交和防务政策及经济政策,设立统一的金融管理与调节机构,发行统一的货币。
另外,根据经济一体化空间范围的不同,可以把经济一体化划分为地区性经济一体化、洲域内经济一体化和跨洲际经济一体化;根据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动力机制,可以把经济一体化划分为市场导向一体化和制度导向一体化等等。
二、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奉行的“出口导向”政策有力促进了我国经贸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国民经济总体影响力的快速提升,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单纯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并不符合我国均衡协调发展经济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相继参加了APEC、东盟论坛、上海合作组织等一些松散的国际组织,并逐渐认识到开展区域合作的好处。但总体来看,这一时期中国对外经贸政策的重点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区域经济合作的认知还停留在“开放的地区主义”阶段,因此对制度化区域贸易安排的投入很少。
反观世界其他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北美、拉美乃至非洲等地区均在第二次区域主义浪潮的冲击下大力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区域贸易协定的数量在全球迅猛增加。与其他地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此时亚洲尤其是东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严重落后于全球,主要表现在区域大国中、日、韩长期游离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之外;东盟虽积极倡导,但由于东盟各成员间政治经济体制及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巨大差异,致使东亚经济一体化进展缓慢。
20世纪末以来,随着全球多边谈判灵活性的减弱乃至陷入停滞状态和各国战略性的纷纷出现,再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东亚各国开始意识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己成为全球贸易发展的趋势,组建贸易集团成为摆在东亚各国面前的紧迫任务,由此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2005年前,东亚各国由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忽视转向对区域内领导权的争夺,表现为东盟分别与中国、日本、韩国以及日本和韩国之间先后启动自由贸易谈判,东亚经济一体化呈现出“轮轴一辐条”发展态势。2005年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采取了非常积极的态度,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自由贸易区合作伙伴,并且一体化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下,中国先后经历了“游离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之外、在东亚区域内开展合作并争取地区领导权以及突破东亚局限、面向世界加深经济一体化建设”这样几个阶段,当前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己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近年来,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引导下,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十以后,在新的北部丝绸之路规划之下,我国与俄罗斯、蒙古国的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在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内蒙古自治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首先实现呼包鄂地区发展,紧接着在国家振兴东北经济的规划下,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塑造“东西互动、内外结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强了国内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地域差异
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之间的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各有不同优劣势,充分了解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发展前景有利于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区域要素的优化配置。
1.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存在差异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资源禀赋最好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分为蒙东、蒙中和蒙西地区。蒙东地区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蒙中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蒙西地区包括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近几年,各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有了明显的差异,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是蒙中地区(呼包鄂),相比之下蒙东地区相对慢一些。由于各地区间自然资源禀赋不同,每个地区都形成了优势特色产业。比如,蒙中地区的包头市以钢铁产业为主,鄂尔多斯是以煤炭和羊绒产业为特色产业,为本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蒙东地区中呼伦贝尔地区形成了乳制品产业群,通辽、赤峰地区牛羊肉产品加工产业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内蒙古自治区大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呼包鄂地区,有27家,而蒙东地区总共有16家。内蒙古自治区每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特色是优势产业的兴起和龙头企业的领头羊作用。
2.各区域间科研环境和基础不同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人才资源和科研设施等科研条件至关重要,是地区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和提高生产力的核心资源。经济的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只有拥有高素质的科技队伍,才能快速提升本地区经济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人才资源方面的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蒙中地区的呼和浩特和包头市。而蒙东地区和蒙西地区科研机构和高校等科研条件及环境相对弱一些,在地方政府与高校科研工作的合作与融合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展。
3.各地区投资经济不同
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基础和自然资源不同,近几年在吸引投资方面也有了明显的差异。近年来,蒙中地区的呼包鄂依托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经济发展形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区的52.3%,而蒙东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32.9%,其他盟市固定资产投资占十二盟市的14.8%。因此,从吸引投资的角度来看,蒙中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吸收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为改善硬件设备,增强本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效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合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宏观调控能力、协调机制和扶持机制,合理协调各区域经济发展,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达到各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政府继续鼓励和支持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蒙中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在发挥领头羊作用的同时,也有必要在重点投资和金融支持方面进一步政策倾斜以及提高扶持力度,加强蒙西地区和蒙东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科研投资力度,扶持和帮助解决科研人才不足的局面,通过宏观政策调控使各个地区之间能够合理有效的协调发展。同时需要国家层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北部丝绸之路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集中投入资金、引进高端技术、培植每个地区的区域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内蒙古各区域的资源优势、口岸优势、人文优势以及后发优势。
