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首页 优秀范文 儿童护理评估

儿童护理评估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7 08:50:09

儿童护理评估

儿童护理评估第1篇

[关键词]儿童忽视;评估;困难

[中图分类号] D917.6[文献标识码] A

世界卫生组织1977年曾指出:儿童虐待与忽视是一个社会现象和公共卫生问题,在所有的时间里存在于所有的社会中。儿童忽视可以导致儿童心理、行为异常和生长发育障碍,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1]。1984年,Wolock & Horowitz提出“Neglect of Neglect”的警告,并指出对“儿童忽视的不重视是制约儿童健康和幸福的重要问题。”在西方国家,政策制定者们和有关专家们普遍认为儿童忽视的发生率要高于儿童虐待的发生率[2],例如,1999年美国已得到证实的受到虐待和忽视的儿童总数超过100万,其中52%是受到忽视。国外的多项研究也发现,“单纯受到忽视的儿童,比仅受到虐待或同时受到忽视和虐待的儿童更易发生心理、行为或情感的异常问题。”

目前儿童忽视仍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国内相关的研究甚少,目前只有潘建平教授带领的科研组曾经针对儿童忽视问题做过一些相关研究,总的来说还是未能在国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很多时候主要依靠评估者的经验来评判。实际评估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困难。

一、儿童忽视定义和概念中存在的困难

(一)儿童忽视没有统一的定义和概念

过去,儿童忽视往往被认为是儿童虐待的其中一种类型,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认为其发生的前提、特点、影响等很多方面与虐待有所不同,现在更倾向于认为忽视“是一种独立于虐待之外的实体”,和虐待并列为一种对儿童的伤害。

迄今为止,国际上对儿童忽视缺乏一个统一、确切的定义,只有一个普遍认可的、框架式的基本内容,综合起来包括4个方面[3-4]:(1)儿童身心当前或永久性地受到伤害;(2)基于社会标准结合专业知识,认定这些伤害是由某些疏忽行为导致的;(3)这些行为者可能是父母(监护人),以及任何受委托照顾及管教儿童的人士,例如儿童托管人、亲戚、教师等;(4)这些行为是由个人利用本身的特殊条件(如年龄、身份、知识、组织形式)而有能力单独或集体地对儿童造成伤害。由于各国种族、文化、经济等各方面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彼此对于忽视的理解各有不同,有文献表明,一个国家的儿童虐待和忽视定义的形成,其理论框架基于民族在养育孩子的方式和态度上所具有的历史传统,一个民族认可的管教孩子的方法也许在另一个民族被视为虐待的行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人们对儿童忽视的认识和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儿童忽视的定义。但是缺乏统一的概念,不仅容易引起争议,对于在实际评估中量表的使用、评估标准的制定等也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儿童忽视定义和概念中缺乏明确的操作性

目前,关于儿童忽视比较新的定义是M. H. Golden(2002)提出的:指“由于疏忽而未履行对儿童需求的满足,以致危害或损害了儿童的健康或发展。”我国香港目前对儿童忽视的定义是:“任何不做出某作为以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受到危害或损害的行为”。这两个定义中都明确强调了忽视者的“有能力”和“非主动性”特征,忽视者一般没有故意或恶意疏忽儿童的需求,更可能的是缺乏对儿童需要的意识,这一点对于预防儿童忽视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关于可操作性方面,定义中对于儿童需求的范围没有做出任何限定:如何界定照料者是否给儿童提供了足够了照顾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这常常会因为各种主观因素而无法明确界定,如果定义为没有给予儿童基本的照料会显得太简单了,但是如果要详细列出忽视中包括的照料者的可能发生的情况则显得太复杂了;在评估中若根据评估者本人的经验来判断儿童的需求范围,往往会和实际的案例有很大的出入,因为评估者的看法不能代表家庭中的实际情景,而且针对不同情况的家庭,儿童的需求也会有一定的不同,这对于实际评估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此外如何评估忽视对于儿童造成的短期或长期影响、是否是由于忽视而造成了危害、忽视发生后是否存在潜在的危害、是否需要进行长期跟踪评估等一系列后续问题还有待商榷。

总之,儿童忽视的定义需要不断地进行修订、完善,这需要政策制定者、儿童保护工作人员、实际评估人员和研究家们等的共同努力。

二、相关立法和执行中存在的困难

在相关立法制定的过程中,许多儿童权益维护者认为政策制定者们并没有把他们所宣称的重要内容反映到实际的法律中,由于他们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才能够参与到法律制定的过程中,在法律制定过程中也的确很少采用儿童权益维护者们的观点[5]。法律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儿童忽视的发生,实际立法过程中,没有采纳各方面专家的意见,考虑不周全,或是等到事故发生以后再重视一些问题,危机发生以后再立法,那么这最终导致法律变成了解决潜在问题的工具,而不是预防儿童问题发生的制度,法律和实际评估需求产生了一定的脱节。

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联邦政府的权力是有限制的,大多数与儿童忽视有关的民事和刑事法律是州的立法范围,所以美国没有联邦层面的关于儿童忽视的统一的刑事或民事法典,每个州有相关的工作模式为儿童提供保护,各个州的保护框架各有不同[6],由此也引发了一些问题。由于各个州对于儿童忽视定义的理解的不同,给评估者们带来了困惑,按照哪一个定义才是最符合实际情况的,如在明尼苏达州,规定只有主要照料者是儿童忽视行为的执行者时才能够上诉,若是间接照料者则不构成儿童忽视。各州不仅要在立法中给予明确的定义,而且各个州之间的立法规定需要有一致性、连续性,这样可以方便评估者们更有效的工作和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否则容易产生分歧,使得专家、政策制定者们和社工们无法进行良好的合作和沟通。同时,若评估者们对于法律的理解不够深刻,或者理解得不完全,也会使得实际评估变得混乱,各项操作无法统一标准。这些情况要求对评估者们进行相关的培训,规范各项操作,增加彼此间的交流,减少由于实际操作中的失误而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此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州法律的标准和专家们的标准会有一定的出入,有时候专家们认为符合儿童忽视的案例,但是根据州法律规定却还没有达到构成儿童忽视的标准,此时实际中往往以法律为准,放弃案例。倘若降低法律中关于构成儿童忽视的标准,那么意味着需要实际进行调查的案例大幅度增多,大大增加了工作量,需要更多的人员参与到整个过程中,这对于各州的财政预算会增加很多负担,如何平衡好实际需求与立法中的评估标准是一项需要周详计划的工作。

三、实际评估操作中的困难

(一) 沟通问题

联系沟通包括社工和专家联系以及和儿童家庭联系。社工和专家联系时,需要和所有的专家联系,而不是其中的某几个,但是由于工作量的关系,有时只通知到某几个专家,而且不一定是正确的对象,例如儿童已经到了入学年龄,但是联系的专家却是学龄前的儿童专家,那么对于实际操作不会起到很大的建设性作用。有时专家太忙,不容易联系时,往往接下来的情况有两种:(1)社工只联系了其中容易联系到的专家,使得最终做决定时,没有考虑到所有相关专家的建议,可能会导致缺少一些关键信息,使得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有所偏离;(2)社工改变联系方式,有时社工会采用写信的方式,专家们假如有任何新的意见或建议的话,可以写信和工作小组联系,社工没有用电话这种直接的方式来进行联系交流,可能是因为工作量的原因,认为假如打不到或者电话里面聊会浪费的宝贵的时间,但写信的方式对于评估工作的效率和实际效果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可能会遗漏信息,或者由于各人的理解有误而导致的错误判断,最终可能也无法进一步了解确切的情况等。

