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计算机实验论文

计算机实验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20 16:18:35

计算机实验论文

第1篇

一、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当前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网络理论和技术,具备一定的网络设计和管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中有一些显著的问题。计算机网络实验与其他实验课程有很大不同,它对实验环境要求较高,需要建设专门的网络实验室,配置成套价格昂贵的实验设备,而且后期的设备维护和实验室管理工作量也很大。目前国际著名大学和国内一流大学都建有大规模设备完善的网络实验,计算机网络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拥有大量时间和资源进行实验实践学习,并且设置有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安排提前预定实验时间,并配有专业高水平的实验老师进行指导,但是国内其他高校大部分由于经费和人力物力等方面原因,网络实验室的条件大多不够完善,设备数量不够充足,很难满足实验教学需求,以笔者所在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实验室为例,实验室于2008年开始组建网络实验室,分批购置网络设备花费将近人民币200万元,目前实验室承担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本科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平均每年上课的班级数量达18个,学生人数达540人,平均每个班级的实验学时为16学时,随着设备使用时间的增长和本科生人数的扩招,实验设备维修维护越来越频繁,实验任务也越来越重,在短期内又无法大量更新实验设备,现有的实验环境只能满足基础教学所用。从学生角度考虑,实验课时远远不够,没有条件进行深层次的探索性学习,因此在当前的实验设备环境下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从笔者的调研结果来看实验环境受限是目前大部分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面临最大的困难。

二、实验教育改革思路

1.在线实验平台。由于现有的实验环境不能满足实验教学要求,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以及与网络设备厂商的深入探讨,笔者决定利用网络实验平台结合课程优化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希望能缓解实验室设备老化、数量不足的现状,并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实验内容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使用的是锐捷网络的LIMP网络实验系统,将其与实验室物理实验设备有机整合,在网络服务器上搭建网络在线实验平台,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登录实验平台网站进行在线实验,让实验教学不局限于实验室内,学生可以利用任何空闲的时间在网络上进行实验学习。近期我们希望通过实验平台上软件进行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网络设备的配置,网络设计与管理等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实验,后期还需要引进相关配套设备并完善实验平台,开展网络安全,网络编程等更高级的实验内容。在该平台上,学生可以观看配套的flash演示影片,用较短的时间了解实验过程,而后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在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查看实验附属的相关实验说明和提示,也可以通过系统的留言功能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老师也可以不定期观察学生的实验结果,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同学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型发散性的学习。同时实验平台可以提供更多的实验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时间进行选择,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多方面的拓展。网络实验平台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在较低的经济成本和较少人力资源条件下,较好的解决物理实验环境受限和实验学时不足的问题,因此网络实验平台在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中有其很好的应用前景。

2.课程内容优化。通过运用在线实验平台,课程实验时间已基本不受限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场实验和在线实验各自的特点,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安排实验内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将课程分为三个阶段构建起多层次的实验内容,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第一阶段是基础实验,基础实验由实验老师在实验室现场进行详细的指导,安排12学时现场实验可以充分的介绍计算机网络实践的基本知识,以及整体实验内容与相关理论知识的对应,解决实验与理论脱节的问题,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实验内容包括网络设备的基本介绍,实验模型的理论支持,通过基础性的实验来验证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并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常用实用的网络知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理论和实验基础,为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综合实验,综合实验在在线实验平台上进行,安排必选和自选两类实验内容,必选内容包括常用网络模型组建和网络设计实验,由学生根据操作说明和相关介绍在实验平台上进行操作,让学生了解当前计算机网络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常见案例,从而使学生了解网络软硬件构成、网络拓扑结构、网络组成要素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其网络管理和网络应用的能力;自选内容包括网络工程和网络安全等120多项实验项目,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作,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深层次多方面的学习,更多的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各项知识和内容,使其能更好地应对日后就业和工作的实际要求。第三阶段是综合性设计实验,在每次课程的最后安排一次4学时的设计性现场实验,由课程老师按照课程大纲设定综合性强、涉及面广、难度较大、接近实际应用的实验内容,在物理实验环境下分组进行实验,老师给予相应的辅助与指导,真正的让学生自己实践设计网络拓扑,配置网络设备,管理网络地址,建立网络结构,实现网络安全,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软硬件环境构建满足具体实用要求的网络,让学生充分了解课程体系,着重提高其学习积极性,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内容优化,在保持原有实验室课时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实验无时限的优势,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为网络专业方向培养后备人才,也为学生日后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课程系统完善。笔者所希望推行的教学方案,旨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和实验时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但是为了能使课程能够较好的开展,还需要进行很多其他的完善工作,首先必须搭建好在线实验平台,在线实验平台是解决实验时间受限的关键,必须要保证实验平台的正常运行,并不定期的监控实验平台运行情况,维护好网络服务器和实验系统,确保学生能够正常的在网上完成实验,得到充分的实验时间;还有需要完善修订实验材料,实验指导材料是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的主要参照物和基本依据,其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据了解国内部分一流大学已经编写与理论课程契合度较高的实验教材,在指导学生实验的同时,引导其自主学习。通过多年教学课程老师也积累了相关的实验材料,包括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讲义,但是实验内容比较简单基础,而且比较陈旧,不具备真正的指导意义,课程重新规划后首先需要在原基础上修订好基础实验教材,修订实验指导书,并针对网络实验编写实验平台的操作手册,制作flash演示影片,确保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理解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网络平台的操作流程和实验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基础条件,更重要的是实验材料和实验指导书务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有指向性又要有启发性,让学生在完成实验同时巩固理论知识,而并非简单的模仿追求实验结果,后期在课程系统完全建立起来后可以通过编写完整课程实验教材来引导学生学习,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多思考多探索。