2.统筹协调区域合作,优化各区域产业结构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通过制订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统筹协调三大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之间的产业布局,本着“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良性互动”的原则,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区域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调整和优化各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低成本少投入促进产业优势的发挥,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以优势产业的“重心布局、合理融合、优势互补”加快发展势头良好的蒙东地区区域经济,要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推动牛羊肉产品品牌建设及发挥旅游行业等特色产业在本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同时在原有的传统产业基础上,大幅增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促进资源主导型产业进一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3.形成节约资源,集约有效的区域发展格局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趋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131-02
加强地区内部整合,形成紧密合作、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对于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三角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缺陷,正视这类问题,找到解决它们的切入点,有利于扬长避短,达到更好发展的目标。
一、长三角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地方本位主义和不合理的政绩考核制度。经济体制转轨以来,对地方干部的政绩考核,经历了由“政治挂帅”转为“经济增长”的过程,经济指标的高下成了政府、官员优劣评价的直接依据,由此导致不少地方政府只顾辖区利益,对经济运行加以不适当的行政干预。其主要表现大致如下:一是设置区域贸易壁垒,阻滞其他区域的同类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或提高其进入成本,并限制本地企业的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外移,造成区域市场的行政分割。二是地方政府在发生跨区域经济纠纷时往往偏袒本地的企业。三是为招商引资而恶性竞争,突出表现为对土地进行甩卖式“杀价竞争”,“以土地换GDP、以优惠换外资”,不少地区在用足国家允许的政策之外,还不断创新各种优惠政策,大打“政策倾销”战。
2.基础设施重复低效建设。机场、港口、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但是,在长三角都市圈内,不少城市往往只着眼于本行政区域,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相当严重。区域内高等级基础设施尚未形成网络,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港口之间竞争激烈;航空运输市场空间布置不平衡,缺乏高质量的国际空港和机场群;各级物流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不明确,大多自成体系,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方封锁。例如,嘉湖高速公路全长102公里,宽阔的6车道横贯湖州、嘉兴两市,是浙北地区连接上海的主要高速通道,然而,由于交通发展布局等方面的客观原因,申嘉湖高速在沪浙交界的上海市枫泾镇停止延伸,“断头”处距离上海高速公路网仅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
3.城市产业结构趋同。许多地方政府在规划产业发展时不顾自身客观条件,争相发展高科技产业。产业同构是长三角一直走不出的误区,无论是过去的16城市中12个城市上电信、11个城市造汽车、8个城市搞石化,还是现在各个城市都在发展的高新技术园区、创意产业园、物流园区、中央商务区,在食品饮料、纺织、印刷、塑料、办公机械设备等产业方面,“长三角”江、浙、沪三地的同构率竟高达80%以上。据测算,上海与江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0.82,上海与浙江的相似系数为0.76,而江苏与浙江的相似系数则高达0.97。
4.区域公共问题凸显。多年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造成了长三角区域内生态环境被破坏,土地资源紧张,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问题凸显。长三角拼土地、拼资金、拼环境的投资拉动型外延增长模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高能耗、高污染的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偏高,造成资源供应紧张,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到投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主要水体、土壤污染严重、酸雨发生频繁 、“三废”排放激增和食品安全危机等,致使长三角成为中国酸雨多发区和水环境严重污染区域。
5.持续发展能力问题。长三角地少人多,资源贫乏,尤其是事关工业发展的能源、原材料大都依赖国内外市场供应。因此,这里不仅人口密集(包括外来务工人员),而且工业项目星罗棋布(从遍布乡村的乡镇企业到今天日益增多的外资项目)。在高投入、高速度、高消耗、低附加值的粗放增长方式作用下,长三角地区工业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保压力已经十分严重,能否持续发展将迎来日益尖锐的挑战。长三角许多以高度专业化和价格竞争为利器的产业集群已进入低谷或调整期,有的产业集群甚至难以为继。
二、长三角经济问题的解决之策
解决长三角的种种问题,关键在于创新机制,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步推进区域市场、产业与制度的一体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至今,地方政府仍然拥有大量的经济资源,并且掌握着强大的行政力量与管制手段,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也是政府授让资源于市场、还权于企业的过程,其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市场则是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动力,制度是一体化的保障。创新一体化机制,必须要从政府、市场与制度三方面着手。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京津冀区域;现状;对策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合作不断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必然发展趋势。从我国区域的发展来看,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是近年来拉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京津冀地区的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区域整体经济实力不强,经济发展落后。形成了罕见的“环京津贫困带”。为此,本文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2关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京津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河北省环绕京津,是京津地区的腹地。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报告称,2015年京津冀三地GDP69312.9亿元,占全国的10.2%。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是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基地,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门户之一。
2.1京津冀区域主要城市经济联系增强
自“十一五”以来,河北省与京津两市在经济社会的部分领域联系逐渐增强。一是京津重要的物流腹地。河北人口密度相比京津低很多,具有突出的腹地空间和土地成本优势;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合作的加深,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保障体系逐渐成型。二是重要物资的供应地。河北省工农业区位优势突出,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于全国前列,在京津地区有较高市场占有率。三是旅游开发合作加深。京津冀通过加强旅游市场合作开发,推动旅游规划衔接,联合开展景区联票、项目招商和宣传促销等活动,旅游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
2.2产业转移初步形成
北京是我国首都,天津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它们产业发展特点有:一是拥有的人才资源、资金、技术资源等来满足构建产业结构的需求;二是拥有较高的产业结构层次,并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三是北京、天津以项目为载体,主动合作加强。河北面向京津地区大力招商,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并成功吸引了一批京字头、国字号的战略合作伙伴。
2.3交通网络逐步完善
在交通方面,京津冀地区现阶段已经达成了比较良好的合作,在该地区内,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三小时交通圈”,和国省干线相连的高速公路数量多达35条,在港口吞吐能力上,该地区的港口吞吐量达到7.5亿吨,占全国港口吞吐量中的16%。
3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经过多年的发展,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仍然处于自然发展阶段,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京津冀的发展相对落后。根据以上对京津冀区域发展的现状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区域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