社工和家长进行交流时,首先儿童家庭成员应该被告知有相关专家介入,征得家庭的同意。社工还要注意交流的对象,要尽量和父母双方都进行交谈,特别是要和儿童的主要照料者进行交流,否则掌握的资料可能会不全面。除了和家长交流,还要和儿童进行交流,这要求社工需要具备和儿童交谈的能力。除了交谈以外,社工还需要观察亲子关系之间的互动,这样才能了解不成功的亲子关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可能是父母没有意识到儿童的需要,或者是缺乏相关的照料的技能等等,这对于制定干预计划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工作量的关系,社工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进行观察和记录亲子互动。

(二)其他问题

由于儿童忽视的评估只有一个框架式的标准,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在实际操作时往往会带有个人偏见,受到个人情绪等各方面的影响。评估中掌握的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有效性等只是相对而言的,哪些资料比较重要、哪些是无关信息,都会因人而异。

Rose(2001)提出任何儿童评估的目的除了知道当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外,还要考虑到儿童发展的需要、父母能否满足这些需要和她所居住的社区的情况[8]。在实际评估中,人们往往关注的是当前――此时此刻是否由于照料者的忽视导致了对儿童的伤害事件,如儿童是否由于照料者的忽视从楼梯上跌落下来等来确认忽视是否发生,重点是儿童是否受到了可见性的伤害,而往往没有关注儿童是否可能受到伤害,或者儿童受到的伤害是否会给儿童带来长期的影响和潜在的危害以及对儿童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是实际操作中的一个难点,明显存在的事实比较容易确定,但是隐性的伤害需要时间来证明,而且是否因为忽视而导致的伤害,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难确定,这需要对父母的养育能力进行长时间的持续跟踪评估,对于人力物力等各方面有着很大消耗,增加了工作量,对于社工本来就已经繁重的工作量而言无疑是加大了困难,会使其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

最后小组讨论结果时,如果重点是关注身体上的忽视,那么往往会低估了问题,认为儿童就是处在贫困的环境中或者住在一个脏乱差的家里;如果重点是情感上的忽视,那么就要考虑亲子关系、家庭条件等问题,就会因问题的复杂性而感到不知所措。另外,小成员的分工、职位对于最终的决定会起到关键作用,有时成员还会调整个人的判断来迎合小组的看法。在一定的工作压力下,小组一般只会低估问题的严重程度,而不会高估问题的严重性。评估结束后,需要有干预计划或一定的干预手段。

四、启示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已建立了由政府管理或支持、由社会各界组成的预防和处理儿童忽视的专门组织和机构,负责社会各界或家长、教师对儿童忽视的举报、调查、处理、帮助或救助受忽视儿童,但是在国内目前基本上没有相应配套的评估体系和措施,儿童忽视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多的关注,我国内地目前仅有一个专门机构,即成立于2006年3月的“陕西省防止虐待与忽视儿童协会(SSPCAN)”,但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这明显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呼吁,对儿童忽视问题倾注更多的关注,设立相关的机构,让儿童忽视问题发生后,可以有专业的评估、制定实际可行的解决办法。

要开展儿童忽视评估的工作,首先要立法。全国人大和各级立法机构以及相关部门已经针对儿童的健康和权益保护制定了不少相关的法律,但还需要一部针对儿童忽视的法律,并制定比较完善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减少儿童忽视的发生率。由于儿童忽视问题没有明确的评估标准,在实际操作中会碰到很多的困难,对于评估人员本身专业知识等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比较高,这需要设立相关培训机构,大量培训相关方面的人才,加大各个地区和国家之间对于儿童忽视问题的交流。另外儿童忽视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在于预防,需要引起家庭、社区、学校等各方面的重视,增加彼此之间的合作来减少儿童忽视案例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潘建平,杨子尼. 中国3-6岁城区儿童忽视常模的研制[J]. 中国公共卫生,2003,(1).

[2] Stevenson, O. Neglected Children: Issues and Dilemmas. Blackwell Science, Oxford. 1998.

[3] Gough, D. Defining the problem. Child Abuse & Neglect, 1996, 20: 993-1002.

[4] Kaplan, S.J., Pelcovitz, D. & Labruna, V. Child and adoles-cent abuse and neglect research: a review of the past10years. Part I: physical and emotional abuse and neglect. J of the Am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1999, 38: 1214-1222.

[5] 荣道清等. 美国的儿童保护体系与网络[J]. 社会福利,2006,(12).

[6] Portwood, S. G. & Dodgen, D. W. Influencing policymaking for maltreated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2005,4: 628

儿童护理评估第2篇

关键词:沟通;护理;儿童;骨折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082-01儿童普遍具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特点,易在奔跑、玩耍时因意外造成骨折[1]。同时儿童心理发育尚未成熟,骨折后可能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影响治疗效果。本研究对沟通在儿童骨折患者治疗中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儿童骨折患者共94例,男女比例56:38,年龄3-12岁,平均年龄(8.42±1.07)岁。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76例(76.32%),闭合性骨折18例(23.68%);开放性骨折病例的Gustilo分型:Ⅰ型26例(27.66%),Ⅱ型11例(11.70%),Ⅲ型5例(5.32%),Ⅳ型4例(4.26%)。

1.2 方法:患儿入院后常伴随哭闹、烦躁等情况,医护人员应耐心安慰患儿,用温柔的语气告诉患儿哭闹会使得骨折处更加疼痛,同时鼓励患儿勇敢面对伤痛,可以向患儿讲述三国时期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的故事,转移儿童对疼痛的注意力;治疗前护士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介绍骨折治疗的相关知识,治疗中轻拍患儿头部,温柔拥抱患儿,通过语言与行为沟通缓解患儿对骨折治疗的恐惧。

1.3 观察指标:观察护理前后患儿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估结果,患儿从由笑脸变至哭脸的6种面部表情中选择一个代表内心恐惧程度,选微笑为0分,哭泣为5分;观察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35为严重抑郁[2];评估均在患儿监护人协助下完成。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 18.0软件包,计量资料应用t完成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完成检验,当P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患儿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估对比:护理后患儿的心理恐惧程度较护理前显著减轻(P

表1护理前后患儿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估对比[n(%),n=94]

组别0分1分2分3分4分5分护理前0(0.00)0(0.00)35(37.23)56(59.57)2(2.13)1(1.06)护理后86(91.48)4(4.26)2(2.13)2(2.13)0(0.00)0(0.00)2.2 护理前后患儿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对比:护理后患儿的心理焦虑情况显著由于护理前(P

