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骨科临床与研究 后外侧入路胸椎间盘切除术 【正文】

后外侧入路胸椎间盘切除术

作者:崔冠宇; 何达; 行勇刚; 韦祎; 孙宇庆; 刘波; 田伟 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 100035
胸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切除术   后外侧入路   椎板切除术   脊髓压迫  

摘要:一、手术历史及发展后外侧入路胸椎间盘切除术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经典术式。最早采用椎板切除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椎板切除术于20世纪30年代被提出,其手术方法简单,主要通过去除病变节段椎板为脊髓留出后方漂移空间,从而减轻脊髓受压迫的程度。但该术式并未去除脊髓压迫的直接原因,由于脊髓被两侧的韧带固定,向后方漂移的范围小,术后效果往往不理想。之后有学者对该术式进行了改良,试图在切除椎板后向一侧牵拉脊髓和神经根,从后方暴露突出椎间盘,再将其切除。但这一改良的术式在术中必须通过牵拉脊髓才能切除椎间盘,而突出的椎间盘会导致病变节段椎管更加狭窄,这样的牵拉暴露常会导致脊髓受压症状加重。Arce和Dohrmann[1]回顾分析了行后路椎板切除术治疗的135例胸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发现58%的患者症状得到改善,10%的患者症状未改变,28%的患者症状加重。因此,后路椎板切除术被认为具有高度的危险性,出现病变切除不彻底、术后效果欠佳等可能性较大,临床上很少将其作为主要的胸椎间盘切除术式。但是该术式启发了人们积极探索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术式,达到在尽可能避免影响脊髓的情况下摘除突出的胸椎间盘的目的。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