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广东一省的GDP占全国的11.72%;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的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以仅占全国2.1%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和1/4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其经济总量相当于中国GDP的20%。相比之下,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存在很大的差距。
京津冀内部经济发展落差较大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北京、天津综合实力最强,而河北的经济实力较为薄弱。2015年,北京和天津的人均GDP分别达到了17139.43美元、17505.73美元,河北省只达到了6481.14美元,唐山达到了12607.62美元,而张家口和保定的人均GDP却只有4952美元、4192.42美元。
资源要素分布不平衡,北京与天津是河北省中心区域独立出来的两个直辖市。直辖市能够给投资者和创业者提供更好的平台,带来更多的利润,从而使周围的人才资源都聚集到京津,使得本应在京津冀均匀分布的资源要素转变为向京津地区聚集的不对称发展态势。
3.3区域产业格局和分工不合理
京津冀地区一些区位条件接近、产业基础相似的地区,产业同构现象仍然存在,突出表现为:一是首都新城与环京县市之间产业同构。二是河北各市之间产业同构。
国有经济占比较高,产业跨区域整合困难。京津冀区域作为老工业基地,受传统计划体制的惯性影响较大,2010年,河北省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总值的35.7%,天津市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6%。与长三角相比,京津冀区域中的国有经济占比过高,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大,对资源的控制力强。
城市之间缺乏协调分工。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均各自为战,相互之间争资源、项目、投资等过度竞争严重,许多重复建设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导致产业结构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和结构趋同继续加重,造成整个京津冀区域的资源无效有效配置。
3.4促进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
行政体制障碍突出。京津冀区域带有相对明显的政治属性。长期以来“京津冀”内部地区由于行政地位的对立,导致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局面难以形成,行政区经济封闭的旧有格局依旧有较强的影响力,体制性障碍、行政功能已成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主要难题。
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多年来,河北张家口、承德等地区为京津提供丰富的水源,但上下游之间现有的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从而加剧了上下游之间的矛盾。虽然过去北京、天津给予了河北省很多的援助补偿,但这些援助补偿都不是以水资源补偿的名义,而是以其他项目来体现的,这些补偿多属于临时性的,不能弥补冀北地区的损失。同时这些援助并不固定,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
3.5资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以PM2.5为代表的大气污染加剧。京津冀区域各地区的污染物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彼此扩散、叠加。京津冀区域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明显,相邻城市间污染传输影响极为突出。以北京为代表的大中城市PM2.5都出现爆表现象。北京周边的石家庄、保定、邢台等多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均为差。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京津冀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京津冀地区始终受到缺水的严重困扰和水荒的威胁。水是京津冀地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海河流域水污染问题非常严重。目前,海河流域是全国污染程度最高的流域,污水排放量远超于水体纳污能力。该流域有超过2/3的污水无法得到处理。
4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议
4.1建设区域经济共同体,加快城市群建设
一个城市群或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在经济互利的前提下,生产要素遵循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汇聚组合,形成规模产业或产业集群,以此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如对外招商引资要尽可能统一优惠政策;高速公路收费由分段收取改为统一收取,实行“一卡通”制度等等;重点推进6大一体化,即城市群区域性产业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性市场建设、城乡统筹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体化。只有首先建设好京津冀城市群,以此为核心才能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
4.2促进产业合理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为提升京津冀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向适宜的地区集中,要在现有产业布局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形成若干具有鲜明发展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并探索多种集群发展模式。鼓励发展具有上下游关系的企业布局,在较小的地理范围建立企业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降低交易成本,在合理分工、促进规模扩张的过程中提高企业群体的竞争效率和应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应根据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规划和国家划分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按照集中布局,集群发展的原则,确定这一区域内的重点发展轴线和产业发展区域,确定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城市发展与城市体系建设的整体框架。
4.3推进政府合作,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要加快建立京津冀的政府合作机制,为各方一起商讨、确定、研究问题,寻求共同利益所在及其实现途径,为引导、推动三地企业和行业组织开展区域合作提供制度保障。政府应改进经济调控方式和手段,将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集中于市场机制培育和障碍破除,为降低生产要素流动成本创造条件。在继续深化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等四大区域协调机制的同时,京津冀应重点推进三大机制建设,即金融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社会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4.4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区域资源需求和环境压力大,应根据区域内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约束条件,合理规划资源、能源的利用途径。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减量原则是第一位的,应该从源头进行控制,着眼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最大限度的减少废物的产生。遵循“一高两低”的目标,即产品高消费、自然资源低消费、废弃物低排污。协调好高消费和低污染的矛盾,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总结
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应对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日益突出等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增长新动力和新的增长极、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意义十分重大。这一发展过程中存在了很多的问题和困难,京津冀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最为突出、最为复杂,关注度最高,解决难度最大。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必须要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开放的区域共同体,建立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新体制,并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区域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124-125,317-322.
[2]孙久文,丁鸿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7:52-58.
[3]娄文龙.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测量和比较[J].统计与决策,2014,02:90-92
[4]魏洪鹏.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与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14,20:21-23.
[5]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肖金成,李忠.京津冀区域发展与合作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49:3-29+43.