3 讨论

骨折时儿童期常见的外伤,儿童由于好奇心强,行动力高,在日常生活中易因意外(如摔倒、磕碰、坠落等)导致肢体骨折,同时,儿童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较大,因此入院后经常出现哭闹、惊恐、排斥等情况,为后续治疗带来一定难度[3]。本研究选取的94例患儿在入院时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惧与焦虑,由此本研究对患儿予沟通式护理,增加护理过程中与患儿的沟通,包括语言与行为沟通等,从而提升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以便医师能够尽快处理受伤部位,保护患儿的身体健康。

表2护理前后患儿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对比[n(%),n=94]

组别35分护理前15(15.96)42(44.68)26(27.66)11(11.70.34)护理后83(91.48)9(4.26)2(2.13)0(0.00)观察本研究中患儿护理前后的内心恐惧程度测试结果,可得护理后91.48%的患儿倾向选择微笑(0分)表达内心恐惧度,情况显著优于护理前。原因为患儿入院时护理人员通过正确的伤病指导控制其哭闹行为,配合讲述故事提升患儿面对伤痛的勇气,并转移对受伤部位的注意力,降低由疼痛带来的恐惧感。观察HAMA评分结果,可得护理后患儿心理状况显著优于护理前。治疗前护理人员向患儿介绍骨折治疗相关知识,增加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从而缓解焦虑情绪;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拍头、拥抱、微笑等肢体语言的沟通,可以鼓舞情绪低落、态度消极的患儿,提升其治疗积极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患儿出院时护理人员还应向其监护人详细交代家庭康复训练的要点,以整体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沟通在儿童骨折患者治疗中能够减少儿童的负面情绪,发挥积极的心理疏导作用,有利于儿童骨折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许开.沟通在儿童骨折护理中的积极作用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6):6392.

儿童护理评估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a)-0150-02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由多种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性喘息、气促、胸闷等,常常在夜间或者清晨发作或加剧;若诊治不及时,可危及患儿生命。目前,儿童哮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已成为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做好儿童哮喘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1]。但是儿童哮喘的防治不仅仅只依靠医务人员的治疗和护理,还应该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儿居家自我护理水平,改善健康状况,从而达到治疗哮喘的根本目的。为研究居家自我护理干预在儿童哮喘防治中的效果,该院选择2013年1月―2013年6月诊治的100例5~14岁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该院就诊进行哮喘治疗的100例5~14岁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属于轻、中度持续哮喘,符合2008年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2]。排除毛细支气管炎、肺结核、气道异物、先天性心血管病等疾病;随机平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7.24±1.32)岁,轻度28例,中度22例,平均病程为3.68年;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7.58±1.46)岁,轻度23例,中度27例,平均病程为3.56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急性发作时予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片或特布他林片)及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护理,健康教育包括:哮喘危险因素和诱因,饮食原则,用药指导及家庭保健内容等。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居家自我护理干预,由儿科医生、护师进行居家自我护理干预和随访,均受过专业统一的培训,干预时间为3个月。居家自我护理包括:①寻找哮喘患儿诱发因素,且减少诱发和复发次数;②指导患儿正确规律用药,包含用药时间、次数、剂量;③教导患儿有效的自救措施;④教导患儿使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进行自我检测;⑤掌握峰流速仪的使用和记录,学会自我评估病情;⑥制定运动方案:根据患儿病情及自身情况,制定哮喘患儿运动方案,做每周不少于3 d,每天不少于20 min的有氧运动(慢跑、健身操等);⑦做患儿心理咨询,及时疏导;⑧督促患儿定期复诊,且每月电话随访1次,了解患儿病情变化。

1.3 效果评估

1.3.1 居家自我护理评估 参照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全国哮喘儿童知信行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哮喘儿童居家自我护理行为问卷”表,包括日常行为、处理行为、控制行为和检测行为4个维度20个项目,每个维度包括5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照“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分别计分为1、2、3、4、5分,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儿居家自我护理水平越高,经过该院儿科医师和护师对问卷项目进行评估,内容有效度为95%。治疗后1个月,对患儿进行居家自我护理水平评估。

1.3.2 哮喘控制水平评估 通过观察哮喘患儿进过治疗后1个月内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和住院次数等方面进行哮喘控制水平评估。

1.4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录入数据,选择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居家自我护理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后1个月,干预组在日常行为、处理行为、控制行为、检测行为及总分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哮喘控制水平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后1个月,干预组在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住院次数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儿哮喘控制水平情况比较(x±s)

3 讨论

儿童护理评估第4篇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第四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10”会议以及省妇女儿童工作会议的精神,学习领会总书记、总理、吴仪副总理和雷于蓝副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交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颁布实施四年来的工作情况和经验,研究部署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和今后五年工作任务,推进我市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今天参加会议的有我市各级妇儿工委及成员单位的领导,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市政府,向为我市妇女儿童事业作出贡献的妇女儿童工作者以及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我市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刚才,市卫生局、市教育局、市委组织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人口和计生局等部门代表介绍了本部门实施两个规划的成绩和经验,并就发展我市妇女儿童事业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大家谈得很好,我很赞同。现在,我谈三点意见:

一、我市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2010年《*市妇女发展规划》和《*市儿童发展规划》颁布实施以来,各区妇儿工委、市妇儿工委各成员单位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围绕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目标,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履行协调督导职责,扩大宣传引导,推动重点难点问题解决,切实维护了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有效地促进了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妇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年,全市女性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53.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女科技人员占科技人员的比重达到50.8%。二是妇女参政总体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全市妇女干部人数达14777人,占干部总数的37.4%。市六届人大代表中女性代表所占比重为32.7%,比*年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市六届政协委员中女委员所占比重为26.1%,比*年提高近6个百分点。市区两级党委领导班子均已配备女干部,38个市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已有21个配备了女干部,占55.3%,达到中央、省委以及*市妇女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三是妇女儿童教育、健康、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女性在校生占总数的45%。小学适龄女童入学率111.30%,初中女童毛入学率111.37%,初中毕业女生升学率87.80%,各阶段女生辍学率都控制在较低水平,男女生受教育机会无明显差别,基础教育实现性别均衡发展。儿童各阶段死亡率都控制在较低水平,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得到很好的控制,妇女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8.4岁,全市妇女参加各项劳动保险参保率快速提高。

几年来,各区、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两个规划目标,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现在:

一是对妇女儿童工作的统筹协调能力不断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六个纳入”的要求,把推进男女两性协调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自觉性,在各领域积极推动“两纲”和“两个规划”的实施,制定并实施本地区、本部门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目标责任分解书,建立健全规划监测评估机制,及时调整和充实妇儿工委成员和联络员,加强了对两个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成立区妇儿工委办事机构,为开展工作打好了组织基础。规范信息收集报送工作,及时准确地向国务院、省妇儿工委和市委、市政府报送有关规划实施情况信息。各级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履行职责,协调配合,为妇女儿童工作的有效开展和“两个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营造了有利于两性协调发展和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二是解决实施“两个规划”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初见成效。劳动部门出台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实施扩大与促进就业工程,推进妇女再就业。*年,20870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女性占47.5%。教育部门抓住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重点,挖掘公办学校潜力,规范民办学校管理,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流动人口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例从*年的32%上升到*年的59.2%,较好地履行了政府义务教育的责任。卫生部门不断完善城区两级架构、农村三级架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降消”项目工作为中心,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加大母婴保健监督执法,完善妇幼卫生监测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妇女儿童的健康素质得到有效保障。*年我市户籍人口婴儿死亡率为3.9‰,孕产妇死亡率为零,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去年,为贯彻落实省委张德江书记重要批示,市政府委托市妇儿工委办牵头组织检查组,深入流动人口较多的区、镇(街)和单位进行调研检查,形成《*市维护流动人口妇女儿童权益工作自查报告》,进一步推动了流动人口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的落实。