三、结束语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实验教材,建设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职学校教材建设,对中职学校和广大教师寄予厚望,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2000.3.21)中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补充教材和讲义等”。因此,编写、选择和补充适合中职学生口味的“教材套餐”,既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精耕细作,精心打造,同时也是中职学校和全体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源质量较以往下滑教育学论文,出现了实验教材偏难,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脱钩现象。以往的中职生录取是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之间的分数段,而今是在普通高中分数段以下,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生源质量下滑,而教材内容和形式变化少,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不佳。特别是近年来,这一问题不但没有改变,甚至更加突出。

二是实验教材和理论教材的风格接近,忽视了实验教学的特点,难以实现实验教材的创新。课程总框架上理论课重而实践课轻,而且专业课也是重专业理论而轻技能训练;授课模式上仿效理论教学,实践课无法形成体系。造成实验课成了理论课的附属。

三是实验教材建设未与市场需要接轨,与用人单位需求往往有很大的差距,实验教材建设没有邀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对市场了解不多不深,出现了编写实验教材所选素材的“信息孤岛”现象。

四是实验教材的更新速度慢,与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速度相比存在滞后的现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而实验教材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导致实验教学教材和实验教学环境不一致的情况,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2.中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建设若干问题探讨

中职生的实验教学,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育学论文,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在实验教学中,选择好的实验教材,不断完善教案、讲义,进行模块化整合,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一本满足专业要求、学生爱不释手的实验教材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的前提和基础。

1)建立“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并配套相适应的三类实验教材

由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实验教学,以培养具备一定基本理论素养和基本技术技能的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择或编写三类教材,即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版本级别的实验教材来满足三个层次学生的实验教学,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开发性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学生按不同层次分组,使用不同教材,自主学习,并分别接受教师指导与训练,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分类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实现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

2)组织编写创新型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构建和完善适合中职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创新型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的编写从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发教育学论文,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改革创新。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内容,以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总体来讲就是打破“三种思维定式”和做好“三个结合”。打破“三种思维定式”其实是先洗脑。具体来讲:一是打破高教系列和中职系列实验教材一体化混编模式;二是打破将理论教材的编写模式应用于实验教材编写模式之中;三是打破单一实验教材版本,不分层次。做好“三个结合”就是要与时俱进。具体来讲:一是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互相促进;二是要将实验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实现与企业对接,与社会融合;三是要将实验内容与计算机软硬件更新结合起来,实现实验内容与实验环境同步。创新型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团队,有科研院所参与,有企事业精英加盟,通力合作,把中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编写好,既要有内容丰富和适合实验教学的纸质教材,也要有各种风格的视频和音频教材,同时辅之以虚拟实验室,为中职学生奉献教材精品和提供访问友好的虚拟实验室平台,促进中职教育又好又快良性发展。

如何构建和完善适合中职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我们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北大青鸟从教材到教学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洪恩集团计算机教学软件使很多人学会了计算机的操作等等,我认为构建和完善适合中职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首先要从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建设和实验课程教学监督评价体系建设入手,建立和规范对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和全程监控反馈机制教育学论文,同时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对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其次就是引进、学习一些知名教育集团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加以消化吸收,构建适合本地学生的实验教学体系;最后就是加强职业教育校际间的交流,联合编写教材或讲义,通过实验教学研讨会、教师教学比武和学生技能竞赛等活动来不断完善和丰富本地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3.结束语

总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一定要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具备一定基本理论素养和基本技术技能的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抛弃,不放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在职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卫红.本科层次会计学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 财会通讯(学术版),2009,9.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维护;高等院校

21世纪的到来,人类进入了以信息知识为重要资源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实验室是为满足教学需要而建立的重要平台。但是由于上机人员使用频繁而且在一个实验室的环境中,经常要满足上机人员各种不同的上机需求,实验室管理工作难度较大,经常会出现软硬件损坏等故障。如何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发生,是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一、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在管理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软硬件易于损坏

