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气象

高原气象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Plateau Meteorology

杂志简介:《高原气象》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2-1061/P,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环境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环境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论文、短论、研究简报、学术论文、经验交流、综合评述、相关学术会议报道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0-0534
国内刊号:62-1061/P
全年订价:¥ 490.00
创刊时间:1982
所属类别:环境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甘肃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99
复合影响因子:2.38
总发文量:1929
总被引量:50429
H指数:81
引用半衰期:4.9212
立即指数:0.1603
期刊他引率:0.5595
平均引文率:18.6346
  • 西北干旱区夏季强干、湿事件降水环流及水汽输送的再分析

    作者:蔡英 宋敏红 钱正安 吴统文 栾晨 刊期:2015年第03期

    为深入分析西北内陆干旱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源地及其输送通道,首先,梳理和评述了过去50年西北干旱区水汽输送的研究进展和问题;接着,利用国家气象局信息中心近50年的实测降水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挑选更多有代表性的强干、湿日(月)事件,再进行环流和水汽输送的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过去西北干旱区各地的干、湿环流研究共识多,进展快...

  • 中国持续性暴雨特征及青藏高原热源的影响

    作者:施晓晖 温敏 刊期:2015年第03期

    利用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中国1961 2011年5 10月持续性暴雨事件发生次数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及其季节演变特征,分析了持续性暴雨事件异常的环流形势,并讨论了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中国5 10月持续性暴雨事件的发生地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地区,逐年发生次数具有明显的年际波动和年代际变化,且其季节内的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

  • 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夏季降水云物理特性差异

    作者:陈玲 周筠珺 刊期:2015年第03期

    利用2008 2010年7、8月的Cloud Sat资料,统计分析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四川盆地及其过渡区域夏季降水云的宏微观物理特性和差异,并结合FY-2D的TBB和台站降水资料进行个例分析,深入探讨研究区域云物理特性的差异及其导致的降水差异。结果表明:(1)云宏观特性差异:在7、8月,高原降水云以Cu和Ci主,低云所占比例大于中云和高云,过渡区和四川盆地降...

  • NAO对青藏高原中东部夏季降水双极振荡模态影响的时间尺度厘定

    作者:刘焕才 李曼 石培宏 刘力 孙建勇 刊期:2015年第03期

    通过对1961 2010年青藏高原中东部66个台站夏季降水的EOF分析,进一步证实在现代气候背景下南北双极振荡模态是夏季青藏高原最主要的降水空间结构,并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相关分析表明该模态与夏季北大西洋涛动(NAO)存在稳定密切的联系。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能够根据NAO和青藏高原降水双极振荡模态时间系数序列自身的特点而把原序列中不同时间...

  • 植被根系对青藏高原中部土壤水热过程影响的模拟

    作者:李凯 高艳红 Chen Fei 许建伟 蒋盈沙 肖林鸿 李瑞青 潘永洁 刊期:2015年第03期

    针对青藏高原中部高寒草甸表层植被根系密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特征,利用陆面模式Noah-M P对1998年5 9月安多站水热过程进行模拟,初步评估了对土壤温度影响较大的物理过程,对比分析了土壤垂直分层、有机质和根系对土壤水热、地表能量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Noah-MP模式中地表热交换、辐射传输等6个物理过程对土壤温度的影响较大;考虑垂直分层...

  • 多套土壤温湿度资料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

    作者:刘川 余晔 解晋 周欣 李江林 葛骏 刊期:2015年第03期

    利用青藏高原中部和东部土壤温度和湿度观测资料,通过计算两套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和CFSR)和六套陆面模式资料(ERA/land、MERRA/land、GLDAS-NOAH、GLDAS-CLM、GLDAS-M OSAIC和GLDAS-VIC)分别与观测资料之间的平均偏差、偏差标准差、相关系数、标准差比等统计参数,结合Brunke排名法,综合评估了再分析资料和陆面模式资料中土壤温湿度数据在青...

  • ERA-Interim地表温度资料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适用性

    作者:秦艳慧 吴通华 李韧 谢昌卫 乔永平 陈浩 邹德富 张乐乐 刊期:2015年第03期

    地表温度综合反映了大气和地表植被、土壤等局地因素相互作用的能量交换状况,是许多冻土分布模型和寒区陆面过程模式的上边界条件,对多年冻土分布和活动层厚度估算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检验ERA-Interim再分析地表温度资料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多年冻土区的适用性,综合比较了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高原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3个综合观测场...