三是宣传、培训和监测评估工作扎实开展。各级妇儿工委采取媒体报道、知识竞赛、报告会、征文、海报、图片展、演讲、咨询、文艺演出等形式,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营造尊重和保护妇女儿童、关心和支持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开展各项培训工作,包括对各级妇儿工委工作人员、成员单位联络员、两个规划监测统计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社会知晓率和认同感。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建立健全监测评估组织和监测统计指标体系,将妇女儿童发展指标纳入政府统计制度。认真开展规划年度评估,科学运用监测评估结果,客观反映规划的实施进程和各项目标的实现程度,考核规划实施的绩效,揭示存在问题。

二、认清形势,扎实推进妇女儿童各项工作

进入新世纪,妇女儿童发展的程度已成为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形象的重要标志。在今年的“*+10”会议上,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不断促进性别平等和两性和谐发展,继续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及舆论等多种措施,使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真正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我国妇女儿童工作指明了方向。总理出席了第四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并指出尊重妇女、保护儿童是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准则,各级政府要把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作为转变职能、依法行政的重要任务,作为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这些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妇女儿童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大力推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坚定态度和决心。今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妇女的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益、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益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法律责任,成为妇女权益的有效法律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对妇儿工作的新要求和形势的新发展是我们做好妇儿工作、加快妇儿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市正在加快构建和谐*,朝着建设珠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示范市的宏伟目标迈进,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越来越关心、重视和支持妇女儿童事业,为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处于改革开放前沿、一国两制的交汇点,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东西两翼妇女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水平不平衡,城镇妇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妇女劳动权益保护和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在一些地方和企业仍未落实,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和破伤风发生率、防治艾滋病等工作任务仍比较艰巨,流动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障还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区妇女儿童工作机构的人员编制仍未到位。这些情况表明,我市全面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任重而道远。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一定要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两个规划为主线,认真做好两个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着力研究解决妇女儿童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我市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深刻认识做好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要意义

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中央和国家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的重要意义。首先要深刻认识到,实现男女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妇女是创造人类文明的一支伟大力量,提高妇女地位,在经济社会、婚姻家庭等领域推进并实现男女平等,是顺应世界潮流、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迫切需要。其次要深刻认识到,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是构建和谐*的根本要求。建设“富裕、文明、法治、魅力”的和谐*,离不开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维护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就业,保障适龄儿童受教育权利,提高妇女儿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妇女儿童的创新活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都需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最后要深刻认识到,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妇女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我市妇女儿童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二,没有妇女儿童的全面发展,就没有广大市民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总书记和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第四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精神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推动妇女儿童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把管理妇女儿童事务、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加紧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推动我市妇女儿童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认真完成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中期评估工作

中期监测评估是实施规划的重要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明年,从国家、省到地方都要进行“两纲”、“两个规划”的中期监测评估工作。*是国务院妇儿工委确定的103个全国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示范市之一,省妇儿工委要求我市在明年4月初完成自我中期评估工作,国务院妇儿工委办、省妇儿工委办将到我市进行抽查督导。各级妇儿工委一定要严格按照上级评估工作要求,制定评估工作实施意见,完成各项中期评估任务,迎接国家和省妇儿工委的督查。全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是评估工作的责任单位,要把中期评估工作作为今明两年实施规划的重点。一是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把评估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工作计划,切实发挥两个规划中期评估机构领导小组、监测统计组和专家评估组的作用,严格按照市中期评估方案的安排,认真进行中期评估。同时,要切实抓好实施“两个规划”的年度监测,建立健全性别统计制度。二是抓住重点。这次评估着重评估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进度及落实“两个规划”的程度,工作效果着重看妇儿工委及其办公室的机构、制度和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看妇女儿童发展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协调同步。三是做好评估的后续工作。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总结推广本地区本部门在实施纲要与规划中的经验做法,找准问题、差距,研究制定后续对策措施,做好对评估结果的分析、应用和宣传。

(三)将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纳入“*”规划

要把妇女儿童发展状况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指标。各级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要有重点、分类别地将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民主法制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统筹安排,使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要加大专项经费投入,特别是保障实现重点难点指标的经费投入,确保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四)切实解决妇女儿童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妇幼卫生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尽快启动第二轮的“降消”工作。市卫生局、财政局等部门要继续实施“降消”项目和贫困孕产妇救助项目,确保孕产妇和婴儿不因贫困而死亡。积极探索婚前医学检查的方式和途径,有效控制出生缺陷率。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蔓延,减少母婴传播发生率。进一步加强就业培训和服务,提高妇女自身素质,重视和开发适合妇女的就业岗位,拓展就业领域,增加妇女就业机会。抓住贯彻实施新《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契机,对影响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丑恶现象进行综合治理。坚持把“防拐”和“打拐”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保护意识及流动妇女和儿童自我保护意识,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违法犯罪。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并通过法律手段,预防和减少家庭暴力。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贯彻落实《广东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强流动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抓好流动人口人身安全、劳动安全、工资福利保障、严禁雇佣童工及学龄儿童入学等方面工作,切实保障流动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三、加强协调,促进我市妇女儿童事业和谐发展

一是精心组织,形成合力。多年来,妇女儿童工作走出了一条政府领导、妇儿工委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路子。妇女儿童工作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妇女儿童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主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充分调动妇儿工委各成员单位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规划的实施过程长,有些重点指标见效慢、易反弹,需要坚持不懈和监督检查。各级妇儿工委及其成员单位要把监督检查作为促进工作落实的重要措施,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大对实施“两个规划”、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等工作的检查力度。

二是健全制度,依法行政。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宪法》中有关男女平等的规定和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母婴保健法》等法律,依法全面保障妇女儿童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合法权益。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依法行政,履行好妇女儿童工作职责,加强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的执法监督。各级妇儿工委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编制有关宣传提纲,并配合有关部门,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促进妇女儿童发展的法律意识。

儿童护理评估第5篇

目的:准确评估患者跌倒风险,落实预防措施,降低跌倒所致伤害的风险,确保患者安全。

2.

范围:针对所有院内的住院和门急诊患者。

3.

定义:跌倒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任何场所,未预见性地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可伴或不伴有外伤。所有无帮助及有帮助的跌倒均应包含在内,无论其由生理原因(如晕厥)或是环境原因(如地板较滑)造成。若患者是从一张较低的床上滚落至地面上也应视其为跌倒并上报。

4.

