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Gu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杂志简介:《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5-1401/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创意写作研究、文学·语言、美学与人类学研究、政治·社会·法律、党史研究与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学·高等教育

主管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主办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国际刊号:2096-2126
国内刊号:45-1401/G4
全年订价:¥ 120.00
创刊时间:1986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28
复合影响因子:0.48
总发文量:2557
总被引量:3320
H指数:11
引用半衰期:5.4691
立即指数:0.0041
期刊他引率:0.9505
平均引文率:7.2365
  • 《审美制度问题研究》:审美人类学研究的新成果

    作者:王杰 刊期:2011年第06期

    审美人类学作为一种用现代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研究当代美学问题和审美文化现象的跨学科理论,以其特殊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提出了许多重要而有意义的问题。审美制度深入研究了各种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美的显现的制约、规定的客观事实,同时也揭示了这种规定背后被遮蔽的权力关系。审美制度研究是深化和拓展审美人类学研究取得的一个新成果。

  • 美:关于身体政治的“真实谎言”——评向丽的《审美制度问题研究》

    作者:曹成竹 刊期:2011年第06期

    审美是感性的身体话语,而制度则带有外在和强加的色彩,二者本应是矛盾的。然而,一旦它们结合起来,彼此原本的独立身份便暧昧不清,这也正是这一概念的优势所在:潜在于"审美"中的"制度"令人无所察觉,而形成了"制度"的"审美"则更易于确证自身。因此"审美制度研究"便成为一个反思的起点,引导我们从"审美"研究转向"审—审美"研究。

  • 重构美学如何可能——向丽博士的《审美制度问题研究》评析

    作者:张良丛 刊期:2011年第06期

    《审美制度问题研究》反思了两种美学传统,提出了新的美学命题,尝试新的美学形态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重新思考现有的美学形态和美学问题,整合现有的研究资源,对于人们重新思考美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推进了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 审美人类学理论活力与张力的呈现——评向丽的《审美制度问题研究》

    作者:雷文彪 刊期:2011年第06期

    审美制度既是审美人类学学科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中心议题,也是人类社会审美和艺术生存机制的集体表征。《审美制度问题研究》以其严谨的学理分析和介入现实的学术品质探讨了"美"是如何被建构和能被建构的文化生存机制,随着审美制度的深入研究,审美人类学理论的活力与张力将会得到更好的呈现。

  • 《聊斋志异》“人异恋”的三重境界——以《葛巾》、《黄英》、《香玉》为例

    作者:徐文翔 刊期:2011年第06期

    蒲松龄通过同一时期创作的三篇"花精"系列故事《葛巾》、《黄英》、《香玉》逐次展现出男主人公在"人异恋"中呈现出的三种不同境界。对感情的"不达"、"达"与"通达"这三种境界导致了故事中三种不同的爱情结局。《香玉》一篇是蒲松龄"至情"爱情观的体现。

  • 论钱钟书对性恶母题的表现

    作者:罗新河 刊期:2011年第06期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人性恶最关注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对人性恶的表现非常自觉、深刻和彻底。这一创作旨趣反映了钱钟书对恶在伦理道德和审美上的深刻认识,也表现出他对时代命题的高度关注和思索。钱钟书的创作实际上构成了对中国现代文学主流启蒙主旋律的一种偏离和反动,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景观和思想深度。

  • 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后现代叙事特征

    作者:刘娜 刊期:2011年第06期

    伊塔洛.卡尔维诺的长篇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充分体现了后现代小说碎片化、互为文本、迷宫体验等叙事特征。小说故事由框架故事和嵌入故事两部分组成,在结构形态上既有对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继承,也有改变小说艺术模式的努力与尝试;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不确定性传达了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的迷宫感受。

  • 林白《致一九七五》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

    作者:卢悦宁 刊期:2011年第06期

    《致一九七五》是林白以感性的女性主义叙事方法创作的一部小说。小说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通过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的塑形以及对过往记忆的重构,重建了女性主义话语权,颠覆了菲勒斯中心主义的地位。

  • 男权禁锢下的女性悲剧——《杀夫》与《奔跑的火光》比较研究

    作者:谢昕妤; 余程程 刊期:2011年第06期

    李昂、方方两位女作家创作的杀夫题材的小说,以女性视角审视了女性的杀夫行为,揭示了中国传统的性别差异观念对女性身体的禁锢与精神的扼杀。小说中两位女性形象所处的时代和身份、性格各不相同,但表达了两位作者对同一现象的不同思考,窥视了两性之间的激烈对抗和女性的生存困境。

  • 析莎剧中的“女扮男装”母题——以《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为例

    作者:苟迎迎 刊期:2011年第06期

    在莎士比亚塑造的众多神态各异的女性形象中,敢于"女扮男装"的女性无疑是令人叹服的独特风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选择着"男装"有着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迫于传统与现实的无奈之举;二是心理层面上的"男性化"抗议之举。这些"女扮男装"的形象客观地反映了当时女性的从属地位以及某种程度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 释“庚”

    作者:朱莹 刊期:2011年第06期

    "庚"字的本义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说。从对古今学者观点及"庚"字后起义项的分析来看,"庚"的本义应该是"有耳可摇之乐器"。其演变过程应为:"庚"从"有耳可摇之乐器"的本义引申出"接续"义和"更替"义,表示天干第七位及年龄是"庚"的假借义。

  • 大苗山壮语与标准壮语语音比较研究

    作者:雷凯; 唐龙 刊期:2011年第06期

    从声、韵、调三方面对大苗山壮语与标准壮语的语音展开比较,找出两者的异同。通过比较发现:标准壮语的声母,大苗山壮语中基本上都具备;韵母有82个相同,标准壮语比大苗山壮语多26个韵母;大苗山壮语与标准壮语声调相同或相似的也为数不少。

  • “Culture”的词源学视野及其启示

    作者:宋启军; 鲁克园; 刘绍忠 刊期:2011年第06期

    迄今关于"文化"的认识比较模糊,"文化"的所指也比较混乱。以词源学为指导,用历时的眼光梳理英语里"文化"概念的演变,以增进人们对"文化"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

  • 图式理论视阈下的英汉语篇衔接阐释

    作者:尹明 刊期:2011年第06期

    衔接对比、语义对比和语用对比是语篇连贯对比分析中的三个主要内容。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下,主体对客观外界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逐步形成的。人的任何活动包括话语的产出都离不开认知心理的参与。结合认知心理的图式理论对英汉语篇衔接进行对比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 论我国产品责任惩罚性赔偿制度之完善

    作者:程诗莉 刊期:2011年第06期

    我国《侵权责任法》在产品责任领域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制度,然而还存在不足之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条件过于严格,而赔偿数额又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定,这将影响此制度的价值。文章探讨了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和惩罚性赔偿数额确定可操作性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