关键词:海洋经济;现状特征;区域差异;美国
中图分类号:F5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美国是世界上海洋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经济大国之一[1]。1974年,在为美国商务部确定海洋对国民生产总值(GNP)的贡献中,负责国民收入和产品账户管理的经济分析局,提出了“海洋GDP”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在生产过程中利用海洋资源”和“某些源于海洋的特性生产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活动”。利用1972年的经济和人口普查数据对海洋总产值进行了估算,发表了《涉海活动的总产值》的研究报告。其建立了海洋和经济的关系,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0年,美国启动了国家海洋经济计划NOEP(National Ocean Economics Program)。根据该计划,海洋经济是指来自海洋(或五大湖)及其资源为某种经济直接或间接地提品和(或)服务[2-3]。
网络文献搜索显示,对美国的海洋经济进行研究的代表主要有:Kildow和Colgan S[4]评估了加利福尼亚州海洋经济的6个海洋产业在1990年~2000年间的经济影响;Mark S.Henry[5]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南卡罗莱纳州8个沿海县的经济活动增长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对经济和人口的趋海性进行了研究;NOEP研究了佛罗里达的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经济构成[6];由于缺少对美国全国海洋经济的学术研究内容,从而使本文在研究美国海洋经济时缺少佐证材料。为此,本文把滞后发表的有关内容作为了解美国海洋经济的概况,其中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在2009年的《美国国家海洋和海岸带经济报告2009》[7],报道了2004年美国的海洋经济总产值和海洋产业构成以及有关海洋产业的情况,2014年的《美国国家海洋和海岸带经济报告2014》[8]中,报道了2010年美国的海洋经济总产值和海洋产业构成及有关海洋产业情况;2015年,由Booz Allen Hamilton完成NOAA有关美国海洋与五大湖经济的报告[9],主要是涉及2012年美国海洋经济的总体状况。这些美国海洋经济的报告,提出的时间比报告期均滞后3-5年,通过它们可以了解美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一般概况。
国内学者对美国海洋经济的研究主要是在上述美国海洋经济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如宋炳林研究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经验[10];董伟分析了美国海洋经济相关理论与方法[11];韩立民分析了金融危机后美国海洋经济概况及发展趋势[12];赵锐在美国海洋经济研究中,主要分析了海洋经济概况及发展过程[13]。
本文通过美国2014年由官方的最新海洋经济数据库中的有关海洋GDP(2005-2012)与海洋产业增加值等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在分析时应用变差系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等方法,定量分析了美国海洋经济的现状特征与区域海洋经济的差异特征。并根据经济区划的原理,将美国8个海洋地区,划分为三大海洋经济区并对美国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特征进行了重点分析。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取自2014年由美国官方的最新海洋经济数据库(NOEP)数据库中的ENOW(Economics National Ocean Watch)数据(2005~20l2)[14],该数据库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启动的全国海洋经济计划(NOEP)提供,从2000年起,NOAA的沿海服务中心又依托“数字海岸”项目成立了“国家海洋经济监测”系统(ENOW),逐步建立起了官方的全国海洋经济统计体系。近年来,美国海洋经济统计体系不断完善,该数据库主要包括6个依托于海洋和五大湖的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资源业、海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矿业、船舶和舟艇建造及修理业、海洋旅游和休闲业。
1.2 研究方法
随着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研究区域差异的统计方法也越来越多,目前常用于测度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统计方法主要有洛伦兹曲线和集中化指数(基尼系数)[15]、变差系数[16]、锡尔系数[17]等,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2)洛伦兹曲线和集中化指数(基尼系数)用于刻画空间差异状况,并可进行空间差异的对比,是研究离散区域分布的方法之一。根据各地海洋产业的分布绘制反映各海洋产业偏离对角线远近的洛伦兹曲线图,并计算其集中化指数:
式中,I为集中化指数,A为实际数据的累计百分比总和,M为集中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总和,R为均匀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总和。集中化指数取值范围为0-1(集中化指数I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I1,产业集聚,I0,产业分布趋于均匀)。
(3)a尔(Theil)系数。锡尔系数的意义在于把整体差异划分为组内和组间差异的特性,以此来比较不同分类地区对区域总差异的贡献和影响。计算公式为:
式中n为区域(部门)个数,yi为i地区(部门)经济总值占全区(各部门总计)的份额,pi为i地区(部门)占全区(各部门总计)的份额。锡尔系数越大,就表示海洋经济的地区差异越大,反之,锡尔系数越小,就表示海洋经济地区差异趋向于均衡。
2 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特征
2.1 海洋经济持续增长
美国海洋经济增加值在近40年中持续增长。1972年为306亿美元,1987年即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达到1090亿美元;2012年增长到3068.98亿美元。海洋经济年均增长率为3.85%,历年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在1.8%~2.0%之间变动(表1)。
2.2 海洋产业构成
(1)海洋产业部门构成
海洋产业部门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6个海洋产业部门中,2012年排在前三位的产业依次是旅游与休闲、运输、矿产(主要为油气业)。2004年旅游业比重从50%下降为2012年的30%,下降了20个百分点。而矿产(主要是油气业)在2012年占40.1%,比2004年的14.2%,增长了约26个百分点(表2)。
(2)海洋三次产业部门构成
2012年,美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构成为2.1∶47.2∶50.7。到2014年,第三产业大幅增加,比重达到70.3%,短短两年间就提高了约20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均出现明显下降,美国海洋产业出现第三产业化趋势(表3)。
2.3 海洋经济差异特征