权责:

4.1

全体员工:协助保持医院环境安全,防止跌倒的发生;遇有高危患者做好防跌倒宣传,对跌倒患者进行正确处置和上报。

4.2

护士:准确及时评估患者跌倒风险,落实预防措施,做好再评估与宣教。

4.3

药学人员:对易跌倒药物进行界定和警示。

4.4

后勤保障人员:保持地面干燥,拖地或地面潮湿时及时放置警示标识,通道无障碍物;定期对医院设备、设施进行检查维修,对环境安全等进行巡视,消除安全隐患。

4.5

科室:进行全员培训、考核,对存在问题及时改进,以确保制度执行到位。对发生的跌倒事件进行分析与改进。

4.6

护理部:对跌倒风险评估准确率、预防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监管

4.7

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制订和不断完善制度,对发生的跌倒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包括对采取的预防措施所导致的预期或未预期的后果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报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5.

作业内容:

5.1

凡来本院就诊的门急诊患者、住院患者均需进行跌倒风险的评估。

5.2

经评估具有跌倒风险的患者、情境、场所,应实施相应的措施和/或干预,以降低跌倒风险。对患者实施的干预措施应有记录。

5.3

跌倒高危因素:

5.3.1

年龄(包括≥65周岁的老年患者、≤5周岁的儿童及>28周的孕妇)。

5.3.2

最近1年有跌倒史。

5.3.3

饮酒。

5.3.4

步态不稳、平衡障碍或肢体功能障碍。

5.3.5

意识障碍、视力障碍、活动障碍。

5.3.6

定向力障碍、精神状态改变、躁动不安。

5.3.7

体能虚弱。

5.3.8

眩晕、体位性低血压。

5.3.9

使用过影响意识或活动的药物,包括散瞳剂、降压利尿剂、麻醉止痛药、缓泻剂、镇静安眠药、降糖药等。

5.3.10

病情需要陪护但无家人或其他人员陪护。

5.4

门急诊患者:

5.4.1

门急诊跌倒的高危场所及情境

5.4.1.1

门诊:骨科、泌尿外科、脑外科、胸外科、呼吸内科、心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血液科、风湿科、肿瘤科、放疗科、眼科、针灸科、中医科、妇产科、儿科。

5.4.1.2

B超、功能检查室、医学影像科、放疗室、内镜中心、计划生育手术室、血液净化中心。

5.4.1.3

急诊科。

5.4.1.4

卫生间、楼梯。

5.4.1.5

救护车、轮椅、推车、检查床间转移,或者在狭窄的检查台上改变姿势。

5.4.2

门、急诊患者的风险评估:

5.4.2.1

门诊患者由首诊医生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急诊患者由预检分诊护士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根据《门急诊患者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勾选一项即为高危跌倒患者。评估结果记录在门诊病历中。

5.4.2.2

年龄年龄≥65周岁的老年患者、>28周的孕妇、≤5周岁的儿童由电脑信息系统自动评估跌倒高危患者。

5.4.3

门急诊患者跌倒预防性干预措施:

5.4.3.1

在其外衣左胸前部位粘贴

“高危跌倒”标识以作提醒

5.4.3.2

通过发放健康宣教单、口头宣教、墙报等方式对患者及陪伴者进行预

防跌倒风险的宣教。

5.4.3.3

保持通道无障碍、地面防湿滑、适宜的照明等

5.4.3.4

医院过在易跌倒区域有醒目的警示标识(楼梯、卫生间、斜坡、湿

滑地面等处)

5.4.3.5

为患者提供轮椅、平车等辅助设施并做好防护.

5.4.3.6

陪者全程陪同,医护人员协助。

5.5

住院患者

5.5.1

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

5.5.1.1

住院成人患者:根据《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及记录单》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总分≥45分为高度跌倒危险,每日评估一次并记录,<45分住院患者每周进。

5.5.1.2

住院患儿:2

岁以上~14

岁的儿童患者根据《Humpty

Dumpty儿童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及记录单》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总分≥12分为高度跌倒危险,每日评估一次并记录,<12分的住院患儿每周进行一次评估并记录。

5.5.1.3

依据儿童运动的发育过程“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4

个月的婴儿才能翻动,工作人员需对照护者进行宣教并记录。月龄

4

个月以上至

2

岁以下(含

2

岁)的儿童为我院高风险跌倒的患者。

5.5.1.4

新入院或转入2小时内完成首次风险评估,如遇急症手术等特殊情况,术后及时完成评估。

5.5.2

住院患者跌倒再评估:

5.5.2.1

患者病情、治疗发生变化时,如特殊检查后、手术后、血透治疗后,使用或调整镇静剂、利尿剂、降压药、泻药、降血糖药后以及出现意识、活动、自我照顾等能力改变等应对患者进行再评估。

5.5.2.2

发生跌倒事件后。

5.5.2.3

患者面临新的治疗环境,如转科等,应对患者进行再评估。

5.5.3

住院患者跌倒预防性干预措施

5.5.3.1

在患者床头标注防跌倒警示牌,腕带扣防跌倒蓝色标识。

5.5.3.2

签署《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告知书》;儿童患者签署《住院儿童安全告书》;

母婴同室病区新生儿家属签署《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告知书》。

5.5.3.3

风险因素,对病人和家属进行针对性宣教,采取预防跌倒和坠床的安全措施并记录。

5.5.3.4

评估有跌倒风险的病人,加强床边交接班,督促强化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

5.5.3.5

评估有跌倒风险的病人,根据需求提供个性化帮助。及时检查并确保传呼系统完好,告知值班人员关注此类病人的传呼,将常用物品放置于视野易取处,床头呼叫铃置于适当位置。

5.5.3.6

有跌倒风险的病人,尽量安排在病房有卫生间或离卫生间近的病房,卫生间设有坐便、扶手等设施。卫生间设置紧急求助铃。

5.5.3.7

评估有跌倒风险的病人卧床时使用护栏,离床活动应有人陪护,教会患者使用合适的助行器。患者头晕时,应保证卧床休息。

5.5.3.8

病室、医疗区域、公共区域光线充足、保持地面干燥,空间宽敞减少障碍物。拖地或地面潮湿时及时放置警示标识。

5.5.3.9

病房通道内设置扶手,楼梯上设置“小心台阶”警示标识。

5.5.3.10

增加全院各处警示标识的张贴,尤其在卫生间及浴室内。

5.5.3.11

为患者提供、拐杖、轮椅、平车等便利设施,使用平车、轮椅时,在换乘

和移动移动患者时不要忘记刹车。

5.5.3.12

病人避免穿大小不合适的鞋和衣裤,病情允许夜间睡前尽量少饮水。

5.5.3.13

患者在救护车、轮椅、推车、检查床间转移时,应有陪护,注意做好保护,防止跌倒的发生。

5.5.3.14

需遵循起床三步曲(床上靠30秒、床边坐30秒、床旁站30秒),如头晕立即卧床体息。

5.5.3.15

患者应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时有人在旁进行保护。

5.5.3.16

躁动不安者专人陪护,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坠床的发生。因病情需要使

用约束具的患者,对可能导致受伤、血液循环受阻或皮肤完整性受损等未预期的后果进行监控。

5.6

患者不慎发生跌倒时的应急处理

5.6.1

护士立即报告医师、护士长,并评估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受伤情况并妥善安置;紧急情况立即予处理如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等。待医师到场后遵医嘱予进一步诊疗处置。