为了满足计算机教学任务的要求,每台计算机需要安装多种操作系统,而每种操作系统又要安装各种应用程序。这使得重新安装一台计算机系统要花费很长时间。上机人员私自将个人硬盘、U盘、MP3、光盘等带入机房,在硬盘或服务器上放置大量的个人文件,导致系统运行速度降低,甚至有大量的感染病毒的文件也被放置在计算机内。

(二)计算机实验室的环境

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一般是每天从早到晚,使用较为频繁,一部分上机人员不遵守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加上上机人员较多,造成计算机实验室空气质量较差。空气中的灰尘在计算机内部不断的积累,导致电路板老化和损坏。由于计算机实验室一般要使用空调,空气、环境比较干燥,极易引起静电的产生,容易导致计算机硬件故障的发生。

二、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

(一)计算机软硬件的管理和维护

对于计算机软件的维护一般是要在每学期开学时重传一遍系统和定期做文件的备份。因为在正常的操作计算机的时候,有时会不小心误删了文件,严重的话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如果事先做过备份,那就不会出现问题了。也可使用硬件还原卡等,这些硬件设备或功能软件都可以在重新启动系统时使系统恢复到使用前的状态。做好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工作,对计算机危害最大的是计算机病毒。为了对计算病毒做有效防范,应建立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建立多个防护层如:访问控制层、病毒检测层、病毒层等,有效遏制病毒对计算机的侵害。

计算机硬件设备是精密的电子设备,对运行环境的温度、湿度、灰尘及电源稳定性都较为敏感。保持良好的运行环境是延长硬件使用寿命的有效手段。在日常维护中应定期打开机箱检查接线、插口等有无松动。内存条、显示卡等可用橡皮擦擦净,可以解决接触不良等一些常见故障;监督上机人员正常关机,关闭显示器,这样可以避免打开总电源时,瞬间产生的电流对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的冲击;拆装硬盘时要尽量避免振动,以防损坏硬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禁止带电拆卸设备,维修时要先释放人体静电,可以用手触摸大的金属外壳,也可先用水洗手待擦干手后再行操作,以免产生静电烧坏主板和设备接口。

(二)计算机实验室环境的管理和维护

在计算机实验室里要尽量避免灰尘,防止静电,上机人员进入实验室时必须换上实验室的专用鞋套。实验室中的湿度和温度都不能太高,要经常开窗换气,利用实验室空闲时,彻底打扫卫生,键盘、鼠标定期用无水酒精消毒,以防止病菌在实验室内传播,影响上机人员身体健康。尽量使室内温度控制在10℃~3O℃之间,湿度控制在在30%~80%之间,特别是在夏天要注意降温和防潮。

(三)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要做好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为了防范计算机设备被盗,在离开实验室时,应锁好门窗,不给犯罪分子可趁之机。严格管理,以防有人冒充上机人员进入实验室。在放长假期间应在实验室门上另外加锁,做好值班安排。由于计算机实验室环境的特殊性,更容易发生火灾。要预防火灾的发生,离开实验室时应断开开关电源,以防长时间通电造成火灾;定期对线路进行检查,发现老化线路要立即进行线路整改。在实验室显著位置放置干粉灭火器,以防万一。

三、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的管理

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的管理也是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和维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了解本学期上机实验的学院、班级、人数、课程内容等,然后根据其课程设置、设备数量等安排上机实验的时间和地点。一定要做到统筹管理,既能保障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又能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实验设备。:

总之,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做为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应以现代科学管理的思想为指导,结合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工作出发,使计算机实验室在高校实验室管理方面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王少东.计算机专业机房管理的技术手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4,2(1):67-72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234-01

作为网络工程专业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成为他们的必修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设计很多概念、技术、协议,而且都是比较复杂的。对于学生来讲,首先就是需要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进行了解,如果只对学生进行纯理论教学,会十分枯燥无味,而且学生也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开展实验教学将成为理解理论知识和掌握实践技能的重要保障。

1.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学校开展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都是以纯理论的方式进行,普遍缺少实验环节。如果该学校没有实验安排的教学计划,老师上课的时候就需要将实践教学的知识加进去,这样方便学生更好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

然而,虽然有些学校的教学计划有实验安排,受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学校的实验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在一些网络培训时,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采用的就是Wieshark软件进行的协议分析,虽然这样的教学实验方便了学生很好的理解网络协议,但是学生对网络规划、路由算法等内容得不到实践。

2.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在不同专业中的探讨

在江苏大学,计算机网络原理将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网络工程系学生的必须课。以前,这门课的教学大纲要求是48学时的理论教学,没有安排实验教学,单纯的理论教学让学生难以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因为单纯的理论会使老师所讲的知识比较抽象。

在2010年,学校重新修改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和网络工程系教学大纲,将原来的28学时增加到64学时,新增了12学时的实验教学,另外由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卓越班的特殊性,其计算机网络原理的课程依旧为48学时,其中有8学时为实验教学。

3.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设置

3.1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设置

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中,计算机网络原理的教学实验有12学时,分为6次实验,实验的具体内容如下:

3.1.1直通、交叉网络的制作

消除网络的神秘感成为开展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每位学生需要自己通过实践,作出一个合格的网线。做好之后学生可以将网线带回宿舍自己使用,这样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成就感,也会带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热情。

3.1.2常用的网络层协议分析和网络命令练习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网络命令的使用技巧,比如:arp、route、ping、netstat等等,另外该实验还要求学生在执行命令之前,学会使用wieshark获取报文并且学会对其进行分析。

3.1.3掌握wieshark的使用方法

Wieshark是一种分组嗅探器,其可以捕获网络报文并且对其发生的网络故障进行诊断和分析。在该实验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Wieshark的界面,然后按照要求在浏览器上输入一个主页URL,再找到相应的HTTP报文,根据报文查找自己计算机中的IP地址和自己访问的IP地址,同时对报文的结构进行深一层的分析,更好的体会计算机网络的结构体系。

3.1.4RIP路由和静态路由的算法

该实验需要借助一个公司的Packet Tracer的模拟器,老师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前,将网络拓扑图、设备的IP地址、子网掩码等信息以word形式发给学生,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依据相关的命令配置设备完成设备之间的互相通信。该实验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工作有直观的了解。

3.1.5Winsock编程实现TCP/IP客户端/服务器模拟

该实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socke编程的步骤以及编程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函数,在该实验中,老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计算机和旁边的计算机分别作为服务器与客户机,并且实现两台计算机的互相通信。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出一些程序的部分代码,要求学生根据socket编程的流程将给出的程序代码补充完整,再进行通信实验。

3.2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中卓越班的实验设置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卓越班由于其特殊性,其实验教学安排为8学时,也就是一共有4次实验,相比较信息技术方向的12学时来讲,卓越班的实验安排可能做不到面面俱到。因此,卓越班的实验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的每一层封装和每一层的协议,在实验安排中没有socket编程和路由器配置,只有在还有课时的允许条件下,在理论教学的课堂对该两部分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补充,让学生理解起来不是那么的抽象即可。

3.3 网络工程系实验设置

网络工程系的网络原理实验教学有12学时,一般来讲,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在大二的下学期开展,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就已经学会了制作网线,同时网络工程系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网络工程系的网络原理实验安排的目的不同于信息技术方向,其没有网线制作实验,而是增加了一次的网络规划实验。在网络规划实验的课堂中,老师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案例利用Packet tracer制作出一个合理的网络拓扑图,根据具体的要求规划好子网掩码、自己设备的IP地址等一些基础的信息,最后开始路由算法,实验网络内各个设备之间的互相通信。学校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真实设备上进行实验。

3.4 在实验设置中该注意的问题

对于该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老师来讲,在每次实验教学之前,都需要认真准备上课时需要的文档,该实验文档中不仅包括实验的要求、实验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该实验需要的背景知识和详细的实验步骤。比如在Wieshark的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文档中应该有Wieshark的功能和操作界面的介绍,还有该实验的具体步骤。直线网络与交叉网线的制作实验中,在文档中就需要有T568B、T568A的具体线序和制作直线网络和交叉网络的较为详细的过程,教师还应该在授课之前,准备好课中所需的工具,教会学生对测线仪、压线钳进行正确的使用。在RIP路由和静态路由算设备法的文档中,老师应该给出设备IP地址配置、静态路由配置、RIP路由配置等一些基本的命令。

4.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中的知识点不仅多,而且还比较繁琐,纯粹的理论知识会让学生听起来十分抽象,因此开展实验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开展实验教学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比较高,要老师根据教学条件认真设计实验的形式和实验内容,除出了本文中涉及的实验,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网络协议或者通过简单的编程模拟来实现网络协议的工作过程。

参考文献

[1] 陈永平.浅谈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J].计算机教学,2013,(31):106-110.

[2] 刘洪涛.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5):36-37.

[3] 吴晓波.浅谈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改革[J].教育论坛,2011,(31):56-58.

作者简介

第5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能力培养

1研究背景

1.1课程开设的性质和任务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生计算机教育的第一层次,是高职人材培养各专业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基础。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任务是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及日常事务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1.2教学目标剖析

高职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一是不能脱离应用,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其核心是要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二是要恰当体现基础课教学的特征,因为一些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让学生长期受益的教授内容,对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至关重要。

1.3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几年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大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也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素质普遍低于本科院校。

(2) 目前云南省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到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本、专科学校采用同一标准。专科高职院校没有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学大纲。

(3)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使用本科教材,理论内容偏多,有些内容难度太深,上机实验教材操作步骤显得粗略,综合应用方面的训练不够,教学理论脱离实际应用,无法达到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4) 教学内容聚增,但学时减少,新入学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按照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难以组织。

1.4解决办法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按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修改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在原有专科教学模式基础上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以“前课堂后实训室”模式建设理实一体的教学环境,按“任务分析-理论讲解-操作演示-技能训练”的进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过程融“教学做”于一体,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紧密,学生能较快较好地实现从理性知识

