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Gu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杂志简介:《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5-1401/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创意写作研究、文学·语言、美学与人类学研究、政治·社会·法律、党史研究与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学·高等教育

主管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主办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国际刊号:2096-2126
国内刊号:45-1401/G4
全年订价:¥ 120.00
创刊时间:1986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28
复合影响因子:0.48
总发文量:2557
总被引量:3320
H指数:11
引用半衰期:5.4691
立即指数:0.0041
期刊他引率:0.9505
平均引文率:7.2365
  • 对右江流域壮族文学艺术的审美人类学思考

    作者:王敦; 陆斐 刊期:2010年第03期

    流域文学艺术的研究已经较早被学者们广泛关注,但关于右江流域壮族文学艺术的审美人类学研究目前尚少关注。右江流域的壮族在生产生活劳动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学艺术,它们集中地展现了这一流域壮族民众的精神情感、道德传统和个性特征,以及壮族文化的凝聚力、亲和力,也是当下壮族地区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对这一民间审美...

  • 旅游开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刍议

    作者:谭卫华; 罗康隆 刊期:2010年第03期

    通过反省当前旅游开发中的几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论述了在旅游开发中,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境进行整体性保护,要从文化持有者的视角出发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 壮锦:一个文化符号的建构与当代表征

    作者:宁清丽 刊期:2010年第03期

    壮锦艺术是前工业社会壮族民族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征形态,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而今,随着民族文化资源的日益资本化,在全球化语境下,壮锦原有的符号体系不断被重新建构与阐释,一步步被编织为壮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以其根植与壮族文化土壤的特质,重构地方与民族文化认同。

  • 试论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与发展的文化生态

    作者:陈海霞 刊期:2010年第03期

    文化是环境的产物,文化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促成了文化的发展。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一种原生态民歌,它作为马山壮族的传统民间文化,因适应当地社会历史发展而被传承至今。从文化生态的视野探讨了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存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而揭示其对壮民族社会生活生产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 民俗摄影: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民俗记忆

    作者:向先清 刊期:2010年第03期

    民俗摄影的兴起和发展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今社会民俗受到重视的表现。通过分析民俗摄影的兴起、民俗摄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众文化等现代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民俗摄影在今天的价值:民俗摄影已经成为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民俗记忆。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人们通过民俗摄影这种艺术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具有传统性、民族性...

  • 浅谈侗族火塘文化

    作者:甘桂遥 刊期:2010年第03期

    火塘在侗族的传统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侗族传统干栏民居以火塘作为家庭成员活动的公共空间,在精神功能和空间上均成为家庭中心而处于统领地位。通过对侗族火塘的研究,可将其空间与精神上的双重功能融入现代家居设计,从住宅秩序及居住建筑与行为模式的互动上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

  • 论王国维“非功利”的美学观

    作者:张俊卿 刊期:2010年第03期

    王国维在对中国传统“文以载道”美学观的批判和对西方康德“审美无利害”、席勒“游戏说”以及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哲学美学观的借鉴基础上,提出了非功利的美学观。非功利说是王国维整个美学理论的核心,它强调文学的独立的审美价值,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论网络时代艺术审美之转型

    作者:周玫 刊期:2010年第03期

    网络作为当今影响力广泛的数字化媒体,以一种崭新的审美载体和审美方式影响当今的艺术审美。与传统的艺术审美相比,网络的艺术审美呈现出审美媒介的技术化与综合化,审美范式的大众化与世俗化,审美感兴的感官化与功利化,审美品读的视觉化与快餐化倾向。

  •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批判的功能——布莱希特与马尔库塞美学观之比较

    作者:阮林松 刊期:2010年第03期

    对艺术的意识形态批判功能的强调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理论的核心所在。布莱希特和马尔库塞虽然针对不同的艺术形式阐述他们的思想,布莱希特力图在戏剧中打破这种常规的逻辑与秩序,马尔库塞则重视通过形式的作用超越社会性的积极意义。但从根本上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与通过一系列形式来对之予以超越,确是二者的相通之处。布莱希特所重...

  • 能指的滑动——当代西方文论中对艺术与自由的阐释

    作者:彭成广 刊期:2010年第03期

    艺术与自由的本质也许只是社会意识形态所“强加”或反映的一种形式,以文学这个特殊艺术对象为例,可以管窥当代西方文论中艺术与自由的本质关系:由外及内,从艺术与时代、历史的关系谈论艺术是否具有自由;由内及外,假定存在着“艺术”这样一种东西,看它是否真的具有自由性。可见,艺术与自由不可能有所谓的终极所指,永远只是处于能指的滑...

  • 论《红楼梦》中“悟道成仙”的神话母题

    作者:邓辉 刊期:2010年第03期

    “悟道成仙”的神话与石头补天神话、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神话、太虚幻境的神话同为《红楼梦》神话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此说的解读并不多。本文通过对它的发端、索源、继承、创新等方面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曹雪芹在《红楼梦》神话世界方面的创作构思。

  • 婆心救世 曲笔为文——论“三言”因果报应思想

    作者:付震震 刊期:2010年第03期

    冯梦龙的“三言”是一部受因果报应思想十分明显的作品。其中涉及这种思想的作品,大约占其总篇的三分之一。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历来多受人之诟病,不被人们所认可。对于这些劝善惩恶的作品,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它的因果报应的外在形式,更要看到它的善恶观念。这种善恶观念实际上就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念。从“三言”中的果报小说所表现的伦理观念...

  • 历史显流中的人性潜流——以严歌苓小说《小姨多鹤》为例

    作者:杨方勇 刊期:2010年第03期

    严歌苓善于表现历史显流中的人性潜流,她的近作《小姨多鹤》从个人史、心灵史、民族史三个方面揭示了一部特殊历史时期的人性史,并以人道主义为基调,勾勒出了主人公的从死亡之境走向苦难之路和通往彼岸的隐秘之路,小说中的道德判断也进行了延期。

  • 论虹影小说中的女性主义——以《饥饿的女儿》、《英国情人》、《上海王》等作品为例

    作者:杜庆英 刊期:2010年第03期

    当代中国新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虹影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女性为主角,塑造了大批女性形象,她的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本文试图借助相关女性主义理论,以她的三部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K》《上海王》)为例,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探讨虹影小说的女性主义。

  • 朦胧的诗学——浅论广西女诗人黄芳诗歌

    作者:董迎春; 李冰 刊期:2010年第03期

    黄芳的诗歌处理的是人与世界、人与回忆的关系,她以语言试图构建从柔弱走向强大内心的女性思维与生存方式。“慢”与“朦胧”的艺术手法巧妙地传达了女性思维中抗争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