5.6.2

了解患者的跌倒经过、损伤情况等,并记录于病历中,跌倒伤害程度分级:

5.6.2.1

无伤害

5.6.2.2

伤害程度1级:不需或只需稍微治疗与观察的伤害程度。如擦伤、挫伤、不需要缝合的皮肤小的撕裂伤等。

5.6.2.3

伤害程度2级:需要冰敷、包扎、缝合或夹板固定等医疗处理、护理处置或病情观察的伤害程度。如扭伤、大或深的撕裂伤等。

5.6.2.4

伤害程度3级:需要医疗处置及会诊的伤害程度。如骨折、意识丧失、精神或身体状态改变等。此伤害程度会严重影响患者治疗过程及造成住院天数延长。

5.6.2.5

患者因跌倒产生的持续性损伤而最终死亡。

5.6.3

做好患者即家属的安抚工作。

5.6.4

通过医院“不良事件上报系统”进行呈报,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分析定性,医院质量改进办公室备案。

5.6.5

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组织科内或科内讨论,分析事件发生经过、防范及整改措施。

6.流程

6.1住院患者跌倒评估、预防与处理流程

评估患者跌倒风护士妥善安置患者、评估病情

险因素

1.《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及记1.

做好宣教,发放防跌宣教单

2.

在外衣左胸部位贴“高危跌倒”标识

录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因素

确定跌倒高风险人群

1.

签署《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告知书》、《住院儿童安全告知书》、《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告知书》。

2.

手腕带扣“防跌倒/坠床”标识,在床头挂“防跌倒/坠床”警示牌标识。

3.

对患者及家属做好预防跌倒的宣教,落实预防措施。

4.

做好再评估及再教育。

5.

护士长及护理组长负责检查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

启动预防跌倒防范措施

发现患者跌倒

确定跌倒高风险人群

立即通知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

签署《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告知书医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处理

护士执行医嘱、做好观察察,加强巡视

记录患者跌倒事件全过程重点交班班

对患者进行再评估,对患者家

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再教育并采

取改进措施。

护理安全质量小组对导致患者跌倒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报护理部审核。

科室讨论,进行原因分析,确定改进措施

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网报护理部

通知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

启动预防跌倒防范措施

发现医师根据患者病情进科室执行改进措施

门急诊患者:《门急诊患者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

护士妥善安置患者、护士执行医嘱

、做好观察察,加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因素

强巡视

评估病情

立确定跌倒高风险人群

1.

做好宣教,发放防跌宣教单

2.

在外衣左胸部位贴“高危跌倒”标识

师记录患者跌倒事件全过程重点交班班

医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处理

护对患者进行再评估,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再教育并采取改进措施

士执行医嘱、做好观察察,加强巡视

记录患者跌倒事件全过程重点交班护理安全质量小组对导致患者跌倒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报护理部审核。

护理安科室讨论,进行原因分析,确定改进措施

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网报护理部

全质量小组对导致患者跌倒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报护理部审核。

对患者进行再评估,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再教育并采取改进措施

科室执行改进措

门急诊患者:《门急诊患者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

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因素

科室执行改进措施

确定跌倒高风险人群

《患者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

6.2

门急诊患者跌倒评估、预防与处理流程

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因素

确定跌倒高风险人群

1.

做好宣教,发放防跌宣教单

2.

在外衣左胸部位贴“高危跌倒”标识

3.

全面的环境、着装安全

4.

合理使用工具、家属陪护

5.

必要时医务人员、志愿者协助就诊等

启动预防跌倒防范措施

发现患者跌倒

评估病情、护送至诊间或急诊科

进一步处理

跌倒发生时间

对患者进行再评估,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再教育

记录患者跌倒事件全过程,

分析原因,系统上报

门诊患者报告门诊办公室

急诊患者报告急诊室

7.

相关文件

7.1

《国际联合委员会(JCI)医院评审标准》(第

6

版)

7.2

《江苏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7版)

7.3

《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实用手册》(2016版)

8.

表单

8.1

《门急诊患者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

8.2

《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及记录单》

8.3

《Humpty

Dumpty儿童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及记录单》

8.4

《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告知书》

8.5

《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告知书》

8.6

《住院儿童安全告知书》

8.7

《新生儿病区新生儿住院告知书》

获经批准:

签署日期:

儿童护理评估第6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儿童保健门诊;统计分析

儿童门诊的主要工作为负责儿童预防接种、提供喂食指导、检查新生儿的发育状况以及矫正儿童不良行为等保健服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家长们对儿童的保健知识需求越来越大,这样就急切需要扩大儿童保健门诊的服务量[1]。为能更好提高儿童保健门诊的的服务质量,提升其应用效果,使其不断可以满足家长的需求,本论文对200例儿童门诊进行对比试验分析,评价健康教育在儿童门诊当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期间儿童保健门诊200例患儿。年龄范围是3个月至7岁,平均年龄为3.65岁。经过检查患儿均没有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经询问也没有精神家族史。其中男性患儿97例,女性患儿103例。将两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方面不影响本次分组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护理,包括医护人员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以及积极解答患儿家属提出的各项相关疑问,向其讲述所需相关基础知识,根据医生的医嘱给予的相关护理等。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护理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的工作方法和内容为:①详细评估: 在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之前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详细的评估,评估的事项不仅包括患儿的年龄、生长发育情况、病情状况等,还要评估患儿家长的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家庭环境和经济状况、对知识的渴望程度以及心理状态等。评估采用的方法应该简单、方便和快捷。②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2]: 对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健康教育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主要包括采用集体授课、直接交流、演示、发放宣传册等的形式,加强患儿及其家长对于健康知识的了解、认识、理解和掌握。集体授课方式时间一般固定,并且在授课之前应该采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让更多的患儿和家长能够集中起来进行学习。在集体授课过程中要借助一定的书本和光碟等资料进行讲解。在门诊中对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医护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用直接交流的方式和家长进行健康知识的流,使患儿及其家长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循序渐进的掌握各项和健康相关的知识。护理人员在采用直接方式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分清主次和重点,首先要将主要的和重点的知识传授给家长。同时,为了能够让家长对于这些健康知识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护理人员可以现场进行演示示范。③重视反馈: 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之后,应该通过反馈的形式了解他们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他们的问题随时给与答复,对其进行电话随访等。

1.3观察指标

在护理工作结束之后,对两组患儿的家属进行调查和观测。焦虑状态:分为0~100分的等级,得分越高者,焦虑程度越重;满意度也分为0~100分的等级,得分越低,满意度就低;不确定感受:得分范围是25~125分,得分越高,不确定的感受越高。

1.3统计分析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经过不同的护理后,两组患儿家长的表现打不相同,结果见表2-1。

表2-1两组患儿家属焦虑程度、不确定感、满意程度得分情况(分)

表2-1显示,经过一般护理的对照组及加强健康教育的实验组在一段时间的护理后,患儿家属的焦虑度、不确定感以及满意度均差异较大。家属的焦虑度及不确定感份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80、90的父母群体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比重,他们拥有比以往良好的教育背景,对健康教育的接受能力也比以前强。所以传统的育儿知识教育已经很难适应时展,满足年轻父母的需求。大部分年轻父母对婴幼儿健康知识的需求非常大[3]。通过教育之前对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集体教育法、直接交流法和演示法,能够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真实实在的演示,让家长更好的掌握健康知识。

本论文为探讨健康教育在儿童门诊当中的实际效果,选择200例门诊患儿进行对比分析。分别给予基础护理以及加强健康教育,结果两组患儿的家属在焦虑程度、不确定感、满意程度的情况均不一样,加强健康教育的实验组明显优于一般护理的对照组,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儿童保健门诊工作及其重要,他担负着下一代的健康,所以需要不断的加强门诊的健康教育,向患儿家属提供健康知识,使其更好地抚育儿童。总之,儿童保健门诊健康教育工作及其重要,实施后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缓解患儿家属的不良情绪,满足患儿家属的相关需求,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崔敏,董月连,买热也木尼沙.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的应用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2014,8(15):1-2.