作者简介:王瑛淑雅(1961-),女,副教授,本科,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与研究工作。

到感性认识的转移,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贯通,提高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设措施

2.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内容

(1) 按照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三个模块。

(2) 编写实训教材,建设实验任务与综合应用实训项目体系。

(3)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精减教材内容,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够用为原则,将原有的教学时数压缩,压缩出来的时间用来进行综合应用项目的训练。

(4) 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教学理念,淡化理论(课堂)与实践(上机)的界限,理论为实践服务,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应用技能为核心。

(5) 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任务

驱动―案例教学―实践为主,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技能为核心展开教学。

(6) 改革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教学考核评分以期末考试、过程测评考核、学生互评相结合。评价过程中尽可能寻找作品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开启创新能力。

(7) 制定注重实践训练、过程考核的考核评价标准,增强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以实现对学生知识掌握、技能应用、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来培养学生计算机的素质能力、应用技能和创新精神。

2.2教学内容体系设置

教学内容划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三个模块,见表1。其中,以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为基础,夯实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围绕Internet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页综合设计制作,建立实验任务与综合应用实训项目体系,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表1教学内容体系设置

模块内容实训项目测评分值

计算机基础知识硬件系统和工作原理

实验:微型机硬件模拟组装

计算机软件系统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计算机基本技能Windows XP 操作系统单元1中文WinXP基本操作10分

文件管理实验一 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

程序管理实验二 回收站 剪贴板和快捷方式

磁盘与设备管理实验三 控制面板的设置和磁盘管理

测试:文件/目录操作、控制面板设置

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单元2 文字处理软件实验

实验一 文档的基本操作和排版2分

实验二 表格处理2分

实验三 图文混排和图形绘制2分

综合应用项目:Word文档综合排版4分

Word等级考试操作技能综合训练

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3单元3 电子表格软件实验

实验一 工作表的基本操作2.5分

实验二 公式和函数的使用2.5分

实验三 图表制作2.5分

实验四 数据管理2.5分

Excel等级考试操作技能综合训练

演示文软件PowerPoint 2003综合应用项目: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5分

计算机应用能力局域网基础及应用实验一 Windows XP资源共享

实验二 Windows XP下TPF服务软件

Internet基础及应用实验三 信息搜索

续表

模块内容实训项目测评分值

计算机应用能力实验四 收发电子邮件

音频、图像、视频视频处理单元6 多媒体技术基础

Firewords图像处理实验一 Firewords图像基本处理2分

实验二 Firewords图像处理综合应用3分

Flas制作实验三 Flash 基础动画制作2分

实验四 Flash 特效动画制作综合应用3分

网页设计制作单元7 网页设计与制作实验15分

实验一 网站的建设与管理

实验二 网页中的表格和图片

实验三 网页中的表单和多媒体

综合应用项目:设计制作个人网站

学时分配:理论30学时,上机实践45学时,总学时:75学时。

2.3教学考核要求

理论考试:无纸化考试,占总分40%

上机实训操作:占总分60%

课程结束后学生参加“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一级(C类)考试”。

3教学体系的组织与实施

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实验内容、综合应用一体化;二是理论、实践教学穿行。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即每次课都给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基于案例,针对教学实训项目设计教学案例或任务,将所要学习的知识概念和技能蕴含在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中,案例具有代表性,能涵盖主要的知识点,并且从易到难符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特点。教学中辅以软件演示案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内容和知识点的学习。突出理论教学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发挥教学的应用功能,在案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上机实践课――基于任务驱动,在每次理论课结束之前,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实验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各小节的上机任务,规定提交的时间,明确评定成绩的标准,要求学生在上机前设计出自己的方案,这样,学生在上机前就有明确任务。上机完成任务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技能的掌握使其具有成就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通过在上机计划中嵌入综合应用实训项目,使基础实验与综合应用项目相衔接,即实训体系中每个基础实验都是后续综合应用实例的组成模块,例如,以实训项目体系中“设计制作个人网站”为例,Word文字处理实验中处理的文档作为部分网页内容,通过IE浏览器应用练习,搜索准备好有关网站建设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音频、视频资料,通过Firewords图像处理实验,制作好网站的标题和图标,在Flash实验中为网页制作好所需动画,所完成的Excel、PowerPoint幻灯片的实验可以作为网站中的个人习作进行交流、共享。这样,通过综合应用项目将前面所完成的实验成果作为综合应用项目中的应用对象,促使学生应用各阶段学习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实践训练,具备了扎实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过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基础课程开始就建立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

