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高校地质学报 黄铁矿LA-ICP-MS微量元素特征:对青海锡铁山矿床成因的启示 【正文】

黄铁矿LA-ICP-MS微量元素特征:对青海锡铁山矿床成因的启示

作者:姚希柱; 杨涛; 朱志勇; 党奔; 丰志杰; 吴昌志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21002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100037
铅锌矿床   黄铁矿   微量元素   锡铁山  

摘要:锡铁山铅锌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主要呈层状、脉状及不规则状三类矿体产于绿片岩相的片岩、大理岩及其过渡带中。赋矿围岩的原岩主要为晚奥陶世滩间山群的浅海相基性—酸性火山-沉积岩。前人对该矿床的成因类型存在SEDEX、VMS和变质叠加的喷流沉积矿床等诸多争议。根据矿石宏观特征和显微组构,文章将锡铁山矿床中层状矿体中的黄铁矿分为胶黄铁矿(Py-I)、他形黄铁矿(Py-II)和半自形—自形黄铁矿(Py-III)3种类型,分别代表了原始沉积型黄铁矿、低程度重结晶黄铁矿和高度重结晶的黄铁矿。使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分别对这三种类型黄铁矿进行了微量元素的测试,结果表明三者间具有明显的差异。Py-I中富含Cu、Pb、Zn、Co、Ni等成矿元素,Co/Ni比值大于1,并具有相对平滑的时间-空间信号曲线。这表明Ni、Co、As可能以固溶体形式赋存于Py-I晶格之中,Cu、Pb、Zn等元素可能以纳米级矿物微粒存在于Py-I晶格缺陷中。Py-II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较大,明显低于Py-I,LA-ICP-MS时间-空间信号曲线表现为多个“尖峰”,暗示着这些元素以微米级矿物包裹体形成存在。Py-III中微量元素含量极低,甚至低于检测限,除了个别测试点以外。根据上述元素的赋存状态和组构特征,笔者认为Py-I是火山活动海底喷流沉积过程中形成的,Py-II和Py-III则是由Py-I经后期不同程度的成岩和变质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产物。结合近年来锡铁山矿床赋矿围岩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构造背景的研究结果,此次研究认为锡铁山矿床应属于VMS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在成矿后的造山运动过程中经历了显著的矿体变质和成矿元素再活化作用。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