儿童护理评估第7篇

关键词: 心理干预 个性特征 儿童 诊疗性疼痛

诊疗性疼痛(therapeutic pain)是指患者在住院后需进行输液、肌肉注射、抽血等侵入性治疗所造成的急性疼痛。儿童诊疗性疼痛属于轻中度的急性疼痛,过程短暂,不适宜应用止痛药物等进行干预,但因其周期性的诊疗疼痛刺激,容易导致儿童对诊断和治疗的恐惧和抗拒,如“白大衣现象”等,对儿童健康心智的形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对70例7~13岁住院患儿采用了心理干预,探讨心理干预对不同个性特征患儿诊疗性疼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广东省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儿科住院、 每日均需静脉输液的7~13岁非危重症患儿7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4例(62.9%),女性26例(37.1%);居住农村34例(48.6%),城市36例(51.4%);年龄(9.87±1.96)岁,其中, 7岁12例(17.1%)、~8岁11例(15.7%)、~9岁4例(5.7%)、~10岁13例(18.6%)、~11岁13例(18.6%)、~12岁11例(15.7%)、~13岁6例(8.6%)。男女之间疼痛强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各年龄段疼痛强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患各类疼痛症状的原发性疾病者。

1.2 评估方法

1.2.1 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 70名住院患儿入院第1天进行个性特征评估。采用湖南医科大学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 )[1]。由接受过专门评估训练的护士对患儿进行个性测验,填表,要求患儿对每个问题用“是”或“不是”回答,该问卷有88项,包括 E(extroversion and introvertsion,内外向 25 项)、P(psychoticism,精神质18项)、N (neuroticism,神经质或情绪的稳定性 23 项)、L (1ie,掩饰性 22 项) 4个分量表 。将原始分转换为标准T分,分成3个等级,不同等级代表不同个性心理特征。E、P、N的3个等级分别为内向/倾向内向、中间型、外向/倾向外向;非精神质、中间型、精神质;情绪稳定/倾向情绪稳定、中间型、情绪不稳/倾向情绪不稳。并将测试数据逐一输入装有JEPQ常模计分软件的计算机内,再由计算机算出各自的E、P、N维度值。

1.2.2 疼痛评估方法

广东药学院学报 第25卷 第3期 刘晓燕.心理干预对不同个性特征儿童诊疗性疼痛影响的研究1.2.2.1 自我评估法(自评法) 以VAS标尺为基础的脸谱图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2] ,0-10数字为疼痛强度分级。0为无痛,10为剧烈疼痛。在标尺旁标有小儿易于理解的笑及哭的脸谱。每次静脉穿刺后让患儿按疼痛的程度指出相对应的脸谱,由脸谱相对应的数字为其疼痛的分值,1~3.9分为轻度疼痛,4~6.9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5 d累计作为总分。由患儿自己完成。

1.2.2.2 行为评估法(他评法) 采用MBPS(改良儿童疼痛行为评分)标准[3]。由接受过专门评估训练的护士,对患儿静脉穿刺的过程进行评分。评分包括面部表情、哭闹情况、行为情况3部分。3项得分总和为他评法患儿的得分,所得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

1.2.3 入院第1天在侵入性治疗(静脉输液)前进行疼痛基准评估,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疼痛。

1.2.4 分别在入院第1~5天的每天静脉穿刺后进行疼痛评估(采用自评法和他评法)。

1.3 心理干预

1.3.1 所有病人入院第1天不实行心理干预,第2~5天均实行心理干预。

1.3.2 实行心理干预的依据 根据艾森克个性问卷,经电脑软件计算明确其性格类型(外向型——外向及倾向外向、中间型、内向型——内向及倾向内向型),并询问家属个性结果与患儿是否相符,反差太大将被剔除。针对个性选择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法。

1.3.3 心理干预方法 认知疗法(直接解释法、思维方式转换、角色模仿、鼓励与榜样示范法)、行为疗法(转移注意力等)。

1.3.4 心理干预措施的选择 外向型:直接解释法+转移注意力疗法;中间型:思维方式转换+转移注意力疗法;内向型:角色模仿、鼓励与榜样示范法+转移注意力疗法。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因本研究资料均为偏态资料,经数据转换后仍未呈现正态分布,故统计方法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 70例患儿诊疗性疼痛强度比较

第1~5天诊疗性疼痛强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疼痛强度随着住院天数的增加逐渐减轻,其变化趋势见图1。表1 70例7~13岁儿童住院5 d诊疗性疼痛强度比较

2.3 3种不同个性儿童心理干预前后疼痛强度的比较

70例儿童中,外向型占14例,中间型占22例,内向型占34例。中间型及内向型儿童第1天与第5天疼痛强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外向型儿童自评差异无显著性(P>0.05),他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2.4 情绪稳定型及不稳定型儿童心理干预前后诊疗性疼痛强度的比较

根据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常模计分软件的计算,70例中,情绪稳定型占63例,情绪不稳定型占7例。情绪稳定及情绪不稳定儿童心理干预前后(第1天与第5天)诊疗性疼痛强度比较(自评与他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见表3。表2 3种不同个性儿童心理干预前后疼痛强度的比较表3 情绪稳定型及不稳定型儿童心理干预前后诊疗性疼痛强度的比较

儿童护理评估第8篇

[关键词] 意外伤害;育儿技能;健康教育;幼儿园儿童家长

[中图分类号] R1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14-51-03

A study of parenting skills assessment in the role of accident prevention

SONG Ping FU Dan ZHANG Jiaosheng LIU Furong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Shenzhen Children's Hospital, Shenzhen 518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arenting skills assessment in the role of accident prevention. Methods 440 parents in kindergartens of our city were selecte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22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terviewed each parent using parenting skills assessment scale, the control group without parenting skills assessment, 12 weeks after two groups of parents by accident harm cognition questionnaires was observed. Results Indoor furniture safety protection, safety measures and parents in the home everyday whether regular safety education in the aspects of popula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Accident injury; Parenting skills; Health education; Preschool children's parents