根据公式(1)、(2)、(3)计算美国海洋经济的区域差异可得表4。美国海洋经济增加值的变差系数年际之间的变化,由2005年的0.8431,逐渐下降到2008年的0.8164,到2012年又上升到0.9109,其原因主要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12]。从美国海洋产业分布的集聚状况来看,海洋产业集中化指数多数在0.40~0.60,但海洋矿业集中化指数达0.9以上,高度集聚;海洋旅游集中化指数仅0.3左右。从绘制的海洋产业洛伦兹曲线图中可以看出各海洋产业集聚的程度(图1)。从锡尔系数来看,美国洋经济的地区总差异在0.4~0.5之间,沿海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3 美国区域海洋经济特征
3.1 经济区划分的依据
美国现代地理学家爱得华・塔弗(Edward J. Taaffe)所强调的空间组织(spatial organization),已经为观察社会不同层次的地理区划分问题提供了有用观点。地理区划(或类型区划)是以内在的一致性作为划分基础[18]。地理区划是地理学对区域分异规律理论认识的反映,在考虑海洋经济类型(区)划分时,要考虑地理区划中“类型区划与区域区划的区别”。地理区划分为类型区划和区域区划,类型区划和区域区划的结果都体现为地理空间单元系统,通过地理空间信息单元理论则可以将类型单元和区划单元联系起来。关于区域区划每一单位在地域上是相邻的,具有空间不可重复性。类型区划的每一单位允许相互隔离,空间上可以重复。海洋区域同陆域同样为空间单元,同样可划分出区域海洋经济类型。为此在划分美国海洋经济类型区时,需要考虑上述思想[19]。
3.2 海洋经济区的划分
根据杜德斌主编的《世界经济地理》著作中,将美国全国划分为西部经济区、东部经济区和南部经济区三大经济区[20]。根据海洋经济区的分区理论,把美国沿海8个海洋经济地区归并到三大经济区中,形成美国东、南、西三大海洋经济区(图2)。在西部海洋经济区中,包括西部沿海地区、东北太平洋、太平洋3个地区;东部海洋经济区中,包括五大湖、东北太平洋、大西洋中部3个地区;南部海洋经济区中,包括大西洋东南地区、墨西哥湾2个地区。美国的海洋经济区在一定程度上有行政区海洋经济区的性质。
3.3 美国各海洋经济区之间差异分析
美国三大海洋经济区区际之间海洋经济产值和海洋产业存在一定差异,南部海洋经济区的海洋经济总值达1500亿美元,占全国海洋经济总值49.2%。而西部和东部经济区的海洋经济总值各占25%左右。南部海洋经济区的产值为北部和西部2个经济区之和(表5)。
在美国海洋经济区中,有7个州的海洋经济增加值共计超过2300亿美元,占全国海洋经济增加值的75.0%。其中南部海洋经济区中的德克萨斯、佛罗里达、路易斯安那3州,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国海洋经济增加值的比重高达45.8%,西部海洋经济区内的加利福尼亚州、华盛顿州和阿拉斯加州3个州的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国海洋经济增加值的比重为22.2%,东部海洋经济区内纽约州的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国海洋经济增加值的比重为7.0%。
4 Y论与讨论
美国是世界经济大国,尽管按海洋GDP计算,美国从2011年起已成为低于中国的海洋经济体,海洋经济增加值占美GDP不到2%,但其海洋GDP仍居世界前位。尤其美国西部广阔太平洋的专属经济区,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近40年中,美国海洋经济持续增长,2012年达到3068.9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85%。其中,旅游与休闲、运输、矿产三大产业部门占主要部分。2014年,美国海洋经济第三产业化,服务业占比达到70.3%。
根据海洋经济区的分区,将美国沿海经济区划分为东、南、西三大海洋经济区,其中南部海洋经济区占全国海洋GDP比重最大,达49.2%。东部经济区对经济区内部差距的贡献率则次于西部经济区,东部经济区包括五大湖地区、东北地区和大西洋中部地区。
我国已成为世界头号海洋经济体,但海洋产业的实力与美国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美国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提示我们,应当充分重视海洋服务业,包括海洋旅游、海洋运输等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耀光,刘|,王圣云,等. 中国和美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结构特征对比一一基于海洋GDP中国超过美国的实证分析[J]. 地理科学,2016,36(11):1615-1621.
[2] NathanAssociates. Gross Product Originating from 0cean-Related tivities.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R]. Washington D C,1974.
[3] Charles S. Colgan. Measurement of the Ocean and Coastal Economy: Theory and Methods[R]. U.S.: National Ocean Economics Program, 2003.http://.
[4] Kildow J T, Colgan C S. The California Ocean Economy 1990-2000[R]. Agency for Natural Resources, Sacramento,C A.,2004.
[5] Henry Mark S, Barkley David L.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oastal to the South Carolina Economy: Agriculture[R]. Clemson University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aboratory, Clemson,SC.2002.
[6] NOEP.Florida’s oceans and coasts: An economic and cluster analysis[EB/OL]. Florida oceans Alliance. http//Ocean ,2013.
[7] Judith T Kildow, Charles S Colgan, Jason Scorse. State of the U. S. Ocean and Coastal Economies 2009[R]. U.S. National Ocean Economics Program,2010.
[8] Judith T Kildow, Charles S Colgan, Jason Scorse. State of the U. S. Ocean and Coastal Economies 2014[R]. U.S. National Ocean Economics Program,2014.
[9] Booz Allen Hamilton. NOAA Report on the Ocean and Creat Lakes Economy of the United States[R]. ENOW Final Economic Report.2012. http:///Market/ocean/aboutDataPop.aspx
[10] 宋炳林. 美海洋经济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港口经济,2012(1):50-52.
[11] 董伟. 美国海洋经济相关理论和方法[J]. 海洋信息,2005(4):11-13.
[12] 韩立民,李大海. 美国海洋经济概况及发展趋势一分析金融危机对美国海洋经济的影响[J]. 经济研究参考,2013(51):59-64
[13] 趟锐. 美国海洋经济研究[J]. 海洋经济, 2014(2):53-62
[14] NOAA.ENOW_Sectors_Multi_Region_States_2005_2012_.csv / XLS[EB/OL]. http:///Market/ocean/aboutDataPop.aspx
[15] 梁进社,孔健. 基尼系数和变差系数对区域不平衡性度量的差异[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3):409-413.
[16] 陈红霞,李国平. 中国生产业集聚的空间特征及经济影[J]. 经济地理,2016,36(8):113-119.
[17] 张红霞,王学真. 山东省地区经济差距的地带与产业来源分解[J]. 地理科学,2014,34(8):955-962.
