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Functional Materials

杂志简介:《功能材料》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0-1099/TH,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热点·关注、综述·进展、研究·开发、工艺·技术

主管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主办单位:重庆材料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1-9731
国内刊号:50-1099/TH
全年订价:¥ 984.00
创刊时间:1970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重庆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84
复合影响因子:0.61
总发文量:7125
总被引量:36569
H指数:43
引用半衰期:4.262
立即指数:0.0385
期刊他引率:0.9364
平均引文率:12.2898
  • 超级电容器用镍钴硫化物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富强; 袁大庆; 朱升云; 朱基亮 刊期:2017年第09期

    超级电容器(supercapacitor,SC)是近年出现的高功率、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新型储能装置,利用表面双电层储能或在材料表面及近表面与特定离子发生快速可逆的法拉第反应储能。镍钴硫化物电极材料具有比单一硫化物和相应氧化物更高的导电性,同时两种金属离子的协同作用使其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结合近年相关文献报导,综述了镍钴硫化物...

  • 石墨烯含量对铝空气电池正极电化学性能影响

    作者:冯攀; 俞小花; 李永刚; 俞双林; 李荣兴; 谢刚 刊期:2017年第09期

    以氧化还原法制备石墨烯,通过水合肼还原得石墨烯,通过共沉淀法制备石墨烯/MnO2复合材料,将所得的复合材料进行SEM和XRD分析,通过电化学性能测试及在铝空气电池中的应用,得出的不同石墨烯含量的石墨烯/二氧化锰的电化学性能,发现含石墨烯50%的GN/MnO2的复合材料的效果最佳,在20,40,60,80,100和120mA/cm^2的电流密度下放电平台为...

  • VO2/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作为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研究

    作者:肖仲星; 彭志光; 王海燕; 唐有根 刊期:2017年第09期

    采用简易的一步水热法实现了VO2和rGO的有效复合,通过XRD、SEM、Raman等手段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评估了该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显示,VO2为片状形貌,氧化石墨烯在水热反应中被还原,与VO2片形成了良好的复合结构。电化学数据显示,在100mA/g电流密度下,VO2/rGO复合材料可逆容量高达621.8mAh/g,远高...

  • 脱氧碳包覆碳纳米管-硫(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锂硫电池性能

    作者:曹政; 朱文; 崇保和 刊期:2017年第09期

    硫的高理论比容量使它成为锂电池最具前景的正极材料之一。为解决锂硫电池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水合肼脱氧碳前驱体的方法制备出脱氧碳,然后均匀包覆在CNT—S材料表面,形成一种脱氧碳包覆结构。XRD和SEM分析可知,硫均匀的负载在CNT表面,外表包覆了一层细腻的脱氧碳。电化学测试表明,这种材料相对于CNT—S复合材料表现出更高的比容...

  • 污泥生物炭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燕宁; 王晓; 张宏杰; 刘音; 冯雷雨; 严媛媛 刊期:2017年第09期

    伴随着我国污水处理率的逐年提高,污泥产量也不断增多,污泥的无害化、减量化与资源化成为环境保护研究的重点。利用污泥制备生物炭并加以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污泥“三化”处理措施。在归纳污泥制备生物炭方法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决定污泥生物炭应用前景的组成和结构特性。进一步从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电化学和土壤修复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

  • 无机闪烁体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娜; 任文省; 江婷; 高博; 付军; 赵一英 刊期:2017年第09期

    闪烁体能够快速地将光子如X射线、γ射线或高能粒子如α粒子、β粒子转换成紫外-可见脉冲荧光,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备受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目前已经在核医学成像、安全检查、工业探测、高能物理等领域广泛应用。由于稀土离子如Ce^3+、Pr^3+和Eu^2+等具有5d-4f快偶极允许跃迁,所形成激子衰减时间一般在几十至几百纳秒之间,具有快闪烁响应特...

  • 负载型无机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

    作者:麻晓霞; 裴阳阳; 雷云; 蒲涛; 马玉龙 刊期:2017年第09期

    抗菌材料可防止细菌、霉菌等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对负载型无机抗菌材料进行了综述,负载型无机抗菌剂的载体、抗菌成分、制备条件等对抗菌性能的影响和抗菌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最后对无机抗菌材料的研究前景做了展望。

  • 石墨烯/铜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与应用

    作者:李双艺; 李爱军; 戴丹; 刘颖; 吴宇明; 白华; 林正得; 江南 刊期:2017年第09期

    石墨烯具有特殊的二维平面蜂窝状结构和优异的性能,是理想的金属复合材料的增强体。粉末冶金法作为制备石墨烯/铜复合材料的传统的方法,面临着石墨烯难以分散以及与金属基底结合差等困境,尽管该法可有效提高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但也降低了其导热导电性能。随着人们对石墨烯/铜的结构与界面问题的深入研究,一些新的粉体制备工艺如原位生长法...