4改革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

教学考核评分以期末考试、实践过程测评考核、学生互评相结合,偏重上机实践环节过程的考核。其各阶段测评分值见表1,学期结束,课程考核方法如下所示。

理论考试:无纸化考试,占总分40%

上机实训操作:占总分60%,见表1

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改变,使考核的重点趋向实践教学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学生的实践及应用能力成为此门课程成绩的主要衡量标准。增强教学评价的客观性,杜绝了学习好坏靠死记硬背得高分的现象。学生参与实践成绩的评定,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评价过程中尽可能寻找作品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开启创新能力。实践证明教学模式中加强实践环节过程的考核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5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通过实施和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并在教学中执行重点趋于过程的考核,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其教学效果通过笔者所任课班级可进行比较,如表2所示。教学实践表明,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效果明显。

表2教学效果比较

实训任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2009春季学期环保0822班52人)原专科教学模式(2006春季学期电气0503班45人)

优秀完成基本完成未完成优秀完成基本完成未完成

Word48人(92%)4人(7%)035人(78%)9人(20%)1人(2%)

Excel47人(90%)4人(7%)1人(2%)28人(62%)15人(33%)2人(4%)

PowerPiont45人(87%)7人(13%)017人(38%)26人(58%)2人(4%)

网页制作32人(61%)17人(33%)3人(6%)3人(7%)17人(38%)25人(55%)

6小结

(1) 计算机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2)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思维;操作系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5-0178-02

作者简介:郑颖(1987-),女,河南南阳人,硕士,河南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语义Web、自然语言处理;金松林(1983-),男,河南周口人,硕士,河南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

0 引言

操作系统通过合理调度和管理系统中的各类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它与硬件和其它应用软件有着紧密联系。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学习该课程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其原因主要有:

①课程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较难理解,并且传统授课主要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学习;

②实验课时较少,实验内容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③课程考核机制不完善。主要依靠期末考试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测验,且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导致学生重理论而轻实践。

亟需转变教学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1 计算思维

2006年,周以真教授提出了计算思维的定义: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是涵盖计算机科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1]。她指出“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思维不限于科学家,将成为每个人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2]。计算思维是一种高层次的认知思维活动,它包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大学生所应必备的基本能力。因此,许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将计算思维逐渐运用到教学中[3-6]。文献[4]通过案例将计算思维抽象和自动化思想贯穿于离散数学课程教学中;文献[6]在数据结构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所倡导的抽象、启发式推理、系统恢复等思想与操作系统中并发、同步、死锁处理等思想有相似之处。因此,本文将计算思维与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降低知识理解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2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操作系统课程改革教学

本文以计算思维为导向,分别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考核机制3个方面探讨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2.1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理论课教学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方式易于突出重难点,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效果较差。计算思维倡导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将困难的问题阐述成一个易于解决的问题[2]。运用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可在教学中引入问题情境,然后设置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操作系统课程内容枯燥、抽象,因此将生活中实例引入到教学中,便于将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在讲解进程的概念时可引入这样一个实例:厨师做一道宫保鸡丁,首先找到菜谱,再准备鸡肉、黄瓜、辣椒、食盐等原料,最后按菜谱步骤炒菜。在这个例子中,厨师相当于CPU,菜谱相当于程序,原料相当于数据,做菜过程相当于进程。通过此实例,学生可以很容易理解进程和程序的区别,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进程的特征及基本状态,再由老师进行总结和概括。在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实例,如表1所示,通过实例引入可以降低理解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通过情景引入和设置问题,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7]。

2.2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实验课教学改革

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传统实验课时安排较少,且实验内容主要是以验证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主,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设计性实验较少。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实验课教学,需要增加实验课时,并且实验内容以设计性实验为主,具体如下:

(1)验证性实验设置12学时。此类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安排在相应的理论课程之后,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此外,此类实验也是设计性实验的基础。

(2)设计性实验设置24学时。此类实验要求3~4人合作完成,安排在学期中,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对实验进行补充和完善。待完成理论课学习后,通过答辩的形式对学生实验情况进行考查。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小型操作系统,让自己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3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考核机制

传统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主要依靠期末考试,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考核方案如表2所示,将课堂讨论和实验课作为考核的一部分。

将课堂讨论表现纳入考核,可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实验课分为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后者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思维。设计性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每个人实验完成情况评定成绩。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考核注重学习过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4 课程改革实践效果

笔者对计算数学专业11级和12级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两个班级出勤率、课堂学习积极性和考试情况比较如表3所示。实践表明,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3 结语

本文在分析计算思维和操作系统课程契合点的基础上,将计算思维引入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实践表明,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JEANNETTE M W. Com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2006, 49(3):33-35.

[2] 周以真. 计算思维[J].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3(11):33-35.

[3] 何明昕. 关注点分离在计算思维和软件工程中的方法论意义[J]. 计算机科学,2009,36(4):60-63.

[4] 常亮,徐周波,古天龙,等. 离散数学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 计算机教育,2011(14):90-94.

[5] 艾明晶,李莹. 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14(5):5-9

[6] 钟红艳,王晓丹,王艺菲. 数据结构课程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4(10):1-4.