[18] Susan Hanson. Ten Geographic Ideas that Changed the World[M]. 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1997.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005-02
一、区域经济及其重要意义
(一)区域经济的内涵
1.区域经济的严格界定。在一个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内,如何有效地利用此区域内人力、物力、财力及相关资源达到最优化发展。
2.区域经济的必要要素。第一,适度的地理区域;第二,区域内资源禀赋条件;第三,区域内社会及人文条件;第四,区域内经济活动方式;第五,区域内市场发育程度及状况。
(二)实行区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第一,中国所处地形复杂地域辽阔的地理空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三级阶梯状地型且海拔落差较大和千差万别的条件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第二,中国处于发展中且不平衡的社会发展程度必须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应当承受中国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历史重任。第三,中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阶段对发展区域经济提出更紧迫的要求。两个大局战略思想正在被落实,区域经济协调好发展好,更能克服当前的经济危机,社会更和谐,国家更长治久安。
二、什么是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方面是经济协调。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区域内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以致经济功效达到最优化。由于人类认识有限性及经济规律性,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既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比较优势,又不破坏其他区域的发展机会,既能维持当前的发展,又能保证未来发展的可持续。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区域间经济差距不能过大。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差距是客观存在和不可避免的。区域间差距过大,落后地区不仅会掠夺式开采本地资源,还可能诱发各种社会问题。经济协调发展不等同于区域经济平衡、同步发展,不意味着消除区域经济差距。同步发展会使资源配置不优化以致丧失竞争力因而要使差距合理。
3.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协调好区域间社会成员生活水平。适度的区域间差距能促进人口的流动,优化配置人力资源。若不协调好区域间社会生活水平,差距太大就会发生人口大规模迁徙,造成交通、教育等社会问题,发达地区也将面临过度城市化、资源紧张、公共管理系统运转不灵等系列社会问题。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关系。不良发展所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愈加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增长和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在发展时注意环境保护,节约使用资源。中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的严峻事实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5.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区域间协调好产业结构。目前全球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在加快,幅度在扩大。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趋势和速度明显加快。各区域不能单纯从GDP的增长出发来选择产业,否则产业重心失衡,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所以应当走集约型增长型道路,大搞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各区域内产业结构且不断优化,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动力。
三、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
(一)区域间发展差距过大
1.地区间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户籍制改革使国内人口流动呈加快趋势。从每年大量农民工人流动量、流动向、流动原因和国家的每年统计报告及相关数据就可以得出区域间有收入差距是相当大的。
2.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参照发达国家,经济总量聚集的地方也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经济总量与人口大体协调。而中国经济总量大的地区没能吸纳相当数量的人口,中西部地区由于缺少资金、人才,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经济总量比重比较低,而人口比重却大大高于其经济所占的比重。
3.人均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资源差距较大。区域发展的差距同样折射出人均公共服务的差距。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公共服务资源分配差距较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流动人口享受的公共服务低于户籍人口,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区。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重重
1.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的矛盾。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行政区与经济区划分不一致导致经济有机体被行政辖区分割,不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再加地方政府使本地利益最大化的地方保护主义,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构成了极大的阻碍。
2.缺乏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机构。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主要包括市场、合作、互助和扶持机制。区域之间一致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能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但由于行政区规划、地方保护主义势力及非均衡发展战略,各区域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使资源配置效果不佳。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行政区域协调机构,区域经济的协调大多采用非制度性的组织形式无法满足深入发展要求,既增加区域协调的成本,又无法实现综合利益的提升和合理分配。
(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落实还不够理想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区域经济发展走新内涵,走集约型、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整体上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地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各区域还没有形成全局发展和整体最优化的观念,在一些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地区存在不合理开发的现象,造成土地沙化、生态退化,发展的生态屏障遭到破坏,此势必影响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整体上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央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它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人、自然、社会的和谐。
2.抓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该走出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误区,既要满足于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要正确处理利用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长远与短期、局部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力求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继续加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发展各地区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形成优势互补
1.继续增强东部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积极支持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并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是对外开放、保持全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奠定地区协调发展物质基础的需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技术水平较高,经济发展底子好因而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资源特别是土地、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继续进行西部大开发。加大投资比重和金融倾斜力度,加强资源性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联合和协作等。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优势产业中崛起。西部要加快发展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继续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的成果和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坚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3.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的工业基地,也面临着设备和技术老化,产品竞争力低下等许多困境。因而要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的商品率和附加值;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对其补偿和产业援助;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与相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三)创新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打破区域间市场分割,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依靠中央的宏观调控,依靠区域内地方政府间对区域整体利益所达成的共识,运用组织和制度资源去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
2.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实现区域互动协调发展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和产业配置中的作用,使生产要素向低成本高效益的区域和产业流动。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依靠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来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实现,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障碍的最佳思路。
3.积极发展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要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交流与协作。
4.建立“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率先发展的东部要搞好对中西部的“对口支援”工作,要本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探索建立长期合作、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新机制。
5.编制跨越行政区划界限的区域发展规划。加强行政区划研究以解决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现行行政区划对经济发展有不利影响,通过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对资源和利益进行重新分配,比如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就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尝试。
今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应立足于本国经济发展现状,借鉴他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经验,通过宏观调控协调各区域的关系,使资源要素在完善的市场内有效流动,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闯出一条具有本区域特色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推动各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共同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嗣明,李月华.区域经济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包括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发展;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改善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环境。
关键词:西部 结构调整 发展方式 转变
一、现阶段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战略对策
我国西部地区12省、市、自治区,约占全国人口的1/3,土地面积的71%。不仅人口众多,而且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西部地区发展。