  • 铁电单晶断裂行为的实验研究进展

    作者:李继军; 贾晓丹; 郎风超; 赵春旺; 燕兰; 邢永明; 杨连祥 刊期:2017年第09期

    铁电单晶材料的断裂韧性很低,在力、电等载荷单独或协同作用下很容易萌生微裂纹,并使其扩展,从而导致铁电单晶的断裂。从力载荷、电场载荷、力电协同载荷以及环境断裂几个方面概述了近年来铁电单晶断裂行为的实验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一些当前铁电单晶断裂行为实验研究方面的建议。

  • 硫化镍/氮掺杂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

    作者:狄方; 邢天宇; 赵小平; 李莉香; 耿新; 宋仁峰; 安百钢 刊期:2017年第09期

    采用惰性气氛热处理方法,以氮掺杂碳纳米管(NCNTs)为载体,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镍(C10H20N2NiS4)为NiS前驱体,制备NiS—NCNTs复合材料。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组织结构及其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特性的影响。400℃下,C10H20N2NiS4热解反应生成α—NiS,导致NiS—NCNTs复合材料形成,但低温热解反应导致NiS颗粒大,且数量...

  • 基于多尺度方法的纳米Cu薄膜摩擦过程中压头深度与速度效应研究

    作者:桂军敏; 倪玉山 刊期:2017年第09期

    采用桥域方法(bridging domain method)对纳米尺度下Cu薄膜表面摩擦过程进行模拟,主要对不同压头压入深度和摩擦速度下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摩擦阻力和系统变形能的对比分析表明,压深增大使得摩擦阻力和变形能显著增加,而摩擦速度增大对二者并无显著影响;对位错原子数目的统计分析表明,压深变化对摩擦过程中不全位错和全位错的发生...

  • 莲藕基活性炭对Fe(Ⅲ)的识别及去除性能研究

    作者:武瑞燕; 薛小艳; 王勇; 安富强; 胡拖平; 焦纬洲 刊期:2017年第09期

    稀土元素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但是稀土材料中的微量Fe杂质会对稀土材料的性能产生严重的危害。以莲藕为碳源,KOH为活化剂,炭化合成了一系列含氮活性炭AC—LR,并对其进行了比表面分析、元素分析和红外表征,研究了AC—LR对稀土中Fe(Ⅲ)的识别和去除性能。凭借丰富的含氮功能基团,AC-LR-400对Fe(Ⅲ)的吸附容量迭25.89mg/g,去除率高...

  • Ag/AgCl/质子化g—C3N4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作者:金友来; 董浩; 陆学君; 吕珺; 张信义; 汪冬梅; 徐光青; 郑治祥; 吴玉程 刊期:2017年第09期

    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Ag/AgCl/质子化g—C3N4(Ag/AgCl/p—g—C3N4)纳米复合材料,通过XRD、TEM、XPS、UV—Vis和PL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UV—Vis和PL分析表明,相比于纯g—C3N4,p-g—C3N4和Ag/AgCl/p—g—C3N4纳米复合材料对可见光的响应能力和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明显增强。通过可见光下降解甲基橙(MO)、盐酸四...

  • 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对柔性导电纤维传感性能的影响

    作者:薛璞; 王俊璞; X.M.Tao 刊期:2017年第09期

    研究了具有PPy(聚吡咯)微纳米尺度涂层的XLA导电纤维的研制与应变传感性能。但由于XLA纤维的表面十分光滑,因此在用传统的化学气相沉积法进行涂层之前需要对纤维进行特殊处理。等离子体处理可以改变纤维表面粗糙度,使PPy更易于附着于纤维表面且增加其与纤维的接触强度。比较了经过不同等离子体处理时间(5和15min)的导电XLA纤维的力学及应...

  • 阻燃抗静电聚丙烯复合材料研究

    作者:尹朝露; 葛欣国; 李平立 刊期:2017年第09期

    通过在阻燃抗静电聚丙烯中加入聚乙烯作为分散相,控制导电填料分布在分散相中,提高了阻燃抗静电聚丙烯复合材料中导电填料的抗静电效率,并且为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改善提供了可能性。在聚合物基体中加入20%(质量分数)的聚乙烯后,当阻燃剂含量为45份、导电炭黑含量为5份时,阻燃抗静电聚丙烯复合材料的表面电阻率为7.41×10^5Ω,极限氧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