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 实验教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08-02

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而为了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就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因此计算机教育教学应当紧跟科技发展的趋势,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培养有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紧跟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要求,从而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计算机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就是计算机实验教学。

1.实验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1计算机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

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计算机实验课,学生通过实验课可以理解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在软件和硬件的设计、实现和调试中反映出来,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也就由被动变为主动,将课本上枯燥的理论具体化,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对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

1.2计算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知识、素质、能力”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有限,在短暂的时间里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是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1.3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学科,因此应在计算机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实验教学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验活动中,检验理论知识正确性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2.计算机实验教学现状当中存在的不足

2.1当前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学校普遍对实验课普遍不够重视,持可有可无的态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还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计算机实验教学逐渐失去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成绩评估的过程时普遍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评估成绩的方式非常的单一、片面,不能起到考核学生能力的作用。由于学校并不曾对实验教学制订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造成大部分学校投入的不少的物力财力来购买的实验设备难以发挥出应有功能。

2.2计算机实验教学中教学环境方面的问题

因不同计算机实验课程所需要的硬件设备及软件设备不同,计算机作为科技工具,更新速度快,所以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许多学校因为经费有限、设备陈旧,难以满足学生需要,于是产生应付教学实验的现象。除此之外,因设备安装时其安装人员考虑不周,也会影响日后实验教学过程中该设备的使用效果。

3.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课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上述实际情况和多年来的教学体会,对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提出如下建议。

3.1合理安排实验教学

实验课与理论课不同,一方面,实验课一般更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老师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学好计算机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践练习,课程设置中实验课的课时远远不足,导致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效果不好,学校应加大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开放力度,让学生有足够的课余实践场所。

3.2 增加实验教学课时量,革新考核方法

目前计算机课程安排,课堂教学和上机实习的比例一般是2:1。鉴于计算机教育的特殊性,有必要增加学生上机实验的课时数。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得以消化,而且可以给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学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要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使学生的实际水平真正体现在计算机的实际使用上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3.3 重视实验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随着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对实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实验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还应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并且还要对边缘学科有所了解,熟知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因此,为适应这种情况,对实验工作人员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自我提高为主,校内外培训为辅的方法,提高实验工作人员的素质。

4.结语

计算机实验教学在我国教育体系当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取得长足的进步,但现实教学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计算机实验教学还有很大的向上发展空间。所以作为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当承担起完善计算机实验教学的重任,为培养综合素质的计算机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冯博琴.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09(01).

[2]刘卫光. 面向就业市场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J]. 计算机理论, 2010(05).

[3]白云.浅谈实验教学的重要性[J].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05).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2017203

0 引言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该专业的前驱课程和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完备知识体系的概述。国内许多高校在大一都开设了该课程, 然而不同高校在计算机导论教学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不同类型学校及学生具备的基础知识差异性较大。在教学中发现,该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缺乏全面认识,没有一个整体逻辑体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较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加快、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为使学生更好地建立专业思想和学习方法,本文对《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研究。

1 教学目标

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应符合实际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把握计算机导论在应用型的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发挥计算机导论的“五导”作用:导知识、导方法、导思维、导意识、导职业。

计算机导论涉及的知识范围大而广,新生不可能掌握所有内容,尤其是具体理论及实现能力,教学目标应切合实际。在研究教材及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如下目标:①系统了解该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和应用前景,为后续课程学习、发展奠定基础;②新生面对一切既新鲜又充满疑惑,应为其学习方向进行良好的引导,激发对专业的兴趣;③培养学生的思维、团队协作、创新及知识重建能力和探究精神;④认知计算机领域解决问题的一般技术方案,从理论上升到应用,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追踪当前热点课题和研究方向;⑤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习惯,了解就业岗位的特性,具备改善就业的能力。

2 教学内容

计算机导论课程构建是计算机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教学内容应以全局的视野将知识进行整体串联,学科框架、课程知识、重要知识点、实践能力及相互逻辑联系向学生讲明白透彻,深刻理解计算机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树立科学的方法论,达到教育目标。

2.1 教材内容与特点

目前各高校计算机导论教材版本多种多样,基本都是依据CCC2002中相关内容和精神,或参照ACM和IEEECC2005编写,主要介绍计算机系统、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入门知识。主要特点是:

(1)课程以专业课为一章构成。将基础知识、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各为一章节进行编写,专业课缩合拼凑成教材,没有逻辑体系。

(2)将“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内容添加进去。没有把握计算机导论的专业基础性质,与课程要求不符。

(3)强调理论、实践少,知识与实验教材内容更新滞后;前沿理论和新技术涉及少、更新慢。

(4)有的侧重广度,强调对计算机和计算机科学的广泛理解;有的侧重深度,以程序设计为主线并解决问题,强调计算机编程;有的则兼顾广度和深度,强调广度的中心主题,深度贯穿于广度之间。