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地位,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也是有效扩大国内需求,拓展我国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不断改善民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中央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区干部群众奋力拼搏,国家不断加大投入,西部大开发取得巨大成就。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结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基”攻坚计划如期完成,社会事业和人才开发得到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互动,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广大干部开拓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各族群众精神风貌昂扬向上,西部地区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部大开发不仅有力促进了西部地区发展,也为全国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西部大开发不仅造福了西部地区人民,对全国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也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但现阶段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繁重,特色优势产业亟待培育,“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基础设施依然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贫困面广量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仍然突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繁重,西部地区仍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因此,现阶段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
现阶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我国各项工作都要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经济结构调整既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同时又是中央对现阶段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也应把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在整个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主要是以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等为战略重点。我国现阶段也就应该把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
二、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包括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发展;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改善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环境。等等。
在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把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要内容。
这是由于现阶段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西部地区与东部差距继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关键性因素就是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小,产业配套能力弱,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原料型产品和初级产品比重较大,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不高;粗放型经济特征明显,比较优势没有在国内外市场得到充分发挥。要进~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应从产业布局上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结合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情况,因地制宜地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1、现阶段我国在产业布局上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
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应逐步提高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努力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投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改变重工业偏重,轻工业产品老化,技术含量低,信息产业发展滞后,现代服务发展和现代农业不足的格局。
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应加大对西部地区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支持力度。为此,应努力抓住有利时机,将西部地区那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广阔市场前景的高科技成果加快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应加大力度解决西部地区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转化速度慢等转化难问题;应努力加快西部地区适用于民用的军用高科技产业向民用转化的步伐。为此,需要多渠道筹集军用高科技向民用产业转化的高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需要加快这些转移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扩大这些企业的服务领域,同时还需要在加快这些转移企业的技术进步的同时扩大其技术产品转移;应重点扶持一批西部地区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并使它们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具有相当经济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具有竞争力;应在西部地区重点大力发展太阳能及风能等新能源及其装备产业、新一代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产业、高性能材料和功能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高速铁路、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和生物技术产业,并在西部地区建设一批部级新兴产业重大基地。
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应完善西部地区金
融组织体系,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快西部地区区性金融中心建设,加快西部地区金融业、保险业、信托业发展。加快西部地区各级物流中心和流通网络建设。加快西部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加快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加快西部地区信息咨询、服务外包、商务会展业发展。
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应重点建设优质粮油,优质商品猪和特色畜禽、特色效益农业生产基地,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突破口,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新跨越。
2、现阶段在产业布局上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科技进步。
在农业领域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根据各地农业的实际情况,在种子、耕作、病虫害防治、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一系列环节上采用新技术,努力实现科技进步的新飞跃:
在工业领域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速度,加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完善企业创新环境,加强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和中小型企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成为产品和技术开发主体,鼓励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
在第三产业领域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运用高科技改造传统的第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增长。
3、现阶段在产业布局上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在现有的工业基础上,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
在产业布局上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在现有的工业基础上,按照市场导向、优势互补、生态环保、集中布局的原则,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实施城市群和产业集群战略,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和产业的规模经济,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产业配套,发展产业集群,提高工业化水平;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打造精品投资环境,降低产业转移成本,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4、现阶段在产业布局上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大开发区建设和发展。
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完善各类开发区基础设施;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加强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定位、完善设施、创新体制,提高各类开发区发展高科技产业产业转移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更好地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建设一批承接国际和东部产业转移的专门开发区,努力使各开发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工业快速发展的基地和龙头。
三、大力支持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在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把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重要内容。
这是由于现阶段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西部地区与东都差距继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关键性因素就是西部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乏力,并且目前西部地区资源产品就地加工的产业链条较短,深加工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流通等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特色优势产业亟待培育;同时发展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又是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实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解决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必须进一步结合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情况因地制宜地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现阶段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特点、产业基础、支撑条件、需要与可能,充分发挥本地区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加快能源和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和能源和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应加快西部地区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和煤炭产业发展;应加快西部地区石油、天然气优势资源开发基地的建设和石油、天然气产业发展;应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大型水电项目和中小型水电站的建设和发展。应加快西部地区钒铁、稀土、有色金属等稀有优势资源开发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以发电设备、重型装备、交通运输设备、工程机械、汽车制造、节能环保设备、数控机床和石油钻采成套设备等重点的世界知名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和现代制造业发展。应加快西部地区集成电路、软件及信息服务、数字视听、新一代平板显示、军工电子、智能化仪器仪表及数字医疗等为重点的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应加快西部地区以猪、牛、羊、酒、烟、茶、菜、药、丝、麻、林、竹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西部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四、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结构调整
在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城乡经济结构调整,为此,应将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全面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作为重要内容。
这是由于现阶段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影响西部地区与东部差距继续扩大的一个童要因素又在于西部地区的“三农”问题依然较为突出。西部地区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农业增效不高;西部地区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没有受过初级培训,广大衣牧民缺乏持续增加收入的渠道和门路,农民增收不多。特别是边远高寒山区、人口较少的民族地区等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十分艰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很弱。新农村建设困难大。为要加快西部发展必须继续努力解决西部地区的“三农”问题。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乃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基本途径。
1、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应做好城市合理布局规划,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
做好城市合理布局规划应做好主体城镇群合理布局规划、核心城市合理布局规划、区域中心特大城市合理布局规划和民族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合理布局规划。