在我国,儿童意外伤害已经对儿童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虽然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动作、语言、神经等方面发育较快,但是体格生长较慢,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外界事物的接触也随之增多,因此,意外伤害的发生率随之升高[1-2]。本研究选取2014年4 ~ 7月我市某幼儿园的440名家长进行分组研究,探讨育儿技能评估对意外伤害的预防作用,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4 ~ 7月选取我市某幼儿园的440名家长(均为父母亲),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0名,观察组由儿科医生在7d内对其进行育儿技能评估量表问卷访谈,其中男150名,女70名,年龄27~47岁,平均(31.5±4.2)岁;对照组确保家长在研究期间不出现退学、转学和休学等情况。其中男140名,女80名,年龄26~48岁,

表1 两组儿童家长儿童安全和居住环境比较[n(%)]

组别 n 室内家具、电器是否有

安全防护措施 药物、清洁剂、锐器等是否在

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家长是否经常对孩子

进行安全教育

观察组儿童家长 220 187(85.0) 201(91.4) 211(95.9)

对照组儿童家长 220 104(47.3) 124(56.4) 171(77.7)

合计 440 291(66.1) 325(73.9) 382(86.8)

x2 52.86 54.32 27.61

P

表2 两组儿童家长预防意外伤害知识要点知晓情况比较[n(%)]

组别 n 坠落伤预防要点 溺水与车祸预防要点 电击伤预防要点 烧烫伤预防要点 中毒预防要点 动物咬伤预防要点 拐卖知识要点

观察组儿童家长 220 196(89.1) 182(82.7) 154(70.0) 185(84.1) 183(83.2) 203(92.3) 191(86.8)

对照组儿童家长 220 154(70.0) 134(90.9) 101(45.9) 154(70.0) 147(66.8) 114(51.8) 158(71.8)

合计 440 350(79.5) 316(71.8) 255(58.0) 339(77.0) 330(75.0) 317(72.0) 349(79.3)

x2 18.52 23.65 21.24 12.09 14.21 67.19 13.52

P

平均(31.2±4.3)岁;两组家长的年龄、性别、学历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后对这两组家长进行意外伤害认知方面问卷调查[3]。

1.2 方法

由本项目研发的育儿技能评估量表进行问卷。观察组有经过专门培训、考核达标后的儿科医生按照一对一的访谈模式进行,12周后在全园儿童家长会上,进行意外伤害认知方面的问卷调查[4]。问卷调查内容自行拟定,主要包括安全和居住环境(室内家具、电器是否有安全防护措施、药物、清洁剂、锐器等是否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家长是否经常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预防意外伤害知识要点[坠落伤预防要点、溺水与车祸预防要点、电击伤预防要点、烧烫伤预防要点、中毒预防要点、动物咬伤预防要点、(防)拐卖知识要点]和意外伤害知识来源途径(亲属好友交流、电视宣传、阅读书籍报刊、网络浏览、在园家长培训)[5-6]。共发送440份问卷,收回问卷440份,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以及研究所得资料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儿童家长在安全和居住环境方面知晓率比较

观察组的室内家具安全防护、家中日常的安全措施和家长是否经常进行安全教育等方面的知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体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儿童家长对预防意外伤害知识要点的知晓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坠落伤预防要点、溺水与车祸预防要点、电击伤预防要点、烧烫伤预防要点、中毒预防要点、动物咬伤预防要点、拐卖知识要点等方面的知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体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儿童家长意外伤害知识来源途径情况

两组患者在亲属好友交流和电视宣传方面的占有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阅读书籍报刊、网络浏览和在园家长培训等方面的占有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育儿技能评估调查是对幼儿园儿童家长育儿观念、知识、技能及预防意外伤害意识等的全面调查、培训普及,通过一对一的访谈调查,不但了解家长育儿技能方面的问题,还潜意识的对家长进行了全面的健康教育[7]。有研究显示,对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为期1年的教育干预,伤害发生率由干预前的8.36%下降至干预后的6.4%[8]。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的儿童能独立行走活动范围增大而且有较强的好奇心易发生烧伤溺水和坠落[9]。加强对家长等监护人的安全宣教,可以减少意外伤害带来的损失[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安全和居住环境方面、预防意外伤害知识要点的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在阅读书籍报刊、网络浏览和在园

表3 两组儿童家长意外伤害知识来源途径比较[n(%)]

组别 n 阅读书籍报刊 亲属好友交流 电视宣传 网络浏览 在园家长培训

观察组儿童家长 220 163(74.1) 56(25.5) 158(71.8) 165(75.0) 185(84.1)

对照组儿童家长 220 135(61.4) 53(24.1) 151(68.6) 134(60.9) 114(51.8)

合计 440 298(67.7) 109(24.8) 309(70.2) 299(98.0) 299(68.0)

x2 7.25 0.26 0.43 9.97 48.25

P 0.05 >0.05

家长培训等方面的占有率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采用育儿技能评估可以提高幼儿园家长对意外伤害的认知,同时本研究建议从以下三面实施可有效实现预防效果。(1)通过电视及网络普及幼儿园家长对预防意外伤害知识的知晓,有条件的幼儿园增强自身网站建设。(2)加强对幼儿园儿童家长育儿观念、知识、技能及预防意外伤害的意识方面全面培训普及,通过一对一的育儿技能评估调查,不但了解家长育儿技能方面的问题,还潜意识的对家长进行了全面的健康教育。(3)充分发挥幼儿园儿童家长年轻化、高学历化,接受新知识能力强的特点,提供机会让经验丰富幼儿园儿童家长在一起开展座谈会等方式来宣传好的家长育儿理念和预防意外伤害知识。

[参考文献]

[1] 胡艳,邢艳菲,蒋琳,等.广州市七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现状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8):777-780.

[2] 吕贞燕,何勇.儿童意外伤害778例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2):129-130.

[3] 郭岚峰,彭明琦,蔡榕,等.南京城区及周边农村地区儿童意外伤害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杂志,2010,27(16):1229-1231.

[4] 霍世英,黄叶莉,黄建萍,等.婴儿意外伤害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4,18(15):1346-1347.

[5] 李英秋,张岩,刘静平.预防儿童意外伤害健康教育的工作体会[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4):314-315.

[6] 吴康敏.我国儿童意外伤害现状及干预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0):1009-1011.

[7] 周德,黄新蓉,雷莉,等.黄冈市0~2岁家庭育儿知识现状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494-497.

[8] 庞书勤.幼儿家长对家庭意外伤害危险因素认知测量工具的开发[J].中华护理教育,2009,6(1):6-9.

[9] 李本英,张献怀.“六招”应对儿童家庭意外伤害[J].家庭育儿,2005,14(10):40.

[10] 徐隆绍.高度警惕儿童意外窒息[J].家庭育儿,2001,15(3):40.

[11] 朱海峤.小儿外伤的现场急救[J].家庭育儿,2001,15(6):42.

[12] 胡怡萍,周莹,张婧洁,等.新生儿家长儿童保健知识认知现状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中国优生优育,2011,17(2):97-99.

[13] 田娟娟,肖华志,王屹.育儿技能评估对意外伤害预防作用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93-95.

[14] 董菁,程敏,解雅春,等.0~2岁婴幼儿家庭育儿能力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4,27(32):37-39.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