(5)以科普体裁体例编写。与传统教材不同,它采取通俗的文字,以普通故事或典型问题等方式介绍。

2.2 教学内容构建

计算机导论课程比较抽象,教学内容构建没有统一的规范。教材的选择不应拘于某种标准,应通过比较选取一本主要教材,辅以参考教材,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合理进行课堂设计。采取72学时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构建采取理论―实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用自顶向下的方法设计,以高屋建瓴的方式提出课题,再追求细节,结合教学实践,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进行充实、改进,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计算机导论理论内容包括:①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有计算机产生和发展、计算机系统、数据编码和存储、冯・诺依曼模型、计算机体系结构与数据组织、多核技术、计算机应用领域等;②计算学科。主要有计算机学科定义、计算学科划分、知识体系、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计算机产业与创新;③操作系统与网络计算。主要有操作系统体系结构、通信与组网、网络协议、安全、网格计算等;④程序设计语言。主要有程序概念、程序设计方法、数据基本结构、算法与复杂性、语言实现等;⑤数据库。主要有模型与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关系数据库与设计、数据挖掘等;⑥软件工程。主要有软件工程学科、软件开发模型、设计方法、测试与文档编制等;⑦智能系统与人工智能。主要有智能与机器、知识与推理、语言处理、智能计算等;⑧图形学与可视化计算。主要有图形学、图形系统、虚拟现实技术、人机交互与设计、多媒体技术;⑨离散结构与数值计算。主要有集合论、代数结构、图论、数值计算、高性能计算、数学建模与计算机模拟等;⑩社会和职业道德。主要有计算机与道德、职业方向等。

(2)实验教学内容。开设实验教学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实验教学内容要突出专业课程特色,针对大一学生,需编写实验指导书,并对原理进一步讲解,通过丰富实例,从实验向实践过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可以灵活进行,包括内容与实验顺序。设计的实验如下:①计算机部件认识与组装,网络硬件,组网与环境配置;②安装虚拟机,在虚拟机上安装操作系统与驱动程序,操作物理磁盘上的文件;进程调度、进程管理实验;基于Windows的网络通信验证程序;③信息安全实验,比如以流行的杀毒软件为实例;④程序设计实验(开发平台与语言环境)、数据结构实验等。主要包括数据操作,理解指令系统的组成,掌握机器指令的格式,理解程序的执行过程;结构化程序设计,熟悉程序结构,掌握C语言编写的方法;加深理解递归及迭代的概念,掌握用C语言编写递归及迭代程序的方法;算法综合练习,熟悉结构化程序设计在算法中的应用;理解二分查找法的思想;⑤数据库实验:建立数据库程序、数据库编程;⑥软件开发过程;⑦计算机图形绘制与动画制作;⑧设计网页、构建简单的网站、操作数据库表等内容,认识HTML。

3 教学方法

计算机导论的特点及在计算机专业中承担的角色,决定了在教学中需要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课程对授课的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需对计算机科学发展、学科特点、知识结构等有一个整体把握,需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的经验体会,以教学目标为基础深化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引导,理清思路,转变学习观念与方法。

(1)基于知识背景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讲授的知识与其背景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探求知识的欲望,为其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与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学科意识。

(2)问题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索。例如,计算机学科的基本问题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引入图论, 梵天塔问题引入递归、算法复杂性问题等,将问题抽象形式化,通过数学方法来解决。

(3)专题式教学方法。涉及到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知识,可由不同的老师做专题讲座。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由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担任主讲,并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该方法可将密切联系的课程进行整合,体现教师的专业性,获得系统性的知识,打破以往孤立的授课方式。

(4)团队式教学方法。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展开相关问题讨论,对一些问题进行大胆的探讨,使学生既融入学习氛围,又培养了团队意识。课后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教学,建立轻松的学习环境。

(5)实验教学主要以演示、模拟为主,演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有的实验并不要求学生会做出来,通过观察来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和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在实验中体会。实行分层次的实验教学,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基础差的学生也是一个促进带动。

4 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方式是检查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反过来又促使教学的改进。计算机导论课程重在“导”,强调总体上的理解,而不是试图要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详细讲解,因此,应建立多元的课程考核方式,改变过去那种依赖“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模式。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加大平时成绩(60%)的考核力度,如问题式教学时的课堂表现、资料收集与整理、团队教学参与情况及总结报告、实验操作技能等;考试成绩(30%);学习该课程后个人总结及未来规划(10%)。在多元考核体系下使学生自主的参与进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既轻松学习,又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结语

《计算机导论》是一门基础课程,但在教学上却是一个难点。本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计算机导论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问题的反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方式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从学生反映来看,普遍认为新的教学方法能有助于更好地吸收课程知识,在学习该课程后对计算机专业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改变了过去被动式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 袁方,王兵,等.改革教学方法,发挥计算机导论的“五导”作用\[J\].计算机教育,2011(1).

\[2\] 张晓如,张再跃.计算机课程教学与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19).

\[3\] 任子亭.地方本科院校软件专业课程建设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