坚持城镇化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增强大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中小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县中心镇建设,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特色突出的小城镇,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要通过努力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增强城市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要努力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和谐发展,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百姓真正享受到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利益和甜头。
2、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全面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应总结推广重庆、成都等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成功经验,扩大改革试点
范围,加快统筹城乡改革。
应统筹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要素市场和行政社会管理,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动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资本和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发展;
应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家属有序转为城镇居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建立健全平等共享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行政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建立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应把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区域扩大到西部地区有条件实行的市、区、县。
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发展环境
在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发展的软硬环境。
改善西部地区发展的硬环境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这是由于现阶段,制约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约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影响西部地区与全国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自治区,特别是东部差距继续扩大的重要环境因素就是西部地区发展中基础设施依然滞后,特别是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依然滞后;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十分繁重,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占国土面积比重高,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矛盾特别突出,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的补偿机制还不健全。要进一步改善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硬环境,必须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
1、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继续完善以铁路、公路建设为主体,兼顾发展其他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应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应抓好在建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努力抓好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应加快西部地区交通网络建设和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应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建设西部地区连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出海通道、西南地区连接西北地区的南北通道以及我国连接周边国家的国际通道;应把西部地区作为国家公路建设的重点区域,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西部路段。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应加快西部地区大中型干线机场建设和改造,加快对改善边远地区交通条件、促进旅游等资源开发以及应急保障具有重要作用的支线机场建设;应加快西部地区内河航道治理、重点内河港口建设,提高出海通道能力;应加快西部地区水利基础设施、骨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加快大中型水库和城市水源工程建设,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应加快西部地区油气管道和城乡电网建设;应加快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地理信息、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能力,建立基本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应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应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全面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和用电和通乡通村道路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要注重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区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部门协作和监测评估,促进生态环境整体趋好。应加快推进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区的综合治理;应加强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的综合治理。加强沙区林草植被保护及牧区水利设施、人工草场和防护林建设;应加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建设,加强小流域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应加强青藏高原江河水源涵养区的综合治理,推进等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应加强西南石漠化防治区的综合治理,加大封山育林育草和人工造林力度,加强基本口粮田和农村能源建设;应加强西部地区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的综合治理,加强部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资源、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应加快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应加强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加快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和监测预警体系,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西部地区在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推动东西互动、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中,坚决不能把东部地区污染的企业搬到西部地区。
改善西部地区发展的软环境应加大对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支持力度。
――应加大对西部地区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缩小西部地区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进一步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已有的专项转移支付,应进一步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央财政还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的贴息支持力度等政策。中央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经济特别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的专项拨款补助。增加对西部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财政补贴、扶贫救济、文教卫生补助、边疆地区补助、基本建设专项补助费、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以及“地区补助费”等直接经济援助。
――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税收政策的支持力度。中央应实行加大对西部地区各种形式的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给予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政策;对西部地区的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税应适当提高税额,增加资源产地地方财政收入;对西部地区地震灾区的农业、能源、资源开发等“瓶颈”基础产业和开发区,优势产业试验区,以及各种知识经济产业、研究与开发产业、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发展应进一步实行特殊税收优惠政策;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课题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课题组成员:景体华、魏书华、邓丽姝、齐福全等;报告执笔人:景体华、魏书华。景体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魏书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 执笔:景体华魏书华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加快 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改革开放之日起,我国就开始了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成了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正式成员。到2006年底,我国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结束。在这五年中,我国履行了加入WTO的所有承诺,清理了2000多份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废除了其中700多份与WTO规则不一致的法律法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周年之际,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对中国的表现给出了“A+”的评价。 加入WTO的五年,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20万亿元人民币;外汇储备突破10000亿美元。入世五年,我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已经占到13%的比重,跃升为第三大贸易国,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三季度世界银行的《中国经济季报》指出,2007年中国经济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度有可能超过美国,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动机”。 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蜜月期还没有结束,与多个贸易成员国的贸易摩擦就已经接踵而来。根据WTO秘书处对2007年上半年各成员国的贸易纠纷调查报告:各成员国在此期间内共发起49起反倾销调查,其中有16起针对中国出口产品。虽然这一数字比2006年同期的31起下降了近一半,但中国仍然是反倾销调查的热点国家,是美国和欧盟反倾销的主要目标《2007年中国五大反倾销案件盘点》,中国纺织网,2007年11月16日。。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与现象,要求我国的发展模式和总体开放水平再跨上一个新台阶。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内涵的深化与扩展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经超出传统产品贸易,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发展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等重要领域产生了日益广泛、深刻的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速度以及内涵不断深化与扩展,对各国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因此,一个国家中的区域发展不仅需要深刻认识国情,同时也需要以新的理论体系构建分析框架,支持对全球化的认知,以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1新兴国家崛起,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是近年来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变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7年10月发表报告指出,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有一半来自中国、印度及俄罗斯三个国家。新兴经济体正在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关键的支撑,全球经济的扩张变得更加均衡,较为贫穷的国家,尤其是一些亚洲国家,走在了发展的前列。 2007年,世界经济出现下行趋势,权威人士预计2008年世界经济将呈现“半冷半热”格局。美国次贷危机“冷潮”影响的重头是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国等新兴市场虽受牵连,但预计仍将继续呈现较“热”的经济增长势头。多极发展已经在世界经济进程的总体走势上产生重要影响。 2资本市场进入全球化新阶段,新兴经济体资本市场将逐步在世界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发表的报告认为,全球资本市场正进入全球化的新阶段。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2007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连续三年增长,2006年达1306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8%,为2000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尽管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仍然是外国直接投资最主要的来源,其直接投资占全球外资流出量的84%,然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正在悄然而起。中国2006年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212亿美元,在全球位列第18位。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却更为令人瞩目。仅仅两年时间,中国资本市场已经从原来的全球新兴市场第四位,跃居全球新兴资本市场首位。针对2006~2007年两年中国股市的发展状况,英国《金融时报》刊文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