  •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冻融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作者:刘火霖 胡泽勇 杨耀先 王愚 孙根厚 黄蓉 刊期:2015年第03期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冻融期(2013年3月1日至6月1日)的气象和土壤观测资料,通过陆面模式Co LM对那曲地区土壤冻融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Co LM模式对土壤温度、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模拟与观测较吻合,但对土壤湿度的模拟偏差较大,而模式冻融参数化方案的不足是造成这一较大偏差的主要原因。根据热力学平衡下土壤...

  • 南支槽的客观识别方法及其气候特征

    作者:林志强 刊期:2015年第03期

    基于槽的客观识别方法,提出南支槽强度定义,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500 h Pa高度场识别了1953 2012年冬半年逐日南支槽分布,利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小波分析等分析了近60年南支槽的气候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支槽年平均活动频次为46.4次,活动最频繁区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南侧(90°E 92.5°E),强度自西向东减弱;1月和5月的活动频次...

  • 热带印度洋海温与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关系研究

    作者:杨建玲 李艳春 穆建华 王素艳 王敏 田磊 刊期:2015年第03期

    利用西北地区东部1961 2009年99个气象测站逐月降水量资料,以及Hardley中心逐月海表面温度(SST)资料,采用最大协方差分析(MCA)、相关、回归等统计方法,考虑扣除ENSO(El Ni珘noSouthern Oscillation)影响后,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降水量和热带印度洋SST之间年际、年代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前期冬、春季持续异常的热带印度洋海盆模与西北地区东部5月...

  • 印度洋海盆模影响西北东部降水的大气环流分析

    作者:杨建玲 郑广芬 王素艳 穆建华 王敏 田磊 刊期:2015年第03期

    利用回归统计方法分析了热带印度洋海盆模影响西北地区东部5月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异常分布及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印度洋暖海盆模可以在亚欧地区大气中引起类似"Matsuno-Gill Pattern"的大气响应,在对流层中上层形成异常波列,西北地区东部正好位于新疆—巴尔喀什湖负异常中心和东亚地区正异常中心之间,处在明显西低东高的高度场异常形势下,...

  • RegCM4模式对云南及周边地区干旱化趋势的预估

    作者:王美丽 高学杰 石英 GIORGI Filippo 刊期:2015年第03期

    利用50 km×50 km水平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0,嵌套全球气候模式输出结果 BCC_CSM1.1,模拟了新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 ay)下21世纪东亚地区的气候变化,针对模拟结果中云南及周边地区进行分析。对模拟的当代(1986 2005年)气候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式能够模拟出该区域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分布,但气温模...

  • 植被覆盖度算法对中国区域WRF模拟的影响

    作者:于丽娟 尹承美 何建军 余晔 刊期:2015年第03期

    利用MODIS NDVI资料,采用线性(GI方法)和非线性(CR方法)两种方法计算中国区域植被覆盖度,并利用WRF模式模拟了2006年7月中国区域气象场,对比分析了这两种植被覆盖度算法对WRF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区,两种方法计算的植被覆盖度差异较大,在该区域的模拟结果差异明显;而在干旱区和湿润区两种算法计算的植被覆盖度差异相对较小,模...

  • 汛期强降水过程与月内低频降水的联系及其可能机制

    作者:魏晓雯 梁萍 何金海 穆海振 刊期:2015年第03期

    利用1981 2010年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第二套逐日再分析资料及实况天气图等,选取长江中下游32次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了该类强降水过程与月内(10~30天)低频降水的联系,并重点讨论了形成该类强降水过程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月内低频振荡周期。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基本位于降水低频振...

  • 一次暴雨过程中两个降水阶段的差异分析

    作者:陈鹏 刘毅 刘德 何军 陈贵川 廖芷仪 刊期:2015年第03期

    利用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雷达资料对2010年8月14 16日发生在重庆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降水系统主要有两个:第一阶段的主要降水系统是低空切变线;第二阶段的主要降水系统是低空切变线和850 h Pa西南低涡,并且第二个阶段内的降水量较大、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